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現在就開始。諸位老師,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
這一次這個因緣,是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邀請成德跟大家做一些傳統文化的交流。
首先也是很隨喜我們諸位老師們、諸位同修,因為其實成德也了解感受到,在海外生活其實是挺不容易的,真的是開疆闢土、篳路藍縷,尤其又到了海外,要適應種種的環境、人事,東西方的差異還是不小的。大家在面臨這樣的工作、生活、家庭的責任挑戰,卻還是能夠再拿出時間來,對文化的學習弘傳還盡一分心力,這個是相當可貴的、相當令人敬佩的。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而人生其實也挺短的。我們這樣望過去,大家也都是中年人了,人生也過了一半再過一點。看著我們的上一代,看著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真的要思考,這個人生到底要怎麼樣來經營才能夠有意義、有價值,甚至能夠走向圓滿、走向不遺憾的人生。這個都是需要我們很冷靜的思考清楚、了解清楚,然後再踏出人生的腳步。俗話說的:「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方向一定要踏對,不然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曾經聽過夢參長老,他有一次開示的時候,他說道:「人生假如能把最後一刻看清楚,再來經營人生,可能感受上就不一樣了。」我們應曾經看過親戚朋友的最後一刻,應該都有看過,或者是我們曾經在電視上也有看過。
我請問一下,這個可能在加拿大、美國,現在可能劉老師那邊才五點半是吧?你們肚子餓了趕快去吃早餐,把螢幕關掉就好了,因為有時候我一講話就如入無人之境,結果忘了可能大家還是用餐的時間。大家不要客氣,因為我們學儒釋道,很重要的是要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一言一行,我們都考慮合道,連生活飲食也要合道。因為早上七點到九點是走到胃經,所以這個時候吃早飯是最佳的時候,其他的時辰吃了效果沒有這麼好。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掌握。
我看今天來的老師們、同修們還不少,不過來了就是緣分。有一些同修也是神通廣大,也不知道他們怎麼了解的。我們本來是想說,我們就差不多二三十個人,大家一個小班,大家可以多一些互動、多一些切磋。現在這個是不是下一次我們設一個那個……Zoom裡面設一個那個,我也不大懂,不然怕說人數愈來愈多,因為我們希望能多一些交流。沒關係,這個之後我再找劉老師、李老師再商量一下。不過能進來就是緣分,我們珍惜大家可以共學的緣分。《大學》裡面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佛門講的是善友為依、依眾靠眾,這種切磋起來的效果非常好。「相觀而善之謂摩」,在《禮記.學記》裡面很強調這個觀摩法,相觀而善。
首先也是感謝我們《弟子規》學會不嫌棄,邀請成德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因為自己也是成年才接觸到傳統文化的,佛門常說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緣分不一樣。我自己在弘揚文化的過程,覺得只要聽到小朋友的朗朗讀書聲,就好像充了電一樣。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同樣的感覺,看到他們四五歲在那裡讀經典,就特別感動、特別歡喜。雖然成德沒有走成家的路,走的是出家的路,但是對於老人家講道:「一個大家族,每一個長者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在小孩子面前一定要給他們好的影響,不能給他們不好的影響」,聽到老和尚這麼講,印象很深刻,這是一個為人長者的一種責任,念頭裡面都是想著要成就晚輩。現在大家族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愈來愈少了,很少見到了。老人家覺得,一個孩子,還是一個人,他要成長是需要環境的,而且這個環境給他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甚至於當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影響了。就像每一個人的性格、習慣,都受到環境的影響。
印光祖師有兩句話成德是覺得很精闢,老人家說:「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理上、從本體上、從根本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離因果二字」,不出因果這兩個字。我們接觸佛法,覺得佛陀、祖師他們特別擅長什麼?歸納,他一歸納,一句話,就把所有全部包括在這一句裡面。比方說佛陀說「行為不出身口意三業」,一句話,所有的行為都在裡面了;比方「萬法因緣生」,它一句話就全部都在裡面了,萬法因緣生。所以剛剛講到「事上不出因果」,我們所有的行為習慣是結果,原因是什麼?那就很容易找到了。好的,我們這個因繼續要播種,愈來愈好;不好的,這個因去掉了,慢慢就改善了。我們自身修行也是這樣,找到壞習慣的因在哪,把它去掉。孩子現在的行為是果相,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這個因要把它找到。我們說對症下藥。
