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ZjYWz3
Podcast : https://reurl.cc/MkYmLp
目錄
【881】 你連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這個人就沒法度化了
【882】 我們為什麼會貪愛呢?怎麼對治?.
【883】 如何對治我執?
【884】 你不是只有知道,要每天有一個功課來觀照,讓它展轉相續
【885】 要成就禪定,開始要息諸緣務,加強專注
【886】 拜佛的時候你帶勉強,念佛的時候帶勉強,表示你這個信根不具足
【887】 看不出你有欺怠、瞋恨、怨言,你的修行應該很快要成就了!
【888】 為什麼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
【889】 二乘的圓滿果位如何成就?
【890】 不修四念處,那你厭離娑婆就是個空話
【891】 業力有一個開關,就是我愛執,那種主宰性。你把那個「我」拿掉,那個輪盤就不會轉動了
【892】 為什麼不能隨便跟業障凡夫講大乘中道實相的法門?
【893】 佛陀在方等會上如何讓二乘諸子動執生疑?
【894】 佛陀如何洗除二乘諸子的法執?
【895】 你要用功學習,不要老是漏失於偏空的真理當中
【896】 別教的功德就差在一個地方,他不知道會歸一心,他不知道是眾生本具
【897】 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這個不是技術的問題了,只是你心態的問題
【898】 解脫道一定要有所求,但是你解脫道進入到菩提道的時候,你有所求,就不能成佛了
【881】你連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這個人就沒法度化了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一十六面。
我們前面說過,窮子的流浪,是因為他捨離了三寶,慢慢流轉以後,善根退轉了,但是他的出離心沒退,這是他唯一得到救拔的地方。我們說過,一個人要得到佛陀的救拔,基本的就是出離心。就是,你不能解決痛苦,但至少你要知道這個是痛苦。就是「知苦」,這是基本,這是佛陀度化你的底限。你連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這個人就沒法度化了,沒辦法度化了。因為你所有的修行的激發點、出離心都來自於知苦,其他都可以慢慢來。
這個窮子雖然智慧退失了、菩提心退失了,但是他對痛苦的覺察這一塊是在的,所以佛陀和他相遇以後,就展開了善根修補的工作。只要你知道這個人生是痛苦的,有出離心,那所有的都可以想辦法了。所以佛陀就利用他要厭離痛苦的心態,帶他到二乘的四諦法門;四諦法門以後,佛陀為了能夠更親近這個窮子,就脫下了富貴的衣服,穿上汙穢的衣裳,那麼跟他怎麼樣呢?同事攝。
【882】我們為什麼會貪愛呢?怎麼對治?
但是,你不是只用色身來攝受他,你還得要佛法來開導他。我們看佛陀在他工作的時候做了哪些開導。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這段是佛陀對於這個窮子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等於是開示了三十七道品。
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七科,叫做七科道品。
首先我們看第一科,「語諸作人」。
佛陀就開導掃廁所的這個窮子。他開導什麼呢?開導四念處法。這個四念處法是一個正修,它觀察的對象有四個:身、受、心、法。身、受是一組,心、法是一組。
我們對於色身跟感受產生貪愛的煩惱,所以佛陀用不淨跟苦來對治。比方說,我們為什麼會貪愛呢?要麼就來自於物質世界,就是身,你可能吃了美好的食物,或者是享受什麼樣的遊戲,這個貪愛是由色身產生的;或者是來自於感受,一種心靈的感受。不管是來自於物質還是來自於精神,這種快樂,佛陀要我們觀察不淨跟苦來面對。
其實,在四念處操作的時候有別相念、總相念,但真正操作起來是互相作用。比方說對治愛取,我們淨土宗也是要對治的,因為你厭離娑婆,第一個對治的就是愛取。對治愛取有兩個:一個是不淨,一個是苦諦。不淨就是說,雖然這個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會給你快樂的感受,但是你要想一件事情,這個快樂是有過失的、不淨的。就是它這個美好的蛋糕的背後是有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什麼樣的過失呢?它裡面有煩惱業力。你享受這個快樂,你就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的代價。「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所以「非實安樂住」。所以,遇到三界的快樂,你要做如是思惟:這個快樂只是一時的,但是你要付出以後長遠的痛苦。所以用這種苦諦跟不淨的思惟來調伏你的愛煩惱,這是第一個。調伏愛煩惱,意思就是建立出離心。
【883】如何對治我執?
