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45(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l5Gxkj

目錄

【717】 佛陀為什麼要為實施權,又如何開權顯實?
【718】 五濁惡世,為什麼我們這個五蘊果報體已經不適合修行(一)?
【719】 五濁惡世,為什麼我們這個五蘊果報體已經不適合修行(二)?
【720】 末法時代的五蘊你只能借,但是你不能執著,只是借假修真
【721】 你老是喜歡在三界裡面投胎,使用這個五蘊,它有什麼過失呢?
【722】 為什麼當外界起火的時候佛陀會這麼的驚怖?
【723】 一個人為什麼容易自我高慢?
【724】 為什麼佛法對高慢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725】 改變心態,你把心調低一點,學佛之路越來越開闊
【726】 一個人發脾氣有哪三種原因?
【727】 如何調伏瞋心?
【728】 什麼叫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729】 淨土宗在臨終的時候,就是你千萬不能起愚癡,不能起顛倒想.
【730】 我們到晚年怎麼收尾,臨終的時候才能保持正念?
【731】 貪的危害是什麼?
【732】 我們在調心的時候記得,你不能去斷滅它,你要把它疏導,把有為的快樂轉成一種無為的快樂
【733】 什麼是疑?

【717】佛陀為什麼要為實施權,又如何開權顯實?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三面,我們看壬二的「重頌」。
這一段是講到〈譬喻品〉,所謂的三界火宅。那麼三界火宅佛陀用兩段來說明,一個是長行,第二個是重頌。長行的意思主要是講到釋迦牟尼佛跟弟子之間相互的一個互動關係,說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兩套「房子」:一套是真如之宅,我們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因地叫做一念心性,果地叫做清淨法身。這個房子不但高大,而且具足功德莊嚴,這是我們原來的家。

另外一套房子就是三界之宅。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會在三界得一個五蘊的色受想行識的果報體,這個是我們現在的家。這個家的特色是,它有快樂,但也有痛苦。我們為了追求快樂,必須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我們基本上就兩個「家」:一個是我們真正的家,一個是我們暫時住的房子。

我們凡夫的心態是這樣,我們喜歡在三界之宅待著。為什麼呢?雖然有老病死,但是它有種種的快樂,有種種的遊戲。所以我們雖然受了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
們不怕。這是我們凡夫的心態,只看眼前,不看未來。所以佛陀慈悲就來到了我們三界之宅,陪著我們成長,陪著我們,告訴我們說,這個房子你別待了,你還是回家吧,家裡面有功德莊嚴。但對我們凡夫來說,功德莊嚴是比較遙遠的,追求快樂對我們來說是比較貼近的。這是根機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好,你享受快樂也沒事,那你就邊享受快樂邊學佛。所以佛陀就施設種種的法門來教導我們如何回家。佛陀生生世世,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到三界,示現八相成道。而我們就在三界裡面,一方面享受世間的快樂,一方面修學佛法。
直到有一天,佛陀離開我們一段時間以後再回到三界,突然間產生了變化,佛陀看到這個三界起火了,這個時候「生大驚怖」。也就是說,佛陀一開始都是鼓勵我們直接回家,但是當佛陀看到火以後,他深入地思惟一件事情,說是「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也就是說,當我們的三界果報體從壽命八萬四千歲一直遞減到兩萬歲以內,乃至於到八十歲的時候,這個三惡道的危機出現了
諸位!佛陀可以陪我們成長,但是佛陀畫一條底限,就是你不准給我墮三惡道。這是佛陀的底限。所以佛陀看到三惡道的危機出現的時候,就生起大驚怖,然後改變了他的教育策略。佛陀暫時不要我們回家了,佛陀就跟我們說,你不就是要快樂嗎?我的佛法裡面多的是快樂,比方說涅槃寂靜樂。你要是喜歡修小乘法,我們也有,你安住在寂靜當中,身心世界也出現無量的快樂讓你享受;你要是發了菩提心,走大乘佛法,我們也有菩提覺法樂,大乘的法樂讓你修學。所以佛陀不再講「功德莊嚴」這四個字了,開始用快樂來攝受我們。為什麼?因為時間緊迫,大火已經生起,三惡道危機出現了。
諸位弟子們知道我們不用追求功德莊嚴,可以追求快樂,那剛好滿足我們的心願。所以這個法一旦投機,他就會主動地去追求。所以大家就爭相走出三界之宅,來到了空地。從三界的火宅到真如本性,佛陀設立了一個中間的休息站,就是「我空」的真理。這個地方沒有火,但是也沒有功德莊嚴。所以佛陀的意思怎麼樣?先免除災難,保住不墮三惡道,保住你的善根。