所以祖師這些話其實都有很大的作用。從理上不離心性,那心性就是真跟妄,我們的心念要不斷的跟真心相應。其實要解決問題也不是很難、很複雜,但是往往我們現在人面對身心的問題,面對家庭、面對事業、面對社會的問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其實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的,有佛法就有辦法。為什麼會感覺很難?這個事情跟境界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華嚴經》說事事無礙,這是真相。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有很多障礙?所以問題不在境界上,問題在我們的念頭上面。因為我們的念頭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才造成了這些障礙。
比方說舉個例子,我們為什麼覺得這些問題很難?因為我們想很快解決,這個想很快就造成障礙了,一看到這個事情改善太慢,我們火就上來了,甚至就覺得沒效果了。所以現在要看中醫容不容易?要看中醫那也要當事人他很有耐性,他假如性格很急,他假如心裡面覺得,「你就給我三帖藥就好了」,他不把這個念頭放下,這個中醫他看不久的。所以現在因為我們沒有認知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沒有了解這個客觀的狀況,心裡又急於求成,或者我們的心看待這個事沒找到根本的問題,就看到表相的問題。我們習慣什麼?習慣症狀解決,不習慣根本解決問題。
所以佛法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想一想,現在人的心是什麼狀態?他是怎麼想事情的?他的心想作用在哪?作用在各行各業當中,因為各行各業都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心想,會呈現出各行各業的現況。我們為什麼要聊這些?我們得把這個時代的情況看清楚,而且我們也得把自己看清楚,因為我們也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也不會因為今天遇到佛法了、遇到傳統文化了,我瞬間變一個人,這個也不符合自然規律。
有時候我們不夠冷靜看事情。因為這幾年傳統文化的推廣真的是很熱烈,結果大家遇到了也很激動,真的是久旱逢甘霖,很多人一聽幾天的課很激動。結果有一些口才很好的人出現了,因為他腦子很快,口才又好,本來是開計程車的,一下子就轉變成傳統文化講師了。他口才又好,講的又喊一些口號,底下的人激動得不得了,他就辦學校了,好多人都把孩子送過去了。你看大家都不冷靜,哪有他本來沒學的,然後一下子就搖身變成校長了?大家可不要說這可能是讀書不多的人,那麼激動,其實我們冷靜去看看,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多練邪教的學歷都很高,他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正確的判斷力,也很容易被境界轉。
像成德年輕的時候,二十出頭,也都被人家騙過,很容易相信別人。但是現在還是很容易相信別人,我們不能活得變成不相信別人。很相信別人,又很能夠判斷真偽、真假,這個是不衝突的。這個我們後面有機會再來探討。
因為《中庸》裡面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人一真誠的時候,你在境界當中是清楚的。可是假如我們因為經歷一些事被騙了以後,我們的心裡面覺得很擔憂,這個人會不會騙我?那個人會不會騙我?這樣這個心就不真誠了,往這個方向發展,心裡面就會有很多煩惱。我們佛門說落印象了,落印象。落印象就是用妄心,所以我們修行從理上就是修真心,不用妄心。但是一落印象就會影響我們自己,落了印象,可能對事會擔心,會恐懼了、不敢做了;對人落印象,就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個也是落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識,是往這個用妄心的方向去走了。所以我們會護持自己的人,護這顆心,真心離念,真心是離妄念的。我們很擔心什麼事情,就沒有離念,就沒有離妄念。用心如鏡,真心像鏡子一樣。鏡子它表的法,境來不拒,所以對即將來的事情它不會擔心,它真誠去面對,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事已經經過了,它不會印在它鏡子的面上,它印在這個鏡子的面上,那下一個人來照鏡子就沒法照了。就好像說,我們現在心裡面有一件事特別牽掛,突然親戚朋友來找你談話,你心不在焉,嘴上在那哦哦,事實上沒怎麼聽他講。已經經過的那件事擔心,對事沒幫助,對人沒幫助;現在這個人跟你講話,你又不能夠全身心跟他講,又把這個緣給影響了。這樣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好像很多人、事都沒有處理好了。所以佛門強調安住當下,這個就是善用心、善用功了。
剛剛有跟大家聊到,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都在想什麼?形成的現象是什麼?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他是個校長,這個很多年前,十多年前我見到他,他說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他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其實不只是教育界,請問大家哪一個行業也是這樣?每一個行業都是這樣,包含農業也是這樣。為什麼會產生一些用農藥、用化肥?不就是很急於要看到成績、看到成果,那就沒有依照道而行。而我們冷靜,各行各業急功近利、捨本逐末多久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現在想在各個領域真正依照道來行,道法自然,難度都很高。
