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41(視頻連結)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YjyzMx

目錄

【671】 佛陀為什麼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672】 如果這個方法不會,你就只會解脫而不知道怎麼成佛了
【673】 【665】怎麼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對接?.
【674】 你要趁早為未來成佛做好準備.
【675】 這個「露地而坐」,為什麼用「坐」這個字?
【676】 為什麼這個索車很關鍵?
【677】 為什麼離開三界以後,只有一部大白牛車?
【678】 整個《法華經》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部車子
【679】 這個眾寶所成的車子上面,有哪七種功德?

【671】佛陀為什麼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六面,我們看丑三的「等賜大車喻」。

這當中我們先看附表第七,就是補充講表第十四面,《三界火宅示意圖》。我們先講這一段。三界火宅這個譬喻,主要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來到了人世間,他當初是怎麼樣教化弟子的,他做了一個回顧。
首先,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這個三界起火了。這個火的意思就是躁動不安,它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招感的。躁動不安,某種程度破壞我們今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啟發我們造業。每一個人造業的時候情緒都是很激動的,沒有一個人是在很理智、很穩定的情況去造業的,沒有。所以,當我們人壽已經是進入到兩萬歲以內,佛法的定義就是一個五濁惡世的到來,也可以說是這個三界已經起火了。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第二個問題是,眾生活在三界當中,他是怎麼樣面對這個三界火宅呢?四個字:「不覺不知」,他不知道怕。他為什麼不知道怕呢?因為他心中有一種取相分別,就是各打各的妄想。一個人要打妄想的時候,他不會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你看有些人,他一輩子就想怎麼賺錢,他心中有一種賺錢的影像跟夢想,為了錢他什麼都不怕。當然,有些人追求名聲,有些人追求男女的感情。就是雖然外界起火了,但是沒有人在乎,眾生所想的就是滿足、追求心中的妄想。
這就是佛陀看到了兩件事情:外在環境起火了,應該要保持警覺了;但是眾生妄想越打越重。這個情況就讓佛陀的心意產生了改變。也就是說,佛陀一開始出世的時候,本來是要讓一切眾生成佛的,但是他看到這兩個情況以後,他心裡面產生了變化,所以他就提出了解決之道。

這個解決之道,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是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他本來是準備使用大乘的菩薩道,就是《華嚴經》的思想,就是直接面對——咱們不怕火宅,佛教有的是智慧的觀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用大乘的空性來安住,我只要不隨妄轉,火宅就不是火宅。
其實,佛陀一開始是要用大乘的調伏法門來對治的,但是發覺不行,因為眾生善根太薄弱了。大乘佛法很強調信心。這個火宅不是燒一天兩天,它是生生世世這樣燒下去。而大乘佛法的問題就是,它不是馬上可以成就。你在三界火宅當中,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如逆水的魚,就是你要逆流而上。你每天用功,在娑婆世界修行。印光大師的說法是,你每天用功,頂多是保持原狀,就是這樣,因為你前進的動力剛好被整個環境對你的傷害抵消。這個是有用功的人。那你要不做功課,其實你在退步,因為大環境是讓你退步。就是你在三界裡面生活,退步是正常的。所以,你在三界火宅當中用功十分,真正得到的受益可能只有兩三分。所以,佛陀發覺這個方式對末法時代眾生不適合了,就是用直求、面對的,不可能了。
所以佛陀採取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我既然沒辦法面對它,那我先出離,把這些三界眾生先帶出去,遠離惡因緣。所以佛陀講出了空性的道理,以空性來當作悟入中道一念心性的前方便。