三乘的弟子來到了空地以後,就坐在空地休息,至少沒有火了!他們就跟佛陀說,您當初答應我們的羊車、鹿車、牛車呢?佛陀這個時候從倉庫裡面開出了又高又大的大白牛車。他說你上去坐,我當初答應你的快樂也是有,另外還有功德莊嚴。佛陀意思就是說,其實享受快樂跟成就功德莊嚴是不衝突的。所以三乘的諸子搭上了大白牛車,就快樂地回家了。
這個就是佛陀所謂的兩階段的救拔:第一階段先免除災難,離開三界;第二階段就是等賜大車,直趨佛道。前面的長行文就是在講這個觀念,佛陀為什麼要「為實施權」,又如何「開權顯實」。

【718】五濁惡世,為什麼我們這個五蘊果報體已經不適合修行(一)?

壬二、重頌 分二:癸一、頌立喻;癸二、頌合法

長行文有一段是沒有交代的,就是:佛陀離開一段時間,在兩千五百年前又來到娑婆世界,看到三界起火了,他為什麼生大驚怖、他為什麼要改變策略?就是說,到底這個火產生了一個什麼樣的傷害,佛陀並沒有講,在長行沒有講。
就是說,他當初看到了火,是為什麼生大驚怖,到底這個火對我們產生一個多大的影響,這一點佛陀在重頌裡面會詳細地說明。就是,前面的長行文裡面沒有交代的,這個火災帶給我們的傷害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火災一起就容易墮三惡道,佛陀必須在重頌裡面再加以說明。
壬二的重頌分兩段。

癸一、頌立喻 分二:子一、頌總喻;子二、頌別喻先講出這個譬喻。那麼譬喻當中,先講這個總喻。
子一、頌總喻 分三:丑一、頌長者家宅喻;丑二、頌五百人喻;丑三、
頌火起喻
丑一、頌長者家宅喻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長者,就是佛陀,離開我們一段時間,在兩千五百年又回到三界以後,他看到的這個三界之宅產生變化。他看到什麼呢?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這個長者就是佛陀,福德智慧具足的佛陀,他
來到這個三界的大宅。這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教化的地方,這個大宅住了很多很多的六道眾生。因為佛陀離開一段時間,這個三界之宅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其宅久故」;第二個,「而復頓弊」。就是這個房子又老舊又破敗。
諸位!什麼叫新房子?我們前面說過,這個是從壽命來判斷的。當我們人壽是在兩萬歲以上的,這個房子是新的,它不容易起火。它各方面的設備都比較堅固,它的預防設施,整個消防系統都非常的完備。但是當這個房子的壽命低於兩萬歲,正式進入五濁惡世的時候,這個房子就很容易起火了。所以它說明這個房子已經是既老舊又破敗。
是怎麼個老舊、破敗法呢?說是「堂舍高危」,先看老舊。這個堂指的是色界,色界是高層,高堂;舍就是欲界,這個就是指色蘊。色界跟欲界的果報體是老舊、危險。簡單講這個色身就是不堪修行,就是色身羸弱了。
「柱根摧朽。」這個柱根就是我們的命根。前面的堂舍是色蘊,是講色身;那麼柱根是講行蘊,就是我們的命根。命根摧朽不牢固,就是壽命短暫。你看一個房子,柱子一斷,房子就沒了,所以它是命根。
「梁棟傾斜。」這個梁棟就是受蘊跟想蘊,泛指整個六識的活動。我們整個修行,開始思惟法義、建立智慧、發菩提心都靠心識。但是不幸的是,當我們的果報體入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的心識是傾斜的,就是歪斜不正。就是這個心識的活動闇鈍了,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讀經的時候很難體會它的法義了。這個心識不靈活了。
「基陛隤毀。」基陛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裡面有很多煩惱業力的種子,在五濁惡世當中,它很容易開始躁動不安,很容易生起現行。
簡單地說,這個身心世界已經進入一種老舊而不安穩的狀態。這是老舊。

【719】五濁惡世,為什麼我們這個五蘊果報體已經不適合修行(二)?