我善根很不足,我不是自己主動想當老師的,所以我的善根都比你們差遠了。我當時候二十五歲的時候,我是想去做有機農耕,去行銷有機產品,因為我當時候大學畢業,我就覺得想很單純的找一個可以利益社會的工作。這個是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我的身教,任何事情的動機好像沒有從利出發,都是從情義、道義出發。比方說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有困難了,我母親還沒開口,我父親已經去處理了。那大家可想而知,我母親應該是非常感動的,是吧?父親五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因為錢這件事情有任何的不愉快,沒有,大部分都是我父親自己先包了,然後弟弟妹妹就說不行不行,我們也得要盡一點力,因為我父親是長子,我們成長過程就是爺爺奶奶都陪伴我們的,三代同堂。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諸位仁者,我們得掌握不變的原則,不然我們也會隨波逐流。這個變化太快了,所以我們佛門天王殿有四大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一個手拿著龍,一個手拿著珠,龍是表多變,珠是表不變,只要沒有掌握這個不變,很難不因為多變的社會,我們自己就隨波逐流了。「棄常則妖興」,《左傳》說的,棄了常道,慢慢這個妖是什麼?怪現象就出來了。
給大家舉個《弟子規》的例子,《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我記得十八年前我在海口,然後有一個爸爸,他說人家西方人都直接孩子就叫爸爸的名字:Mike、David,他覺得這樣很平等。他自己這麼講,我也沒有接話,看他還覺得挺有道理的。結果後來過了兩個禮拜,他又見到我了,他說我覺得有點變化了,他直接喊我的名字,現在好像騎到我的頭上去了。西方東進,其實西方的風氣,實實在在講也不是他們傳統的風氣。現在是什麼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席捲全球。其實就像英國,英國的皇室,或者英國一些有文化底蘊的家族,他們還是很重視這些禮節教育的。可是現在這整個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強勢,我們的孩子假如根基不夠,也很難不被這個社會影響。
所以印光祖師當時候已經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文鈔》裡面都是強調,這個孩子要去學校以前,你到國民小學以前,一定要把他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祖師這些話都是語重心長,看得很深、看得很遠,他洞察到未來的社會了。
剛剛跟大家說,我一畢業都是從事商業,但是我的出發點也是想要為社會做點事,因為受家庭影響。那哪一些是不變的?這個我們待會可以討論一下,哪一些不能變。我在商業界就覺得怎麼動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難道不能單純的先以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出發嗎?有時候是講得很好聽,但是本質上還是為了利。後來我有到教育訓練,一些潛能激發、靈修,甚至還有催眠。我當時候從事這個課程銷售,這個是二十五年前左右了,三天的課多少錢?我跟你們說一下,五萬五台幣,二十五年前的一萬多人民幣。這樣的課程我們都辦過,是邀請美國一個催眠師叫馬修史維,我還記得他的名字。結果大家花了那麼多錢,那都是刷卡的,一刷下去,他不知道要付多少個月。可是我看他很激動,上完課了,之後又打回原形了。我雖然是業績最好的,Top sales(銷售精英),可是我看這來上課的人沒什麼太大的收穫,這個錢我就賺不下去了,我說算了算了,這個也不是真正能幫助人。結果我做不下去了,就想去做有機農耕。
就在我賺不下去的時候,人生很重要的都有這些關卡,就是你義跟利的抉擇,你選擇了利,你的人生就往這個牟利的方向出去了;你選擇了義,那就會得佛菩薩祖宗加持。所以我當時候就想,這個錢我賺不下去了,結果就有朋友送我一套淨空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那時候是錄音帶。而且這個朋友很有意思,他說這是一個大陸的人講的。其實他根本沒有聽,因為那時候老人家在台灣,他給我講錯了,他說是一個在大陸的人講的。後來我才知道,老人家當時候是在台北。當我知道老人家是在這個景美圖書館,結果等我知道的時候,他已經到新加坡去了。那就開始聽他老人家講經。雖然是聽他老人家講經,但是還是沒有說主動要來從事教育工作,就要去做有機農耕,公司都找好了。
但我剛好到了台東去散散心,本來想說散個三五天,散散心再上崗,結果一去就待了七個月。為什麼?因為我待在佛寺裡面,就覺得我靜一靜吧,好好反思這幾年出社會的過程,結果待,一待待了五個月,當地就有人找我去代課。因為有一個女老師生產,要請兩個月的產假,結果那一年的規定是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本來是高中畢業就可以代課,那個學校老師的親戚就都來代課,還有兩個月薪水可以拿。結果那一年已經規定了,找不到大學生,結果就找到我這個從西部跑到東部去的大學畢業生。其實當時候找我教,我不敢教,因為他們說小學一年級,小孩那麼小,我很怕傷了他們,自己太粗魯,傷了他們就麻煩了。後來推不掉,我就去了。