有出離心當然不夠。第二個,「觀身受心法」這個「心」。什麼叫心呢?就是「我」的自體。我們凡夫去掌控人生,就來自於內心,那個內心捏造一個「我」,能夠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法」就是「我所」,由我所掌控的人、事、地、物都叫法,我所。這個對治法就是無常、無我。
當然有兩個選擇。你可以先從「我所」控制。比方說,我們有些人喜歡去掌控子女。這個子女好,你就高興;子女要是不聽話,你就痛苦。這種主宰性來自於外境,你就觀察無常、無我,這些都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這人生是不能掌控的。人生在世那叫做業力的釋放,完全都是業力在釋放。業力會好,它就會好;業力會不好,它就不好。眾生各有各的業力,不是我們說了算。所以,你可以從「法」上來對治主宰。或者,你可以直接觀你的內心。你的內心,這個「我」是不可得,那你看我們的心剎那剎那生滅,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用無常、無我來破除我跟我所,這個就是空正見。
所以,整個聲聞法,就是一個出離心、一個空正見。就是透過四念處,身、受、心、法。就是出離心,放棄主宰,就這兩件事情。那麼這樣子生死業力就慢慢慢慢地沉澱、淡薄乃至於斷除。這第一個,「語諸作人」,就是四念處。
【884】你不是只有知道,要每天有一個功課來觀照,讓它展轉相續
第二科,就是「汝等勤作,勿得懈息」,這是四正勤。
四念處,我們剛開始可能是一個聞慧,那慢慢怎麼樣呢?要不斷地加強觀慧的相續。就是你不是只有知道,要每天有一個功課來觀照,讓它展轉相續。所以,這個四正勤就是,你要能夠讓這個觀慧展轉相續到煖位,就入這個內凡的加行位,叫做煖位。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佛陀就是用這樣的一種四念處,然後再加上精進,這種方便來誘導他,使令這個窮子慢慢地隨順於空性,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這是第二個,透過四正勤來加強他的觀慧。
【885】要成就禪定,開始要息諸緣務,加強專注
第三,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復餘去。」前面的四正勤是偏重在觀慧的增長,這個四如意足偏重在禪定的成就。就是你現在不能只是打坐、修止觀,你要成就禪定,開始要息諸緣務,加強專注,修這個欲、勤、心、觀。禪定第一個,欲。你要有得到禪定的強烈的欲望,我一定要得到禪定。然後再透過精進、透過心——就是專注、觀——就是配合四念處的觀慧,慢慢調伏妄想,對治昏沉,慢慢得到禪定,這個禪定就入頂位。煖、頂、忍,這個四加行的第二個,到頂了。
到了頂位以後,佛陀就給他怎麼樣?加價。一開始本來談的工資是多少,現在給他加倍。為什麼呢?就是說,本來是四念處的觀慧是散亂心的,但是他這個觀慧得到禪定以後,他有什麼好處呢?「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有了禪定以後,你再修行就更自在了。比方說米,米就是我空,米比較粗;麵就比較細,它的本質比較細,就是法空。所以聲聞人又有法空。不過,這個法空跟大乘法空不一樣。那麼鹽醋,這個鹽就是調味料,鹽就是無常的智慧,醋就是苦諦的智慧。透過無常跟苦諦的調治,使令這個止觀出入更自在,就是「莫自疑難」。這個是禪定的好處,使令他修止修觀更加的自在。「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那麼禪定還可以怎麼樣?產生神通,五種神通來供給我們日常生活的妙用。這個是講到四如意足成就以後價錢就加倍。
【886】拜佛的時候你帶勉強,念佛的時候帶勉強,表示你這個信根不具足
第四個,「好自安意」。好自安意就是成就五根。
五根就入忍位了。信、進、念、定、慧。我們前面沒有成就根,沒有成就信根之前你怎麼知道你拜佛已經達到信根了?信,就是你願意隨順。你拜佛的時候你帶勉強,念佛的時候帶勉強,表示你對佛號這個法是排斥的,帶點勉強,所以你這個信根不具足。但是你信根生起以後,你那個心要進入佛號的時候就很自然,「好自安意」。一個人對整個佛號生起信、進、念、定、慧善根的時候,他佛號念起來是安穩自在。這是成就五根。
【887】看不出你有欺怠、瞋恨、怨言,你的修行應該很快要成就了!