再看第二段,看破敗。
牆壁圮坼 泥塗阤落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前面是講到我們的身心世界進入到老舊,是約時間。長時間的輪迴就老舊了,產生等流習慣了,不容易改變了。那麼這以下的破敗是約空間,約它裡面的設備,說是「牆壁圮坼」。牆壁指的是色身,已經不調了,圮坼就是不調了。「泥塗阤落。」泥塗,就是古時候那個牆壁用泥土塗上去,就是這個牆壁已經老化、剝落了,這個指的是我們的皮膚,皮膚已經老化。「覆苫亂墜。」覆苫指的是頭髮,頭髮掉落了,威儀不整。
這一段都是指色身,開始就是色身的果報體敗壞。這以下講心識的敗壞。
「椽梠差脫。」椽梠是什麼呢?我們古代的房子,上方除了有這種柱子的梁棟以外,還有小木條來支撐整個屋頂。這個椽梠指的是整個六識的心識,已經是差脫了,脫離了原來的位置,走位了,心識在取境的時候已經不清楚了,闇鈍了。
「周障屈曲。」這個周障屈曲就是它到處攀緣追逐,最後「雜穢充遍」,就到處在六塵裡面產生貪愛的煩惱。

這個地方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又重新來到娑婆世界以後,他看到了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的這個三界之宅已經是既老舊又破敗。既老舊又破敗只是講一件事情,就是說這個果報體已經怎麼樣?不是法器,不適合修行了,這個五蘊果報體已經不適合修行。
《楞嚴經》對這個五蘊講得很清楚,它說五蘊有兩種:

一種是五清的五蘊。就說你福報大、善根好,你生長在人壽兩萬歲、五萬歲、八萬歲的時候,你那個身心世界,你一打坐,一坐十幾個小時,你拜佛一次可以拜好幾個小時。那叫做法器。這個果報體它隨順於修行。
但是,如果你運氣不好、因緣不好,你今天是來到五濁惡世的時候,這個果報體怎麼樣?它不堪修行了。它還適合你享受快樂,但是你要修戒定慧已經不適合,它不是法器了,就是它既老舊又破敗。

【720】末法時代的五蘊你只能借,但是你不能執著,只是借假修真

我們生長在五濁惡世,那怎麼辦呢?《楞嚴經》講出一個辦法,它說借而不住。它說你也不能夠沒有五蘊,沒有五蘊你也不能夠讀經,不能拜佛,你要靠這個色身去拜佛,靠心識去觀想皈依。所以它提出一個觀念,末法時代的五蘊你只能借,但是你不能執著,只是借假修真。禪宗也是這個概念。禪宗就是說,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這個心,第八識;意,第七識;識,前六識,所以離心意識參就是遠離五蘊的意思。你看禪宗的公案,你不能動用五蘊。就是:弟子心不安!將心來,吾與汝安。迴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就是遠離五蘊。

【721】你老是喜歡在三界裡面投胎,使用這個五蘊,它有什麼過失呢?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個五蘊它所帶動的就是一個不好的東西,煩惱跟業力。舉一個例子,印光大師說,你老是喜歡在三界裡面投胎,就使用這個五蘊,它有什麼過失呢?
印光大師很喜歡舉文昌帝君作公案。他說,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
古時候能夠做士大夫,那是中央級的官員,而且他每一生做官的時候都是為老
百姓造福利的,他修了很多福報,所以他第十八世的時候還是往生到欲界天,他要往上升的。但突然間,因為那個時候剛好秦朝末年,大家生活很困難,所以他在往上升的時候看到眾生的痛苦,生了悲憫心。所以這個人的念頭一動,「仁者心動」,這個念頭一動就帶動業力了,就到人間又投胎了。仰仗他的福報力,就投胎到漢高祖的愛妃,就是戚夫人那裡,做她兒子。就是趙王如意。
諸位!文昌帝君是挾帶著十七世的福德力來投胎的,所以他投胎以後,歷史上說他有兩個特色:第一個,他的臉有帝王之相;第二個,他的個性得到漢高祖的賞識。他覺得這個趙王如意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他的個性、胸量,他的智慧、判斷力,都跟漢高祖比較類似;反而呂后所生的兒子,這個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跟他的個性不相應。所以漢高祖曾經有一次要廢長立幼,要把劉盈的太子給廢了,立趙王如意。當然呂后反對,呂后就召集了所有功臣反對,後來漢高祖只好作罷。但這件事情就激怒了呂后,所以在漢高祖死後呂后就報仇了,首先把戚夫人給殺了。戚夫人在漢高祖生病的時候就知道大難將至,她趕快把她的兒子送走,就說你趕快到趙國去,到你的封地去,離開朝廷,或許能夠免除這場災難。但是呂后還是不簡單,想方設法把他調回來,把他給殺死。
諸位!你殺的不是一般的人,你殺的是一個大福德之人。所以文昌帝君在那一生受到重大的刺激,因為他平白無故遭此滅門之禍,所以他心懷仇恨,就啟動他後來的報復。後面我們就不講了,總之他那個仇恨心一啟動以後,他就變成一隻龍,然後就遷怒很多的眾生,殺了三千多個眾生,後來變成一隻毒龍。
我們現在只要看一件事情:文昌帝君在三界輪迴,本來是一個謙謙君子,讀聖賢之書,修聖賢之道的謙謙君子,他怎麼就變成毒龍?請你告訴我答案。

