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6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q1ML2y                                    

Podcast : https://reurl.cc/dX7dMz

目錄 

 

1095 要出離三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修學我空

1096 放棄主宰,你才可能順從本願,否則你只是在念佛,跟往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1097 一個人會往生,必須達到兩個條件

1098 外在的火你是惹不起的,你只能夠離開

1099 內火叫做滅,你要有調伏的方法

1100 剛開始的重點要放在實法,實法建立以後你就要把重點放在權法上,對治、引導

1101 某甲跟你講一句話,你不會生氣,但是同樣一句話是某乙講,你就很生氣。為什麼?

1102 因不識眾生根機而推薦了《法華經》,導致眾生對經典的誤解,是否也要擔負因果?

 

1095】要出離三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修學我空

 

我們這次講的是「譬說一周」。《法華經》的課程,目前全世界有兩千多人來跟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把網絡班的學生跟現場學生的問題整合以後,分成四個項目,等於是透過這些問題,把前面的重點再做一個扼要的複習。

首先我們看〈譬喻品〉。師父會先對每一個問題做重點的論述,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不清楚的,可以再提出來討論。

我們先看第一個,〈譬喻品〉的第一道題目。

 

【學員提問】請示師父,您在〈譬喻品·火宅喻〉中講解「唯有一門,得出三界」時,解釋此門為我空智慧,即照見五蘊皆空;而在後面師父又講到,淨土行人的我空體現在順從彌陀本願。同一個我空之門,體現了兩種內涵,二者關係如何?我們應該如何融會貫通進行修學?

【師父答疑】三界火宅那個火,當然有內火跟外火,內有煩惱火,外有業報火。我們今天要出離三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修學我空。修學我空是所有的法門——不管你是聖道還是淨土門,都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今生的修學不急著解決生死問題,那你就不一定要把我空列入你的生命規劃。只要你來生要改變跑道……什麼叫改變跑道?就是你本來是在生死的跑道,你要換到涅槃、換到淨土去。大凡是你來生要做重大因緣的改變,那我空是必修的,因為只有這道門,沒有其他門了。

你說,我不修我空,我靠拜懺。你就拜一輩子也不會了生死!你說,我不修我空,我就完全靠念佛。也不行!我待會會解釋為什麼只靠持名不能了生死。就是說,所有的人,要離開三界,你必須處理你過去的業力,沒有例外。只是處理的程度——你是要斷惑還是調伏業力,差在淺深的問題。

 

1096】放棄主宰,你才可能順從本願,否則你只是在念佛,跟往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聖道門這一塊我們就不說,因為聖道門的我空標準很高,它必須要有禪定力,它必須要正念、正定。我們說過,淨土宗不要正定,它起碼的標準是正念。

淨土宗的往生,其實很多人講往生都是忽略了重點。淨土宗你講往生,你忽略了「帶業」這兩個字。淨土宗,你不要老是講往生,你要講「帶業往生」!也就是說,請你不要忽略你的過去,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過去的業力你一概不承認,就是說,你現在不處理它,臨命終就是它處理你了,你就被業帶走了。所以,我們臨終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你把業帶走,要麼業把你帶走,就兩種情況。所以,現在不處理業力,你臨終就埋下了禍根。

處理業力,當然,你說我拜懺,可以消一點業!這個業,你要拔它的根啊!你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講這個業力的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這個無明是個開關。所以,放棄對生命的主宰,這是處理業力的關鍵。這個我愛執是最麻煩的。

比方說,我們今天看一朵花,這個花是沒什麼業力,但是你看到花以後就把這個「我」放進去,你想要主宰這個花,那這有業力了,這個就是跟業力互動了。比如你看到你兒子,你看到你兒子當下是個果報,對不對?但是你想主宰他,好,就有業力了。你說,我兒子以後得照我的規劃。對不起!你兒子出生以後,他的路有他的業力在主導,你可說了不算。但是我們凡夫喜歡強作主宰,所以我們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事、地、物當中把這個我放出來,這個是很麻煩的。就是,我們處處地去創造業力的相續。