第五個,進一步,「我如汝父,勿復憂慮」,那麼就成就五力。五根是生善,生起善根;五力就破惡了,就成就破惡。這個時候,成就五力以後,佛陀就開始鼓勵他、安慰他了。因為成就五力以後,他入了世第一了。
世第一,離小乘的見道位初果就很靠近了,非常接近了,所以他就不用再憂慮。為什麼呢?因為到世第一他不退轉於凡夫了。
所以佛陀這個時候要加把勁,佛陀就鼓勵他說:「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他說,我年紀大了(就比喻佛陀已經證得無學了),我自己已經證得無學了,佛陀作證。而你智斷未成,但是沒關係,你就差那一步了。我觀察你工作時,你現在的工作,沒有欺誑,就是信力成就,沒有懈怠就是精進力成就,沒有瞋就是正念力成就,沒有恨就是正定力成就,沒有怨言就是智慧力成就。我看不出你有這種欺怠、瞋恨、怨言,所以你的修行應該很快要成就了。
所以佛陀就給他安慰,從今以後,你「如所生子」。諸位!窮子是一個外來打工的人,佛陀竟然跟他說,你現在跟我的關係就很像是我的兒子了。雖然還不是兒子,但是我們關係已經親密到,就是說我已經把你當兒子看了,是這樣子。這個到了世第一了。
【888】為什麼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
最後第六,七菩提分。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經過佛陀前面的五根、五力的鼓勵、開導以後,最後入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正式地證得我空,斷了三界的見惑,這個時候「名之為兒」。因為他已經怎麼樣?接觸了佛陀的道法。
諸位!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法華經》就是這樣說的。聲聞智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這個是其他經典沒有講到的。一般其他經典是小乘、大乘分得很清楚,我空就是我空,真如就是真如。《法華經》不是這個看法。《法華經》認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真理只有一個。所以當他證得法性的時候,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名之為兒」,你現在在菩提道上已經是算是兒子了。當然,這時候離真正的真如的兒子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一般小乘我們叫做什麼?我們叫做庶子。菩薩是長子,旁邊的生的叫庶子,至少他是一個兒。
【889】二乘的圓滿果位如何成就?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前面經過佛陀的開導,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後證得初果,名之為兒。那接著後半段就斷思惑了,要斷惑證真了。這個時候「窮子雖欣此遇」,一個人見到心中光明的時候,他是歡喜的,證得我空。而且他會知道,一個人成就聖道以後,他一定會知道。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一定知道他證得聖果了。證得聖果不用問別人,他自己可以印證的。
「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就是說,雖然證得初果,但是還不能發菩提心。就好像說,你一個打工的,你再怎麼工作、跟老闆的關係再怎麼好,老闆把你當作兒子看待,但是這個打工的人總是覺得說,我還是個打工的,客作賤人,我是外面的,我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我是外來打工的。他還是這樣想,所以他覺得他跟佛陀還是不一樣。
最後,「由是之故」,經過二十年,經過八正道分。其實八正道分的第一個,「正見、正思惟」的那個正見,是無漏的智慧,是見道以後起修道。所以八正道分不是凡夫修的,理論上八正道分是他從初果見道以後生起的修道。那麼這個地方經過了二十年是怎麼說呢?就是無間斷惑、解脫道證真。他經過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次第地斷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最後證得我空的真如,成就阿羅漢果。就是經過二十年,成就二乘的圓滿果位。
【890】不修四念處,那你厭離娑婆就是個空話