這個空性指的是什麼呢?我空的真理。因為法空不障礙你生死輪迴,法空是障礙菩薩道。就是說,咱們一步一步來,法空既然不障礙生死,你這個人法執很重,你還是可以往生。當然你以後要小心,你往生以後就要面對你的法執。就是說,三界裡面最重要的生死業力就是強作主宰。你看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走得很自在,佛號念幾句他就走了,他生死業力淡薄;有些人他是從白天念到晚上,他就沒辦法走,背後牽著他的那個生死業力的繩子綁得特別緊。你自己招感的!什麼事你都想主宰,結果弄得你的生命「心有千千結」。所以,在整個生死輪迴中,淨土宗帶業往生的關鍵,就是「放棄主宰」這四個字,就是我空的真理。生命是不可以主宰的,你不要自作聰明,你也不要自討苦吃。
所以,透過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看到人生是變化的,變化裡面你沒有辦法去掌控的。就像祖師說的,如果一個人可以主宰,你怎麼會變老?你怎麼會死亡?沒有一個人希望老病死,但是你還是要面對老病死,這表示人生沒辦法主宰,業力說了算。所以,佛陀一開始是在解脫當中強調「滅色取空」,這個「滅」就是出離。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為什麼佛陀要下這麼重的藥,要出離?就是說,它這個我空,這個聲聞的空法,跟大乘的空法不一樣。大乘的空法叫做緣起性空。我為什麼不貪愛你?因為你不真實。我相信,沒有人會貪愛空中的彩虹,因為它本來就如夢如幻,它沒有真實體性。它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它是因緣生、自性空。那麼大乘佛法,只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就可以過關了。

但是對於煩惱重的、善根淺的人,這個法力道不夠,法大機小。所以佛陀必須要添一些助緣,就是強調苦諦。所以諸位!聲聞的空性是跟苦諦結合,它是帶有出離心的。就是說,我離開你,並不只是因為你沒有真實性、不值得我追求,我離開你是因為你傷害我,這是重點。它是苦諦,它是以苦諦為一個出離心的。所以小乘的空性跟出離是結合在一起的,就是說,我離開三界,並不是因為三界不真實,是因為它給我痛苦,關鍵在這兒。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某種程度也是帶有滅色取空。你看我們離開娑婆世界,在《阿彌陀經》給我們的法義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我們凡夫對感受是很在意的。你看我們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某一個人?因為他給我感受好。重點不是這個人怎麼樣,是你給我感受好。我們為什麼會喜歡某一個東西?因為你使用它的時候,它會給你快樂的感受,就這樣子。所以感受會影響到你的思想,色、受、想、行、識。這就是為什麼極樂世界要創造這麼多快樂。其實,要是初地菩薩的話,七寶池、八功德水,對他來說有沒有差不多。聖人往生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見佛聞法。他是要進步的,他是去那邊學習的。凡夫的理由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理由是不能夠沒有的,就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為我們太注意自己的感受。

佛陀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有的眾生都重視感受。你為什麼願意留在娑婆世界?因為你認為娑婆世界給你快樂。佛陀告訴你,有一個更快樂的東西,叫做界外的涅槃。他告訴你說,三界的快樂,雖然給你一時的快樂,但是你怎麼樣?你不得自在,還有過失。「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追求三界的快樂要付出慘痛代價,你一定會起煩惱,得到就起貪心,得不到就起瞋心。追求快樂的過程起煩惱,起煩惱你就造罪,造罪以後你就要墮落三惡道,所以這種快樂不是好的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快樂。
那怎麼辦呢?佛陀說,界外有涅槃,是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佛陀用滅色取空的意思就是,帶有苦諦的我空思想等於下了重藥。那也沒辦法,因為眾生根機薄弱。如果只是說,你離開以後能夠追求無上菩提。他聽了以後他沒辦法接受的。
所以,佛陀從三界火宅當中,先把三乘的諸子透過我空的思想帶出來。就是佛陀放棄了一次到位的成佛之道,所謂《華嚴經》的成佛之道,這個地方風險太高,容易退轉。所以佛陀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就是先把大家帶出三界火宅,先安住在我空的思想,然後再對接,從解脫道把它對接到(我們看左邊,從 A 到 B)般若道。這是整個《法華經》要強調的觀念。

【672】如果這個方法不會,你就只會解脫而不知道怎麼成佛了

諸位!我們每一個離開三界的人有很多理由,小乘人的理由是為了追求涅槃的快樂,我們淨土宗是為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或多或少帶有法執。如果什麼都不要求,你修行就沒有動力了,因為凡夫是「有所得」。他以前有有所得心。佛陀說,那你這樣,你把有所得的心放在三界火宅,那更恐怖;乾脆佛陀也創造一個假名假相,讓你有所得。所以佛陀就說,沒關係!這個法執我有辦法處理,我到法華會上「會權入實」,再來處理這個法執。所以佛陀一開始是這樣: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這個就是佛陀度化眾生的策略,就是反正先想辦法把你從三界帶出來。