那現在,當然,你不往生也就算了。如果你來生準備繼續輪迴——我今生的目的也沒那麼高,我只求增上生,我只是求來生更好,那就沒問題。但是,你臨終的時候希望你往生的願力要強過生死的業力,那你業力就得處理了,那個「我」就要對治了。就是說,你可以打妄想,這妄想不能怪你,它是一種等流性,但是你不能主宰妄想。就是妄想生起的時候你不能主宰它,你看到人、事、地、物,你都不能主宰,就隨緣度日了。這個是你的業力,自然會沉澱。

就是說,這個轉動的十二因緣,你要讓它慢慢調伏下來,就是把這個「無明」、這個我執拿掉,所以叫「順從本願」。如果你這個「我」還在,你根本沒有順從!阿彌陀佛給你規劃了一個佛號,給你規劃了一個往生之道,你今天用我執,就表示你根本沒有投入到這個佛號。什麼叫「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什麼人有投到大覺海?什麼人沒有投進去?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投進去。你嘴巴念佛,但心中還在規劃來生的業力,還在主導業力、主導妄想,你有「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嗎?你沒有投進去,你就是在嘴巴念佛。所以,這個我空的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但是長期被忽略。

當然,祖師講話含蓄。印光大師說,晚年的時候少管閒事。其實「少管閒事」這四個字是有深意的,當然重點不是少管閒事。印光大師說,你什麼事都不管,跑到山上去,但整天打妄想,你也是我執,你還是想主導妄想。其實,「少管閒事」的真正的解釋,就是隨緣度日,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我們一個人要往生,只有一種情況:阿彌陀佛規劃出一套往生的因緣,你要把自己投進去。就是從今以後,或者我們套一句聲聞人說的,「不受後有」!就是,我從今以後對我的生命不再主宰了,我交給阿彌陀佛了,一心歸命。這個「一心歸命」就有我空的思想。就是說,你還想主導生命,你怎麼會往生呢?你要往生,你一定要從過去的業力裡面走出來。你不走出過去,你怎麼面對未來?你不走出過去,你就順著過去的路子在走。

往生是要更換跑道的。從生死的跑道換到淨土的跑道,那你總要把過去的業力沉澱下來吧。

 

所以你說這個我空重不重要?就是放棄主宰!放棄主宰,你才可能順從本願,否則你只是在念佛,跟往生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覺得「念佛容易往生難」,因為念佛,「念佛方能消宿業」,當然!但是你要往生,「竭誠自可轉凡心」,你要到竭誠!這個竭誠就有我空智慧的成分在裡面。這個一心歸命就有我空的智慧。

所以我們說,念佛跟往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1097】一個人會往生,必須達到兩個條件

 

就是說,我們不一定要斷惑證真,但是你起碼能夠「臨終的正念」,我們不要求正定。這個「臨終的正念」裡面要有我空的成分,當然還要有念想西方。也就是說,你一個人會往生,你必須達到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脫離娑婆的業力。雖然業力沒有斷,但是這個業力一定要帶得走,要「可帶性」,就是放棄主宰。你要怎麼樣厭離娑婆。第二個,你要怎麼樣欣求極樂。所以一方面你要處理娑婆的問題,你還要開創淨土的因緣,就是念想西方,對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要生起欣求好樂。所以它是兩種力量。

那當然,怎麼樣走出娑婆世界的過去,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今以後你不要再主宰你的生命,不要再規劃來生了,就這樣子。你不能夠說,我不斷地創造淨土的因緣,我又同時攀緣娑婆的業力,那你臨終一定是真妄交攻。生死業力現前,臨終的往生的願力也現前,那對不起,生死業力是熟境界,你一惹它,你跟它互動,它一定會強過你往生的願力。因為它是熟境界,你這個淨土宗念佛是生境界。現在的很多人是腳踏兩條船,貪戀娑婆,又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這兩個力量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個是你無始劫過去的熟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只有一個選擇。你不能夠說我兩個都要:我又想人天的快樂,我還想往生。世界上沒有這麼美的事情。沒有一個人同時在極樂又在娑婆世界,你現在還沒有辦法普門示現。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告訴自己,我只有一個選擇,我來生要麼去淨土,要麼就來得人身。你現在就要想清楚。