這個就是生死輪迴,你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你的色受想行識隱藏了無量的煩惱業力,你不知道你來生會遇到什麼人刺激你。為什麼講「諸行無常」還不太可怕,「諸法無我」最可怕?輪迴就像抽籤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你來生會遇到哪一個冤家,做出可怕的行為去刺激你的煩惱業力,然後讓你墮落。你不知道。
諸位!我們平心而論,文昌帝君能夠保持十七世的人身,這個已經是不簡單了。你說人身,你前生做人,今生又做人,來生又做人,以印光大師的標準,你能夠連續三生做人就很難。你知道嗎?印祖說「三世怨」,他說一個人做人,第一生剛開始從三惡道出來,貧窮;有善根的人遇到貧窮他會起慚愧心,修福,第二生享受福報;第三生墮落。按印祖的意思,你人生能夠保持三生做人,就已經非常不簡單了。文昌帝君做人做了十七世,都還是士大夫,都沒有墮落;到了第十八世遇到了呂后這冤親債主,刺激他的瞋心,啟動他復仇之路,從此以後墮落。


【722】為什麼當外界起火的時候佛陀會這麼的驚怖?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生大驚怖。

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是經不起刺激的,說實在的。一個聖人,你刺激他,他沒關係,他心無所住。我們對於外境有強烈的感受,這個感受會引起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很難擺脫感受。這就是為什麼當外界起火的時候佛陀會這麼的驚怖。因為第一個,動蕩不安;第二個,你永遠不知道這個小孩子什麼時候要墮落,你永遠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它會激發我們的煩惱跟邪見。環境越不安穩、壽命越短暫,越不容易解脫。
輪迴就是你不能經常投胎。按照佛法的意思,投胎的次數要越少越好,因為你每一次投胎都充滿了變數。所以從資糧位菩薩的角度,我們到一個地方受生,我們希望一投胎,你要給我長一點的壽命,對我們是有利的。你不敢說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好歹給我二十劫、三十劫,必須要一個穩定的時間來修學。但是不幸的是,當我們進入五濁惡世的時候,壽命短暫,我們不得不數數投胎。結果,你活了八十幾歲,佛法才懂一點就死掉了,來生又是懂一點點又死掉了。完了!這個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就是佛陀為什麼產生驚怖。
這個地方說,這個房子是又老舊又破敗,第一個環境動蕩不安,更可怕的是壽命短暫,你不得不經常投胎,你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接受新的考驗。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冤親債主會出現,不知道自己心中的煩惱業力什麼時候被激發。
這就是佛陀改變策略的重點之一,就是三惡道的危機已經開始出現了。

丑二、頌五百人喻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這個五濁惡世有什麼人住在裡面呢?有五道的眾生。這個五道就是把阿修羅併到其他道去了,這是六道眾生。這其中有三十個人是有善根的,是佛陀要馬上救拔的。否則善根一旦到三惡道去,即將受到毀滅性的傷害。
丑三、頌火起喻 分四:寅一、頌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寅二、頌穴中事喻
色界火起;寅三、頌穴外事喻無色界火起;寅四、總結眾難非一
前面只是說明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後生起驚怖,並沒有說到底火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這以下就正式地說明,為什麼佛陀看到火以後內心產生驚怖呢?

因為它會把我們無量劫來深藏在色受想行識深處的煩惱跟邪見的種子給逼出來,變成一種現行的活動。這個就是佛陀最怕的地方。就是,這個人雖然有善根,但是也有煩惱、有邪見,那你要是不刺激他,你讓他有一個穩定的修行生活,他還有可能成就聖道;但是這個凡夫,你一刺激他,他就受不了了。

【723】一個人為什麼容易自我高慢?