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窮子來到了大富長者的家族來打工,大富長者不但給他很多的錢,還陪著他一起工作,不斷開導他。那麼最後的結果叫做什麼呢?「如所生子。」關係到這麼密切了。就是說,你雖然是外來的,但是我已經把你當作兒子看待了。但是,這個窮子是怎麼想呢?雖然老闆對他很好,這個人還是怎麼樣?「客作賤人。」說我還是打工的,你對我好是一回事,我不敢直接承認我是你的兒子。
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看,等於是創造雙贏了。看這個情況,窮子很高興,叫做「雖欣此遇」。因為窮子的目的是什麼?他要離開痛苦。小乘佛法,對於成就功德莊嚴,它沒有這個本事給你;但是怎麼離開三界、怎麼消除三界的業力、怎麼解決生死的痛苦,是它的專長。
所以四念處大小乘共修,淨土宗也要修,因為你厭離娑婆。你不修四念處,那你厭離娑婆就是個空話,你怎麼厭離娑婆呢?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輪迴的原因,除了業力以外,就是我們喜歡三界的果報,就愛取,沒有愛取是不能夠滋潤業力的。所以淨土宗,我們前面說過,淨土宗是要內心做出改變才會往生的。不是說你把佛號拿來念一念,然後你就會往生了,按照正常情況是不會往生的。因為你往生你要帶業往生,既然是帶業往生,你不能把十二因緣那個轉盤轉得這麼熾盛。
【891】業力有一個開關,就是我愛執,那種主宰性。你把那個「我」拿掉,那個輪盤就不會轉動了
所以,佛法解決生死問題,那比外道高明多了。我們說過,外道就修苦行,說,我有生死業,那我就趕快消吧。用痛苦來消業障,你消到什麼時候?所以苦行不是辦法。佛陀說,業力有一個開關,就是我愛執,那種主宰性。你把那個「我」拿掉,那個輪盤就不會轉動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生老病死,你把那個無明關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那個無明就是我愛執。從分段生死來說,那個無明就是我愛執。
所以,佛法的善巧,是從根本去關掉開關。外道是從枝末上——我有業力,我要消業障,所以我這一天就吃三顆米,日食三米;要麼就是整天泡在水裡面,要不然就是用有刺的植物放在床上,就臥在刺上,用種種苦行來消除業障。不可能的!這個地方就是說,離開痛苦,方法就是證得我空的真理,沒有其他的方法消除生死業力。
所以到此為止,達到了雙方都滿意。那窮子滿意我們可以理解,窮子得到涅槃寂靜,他沒有痛苦了。那麼父親怎麼滿意呢?我們前面說過,父親見到兒子是要把家產給他的。你別忘了,小乘的真理就是大乘的真理,這就是《法華經》的思想,聲聞智斷就是菩薩的無生法忍。就是說,只要你有本事,拉到佛法真如也好,進入空性——沾到真如的一點邊也好,後面佛陀就有辦法了。只要你入聖位,佛陀一定有辦法把你帶入真如,遲跟早了。就怕是你沒有入佛法真如的一點,就是空性。我們說過空性沒有離開真如。後面到了方等、般若,佛陀就有本事把它會歸到一佛乘了,我們往下看就知道為什麼佛陀滿意。佛陀現在可以說胸有成竹,沒問題了,因為一如無二如。
【892】為什麼不能隨便跟業障凡夫講大乘中道實相的法門?
丑四、領付家業喻 分二:寅一、敕領家業;寅二、終付家財
寅一、敕領家業
讓他領知家業,就是講到方等、般若二時。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我們知道,窮子從一個在外面流浪打工的流浪漢,到了大富長者家族打工以後,得到穩定的衣食,甚至於這個長者不斷給他加價、加價、加價,他已經非常滿意了。但是佛陀似乎是不太滿意,還要給他一些增上。但是作為這個窮子來說,他已經是心滿意足了。我們看佛陀後面要怎麼樣再讓他進步。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過是已後,就是這個聲聞人經過了阿含時,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阿羅漢一成就以後,雙方面,這個父子關係改變了。什麼改變呢?「心相體信。」內心當中互相信任,這個很重要。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為什麼呢?兒子為什麼相信父親呢?因為他已經知道這個父親所言不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所以他怎麼樣呢?聞大不謗。
所以說,入了聖位以後為什麼很好引導?因為他聞大乘法不再毀謗了。不像凡夫,凡夫受到痛苦折磨以後,你跟他講中道實相,他毀謗,他墮三惡道。所以佛陀非常害怕,佛陀不敢隨便地跟業障凡夫講大乘中道實相的法門,很怕你「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入了聖位以後,佛陀對你有信心,你對佛陀也有信心,互相都有信心,所以你說什麼都可以了。
【893】佛陀在方等會上如何讓二乘諸子動執生疑?