去了第一個禮拜,七個小朋友,剛好有一天我就走在走廊上看到有一群螞蟻死了,我就蹲下來把牠埋好。然後有三個小朋友看到了,他們就對我說:「老師,你在做什麼?」我說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牠們挺可憐的,死了,把牠們埋好。那小朋友的表情我現在都還記得,他們就這樣哦,好像似懂非懂,我也搞不清楚。結果隔天,我還是走在走廊上,突然三個小朋友蹲在那裡。因為我很高,我就整個蹲下去問他們,說你們在幹什麼?他們三個人回頭,很認真的回答我,「我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我聽完這個話眼前一亮,這個教小孩怎麼這麼有意義,那麼小,很容易教,我就在那一刻生起了要去教書了。所以是這三個小朋友度了我,這七個小朋友度了我。真的,自己回想人生走過的路,都是充滿感恩,每一段自己有一點點的成長,都是這些因緣裡面的人給我們的愛護、給我們的啟發。
所以我自己也是大學新鮮人,一直在那裡摸索摸索。我從事教書比較幸運的一點是什麼?是我先學佛了,有接觸到老和尚經教,再從事教育。因為我去師範學院讀書,去補一年的教育學分班,結果他們上的科目都是外國人的,沒有中國的。大家想一想,全世界最懂教育的是哪個民族?這個你們不用懷疑吧?中華民族,這個四大古文明只剩一個了,碩果僅存的,獨一無二的,五千年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還有成效。可是我們看到怎麼都是外國人的?因為我們在這一百多年喪失民族自信心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因為我已經聽老和尚講經了,所以比較能夠去判斷這些說法有什麼不妥。假如我沒有先學佛,就接觸這些信息,我又不會判斷,可能就被誤導。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很重要。所以我們今天要從事教育了,要教小朋友了,那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就不能偏頗,不然我們好意要教孩子,可是可能給予他們的並不是正確的思想觀念。
所以海南省監獄系統有一個短片叫做「遲來的愛」,大家看過沒有?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當我說大家有沒有看過,你們看有人搖頭,你們就記下來,我們到時候再提供給大家。這個是傳統文化進監獄,進了海南省監獄。這個個案很值得大家去看,因為首先它的對象是犯人,服刑人員,服刑人員假如能夠教好,那應該一般的人不難吧?再來,它整個推展的次序非常正確,它是先幹警自己學。它還不是幹警先,它是海南省監獄系統裡面,所有最高的九個人一起到了廬江湯池去上課,坐在第一排,他們確實用功,那幾天聽課真的是全神貫注。所以是由領導者先,再來是幹警培訓,然後還培養師資,最後才是對服刑人員教育。這個幹警要以身作則,不然服刑人員不服氣。
所以《大學》裡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搞混淆了,很努力做,效果也不會太好,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舉一個例子,《大學》裡面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而後、而後」,那個都很重要,那個是先後的次序。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這個次第不能亂掉。
可是跟大家剛剛提到的,這些年傳統文化很火熱,非常的熱絡,可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傳統文化不是講幾堂課就復興了,傳統文化不是搞運動就復興了,得要依照經典去做。所以老法師說,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了,因為他所做出來的會起副作用、反效果。所以孔子提醒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看孔子這些話都是很肯定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些話講得這麼肯定,提醒我們不能有僥倖的心,「不一定吧?」「加一點吧!」這個不能含糊的,是很肯定的。所以老法師講的,要把文化復興,得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就能復興起來。而且一代要接一代,這個接力棒得要傳下去,不能斷。
所以成德自己覺得,我的任務是做鋪路石,能讓後面的人走得更好,那我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一定要一代比一代強,一定要做到這一點。而且這一代樹榜樣很重要,因為沒有榜樣大家沒信心,沒有榜樣就不能吸取成功的經驗。現在這個時代學科學,大家很容易起懷疑,你拿證據來。所以你給他講得再多,沒有榜樣,他說你講得很好,這個東西也很好,接著他會講兩個字:「但是」,但是時代變了,但是現在行不通了。所以老法師在十年左右參與了全世界很多和平論壇,常常還發表專題演說,把老祖宗五千年怎麼治國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成效都介紹了。結果這些大使專家聽完了,都跟他老人家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說當時候他的心情涼水澆頭,當頭一棒。但接下來老人家的心態,成德覺得很令我敬佩,老人家面對都講得那麼清楚了,人家都不相信,他老人家說,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糧食、不是環境污染,還不是這些東西,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因為不相信了,他就不會照著做了,就好像現在都是急功近利了,那誰相信道法自然?不相信,沒人做了。
今天很難得,我們王居士他們一家三口,王居士他是做有機農耕做了十幾年,今年他女兒也是報英國漢學院,明年要來就讀。所以有機耕作他很有經驗,大家有這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問他。
我剛剛是講什麼,介紹王居士了?