帶出來以後,現在的問題就來了,就是從我空的智慧怎麼樣回歸到心性。這個就是內觀的思想。

諸位!我們剛開始修學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仰仗三寶的加持。在三寶裡面最重要是法寶,因為佛是說法者,僧也是說法者,真正的皈依三寶在法寶。所以我們剛開始是依法力修學,產生法執。正常,而且是必須。但是後半段這個變成障礙了。這個時候,你會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你要觀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開始修「無所得」。所有的法只是在啟發內心的功德,它只是一個助緣,叫做借法修心。所以我們從解脫道而趨向於般若道的時候,就是要怎麼樣?「法法消歸心性」了!否則你就沒辦法成佛了。沒有一個人成佛是靠法力成佛的。靠法力可以讓你了生脫死,成佛是靠自性功德力。你要開顯內在的功德力,你開始要內觀,從外修而趨向內觀。

所以,《法華經》為什麼要「會權入實」?《法華經》告訴你一個觀念:所有的法門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只是剛開始佛陀沒有明確地說明,如此而已。這權法只是一個方便。所以從空性而悟入心性,這是一個從解脫道轉成菩提道的關鍵。如果你這個方法不會,你就只會解脫而不知道怎麼成佛了。等到你會歸到般若道的時候,就開始先萬行回歸一心,然後再發起菩提願,一心緣生萬法,開始修方便道,修假觀,從空出假,這個時候開始莊嚴淨土、成熟眾生。
這是佛陀當初來到三界以後對弟子們的一個規劃,叫做兩階段式的教育,先成就解脫道,然後再對接到菩提道。

當然,這個是不得已的。理論上,從《法華經》的思想,你越早對接對你越好。為什麼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其實,我執影響的是前半段,真正法執影響的是後面兩大阿僧祇劫。就是你這個人法執越重,你後面越難走。所以你看我們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大阿僧祇劫只是處理煩惱的問題,我執引生煩惱嘛;我們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處理法執的問題,就是你的智慧、你的胸量、你的格局、你的善巧。這個處理法執是很難學的,那要廣學無量法門,融會貫通。

【673】【665】怎麼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對接?

以淨土宗來說,我們怎麼辦?我們怎麼樣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對接?古德有一個偈頌說得好:「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權法跟實法。

我們先講權法。往生的人剛開始是要對比,因為「治亂世用重典」。就是你要思惟,三界的受生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快樂。我們凡夫不可能去涅槃,所以我們來生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繼續輪迴;第二個,往生淨土。你只有兩種選擇。生命你是沒辦法拒絕的,那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最好是趕快想清楚。你不要等到臨命終想,來不及了。就是說,反正你有一天會死亡,然後就是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個,把你今生所修的福報來生享受快樂,把它花完。這是第一個,來生的快樂補償你今生的辛苦,然後你第三生就危險了,就這樣子。這是你的選擇。另外一個就是,好,既然三界的快樂有過失,我不要了,我到淨土去。
所以,剛開始修淨土宗的人是對比的,你必須要很清楚地知道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兩種果報體有什麼差別。這兩個果報體都有快樂,一個是有過失的快樂,一個是沒有過失的快樂,這是一個對比方式。「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沒有三界的生命,你照樣活得好好的,這是一個苦、樂的對比。