為什麼必須要勝解?就是,生命的抉擇,你不能等到臨終再決定,你到底怎麼走,你現在要想清楚。你要往生,就有往生的樣子要做出來,那我就放棄娑婆世界。當然,這個地方你不能說只是別人怎麼說,你要想清楚流轉的過失、往生的好處。下定決心以後,你要把一些重要的修習弄清楚,比方說怎麼樣放棄娑婆,怎麼樣能夠念想西方,再配合佛號。是這麼一個概念。

這個大家都很熟,那就過去,這個淨土宗。看第二題。

 

1098】外在的火你是惹不起的,你只能夠離開

 

【學員提問】佛陀在火宅喻中並沒有提出消滅火的方法,而是要我們趕快離開。出離很瀟灑,滅火卻很痛苦。請師父慈悲開示,怎麼樣才能一邊有效滅火,一邊瀟灑出離?

【師父答疑】這個〈譬喻品〉的火宅喻,它講到火,其實是兩種火,一個是內火,一個是外火。內火是由我們的顛倒妄想,就不斷地打妄想,就是躁動不安;外火是由業力所變現的果報。你會變成一個人,可能是個男人,是一個女人;你扮演什麼角色,你是父親角色、母親角色。這個就是有他的業力的牽動。

內火跟外火一般是這樣子了。外火,就外在的環境,你只能離,你沒辦法滅。就是說,外境是非常複雜的,因為牽涉到你的業力跟眾生的業力。相逢就是有緣哪!今天他會做你的親戚、朋友,這個業力一定是非常複雜的互相牽扯。學佛你要永遠知道一個問題:千萬不要想去改變任何人,千萬不要,包括你的兒子,千萬不要。你只有放棄主宰!所以,外火是不能滅的,外火只能夠遠離。就是說,外火牽涉到眾生的共業,所以,離,指的是外境。

當然,你說那我放棄了外境,那我就沒有努力空間了。當然,就看你的年紀了。其實這個世界上就這麼回事,人生就是選擇,你如果要決定想往生,那你就要放棄很多東西,你要過相對淡薄的日子,因為你很多因緣就不能去啟動。

這個因緣法是這樣,它就像一個盒子,你要麼沒打開,打開以後就不歸你控制了。就是說,你這個兒子一生下來,他怎麼樣你就沒辦法控制了。因緣法就是互相牽動。這個因緣你要麼別惹,你惹上那就不是你的控制範圍了。所以,印光大師要我們晚年少管閒事,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說,你啟動一個因緣,對你自己來說就多一道的問題。所以外火叫做離。

 

1099】內火叫做滅,你要有調伏的方法

 

那內火呢,你是離不開的,你不可能逃避你的妄想,你連做夢都在打妄想!所以內火叫做滅。你要有調伏的方法,修四念處或者安住佛號,你要有一個法寶。這個我們就不說了,你學佛那麼久,你心中一定有一個家讓你靠的。

所以簡單來說,你要是年輕,你說,師父,我現在還沒有去拼事業,你就叫我遠離,那生活就是個問題。就是說,你到一個年齡的時候,你就要注意,外在的火你是惹不起的!你惹不起的!你只能夠離開它。說實在的,你改變不了外境,你改變不了任何人,你也改不了任何環境。諸位你想清楚,佛陀不是叫聲聞人離開三界,他是叫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全部離開。說,菩薩不是「生生世世」嗎?菩薩「生生世世」,對不起,那不是指你,是指法身菩薩,那叫歷事鍊心。法身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人家叫做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你現在是跟人家到處流轉。我們回憶一下〈譬喻品〉,佛陀是開出三車,羊車、鹿車、牛車。這個牛車是給誰坐的?菩薩坐的,要修六度。其實凡位的菩薩,我們看《法華經》的意思,表面上在度化眾生,其實重點不在度化眾生,佛陀讓你修六度,是讓你離開三界的。所以智者大師說得好,初地以前都是在自利,你在幫助別人只是個過渡,你是靠幫助別人來增長你自己的出離。你回去把《法華經》讀一讀,你看看佛陀是叫誰離開三界?叫三乘的諸子離開三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當然,有的離開快一點,有些離開慢一點。但是佛陀的意思,你們三乘人都趕快給我離開,因為這個火你是惹不起的。誰可以迴入娑婆度有情?法身菩薩可以!因為法身菩薩他是法身,他那種我空法空,他心中已安定在「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個火是不能燒到他的。但凡夫,我們惹不起。