居士:老法師說,最大的危機是信心的危機。
成德法師:對,謝謝。所以老法師他當時候,就是說你沒有做出榜樣,人家很難相信,我是從講到這裡,我的意思是說,這個王居士他在農耕方面做出成果了,他就可以給人家信心了。你各行各業都要行道,然後都做出榜樣來了,各行各業的人都會覺得傳統文化管用。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有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其實這些話都是智慧。其實我們聽完了,誰去做?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諸位老師,當你在講課的時候,你講到一些重點,你最希望的是學生怎麼樣?把這句話聽進去,照著這句話去做,是吧?我們很期望這個結果,要種因,種因得果。所以我們首先很聽我們善知識的話、很聽上司的話、很聽老法師的話,我們種這個因,以後學生就聽我們的話,種因得果。
所以老人家很客氣,他都是把理念宣講出來,都沒有直接說「某某同學你來做,某某人你來做」。這個也是老人家柔軟,不想讓我們有壓力。老法師曾經有講過,李炳南老師對著他說,這一段可能有一些仁者應該聽過,老人家說李老告訴他:「我們這一代人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到了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這是老人家聽他的老師說的。李老那是大智慧的人,老人家有一首詩,已經把他的這種心境表露出來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暗路人看不清楚前面,「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只要能把眾生他的前程,他脫離六道的路能夠照亮清楚,他不惜焚燒自己、燃燒自己,來照亮大家的前程路。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而我們聽這些善知識的話,我們要記得,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因為他們是有入境界的人,入境界的人時空對他來講沒有障礙,就像《無量壽經》當中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因為我們其實很容易用我們的角度去看善知識,那就會把善知識的一些教誨、做法,好像拉得跟我們的水平差不多,這一點我們得要很警覺,才不會犯這樣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是感覺我們跟在老人家身邊,容易用情執來對待老人家,一開始可以親近很恭敬,慢慢慢慢的,那個敬畏心少了,熟了,慢慢就用情感對待老人家了,不知道老人家句句都有深意。
我們看老人家九十四歲,到馬來西亞去過年,很多人都勸老人家不要去,老人家還是去了,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但老人家去後,這馬來西亞整個一條龍的因緣快速發展。我們看海峽兩岸三地之外有華人的地方,比方說多倫多六十多萬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六百萬,他們擁有一千二百多所華人小學,有六十幾所獨立中學,就是他們從小學一直辦到高中,而且他們可以直接接台灣的大學,現在可以接大陸的大學了,而且全部是以華文為主,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華人地區。而且他們有有登記、沒登記的淨宗學會,加起來差不多一百間。所以老人家雖然很辛苦去了,現在他們整個依照老人家的理念全力的在奉行,可是那時候我們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感覺在看而已。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英國漢學院當時候要辦理,身邊的人沒一個贊成的,只有老法師堅持一定要辦。那身邊的人也可貴,老人家堅持了,他們也就配合了。雖然很困難,但是辦得很值得,好多孩子,各地的華人小孩,從小讀經的不少,他們沒有學歷,可是英國漢學院辦了,這個路就走通了,給這些從小就可以讀經的孩子一個出路發展,他們的緣都比我們好!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善知識的話都要重重的去聽、去感悟,不然因為現在法太容易聽到了,太容易的東西容易滑過去。
李老給老和尚這一段話,提醒老和尚:「你們以後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而老和尚對於成德來說是爺爺輩的,成德是老和尚的孫子輩的,老和尚那一輩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請問我們這一輩要怎麼把佛法送出去?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感覺老法師有很多教誨,都給我們做好心理建設,我感覺我們在從事教學工作會有煩惱,一定是沒有把老人家這些心理建設聽進去,不然不會有煩惱。像老人家說的,你辦念佛堂,有一個往生了,你就夠了!大家說有沒有道理?辦一個念佛堂,一個往生就是佛,他可以度無量無邊眾生,你就夠本了。那同樣的,諸位老師,你假如教的學生有一個完全聽話,就夠本了,不要煩惱,強求每一個人都要很聽我們的話,那不是學生有問題了,那是自己有強求了。我們說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念頭有執著點。所以老和尚要跪著送,我們可能要趴著送。所以我們現在都沒有趴著,我們已經挺有福報的了。我看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那些孩子們都很可愛,看了這些紀錄片,相貌都很好。大家現在在做的事叫「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就是在力行《無量壽經》,護好他們的善根,德行的根基,他的法身慧命。所以經典每一句,在我們當前都是可以落實得了的。