那這個地方當然會有法執:我這樣子挺好的!你現在這樣修是挺好的,但是你今天離開娑婆世界,你把娑婆世界定位作痛苦,這地方有問題。按照《法華經》的實法來看,果報沒有痛不痛苦,是你自己的問題,就是你自己有業力招感出來的。你看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來到人世間,他有痛苦感受嗎?他沒有感受。所以問題不在娑婆世界。諸位!因緣所生法永遠沒有錯,是我們的業力所招感。
那怎麼辦呢?我怎麼樣能夠厭離娑婆,又不障礙我未來的迴入娑婆度有情呢?下面這句話就很妙了:「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娑婆世界,其實這種痛苦是唯心所現的,關鍵在這兒!這句話就夠了。
諸位!我們每一個修淨土宗的人,都希望能夠用厭離心離開娑婆世界。但是請你注意,不要留下後遺症。那怎麼辦呢?你就說,我離開我唯心所現的那個娑婆世界。我再講一次,諸位!你不是離開他的娑婆世界,你是離開你自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那個如夢如幻、那個影像的娑婆世界。沒有一個真正的娑婆世界讓你離開,你只是離開你自己的娑婆世界。這樣子,一點法執都沒有,就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其實按理論上來修法,這個偈頌應該倒著說,應該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然後再修「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應該要先回歸一念心性,先入實法,再修權法,叫做「稱性起修」。

【674】你要趁早為未來成佛做好準備

所以諸位!《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你反正遲早要成佛,不管你願不願意。前面〈方便品〉講得很清楚了,世界上沒有阿羅漢這回事情,從凡夫到成佛中間的休息站都是假的,「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我不想成佛,我只想一個人在寂靜涅槃待著。對不起,沒有這個東西!就是你一定要成佛。所以,既然你別無選擇,那你就趁早為成佛做好準備。就是你必須要「權實不二」。
就是,我們雖然知道三界離開是必要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為未來的成佛之道做好準備。這就是為什麼學過《法華經》的人到了極樂世界,跟沒有學過《法華經》的人到了極樂世界,他的功力有差別的原因了。你學過《法華經》,阿彌陀佛直接跟你講大乘法,證得初地、八地;如果你沒學《法華經》,可能佛陀還是為你講方便法門,因為你因地栽培有問題。這個就是所謂的做好準備。

【675】這個「露地而坐」,為什麼用「坐」這個字?

丑三、等賜大車喻 分四:寅一、父見諸子免難歡喜喻;寅二、諸子索車喻;寅三、等賜諸子大車喻;寅四、諸子得車歡喜喻

透過前面的回顧以後,我們來看經文,「等賜大車喻」。前面佛陀「為實施權」,開出了三乘的教法,把這些在火宅的諸子帶出來。帶出來以後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地方有四段。
寅一、父見諸子免難歡喜喻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是時」,就是在這些諸子經過努力修學離開三界火宅那個時候,剛剛離開那個時候。長者看到三乘的諸子安穩得出,就是終於離開了三界火宅了。那麼離開以後到了哪裡去呢?「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在這個四聖諦的智慧的引導之下(四聖諦本來是四個智慧,但是你慢慢修了以後,就開出了四個安全之道)而離開了火宅。這是四個智慧產生的四個通道。這個通道到了哪裡去呢?「露地而坐。」到了一片沒有火的空地,這三個人就坐下去了。

「露地」這個「地」,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地,有兩種解釋。從聲聞人來看,他自己認為這個地是我空的涅槃,就是涅槃寂靜樂,這個是一個地。那麼從實法,就是佛陀來看,其實聲聞人就是安住在實際理地,就是一念心性裡面的「即空」。其實他的我空,跟「一念心性當體即空」那個我空,跟那個「即空」是相應的。所以佛陀的看法是,他就是安住在真如本性的空性裡面。聲聞人自己認為我是在偏空的一個涅槃裡面。當然這兩個沒有衝突,一個是實法,一個權法。「無復障礙」,身心沒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障、業障、報障。「其心泰然」,內心生安穩快樂之想。這個地方是說明諸子的情況。那麼長者看到以後是怎麼回事呢?「歡喜踊躍」,佛陀的方便門成功了。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這個「露地而坐」,為什麼用「坐」這個字?你到了空地,應該跑來跑去,跑東跑西,應該很自在。它這個地方是特別形容聲聞人住果不進,他不走了。所以諸位!修行除了智慧,還跟你發的願有關係,你的願不能發得太小。如果發得太小,你到了那個願以後,你自己會停下來。因為聲聞人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是離開三界,所以他離開三界以後就覺得大事已辦了。這個地方如果佛陀不出手,這個二乘人是有可能會就在空地裡面坐下去了。所以佛陀知道,這個地方必須要改變法門了,從四聖諦的無常、無我帶出來以後,是時候該「開權顯實」了。因為他已經怎麼樣?在那個地方坐下去了,不想動了。

【676】為什麼這個索車很關鍵?