寅一、頌地上事喻欲界火起 分四:卯一、明所燒之類;卯二、明火起之由;卯三、明火起之勢;卯四、明被燒之相
這個經文,因為它比較複雜,我們看附表第十。附表第十就是這個火到底

把什麼東西給燒出來、給逼出來。
卯一、明所燒之類
壹、三界思惑(五鈍使)
一、别明
第一段,三界的思惑。這是三界的煩惱,我們叫五鈍使。就是煩惱的活動它不像邪見那麼的快速,它活動比較緩慢遲鈍。就是很少人心境一接觸馬上起煩惱,大部分都是先起邪見,再起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活動相對地要有一段時間的醞釀,它比較遲鈍。
(一)慢

五鈍使,第一個,慢。

鴟梟鵰鷲 烏鵲鳩鴿
這有八種鳥,我們就不一一解釋了,諸位可以自己看注解。這八種鳥就比喻我們在內心深處的高慢心被這個動蕩不安的環境給逼迫出來了。

這八種鳥的特性,古德講兩句話加以形容,說:「自舉輕他,陵高下視。」這個鳥類在看東西,牠是習慣從上面往下看,所以牠就覺得每一個人都很渺小,只有牠最偉大。這高慢心重,就是這個人容易高估自己。
那麼為什麼這個鳥牠容易高慢呢?一個人高慢主要有六個原因:第一個,聰明,心思特別靈巧;第二個,色美,色身美妙莊嚴;第三,強壯,身體健康強壯;第四,自在,他身心沒有太多的罣礙;第五,富貴,生活富貴;第六,行善,造了很多慈善事業。所以他以六種的因緣來自我高慢。
我們講一件就好了,講這個鷲,老鷹。我過去住在山上,就經常看到老鷹的活動。老鷹牠主要有兩件事:第一個,牠覓食的時候,牠飛得非常高,很高很高。因為牠眼睛好、活動力也強,所以牠只要覓到食物,馬上可以採取行動。所以第一,牠要覓食的時候就飛得很高。第二個,牠休息,老鷹休息的時候一定停在一棵樹的最高處,沒有例外,尤其是枯樹,牠最喜歡停在那種又高又聳立的枯樹的最高點,牠的習性。所以你看老鷹看事情,牠永遠從高處去看。所以牠這個會有什麼問題?你看老鷹,牠有時候覓食的時候,會錯估自己的形勢。牠要去吃這個狼的時候,有時候失敗。如果狼大隻一點,這個老鷹有時候吃不過牠。但是牠在高空看的時候,牠就以為狼比牠小。

【724】為什麼佛法對高慢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高慢心的危害是障礙菩提道。諸位你受菩薩戒你會知道,菩薩戒有三種心是特別障道的:第一個高慢,第二個瞋恚,第三個愚癡。小乘的戒法重貪,因為它出離。你有點高慢,它也無所謂,因為高慢心也不障礙禪定,它比較微細。
但是你學習佛法,在廣學多聞、成就智慧這一塊,因為大乘佛法的智慧往往不是跟老師學,要同參道友互相學習,所以佛法對高慢它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我過去有一個經驗,這個高慢我自己有一個體驗。我以前領導一個佛學院,我帶一班高級部。這高級部都是已經經過初級班跟中級班的修學,所以我帶他們研討一些課程。研討課程的時候,有時候研討的主題是我的強項,所以我的心就站得很高。我心裡想,這個東西是我的強項,我研究這麼多年了。但是我發覺,大凡是我特別強項、特別熟悉的題目,我都很難受益,反而是我比較生疏的地方我比較受益。後來我就自我反省,我要調整心態,就是一個人不能把自己拉到一個高點。後來我就即便是強項,也刻意把我的心拉下來,拉到低處,我發覺我這一堂課非常受益,即便他們講的沒有講到重點,但是我還是非常受益。就是古德說的「謙受益,滿招損」。

諸位你永遠記住,一個人站在高點,對你很不利,因為你是一種能量的耗損。只有站在低處,你才能夠接受到更多的能量。那麼這一次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深深地體驗到,重點不是對方有多高深的學問,重點是我要把心態調整好。後來我跟學生研討,我就刻意把自己拉到最低,我就專心聽他講。我發覺,他不管講的是不是深入,我每一堂課、每一個人講的話,我都很受用。這個地方很重要!