萬法因緣生,我們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應該不是偶然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我們得要知天命,我們這一生來最重要是要做什麼的?老法師說的,要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這一生唯一的使命,這是老法師講給我們漢學院的同學聽的,當作唯一的使命。而且文化傳承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看起來這十幾年傳統文化學習的人愈來愈多,那只是減緩了墮落的速度。減緩了墮落的速度,請問還在往下還是往上?還是在往下!我們不能看了學習的人多了,我們就覺得挺不錯的。前一陣子,大陸的法令將十四歲未成年犯罪的法令,從十四歲調到幾歲了?十二歲。本來十四歲,是十四歲以下不至於會做這個作奸犯科的事情,現在有的十二三歲,那個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現在調到十二歲了。
我們佛門有說要發菩提心,這個對我們學佛是非常非常關鍵。《華嚴經》說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省庵大師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不是沒有發,是發了但是忘了,有發了,忘了還是魔業,更何況是還沒有發。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或者忘失了,那就搞成魔業了。佛門說三世怨,第一世修行,第二世享福,享福很難不墮落,第三世又回三惡道報到了,這個叫三世怨,所以不能走這樣的路。
我們冷靜觀察,現在不管是政界、商業界的,他很有福報,可是他不知道修行,這個造的業可不少了,但是他前世是修行人,這一世造的業,那三途一墮就是五千劫,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老法師說:「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這個話講得透徹。三惡道消罪業,三善道消福報,那是三善道好還是三惡道好?假如三善道不知道修行,那比三惡道還要慘。我們就不說別的,人道在享福的時候假如不懂得吃素,這幾天又是聖誕節、又是元旦,你看吃了幾頓?桌上的眾生有多少?吃牠半斤還牠八兩。我們還看結婚,我們也曾經去參加婚宴,一看傻眼了,一百多桌,都是在高檔的餐廳。你看那一桌裡面多少眾生,乘以一百多,結果吃素的就一桌。為什麼現在很多小孩一生出來先天上就有一些問題?因為他父母結婚的過程,甚至整個懷孕種種,他招感來業報。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我們剛好有個同事剛生產,有一天她來找我,有點緊張,她說我那個小兒子怎麼雙手一直在那裡舞動,然後眼睛一直盯著天花板,好像他看到什麼東西?我當時候可能是佛菩薩加持,我就問她,有沒有你們最近為了這個孩子然後殺生?她說我們冰箱還有兩隻全雞,可能是她做滿月為她殺的,你看這些眾生都在。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得人身已經很難了,我們又能聞佛法,所以要特別珍惜,「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成德自己是學了佛,覺得太幸運了,又遇到成德是一開始學佛就是聽老和尚講經,也沒聽過其他的善知識講經,就這樣聽了五年,之後就到海口去了,十七年前就到海口去了。所以內心裡面覺得特別滿足,覺得這人生已經夠本了,其他活一天,我們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可是愈做愈高興,因為愈做愈能放下自己,煩惱就少了。煩惱都是因為有這個「我」才會煩惱,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假如這個「我」給它斬斷了,這個煩惱的根就去掉了。《了凡四訓》說的,「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以老法師的法語有一句特別重要,「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是妙法,我們想要斷煩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邊我貪起來了,給它壓一下;那邊我慢又起來了,又給它壓一下,每天非常忙。老人家這句法很好,從根本把煩惱斬斷。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念頭為對方想,念念為對方、念念為他人,這樣煩惱就愈來愈少了。
我們聞佛法了,所以我們的考慮點跟世間人就不完全一樣了,我們首先得要考慮怎麼出輪迴的問題了。因為沒有出輪迴,問題是沒有解決的,我們要徹底解決問題,一定要出輪迴,這個也是佛陀出現於世最重要的一個用意所在。我們不能學了佛,覺得就是做善事而已,大家要了解,做善事那是三善道,還是出不了輪迴。我們都知道開智慧是《楞嚴》,成佛是《法華》,這句話漢地的法師應該都會講到。開智慧是《楞嚴》,因為《楞嚴經》有一句教誨,「攝心為戒」,把自己這個妄心收攝住,「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這樣就能開智慧了。
成佛的是《法華經》,所以佛在《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把他來的目的告訴我們,他來的目的就是幫我們每一個人都當生去作佛,這是他老人家的目的。這一點在《無量壽經》也表現得很突出,佛陀放光,阿難尊者看了很高興,「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阿難從來沒看過佛放光放得這麼殊勝的,才啟問,就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問出來了。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麼?眾生當生成佛的機緣到了,暢佛本懷,佛最重要的,來到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娑婆界,就是要讓我們每一個人當生成佛。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可是這個方便說大家也要注意,都在啟發我們。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首先要克服的是什麼?心浮氣躁。儒家留了一句話給我們,「為學第一功夫」,我們要求真實學問,首先在哪裡下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因為這個心不夠定,善知識給我們講法,要不囫圇吞棗,要不走馬看花,要不左耳進右耳出了,不容易入心。這個不是講誰,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時代起來的。