所以,外境叫做離,內心叫做滅,因為你內心的妄想你也離不開,你只能面對。

 

1100】剛開始的重點要放在實法,實法建立以後你就要把重點放在權法上,對治、引導

 

【學員提問】如何理解把觀身不淨的權法會入《法華經》的實法中,具體下手又要怎麼操作?又者,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師父答疑】「四念處」主要是調伏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的愛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緣境在五蘊。比方說「觀身不淨」,它的重點是鎖在這個色身。

但是鎖在色身有問題。就是說,你現在用不淨、苦來訶責你的色身,你用各式各樣的過失:不淨相、用痛苦相來訶責你的色身,它的好處是,你對色身的貪愛就降低了,你對於自他的貪愛就降低了。但是它的後遺症在哪裡呢?你產生法執,你在你的心中會埋下一個對色身厭惡的想法。這個地方對你未來是有障礙的。

我們知道,色身其實沒有錯。佛陀施設方便,你要知道,他要你厭離色身的重點是要你調伏你的貪愛,重點不在外境,他只是託這個色身的厭離來調伏內心,是借境修心的。但是,如果你今天沒有回歸到心性的時候,你過度地厭離色身,那我請問你,你以後的生命有色身嗎?當然有色身了。你說阿羅漢灰身泯智,世間上有這個東西嗎?你看佛陀說的,涅槃寂靜,「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諸位!五蘊通於十法界,沒有一個人沒有色身的,你到極樂世界你都還有色身,只是那個色身莊嚴一點。所以為什麼要把實法放進來?就是你過度的操作會留下你後面的後遺症:法沒有錯,但是,你法上生執!所以我們在修佛法的時候,有時候問題就是說,明明它是個甘露,但是你把它操作成毒藥,那你不能怪佛陀。佛陀告訴你一個法,它本來是一個方便,它透過你觀身不淨,目的是要你迴光返照調伏煩惱;但是我們有些人是觀身不淨就討厭色身,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為什麼要法法消歸心性?就是說,你最好先回歸到一念心性,然後一念心性裡面現出如夢如幻的色身,你再去討厭它,這個時候你就會迴光返照了。是這樣子。為什麼要把實法這個觀念引進來?就怕你產生法執。

借相修心,不是直接修那個相。

 

我再講一次,五蘊只能改變,不能斷滅。其實我看到有些淨土宗的人,他在厭離娑婆。我看他厭離娑婆的口氣,我聽得非常害怕。他那個意思就是再也不回來了。就是說,你遲早要成佛,你幹麼要把你現在的修行變成以後的障礙?你總有一天還是要迴入娑婆嘛。我們現在只能告訴自己,我們厭離娑婆是一個過渡。如果你今天對娑婆世界產生一個很極端的思想,你以後要反轉這個觀念就很難了。為什麼阿羅漢有上根、下根、中根?就是法執的輕重。「三乘共坐解脫床」,但是回歸心性以後那就見高下了。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法執的輕重,到了回家以後全部現出來。

我們學《法華經》好就好在哪裡?你在解脫的時候,請你把未來成佛之道的思想放進去,讓你未來是順暢的,對接是順暢的。所以,你今天如果不回歸心性,直接操作觀身不淨,直接厭離娑婆,我跟你保證,十個有九個會落入法執。那你以後往生極樂世界,一聽到娑婆世界你就害怕。這個陰影你還是要面對。

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要先建立實法。一開始,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按照蕅益大師的圓頓思想,未開圓頓解,你沒有資格談修證。如果把標準拉高一點,就是,你沒有會歸心性,你還在心外求法,你只能夠做兩件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還沒有資格談修行,因為你這個修行操作下去對你來說是有傷的。

你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就要先建立一個真如的平臺,回歸到一念心性。所以,你沒有對真如本性成就勝解之前,依法華的思想要把重點放這兒;等到你知道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你就可以把重點放在權法了。它是先實後權,叫做稱性起修。所以,剛開始的重點要放在實法,實法建立以後你就要把重點放在權法上,對治、引導。

 

1101】某甲跟你講一句話,你不會生氣,但是同樣一句話是某乙講,你就很生氣。為什麼?