「入出無難。」所以在方等會上,入,他始聞大乘方等法門;出,猶見丈六比丘
說小乘法。就是說,阿羅漢們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本來都想要入涅槃,但是佛陀以他的威德力把他們叫來聽方等經。他聽方等經的時候他也是隨順,但是他從法會下來,佛陀還是現丈六比丘相給他說法,所以這兩個已經不互相衝突了。一方面聽大乘法,一方面習小乘法,這樣子對他來說,他可以達到平衡了。
雖然聽大乘法,他的內心有變化嗎?沒有變化,「然其所止,猶在本處」。這個地方我們說明過,方等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佛陀展現了大乘的功德,用《維摩詰經》的功德,大乘的不二功德來刺激他。你說他沒有改變,其實他還是有改變,叫「動執生疑」。就是他以前在《阿含經》的時候,對涅槃寂靜是非常的執著,是百分之百的執著,現在這個執著有點動搖了。他心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來大乘功德並不是我之前想像的那麼不好,是這麼好。你看文殊菩薩,《維摩詰經》中他們是那麼的自在,他們就算顯神通都比我好。我顯神通能夠變出一隻鳥,菩薩可以從變成一隻鳥,這隻鳥又變成十隻鳥,這十隻鳥又變成一百隻鳥。他一看,光是神通力,阿羅漢就比不上大乘了。就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那種自在境界,阿羅漢實在是大開眼界。但是他的心態還是:雖然如此,我還是喜歡涅槃寂靜樂。但是已經有一點點動搖了。方等會上的目的就是動執生疑。
【894】佛陀如何洗除二乘諸子的法執?
我們再看佛陀進一步加碼,用般若法水洗除他的法執。
「爾時長者有疾」,這個時候到般若會上,佛陀知道他一期的教化即將結束。「自知將死不久」,沒有太多時間等待了,所以就在般若會上說,「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前面這個窮子來到家族是掃廁所,做卑賤的工作,現在讓他管理庫房。就是說,窮子,你現在在我們這邊最資深了,你不要掃廁所,你現在「領知眾物」,我的倉庫裡面什麼是金銀財寶,有多少,你應該要清清楚楚,以後就歸你管理。
般若,叫做轉教付財,佛陀要聲聞人代替佛陀講法空的思想。給誰聽呢?給菩薩聽。那麼聲聞人為什麼能夠講呢?佛陀就安慰他說,沒關係,你講,你會講不是你的智慧,是我加持你的。其實蕅益大師說,聲聞人會講,表示他對法空是有所理解,他只是不能承當而已。所以開始怎麼樣?「領知眾物。」就是說,你來做我的管家,你「當體此意」,你應該好好體會一下大乘佛法六度的功德的內涵了,你不能老是活在偏空的涅槃,你要好好瞭解大乘功德,它是怎麼樣進出的,怎麼樣開合,多少的等等。
【895】你要用功學習,不要老是漏失於偏空的真理當中
「今我與汝,便為不異」,這地方說到重點了。就是說,在般若會上佛陀釋放的消息是說,雖然你是打工的,雖然我是老闆,其實我們之間是沒有差別的。這個地方般若會上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蕅益大師說,「加被令說」。就是說,你說的法跟我的法是一樣的,所以聲聞人說法空的思想以後,佛陀說「如是如是」,你說得太好了,你說的法是如,我的法也是如,一如無二如。佛陀加被他們,所說的法佛陀加以印證。這第一個。
第二個,「法性皆如」。就是眾生心如,佛心亦如,一如無二如。你證的空性雖然是我空,我是法空,但是一空無二空,所以「今我與汝,便為不異」。慢慢地怎麼樣?化解這個聲聞人的法執。所以在般若會上說,「汝宜加用心,無令漏失」,你要用功學習,不要老是漏失於偏空的真理當中。
【896】別教的功德就差在一個地方,他不知道會歸一心,他不知道是眾生本具