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要認識這個時代,而且我們要先自知,然後再知人。我們被這個時代影響了什麼?而這個時代的人,又因為現在的這些種種現象,又影響了他們什麼?這個我們都得體會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很重要的兩句話。自知,我才能夠護持我的道業,不然我每天稀里糊塗,不知道過在哪。修行就是兩句話,老法師說修行就是知過、改過。我每天不知道過在哪,今天就稀里糊塗過去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今天就沒有進步了。了凡先生這些話都很懇切。大家有沒有感覺他們的話都很真誠懇切?我們在讀這些經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佛的心?有沒有感覺到了凡先生他的一種憐惜、悲憫後人?他希望我們少走彎路。了凡先生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就是本來素質、根性都不錯的,為什麼「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所以修行是知過、改過。
章嘉大師,這個是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師指導老法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第一次老法師去見章嘉大師,問了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很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契入?」師長問了這個問題,接著章嘉大師停了多久?半個小時。諸位仁者,這個我們不能當故事聽,這跟我們關係很大。章嘉大師為什麼要等半個小時?老法師說他是很多年以後才知道章嘉大師的用意,就是心動了,問問題,心動了,因為老法師說他那當時候年輕,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是等他的心整個靜下來了,然後講了一個字:「有。」一有,又很振奮。然後又等了七八分鐘,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大家不要小看六個字,四十九年一切經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放得下是止,看得破是觀,一切經教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所以大家注意,大善知識講話,六個字是圓滿的,一段話一百個字也是圓滿,這個可以彰顯他們智慧的圓融。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印光祖師他有一段話很短,「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念下來才一百個字左右,但是印祖最後說什麼?「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你保證,你只要照這段話做,就可以成佛。可是這麼短的話,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在裡面。所以這些大善知識的話我們要如貧得寶,都是圓滿的,他講得圓滿,他表演也很圓滿。所以章嘉大師這個就給我們提醒,我們心要整個靜下來,這個法才入得了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現在想想,假如你教學,小朋友問你一句話,然後你停了半個小時,我看要不他睡著了,要不他已經走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這個得要調整一下了。但是那個理不能變,事相可以變,理不能變,這個浮躁之氣不能降伏,聽再多的東西入不了心。我們看起來每天都在聽經,突然人家一問,你對哪一句特別有感悟?一問我們就愣住了。哪一句對你影響最大?愣住了,答不上來了。哪一句你時時放在心中?好像沒有一句。只要有一句時時在心中,保證煩惱輕了。其實佛法不是要學很多,佛法重要的是力行。我們不講別的,舉剛剛那一句就好了,「念念為他人著想」,假如這句話隨時提起來,做三個月,保證親戚朋友看到你都說:「我覺得你變了。」有沒有哪一個仁者願意來做實驗?現在這個時代,用講的人家不相信。
我們崔老師舉手了,今天是個好日子,記錄下來,二O二一年一月二號,我們四月初再請他發表心得,他落實這句落實三個月,隨時提醒自己把它提起來。
所以成德跟大家舉章嘉大師這些例子,甚至舉李炳南老師講的這些話,其實都是讓我們要提起對這些法的珍惜,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而這個浮躁要調伏也不容易。我們清楚浮躁之氣定了法才能入心,那我們首先自己要先把浮躁調伏,這樣我們隨時都在教導孩子怎麼樣不浮躁。但是假如我們本來就浮躁,其實我們跟小孩在互動的時候,也不知不覺把浮躁的磁場會傳給他們。其實真的要利益人,我感覺不是很簡單,成德的觀察,連四十歲的人,他接觸什麼主管就受那個主管的影響,不管好的還是壞的,他只要接觸這個環境,他就不知不覺受他影響。所以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真的要給孩子、學生、下屬好的影響,首先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溫、良、恭、儉、讓,就要從我們做了透出來,潛移默化就影響他們了。其實《弟子規》就是戒,就是特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調伏這個浮躁。
諸位仁者,你們覺得《弟子規》哪一句是調伏浮躁的?我們這個《弟子規》學會的老師們優先發言,因為主伴圓融,你們是主,其他參與的人是伴,主伴圓融。
某老師:弟子來拋磚引玉,我現在能想到的就是……
成德法師:一句就好。
某老師:「步從容,立端正。」
成德法師:步從容。
某老師:「揖深圓,拜恭敬。」這算一句嗎?
成德法師:對,「揖深圓,拜恭敬」也都是在降伏浮躁,步從容。好,很好。
某老師:「事勿忙,忙多錯。」
成德法師:對,事勿忙,忙多錯,提醒我們在面對事要定下來。
某老師:「長浮華,成何人。」
成德法師:長浮華,成何人,浮華的時候心不夠定。還有沒有?
某老師:「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成德法師:你看都是在舉手投足之中鍛鍊安定。所以老法師說傳統的教學教出來的是小大人,很穩重。還有沒有?