【725】改變心態,你把心調低一點,學佛之路越來越開闊

諸位!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學佛之路越走越窄。只有你的師父可以教你呀?那要你師父往生怎麼辦呢?同輩之間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能夠左右逢源,他可以跟某甲學他的專長,他可以跟某乙學他的拜佛,他可以跟某丙學他的打坐。為什麼?他謙卑。所以他的學習對象不是只有老師,他甚至於可以跟學弟學習。他就有這個本事,低下頭,跟比他晚來的學習。高手!

諸位!我們必須要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但是末法時代不幸的是老師會越來越少。所以現在,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外境,這是我們的共業,我們改變心態,你把心調低一點。你的心每調一點點,你會發覺你的老師會越多;你再往下調,你的老師又越多,就是這個概念。就是說,你到底是要把你的學佛之路越拉越窄,還是要越拉越開闊,這個關鍵就是高慢。你要站在高點,你就沒有人可以學習了。這個就是你的問題,你自己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把高慢制得很重?就是一個菩薩你不能只跟你老師學習,你要跟你的同輩學習,甚至於跟你的學弟學習,因為每一個人在修行當中各有各的優點。這就是佛陀對高慢,他為什麼在十波羅夷罪制得很重的原因,因為障礙你的學習之道。


【726】一個人發脾氣有哪三種原因?

(二)瞋

我們看第二的「瞋心」。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這以下講瞋恚,講出五種毒蟲。蕅益大師說瞋恚有三種瞋,說一個人發脾氣有三種原因:

第一個,非理瞋。就這個人他又福報大,又放逸,所以他不管有沒有道理,你只要不合他的心就發脾氣。這種人是什麼呢?蚖蛇,就是黑蛇。就是你明明沒有觸動牠,牠還是會咬你,牠會主動地攻擊人。這種人就是非理瞋,這是放逸的眾生。
第二個,執理瞋。修行人很多是第二種,就是毒蠍。就是說,你要不碰牠,牠也不咬你;但你一碰牠,不管故不故意,你一旦觸動牠,牠就傷人。就是我們說的得理不饒人。菩薩戒是不允許得理不饒人,菩薩戒要理直氣柔。這個就是要注意的,執理瞋。
第三個,戲論瞋。戲論瞋就是蚰蜒,類似蜈蚣,這個主要是法執。前面兩個瞋都是我執,就是你有你的知見,他有他的知見,就彼此互相的鬥諍。學者、外道特別喜歡依法執而鬥諍,就是戲論瞋。

【727】如何調伏瞋心?

我們看大乘佛法很喜歡把重點放在前面,前面講慢,這個講瞋。慢,障礙我們上求佛道;瞋,障礙我們下化眾生。因為瞋心傷害大悲,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我們看佛陀對瞋心是要求很嚴格,佛陀把瞋心拉了一個底限,叫做「瞋心不受悔」。我解釋一下。這個是菩薩戒的底限。就是說某一個人他刺激你、毀謗你、誣陷你,你發脾氣,可以理解。你凡夫嘛,他用非理的方式來刺激你,你發脾氣,可以理解。但是對方向你真誠地道歉,道歉以後你還繼續發脾氣,那你就是犯菩薩戒了。這個是佛陀給菩薩的底限,就是他要跟你和解,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過去是怎麼樣。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他必須要廣結善緣、下化眾生。就是你不一定要馬上利益他,但是你要保持一種利他的意樂。
佛陀化解瞋心是很高明的,他從根本上消除對立,就是說自他交換。比如說,你跟你兒子兩個發生了不愉快,你現在先不要管你發生什麼事,你現在先從你的角度走出來,走出你的位置。你做媽媽的,你先走出你的位置,你跑到你兒子的角度來看事情:如果我是一個兒子我會怎麼想?就自他交換。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追求快樂,你會發覺他不是衝著你來的,其實站在他的角度他只是想追求快樂。我們也是追求快樂,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也沒有比別人高明。所以,當你試著走上他的位置去看事情的時候,你會有一個同理包容的心,就是我不跟你對立,我試著走到你的位置來看: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會講出同樣的話,因為他想追求快樂,追求安樂此心同。
所以,這個地方就化解對立,就是自他交換。你對立心一化解,你能夠有一份的包容,瞋心就調伏下來了。