這個長者如此用心,我們看窮子的反應怎麼樣。「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窮子經過領知眾物以後,他的心態不一樣。我們說過,窮子剛剛來到大富長者家是非常沒有自信的、非常怯弱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能夠站在大眾面前來領導整個大富長者所有的珍寶財物。但是他的心情「無有希取一餐之意」。雖然在般若會上大談六度的功德、大談菩提心法門,但是他對這種大乘功德跟菩提心還是不生希求之心,所以他內心當中還是執著於偏空的涅槃,「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到般若會上,蕅益大師說,聲聞人密得別益,就是秘密當中已經成就別教的思想。什麼意思?別教是大乘的初期,別教是講無量法門。就是說,你透過布施成就富貴,透過持戒成就尊貴身,透過忍辱成就莊嚴身,他把「無量的因成就無量的萬德之果」講得清清楚楚。聲聞人聽了以後他也隨喜讚歎,但是他怎麼樣?別教的功德就差在一個地方,他不知道會歸一心,他不知道是眾生本具,就差在這裡。他以為這些都要修來的。當然,修來也對,但是你修德還有一個性德,他不知道無量功德是眾生本具。就是他得到別教的功德,但是沒有入圓教。
但是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大乘善根已經開始醞釀,準備啟動了。我們說過,聲聞人一開始學佛,是來自於厭惡痛苦。後來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是執著空性,他裹足不前,執著空性。到了般若會上,佛陀把他空性的法執徹底給動搖了,所以到了方等生疑,般若生悔。般若以後他有點後悔了,早知道我應該走這條路才對,你看這個功德這麼殊勝。既然是又疑又悔,這個時候就是到了法華會上,就是佛陀正式出手要救拔他的時候了,要「會權入實」了。
【897】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這個不是技術的問題了,只是你心態的問題
寅二、終付家財
我們看寅二,佛陀正式地託付家財。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復經少時」,就是這個窮子經過《阿含經》的斷惑證真以後,經過方等、般若的這樣的一種法力的攝受以後,終於到了法華會上的〈序品〉。這個時候佛陀講《無量義經》,佛陀在〈序品〉放光現瑞,這個時候他也了知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心萬行、萬行一心的妙理了。所以這個時候,「父知子意,漸已通泰」,他不再執著於小乘的偏空涅槃之小果,他的心量慢慢地擴大,而且「自鄙先心」,對於過去執著偏空涅槃而放棄了六度的廣大的功德,某種程度心生悔恨。所以佛陀知道度化的因緣終於成熟,他的大乘善根終於完全恢復了。
所以長者「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就昭告所有二乘的聲聞人,而且會親族,把過去華嚴會上的大菩薩,還有國王——這個國王怎麼說呢?蕅益大師說這個國王就是大小乘的經典,因為《法華經》可以會所有經典入一佛乘的思想。那麼為什麼大小乘經叫國王呢?因為每一部經都說它是最好的,每一部經都是國王,在一個國土裡面他就是王。那麼把大小乘的經典也找來;包括大臣,就是〈序品〉中十八位等覺菩薩;剎帝利就是十地菩薩;居士就是前面的〈序品〉中三賢位的菩薩,諸大菩薩都召集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說這個打工的窮子就是我的親生兒子。
那他以前是怎麼回事呢?「於某城中,捨吾逃走。」這個某城就是說,每一個人善根退失的城不太一樣。有些人善根退失,他追求財富去了,從財富之城退失了。你學佛到最後,你今生學佛來生怎麼沒有學佛呢?因為你生長在富貴家,整天管錢財,或者是被感情,色的因緣,色塵給帶走了;或者是追求名,別人的讚美。總之,眾生退轉善根的因緣是各各差別,所以叫某城,每一個人從什麼地方逃走不一樣。
逃走以後,「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在六道裡面輪迴,到人天三惡道等等。「其本字某,我名某甲。」他過去蒙佛陀教化的時候,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有一個法號。但是現在已經怎麼樣?過去逃走,逃走以後,「昔在本城,懷憂推覓」。我在「本城」,我在法身的大般涅槃的時候,老是在思念這些在三界流浪、過去被我度化的三乘的諸子,看看有沒有度化的根機。「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就是終於感應道交了,窮子的出離心、佛陀的大悲心,終於不期而遇。