 

這個有沒有問題,權實的操作?

 

【學員提問】師父您好!關於權法、實法的操作,弟子這邊再具體問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細節。我們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受到業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來情緒起起伏伏的,有時候會煩惱。在煩惱當中當然不是那麼的清醒,可能事後稍微冷靜一下之後才知道說,喔,剛才可能起情緒了。那這時候可能開始要操作一些佛法上面的,可能是要對治,可能是要訶責,或者是說可能是要觀想。師父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就是說,我遇到煩惱的衝擊,那我是不是有些原則性?就是說我面對這個情緒起來的時候,應該是要怎麼去操作實法?我們應該是要用權法來對治它,還是說我先觀想一下實法,然後再操作權法?這個當中的細節是不是可以請師父再給我們一點原則性的開示?謝謝!

【師父開示】其實有時候煩惱的活動,也不完全是煩惱,如果只是煩惱那就簡單了,其實某種程度有業力的牽扯。就是說,你看這麼多人,某甲跟你講一句話,你不會生氣,是吧?但是同樣一句話是某乙講,你就很生氣。有沒有?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就是他跟你有業力。你知道嗎?所以一般最怕就是說怎麼樣?內外和合,內外夾攻。就是說,只有外境刺激你,你跟他沒有業力,這沒事。就是只有外境,沒有妄想,有境無心。有一種是有心無境,你起煩惱,但是他又不刺激你。最怕的是心境皆有。就是說,你跟他本來就有業力的牽扯,要麼你欠他,要麼他欠你。大概你會痛苦,基本上是你欠他多一點。業力的牽扯又加上妄想,人生就無解了,真的無解了。你知道嗎?

就是說,我們最怕的煩惱就是,你跟他本身就有業力的牽扯,然後他又刺激你,然後又帶動你的煩惱。當你內在的煩惱跟業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般的凡夫十個有十個跑不掉的。那這個時候你對治,因為你已經陷進去了,那你在對治的時候,就是你念佛,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但是你那個妄想業力不斷地衝擊你,效果就很有限。知道嗎?也就是說,當你陷入妄想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就是有心又有境,這是最麻煩的。因為來刺激你的人跟你有業力的牽扯,或者是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眷屬。我跟你講,諸位你想想看,會讓你起煩惱的是陌生人還是你的親人?你想想看。陌生人會讓你起煩惱嗎?不太會吧,對不對?他不小心碰到你,你頂多起一下子的煩惱。在你煩惱裡面扮演主角的角色,一定是你的親人,跟你有業力關係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希望直接用權法?因為一牽涉到業力的時候你就很難使上力了。業力是無形的,但是那種力量一波又一波。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拉到真如。因為真如本性是風平浪靜的,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說,你觀想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這個眷屬,這個時候對你是最有利的。拉到真如,它可以把業力稀釋掉,先把這個業力稀釋掉,只剩下妄想就好對治了。這樣懂嗎?先把業力稀釋。就是你從真如的角度,「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先把這個妄想中的業力稀釋掉,剩下妄想,它就不是你對手了。這樣懂嗎?

就是說,會讓你起大煩惱的一定是你非常親的眷屬,非常親的,越親的眷屬會讓你起越大的煩惱。這樣你們聽懂嗎?我跟你講,煩惱不可怕,但是這個妄想後面有業力,那就無解,人生就無解了。

但是你也不要覺得不公平,誰叫你上輩子欠他呢?是吧?所以眾生是互相討來討去。《楞嚴經》說這個討,它不會討得剛好,它討的超過,你知道嗎?就是說,你欠他,他討超過了,下輩子你又去討,所以討來討去大家都別出去了!就這樣子。