【728】什麼叫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三)癡
第三個是愚癡。愚癡在菩薩戒也是重罪。
我們看愚癡的相貌。守宮百足 鼬貍鼷鼠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

什麼叫根本無明呢?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這五種動物,我們簡單提出老鼠。你看那個老鼠,第一個,牠一定在黑暗中走動,就是無明,牠不是在有光明的地方。牠走動的時候,老鼠一出來牠也沒什麼章法,就東走走西跑跑,牠就到處地攀緣。這五種蟲就是「諸惡蟲輩,交橫馳走」,牠走的時候不是有一定的規劃的路線,牠往東跑往西跑,就是到處攀緣。攀緣心就是根本無明,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妄動。這是第一個。這個時候的一念妄動為什麼叫根本無明呢?因為它本身,第一個,還不算煩惱,它只是一個愚癡相;第二個,它沒有特定的對象,它只是廣泛的攀緣,但是它沒有鎖定到底是要攀緣財富,或者是男女的感情,還是聲名,它沒有一個特定的對象,所以它相對微細,叫獨頭無明。
等到這個攀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它穩定下來叫做枝末無明,它就有特定對象了。它開始追求什麼呢?比方說廁所中的屎尿。就這世間的五欲都是不清淨的,不清淨的就像是廁所的屎尿,經常流出來。流出來有什麼呢?蜣螂,就是地上爬的金龜蟲,牠就喜歡在屎尿上面去攀緣不淨物。
也就是說,前面的根本的愚癡只是一個攀緣心,到了枝末以後,它變成一種愛取了,它有特定對象了,它可能是財、色、名、食、睡等等。

這個愚癡,我們叫做顛倒想。什麼叫顛倒想呢?它是由人生經驗而來的。比方這個人,他可能小時候沒有飯吃,所以他吃到飲食的時候他特別快樂,他就把那種快樂的影像抓住,這輩子飲食對他來說可能是他追逐的重點。有些人他從小就沒有房子住,經常被趕到東邊趕到西邊,所以他沒有安全感,他對房子這個影像特別執著。就是眾生愚癡,攀緣,各有各的對象。

【729】淨土宗在臨終的時候,就是你千萬不能起愚癡,不能起顛倒想

那麼為什麼叫愚癡呢?簡單地說就是他有所得。這是一個問題了,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在臨終的時候,千萬不能起愚癡,不能起顛倒想。它問題在哪裡?這個顛倒想就是說,我們凡夫如果沒有經過因緣觀的訓練,我們在娑婆世界活了八十歲也好,九十歲也好,會覺得說我應該要有一個結果才對。我辛苦了一輩子,我這麼努力去經營我的人生,我好歹有個結果。
對不起!人生沒有結果,你最好早點知道。就是說,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起顛倒?為什麼會再投胎?就是有所得。我們以為,我今生的努力,不管是好是壞我都認了,但是請你給我一個結果出來。
我們聽聽佛法講一句話,「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好,人生怎麼來的?這個很關鍵!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會從什麼地方回去。就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在因緣和合之前我們是沒有今生的。所以今生是從哪裡來?從空性而來,從一念的無相的清淨心,受業力的熏習,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而來。諸位!我們今生是無中生有,所以我們最後還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對不起,人生沒有結果。

【730】我們到晚年怎麼收尾,臨終的時候才能保持正念?

淨土宗最難突破的就是臨終正念,念佛容易正念難。這個就是智慧的問題了。就是我們到晚年怎麼收尾?人生的開始靠福報力,你福報很大,說你就可以把人生因緣開展出來。所以人生一開始叫做性空緣起。恭喜你!你福報大,你能夠從空性開展出你美妙的人生,你有好的事業、好的家庭、好的子女,從空性創造這麼多因緣!但是對不起,晚年請你收尾。你從性空緣起靠福報力,到晚年要逆向操作,緣起性空。你有本事把因緣開出來,你就有本事要把它收回去,靠的就是智慧了。有些人,人生他開得出來,他沒辦法收尾。就是說,有些人只會操作性空緣起,他不知道怎麼操作緣起性空,所以他死的時候就心不甘情不願。你心不甘情不願你怎麼往生呢?你只好繼續投胎了,因為你不甘心人生沒有結果,你為了追求結果,你到來生去追求,結果你來生還是沒有結果。所以這個愚癡,這個地方是個盲點了。就是說,我們一直希望人生有結果,事實上人生本來就沒有結果。不是佛陀不給你結果,是本來就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它是一個業力的釋放。
所以諸位!你既然有本事從無而創造你的人生,可以在今生裡面開展出你的人生的因緣法,你就有本事把它收回去。你有本事性空緣起,你就應該有本事緣起性空。這樣子,你臨終的時候才能保持正念。
對治愚癡就是用因緣觀。你有本事把因緣的門打開,你就得有本事把它關掉,就這樣子。


【731】貪的危害是什麼?