寅二、諸子索車喻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這個「索車」就是說,諸子離開三界火宅以後就坐在地上,跟父親說,您老人家還記得嗎?之前在三界火宅裡面,您答應我們的,只要我們放棄了三界的快樂,您會給我們珍貴美好的車具,比方說羊車、鹿車、牛車。您給我們這種車子,到了三界的火宅以外可以自在地遊戲。所以,「願時賜與」,希望您老人家馬上把這三種車送給我們,讓我們能夠自在遊戲。

諸位!法是要眾生來啟請的。所以佛陀雖然看到他們露地而坐,佛陀要等待他們來索車。這個索車很關鍵,你們要來請法!所以佛陀他是這樣子。蕅益大師解釋說,他們為什麼索車?表示他們沒看到車。按說,如果說三界以外有三部車,這諸子一出去應該馬上就看到三部車,結果他在空地裡面坐著,什麼車也沒有。這表示什麼?這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佛陀說的這個三車是一個過程,其實你已經得到了。我問你,你修四念處的時候,你觀察你的身心世界不淨、苦、無常、無我,你是不是有一種寂靜的快樂?這個就是涅槃寂靜樂。這個三車是一種權法,就是其實你過程都已經有了,你現在就是涅槃寂靜樂了,哪有什麼車子、哪有什麼結果呢?那麼為什麼有一個車呢?第二個是讓你索車。索車以後,佛陀會給你另外一個大白牛車。
所以諸位!三乘的諸子離開三界以後,沒有羊車,也沒有鹿車,也沒有牛車。就是因為沒有,他們才需要索車,跟佛陀要。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又做了三種的說明。他說,其實,這個三乘人索車就是怎麼樣?他們準備要換跑道了,要迴小向大了。他說這個索車,其實三種情況都有索車:
第一個,方等時。方等時聲聞人叫做「機索」,根機的機。諸位你們還記得嗎?我們前面幾堂課講到,方等時「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佛陀把大乘的功德跟小乘一對比,小乘人得到很大的刺激。其實這個時候某種程度已經刺激他內心深處的大乘善根,叫做機索,他的根機已經觸動了,所以他才生起疑惑,於方等生疑。這第一個,機索。

第二個,般若時叫做「情索」,心情的情。到了般若會上,佛陀讚歎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且更重要的是跟菩薩授記,廣談大乘的因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諸子們聽到以後心情上已經怎麼樣?好樂大乘!只是一時法執太重,改不過來。所以在般若會上產生「情索」,就是他在感情上已經對大乘生起好樂了,只是沒有付諸行動。
到了法華會上叫做「口索」,嘴巴的口索,那叫親自索,索車。這個人願意索車,就表示這個人大乘善根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這個「口索」,祖師解釋就是,舍利弗尊者前面的殷勤三請就是口索。

也就是說,三乘諸子離開三界以後開始索車。索車意思就是說,沒有三種車。那跟佛陀索車,結果佛陀給他什麼車呢?看下一段,寅三的「等賜諸子大車喻」。

【677】為什麼離開三界以後,只有一部大白牛車?

寅三、等賜諸子大車喻 分三:卯一、標示車體;卯二、廣明車等;卯三、廣明心等

卯一、標示車體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好,既然你索車,佛陀就有機會來開導他了。
他說:「舍利弗!爾時長者。」那麼這個長者就怎麼樣呢?「各賜諸子,
等一大車。」各,就是依止他們過去差別的習性,就是過去生修四諦的叫聲聞人,修十二因緣的是緣覺,修六度的是菩薩。根據他過去三乘的習性,然後等賜大車,平等地給與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的大白牛車。

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他把兩個重點提出來:一個叫做「各」,一個叫做「等」。我們說明一下。