那你現在說,好,我業力到此為止了,那你就開始要化解業力了。就是不管你怎麼樣,我不跟你互動了!這個時候,把這種帶有業力的煩惱拉到真如本性的法水來,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先把它洗掉。真如本性裡面有業力嗎?沒有,對不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你把這個思想多念幾遍,把業力稀釋掉以後,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那就是一個生滅相。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有的妄想都拉到一念清淨心來,先把業力釋放掉。你如果站在業力的對立面跟它對著幹,你一定失敗。我們面對妄想沒有問題,但是妄想後面有業力,你就無解了。你看多少做母親的,你明明知道你兒子在騙你,你還是把錢掏給他。這很簡單嘛!事後你非常起煩惱,但是下一次你還是把錢給他,就這樣子。因為這背後有業力,業力就沒有道理可說了,因為你欠他的。

也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真如,那你人生就很被動,你就等著業力來修理你了。說白了就是這樣子,你就準備還債了。你要還不起,你就起煩惱了;那你起煩惱,你又不甘心,又造業。好,那就是展轉相續了,那這個人生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以真如本性做一個停損點?就是說,過去不管怎麼樣,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拉到真如本性,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它很快就消失掉。

 

1102】因不識眾生根機而推薦了《法華經》,導致眾生對經典的誤解,是否也要擔負因果?

 

我們看最後一題,第四題。

 

【學員提問】如果我們隨緣弘法時,因不識眾生根機而推薦了《法華經》,導致眾生對經典的誤解,是否也要擔負因果?

 

【師父答疑】因果是這樣的,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但是我們不講方便門,我們講真實義好了。

 

按照佛法的真實義,因果的建立是「心作心是」,你的心造作業力,你的心變現果報,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所以宗喀巴大師解釋布施度,他講得很清楚,什麼叫布施?他不約外境。不是說我今天送給十個人蘋果,你送給一千個人蘋果,你的布施比我強。它不是這樣安立的,這種思想是很低階的。布施約能布施的心,是約心安立的。你是一個貧窮人,你布施一個蘋果,比有錢人布施一百個蘋果來得大。它是約心安立的,這是第一個。我們首先知道什麼叫諸法因緣生,是心為業主。這第一個。

你知道以心為主的時候,就是說,那就各造各的業了。你當初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發心是正確的,是善心,然後你做你的合理的判斷;你面對的境,你當時也覺得說,這個人是可度的根機;心境和合,你的業就是善業了。就好像說,你護持一個孤兒院,每一個月寄三千塊。這孤兒院裡面後來出了一個殺人犯,你覺得你要負這個因果嗎?你不必。你當初護持孤兒院的時候是一念善心,心境和合,從唯識的角度它已經形成一個種子了。至於眾生,各造各的業,他未來是怎麼樣,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當然佛陀講,你要弘法觀機,就是說你要判斷一下。你要把《法華經》介紹給他,你要先判斷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會排斥。一般來說,《法華經》人天種性的人不會排斥的。喜歡修福報的人,他看到《法華經》很高興,但是他把《法華經》當福報修,他是不斷地誦。所以人天福報的人,你可以介紹他《法華經》。菩薩乘那更不要講,只要懂菩薩乘,一定會相信權實二法的。《法華經》最怕是二乘偏空的增上慢人。一般會毀謗淨土的,毀謗《法華經》的,毀謗高階經典的,都是修空性的。因為空性這個法修得好,的確很快解脫;修得不好,他對於這種妙有的東西會排斥。

所以你看這個人,如果說他對空性很執著,甚至於對功德妙有排斥,那你暫時不要把《法華經》給他,但是這種人也不多。所以一般會毀謗《法華經》的人,我跟你講,那些一天到晚放逸的人天乘,他是不會毀謗《法華經》的,但是他會把《法華經》當功德來修。你知道嗎?他會當誦經是功德。誦經三千部,是吧?曹溪一句亡。就是那個法達法師,我誦《法華經》,誦了三千部。

也就是說,凡事盡心盡力,但是不求事事圓滿。我們現在不可能,我們沒有他心通。我們就是說,我盡我可能地去判斷,我合理地推論,根據我的瞭解,他應該可以接受,你就告訴他。至於事後他謗不謗,跟你沒關係。但是,這有前提,如果你已經知道他有可能毀謗,你已經知道了,這個境對你來說,你已經預知他有可能有這種傾向,你今天再故意給他,那你就有過失了。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也不要因噎廢食,後面佛陀有說,弘揚《法華經》功德很大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只能夠觀察你的內心的起心動念,你當時是怎麼一個心態,這是關鍵。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