「此實」,這個人真的是我所生的兒子,我也是他真實的父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我這些珍寶都是這個窮子所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我所說的這個功德怎麼妙用,我前面在方等、般若都跟你講清楚了,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這個不是技術的問題了,只是你心態的問題。
【898】解脫道一定要有所求,但是你解脫道進入到菩提道的時候,你有所求,就不能成佛了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聽到佛陀說你是我的兒子,我們看這個窮子怎麼反應。「即大歡喜,得未曾有。」這個窮子已經不像前面那麼的小智德薄,聞大逃避,而是怎麼樣?生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且他作如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而此寶藏自然而至。」窮子來到大富長者家,是追求衣食,遠離痛苦。沒想到這麼一個經過以後,居然繼承了這個長者所有的財富。
當然,這個核心思想,他為什麼能夠「會權入實」呢?就是不求而得,這個很重要。諸位!我們剛開始修行要有所得,我們必須讓自己踏出第一步。因為我們面對煩惱業力的時候,一開始從解脫的角度,要找到一個你滿意的結果,比方說極樂世界,比方說偏空涅槃。就是說,你要離開三界,你要給自己一個讓你自己滿意的理由,來說服你自己。你說我離開三界沒有任何理由,那你不會離開的。凡夫的角度一定要先有一個目標。
但是你從解脫到成佛的時候,成佛就不能求了。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是窮子,你有兩個選擇:你還想領工資,那你一輩子就打工的,就算你做到管理者、當家師,你只要領工資,你就不是老闆的兒子。沒有看到哪一個家族企業還在領工資的。「不求自得」是說,他本來是有所求而來到家族,後來他終於知道不求是最圓滿的求。他因為不求,也不再執著涅槃了,所以他的真如本性就顯現了。
有一位禪師,他問另一位禪宗的大德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就是禪宗的心法是什麼?這個禪宗大德說:「與汝互動者是。」這句話說得好!與汝互動者是,就是「不求自得」。就是說,你念佛,你念佛的時候心中出現佛號。諸位!誰跟佛號互動?不是嘴巴念佛,是你的心跟佛號互動嘛。當你持咒的時候,與汝互動者是。說我心中創造一個咒語,誰跟這個咒語互動?能念的心,所念的咒語,是你的心跟它互動。好,阿羅漢他為什麼不求自得呢?說,好,我喜歡偏空涅槃的寂靜,與汝互動者是。誰跟空性的涅槃寂靜互動?就是你的心。
所以沒有錯,諸位!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剛開始遭遇痛苦,我們要有所求來離開痛苦,叫做解脫道。解脫道一定要有所求。但是解脫道進入到菩提道的時候,你有所求,你就不能成佛了。所以這個佛法是一個過程。我們剛開始用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來引導我們離開三界。但是我跟你保證,你到了極樂 世界的時候心態會改變,你因為有所求而往生,但是你到了極樂世界,因為無所求你才可以成佛。
不過沒關係,佛法講權法妙、實法妙,現在是要有所求,因為現在是你要解脫嘛。當然就是說,〈譬喻品〉跟〈信解品〉都是先權後實,先有所求,再不求自得。到了〈藥草喻品〉就不一樣,〈藥草喻品〉是更高了,那是佛陀做總結了。就是我們經過〈譬喻品〉和〈信解品〉的會權入實,先解脫再成佛以後,到了〈藥草喻品〉是權實不二,它把解脫道的有所求跟菩提道的無所求同時操作。所以我們現在學的叫「會權入實」,到了〈藥草喻品〉是「權實不二」。對我們來說當然是比例的問題,就是你怎麼樣操作有所求的權法跟內觀的無所求的真如,這個是要多少比例,那你就各人去操作。
總而言之,窮子從一個打工的升到最高的一個管理者——當家師,他為什麼變成兒子?就是四個字,因為他「不求」,所以「自得」,就這樣子,要超越因果法。你還想追求回報,你就永遠不會成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