佛陀度化眾生就是二字訣,先「各」後「等」。佛陀在三界裡面度化眾生叫做「各」,差別。我們看經典可以知道,所有的度化眾生裡面,最困難、最複雜的,就是凡夫最難度化了。一般度化凡夫都是佛陀親自出馬,因為凡夫的差別相太多了。他喜歡布施,這個人喜歡持戒,這個人喜歡做義工,這個喜歡拜懺,那叫一個「各」。就是說,三界的凡夫為什麼難度呢?一句話講完了,根鈍遮重。你講道理沒有用的,你要先讓他高興;他心情不高興,你講再妙的法都沒有用。

凡夫為什麼難度?你看初地菩薩很好度。初地菩薩來供養佛陀,佛陀跟他講法門,他回去就如實修學,就進步了。凡夫他必須怎麼樣呢?你要先隨順他的根機,就是這個法跟根機要完全配得好好的。所以佛陀先怎麼樣?「各」,就是滿足你的需求。好,你喜歡修苦諦,佛陀為你講四諦法,你這個人出離心重;你這個緣覺個性,對因緣觀特別深,佛陀講十二因緣;那麼有些人,他不要太多的對治煩惱,他只要修六度,他一修下去煩惱就淡薄,他廣修六度。所以佛陀在度凡夫眾生的時候是怎麼樣?那叫一個「各」,差別。
等到離開三界以後,叫做「等」。因為他已經不是處理煩惱問題了,而是心性。諸位!你以前喜歡布施,那是一個因緣的作用,你的真如本性跟喜歡持戒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你喜歡拜懺,他喜歡打坐,那是因緣的功能不一樣,但是你們兩個回歸一念心性的時候,你們幾個人只要入佛堂一打坐,回觀一念心性,每一個人就進入平等性了。當然從佛堂一出去又變成「各」了。

也就是說,由「各」入「等」,就是佛陀一開始是用權法,滿足眾生差別的需要,等到離開三界以後,開始入平等性了。就是,不管你以前是怎麼樣,那是過去的因緣;現在離開三界以後,只有一部車,叫做真如本性,就是大白牛車。這個就是所謂的「由各入等」,叫「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先滿足你這個各,最後其實三車離開三界就沒有用了,只有一台車,大白牛車。

【678】整個《法華經》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部車子

卯二、廣明車等
大白牛車很重要,整個《法華經》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部車子。因為這個經文的結構有點複雜,我們看附表八,「釋大白牛車」。車有運載的功能。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也可以說是車,只是這個車是一個階段性的,因為它只能夠把你帶出三界,它自己就消失掉了。所以我們離開三界以後就看不到車了。因為這個車已經怎麼樣?滿足階段性的任務。

那麼三車離開三界以後,對接就是大白牛車了。你只有一台車了,就大白牛車。這台車可以讓你從阿羅漢到初地,從初地到十地、到成佛。後面只有一台車可以坐了,就是大白牛車。
經文當中有總標、別明跟結示三段。我們先看大白牛車這段經文。

一、總標
其車高廣。這個車子的特性有兩個重點:一個高,一個廣。高是指時間,就是這個大白牛車豎窮三際;廣指的是空間,橫徧十方。也就是說這部車子是超越時空,等於是超越因緣所生法。就是說,諸位!這部車子它不是修來的,修來的東西沒有什麼超越時空的。比如說,富貴是修來的吧,所以你在受用富貴的時候,它有時間相、空間相,可能你的富貴是在諸天或者是在哪裡,比如大富長者。它一定有一定的空間,你不可能同時又是諸天又是大富長者,你沒這本事。所以,「其車高廣」表示它是本具的,你只是把它開顯出來,它不是有為造作。這是第一個。
成佛的因地是非常關鍵。《楞嚴經》上說,你因地找錯了,你怎麼修都沒有用。諸位!我再講一次,解脫道跟菩提道的操作不一樣。解脫道你不用找到真如本性,你愛修什麼都可以。你喜歡布施,你就修布施,你喜歡持戒就修持戒,你只要把我空放進去就好了,所以三乘的解脫要求不高。但是,成佛只有一種情況,你找不到真如你就不可能成佛了。這部車你沒找到,你就是心外求法。所以這部車,唯一成佛的只有這部車而已,就是成佛之道只有這部車,沒有什麼三車。這部車是既高又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就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這個就是這部車。


【679】這個眾寶所成的車子上面,有哪七種功德?