(四)貪
第四,貪愛。
狐狼野干 咀嚼踐踏嚌囓死屍 骨肉狼藉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這個地方指的是貪愛的煩惱。這個貪愛有兩段:一個是有力貪,一個是無力貪。有力貪就是你本身有大勢力,你可以直接去追求、去貪愛,比方說狐跟狼,牠可以去追求小一點的什麼鹿、兔子等等。無力貪就是說牠本身沒有勢力去貪,然後別人吃剩了以後,牠向別人乞求一些剩肉剩骨等等,比方說野干。

「狐狼野干。」這個狐狼是有勢力的,牠可以主動地去貪。野干只能夠向

別人乞求而貪。

不管是有力貪,不管是無力貪,總之貪到以後是「咀嚼踐踏」。咀嚼就是有用的肉,血肉,這個地方主要指的是肉;踐踏就是沒有用的骨頭就踐踏。然後就「嚌囓死屍」。嚌就是吸,吸牠的血;囓就食其肉;死屍指的是三界的快樂。最後就是骨肉狼藉,散亂各地。這個指的是貪取,是貪愛煩惱中比較輕的。
比較重的就是直接用奪取,非理的奪取。比方說狗,你看非洲的狗,野狗,老虎跟獅子去獵食的時候這個狗在旁邊看,等到你獵到以後,那些狗一整群三四十隻,你要把這個獵物吃掉,牠就開始要搶你的獵物。就是比喻這種國王盜賊,你貪到以後引來這個群狗:國王盜賊,來奪取你的東西。當然你也不願意,最後互相就怎麼樣?「競來搏撮」,就互相地搶奪。「飢羸慞惶,處處求食」,因為內心的貪愛是沒有止境的,所以這個貪愛從生到死就沒有間斷。

這個是貪愛。

【732】我們在調心的時候記得,你不能去斷滅它,你要把它疏導,把有為的快樂轉成一種無為的快樂

貪愛,佛陀是修不淨觀來對治。這個不淨觀的意思,不一定是觀它不清淨。比方說我喜歡貪財富,那你說財富不清淨,這個很難理解。這個不清淨是指它的過失。就是,世間的快樂,你要追求它也可以,但得你想清楚了再做。世間的快樂,三界的快樂,它會夾雜煩惱,你一定會起煩惱的,「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煩惱再重了以後,你就造生死業;第三個就是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三界的快樂為什麽說不淨呢?因為它夾雜了很多的煩惱業力,你要付出老病死的代價。簡單地說,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透過不淨觀對治貪愛。就是說,佛陀說你不就是喜歡快樂嗎?佛法裡面多的是快樂!極樂世界你有涅槃寂靜樂。你看極樂世界的涅槃寂靜樂是什麼?「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你可以一個人在極樂世界,不跟人群互動,說我這個人帶一點聲聞種性,你可以一個人在樹下活動。你也可以「菩提覺法樂」,可以同時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的法門,在無量的三昧當中享受大乘法樂。所以諸位,我們必須把快樂轉移到極樂世界。這個就是這樣子,大乘佛法,你不能硬壓它,你要轉識成智,就是要把你這種貪愛三界的快樂那種動力,轉成對極樂世界的好樂。
佛陀度化三乘的諸子就是這樣。他一開始用功德莊嚴來攝受他們,他聽不進去,佛陀用三車的快樂。他說你不就是喜歡遊戲嗎?我就用三車讓你遊戲。所以我們在調心的時候記得,你不能去斷滅它,你要把它疏導,把有為的快樂轉成一種無為的快樂。

【733】什麼是疑?

(五)疑

我們看最後的「疑」。鬥諍摣掣 啀喍嘷吠
這個疑惑就是彼此互相的猜忌,我懷疑你,你也懷疑我,彼此就鬥諍了。這個「摣掣」,就是產生對立。產生對立以後,就「啀喍嘷吠」。「啀喍」就是兩隻狗互相地咬,你咬我,我也咬你。到最後互相地出言毀謗、互相攻擊。這個就是疑惑。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