那這部車到底有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看「別明」。一、車具
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我們先看車子上的設備。這就是講到這個車子的福德資糧。
「眾寶莊校」,這是一個總說。就是這部車它有各式各樣的珍寶,它不是一般的木頭或者是鐵做的,是各式各樣的七寶拼裝起來的。「眾寶莊校」,就表示菩薩在操作這大白牛車的時候,他一心所起的六度萬行,它具足萬德。這是說明這個車子的結構。
在這個眾寶所成的車子上面,有七種功德:
(一)周匝欄楯
「周匝欄楯」表的是陀羅尼。陀羅尼是大乘的三昧所成就的一種總持,它能夠攝一切善法不失,遮一切惡法不起。

這個欄杆是保護作用。你看這部車子,它沒有欄杆的話,四周沒有一格一格的方格子,可能石頭一飛過來就打到裡面的人。所以它必須怎麼樣?四邊有一個欄杆,有很多的方格,把這個車子裡面的人加以保護。就比喻說,一個人只要安住真如本性,他能夠遮惡不起、攝善不失。
所以在菩薩戒有說,說一個人受了菩薩戒,如果戒體堅固以後,即便他來生忘失了菩薩戒體,但是他跟一般人不一樣,「雖作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道,終不久留。」這個人他以前學過《法華經》,對大白牛車產生信解,雖然後來一時的疏忽沒有往生淨土,他跟一般人還不一樣,因為他在真如所栽培的善根是非常堅固的。因為真如是本具的,不是修來的,所以,他這種對真如的理解以後,信解以後,他對惡法有一種排斥效果。就像佛陀比喻說,「譬如大海,不受死屍」。你在大海裡面丟死屍下去,它遲早一定會把它沖到岸上,它不能夠包容死屍的。
(二)四面懸鈴

這個鈴就是四無礙辯才,因為音聲很美妙。所以這個安住真如本性的人,學過《法華經》的人,他的思想比較圓融。對空、有、布施、持戒,他看事情不像有法執的人那麼單向。他的面向比較圓融,所以他的辯才是比較沒有障礙的,說法無障礙。

(三)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這個車子不但是四邊有欄杆,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一個寶蓋,遮太陽、遮雨等等。

整部車子最高的就是那個寶蓋。那個寶蓋表示什麼呢?大悲心,大慈悲心。整個真如本性的修學,從福德資糧來看,就是以大悲為指導。我們以前凡夫修善法,往往是為了追求善業,去追求來生的快樂。但菩薩度化眾生是以大悲為引導的,所以他大悲放在最上面,車頂的最上。
(四)寶繩交絡

這個幰蓋下面四周有寶繩,把它交互地綁在一起。這個寶繩表示什麼呢?四弘誓願。這個寶蓋你要不把它綁好,風一吹就可能搖動,可能就掉落了。就是以誓願力來堅定我們的大悲心,用四弘誓願來堅定我們大悲心,就是「寶繩交絡」。

(五)垂諸華纓
它四邊不但是有欄杆,四邊欄杆有很多的香花瓔珞。表示菩薩的四攝,用瓔珞、用香花來攝受眾生。

(六)重敷婉筵
在這個車子的底部放了一層一層柔軟舒適的墊子,這是給菩薩休息的。菩薩廣修六度,修學福德資糧的時候,可以透過真如三昧稍作休息,三昧力,大乘的三昧來休息。

(七)安置丹枕
這是菩薩的智慧力。這個「丹枕」就是一個紅色的枕頭,表示菩薩入無所得。就是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但是大悲心、四攝法等等,他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他怎麼辦呢?他入無分別智,觀察無所得。那麼這個時候就拿一個枕頭,讓菩薩得到最好的休息。

也就是說,這整個大白牛車,它不是只有福德。你看它有欄杆,它能夠攝善不失,遮惡不起;它有寶蓋,大悲善巧;有鋪墊,能夠得到養息。這個就是大白牛車的一個福德的相貌。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