某老師:「字不敬,心先病。」
成德法師:字不敬,心先病。對,他寫字的時候他就在那急著要寫完,他那個字就很潦草,而他那個心一直都在浮躁當中。所以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不浮躁什麼時候不浮躁?隨時隨地,隨時隨地都是在練心,都是在修心,不可須臾離也。
我當時候看《小兒語》,第一句話把我給震撼了,《小兒語》等於是小朋友童蒙第一本書,第一句話:「一切言動」,言動,言語、動作,「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讀了這句話說,我得好好補習,從童蒙第一本書開始補習,因為小時候沒有這個機會。
這個是章嘉大師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安定下來。佛陀一生講經也在啟發我們,佛陀首先講《華嚴》,之後講《阿含》,《華嚴》那是經中之王,境界高,接著講《阿含經》,《阿含經》裡面很多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誨,講了十二年;再講方等,方等是小乘、大乘都有,講了八年;之後講般若,那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最後第五個階段,法華涅槃時,講了八年,總共四十九年,但是大乘佛法以前講了二十年,打基礎,所以要學大乘佛法要打基礎。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要先扎三根?要打基礎。
佛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是一個教育家,我們也是從事教育,所以他現在在表演什麼,我們也得看得懂。所以教育得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我們想一想,佛陀那個時代的人,大乘經以前要聽二十年,現在換做我們要聽多久?應該不能少於二十年,當時候的人應該心比我們還清淨。佛法是在印度,最後又傳到中國來,中國沒有小乘佛法,其實有,唐朝中葉以後慢慢沒落了。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都要看得懂。為什麼唐朝中葉沒了?因為被儒家、道家取代了。因為儒家、道家的東西,中國人太熟悉了、太親切了,就用儒家、道家取代了小乘的基礎。其實佛在世的時候就有說了,佛在《起世界經》當中就講了,他派了兩個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大家應該知道是哪兩位大菩薩了吧?孔子跟老子,來幫我們打基礎的。這些因緣生法要注意。
成德當時候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他有講到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印祖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要有大儒才會出高僧。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定要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他才有可能可以把大乘佛法學好。所以老法師也是強調扎三根,就是把這個小乘的基礎扎好,然後之後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然後走開悟的路。
老人家也很慈悲,他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引了《法華經》的一段話,因為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講成佛,《法華經》說的,當生成佛掌握四個法,叫成就四法,這一生你把這四法做到了,這一生能成佛,這是《法華經》講的。第一,「接受諸佛護念」,接受諸佛護念,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得諸佛加持護念,這第一個重點。第二,「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的意思。一般修行說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密宗是持咒;助修,助修做一切的功德,都是成就的資糧。假如用傳統文化來講,就是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符合五倫八德,都符合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樣子我們所做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所以大家工作之餘,家庭責任之餘,出來弘揚傳統文化,這個就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助修。
第三是「入正定聚」,這一點也很重要,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樣的心才專。不然我們一被其他的東西一吸引了,你的每一個步伐就不是往你的目標走了。所以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其實這句話應該說任何一個法門都得這麼做。黃念祖老居士說的,他老人家真的是很慈悲,他說道:「我斗膽的說一句,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輪迴不可能。」這個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講。其實這也是對於我們現在人的根性,他是看得清楚,他是很慈悲提醒我們,你不要再去求、再去修很多的不可能幫你一生成就的這些方法,你修得再怎麼好,不出去了,其實都是福報而已。所以這些話,我們能了解黃念老的苦心,就會把它記在心上。所以學佛最怕的是什麼?今天學學那個,明天學學那個,都沒有深入。就跟鑿井一樣,我們鑿一口井,鑿了十天都是那一口,一直挖一直挖,它一定可以挖到水的,只要我們沒有放棄。可是假如今天挖這口井,後天挖另外一口井,再過兩天又挖一口井,挖了五口井,沒有一口井出水。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很重要。所以這是入正定聚,就是你那個方向目標隨時都是很明確的。
早上我還跟同修們聊到,我說,每一天一上床,然後就對阿彌陀佛說:「你把我接走吧。」不是練習,是真的,真的希望現在就把我接走。然後早上一睜開眼,還活著,那就隨緣,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然後又到晚上了,還是要觀想:阿彌陀佛,把我接走吧。每天都是最後一天,這樣人就有警覺性了,不會留戀世間了。不然一忙起事來,躺下去了還在想那件事,到時候無常一來,我們又投胎去做這件事情了。所以老法師曾經當我們的面,我們這些都是跟著他做傳統文化的,他笑著對我們說:「我們這一生往生了,生生世世都可以做傳統文化;這一生沒有往生,只能做這一世而已。」所以大家看,老法師做事是全心全意,但是他不染著,這個用般若的精神,即相離相,你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你不陷進去,這個是很重要的。
我不知道這麼跟你們建議,有沒有說,那我真的走了,那些事怎麼辦?你假如真的走得了,那些事我們來幫你處理。是吧?你一走了,你是阿惟越致菩薩,那你的孩子叫阿惟越致菩薩的小孩,你在西方極樂世界都給他放光、給他加持。你一往生了,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一下你的祖先統統到天界去會集了,你操什麼心?你的小孩有這麼多人他們都可以照顧,而且你真的往生了,你就有六神通,隨時可以回來點化他。所以真的走得了,不要客氣,趕快走。不過你走的時候要注意一下,要人家確定你是預知時至走的,不要以為你死了,所以走也要有智慧。
所以我們看瑩珂法師,瑩珂法師不是犯戒要墮地獄嗎?結果他請教人家,有沒有快速可以成就的?人家介紹他念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天,不吃不喝,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說,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我再來接你。他說,他應該是太了解自己了,這個我不能再待了,再待我又造業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大家注意,阿彌陀佛很有智慧,他沒有馬上把他帶走,一帶走了,餓死的,還是渴死的,不知道,三天三夜沒喝水、沒吃飯了。阿彌陀佛說:「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三天以後他就辦往生大會了,寺院裡面的人都幫他念佛,念了一刻鐘左右他就走了,所有看到的人對念佛求生淨土很有信心。所以這個放心,阿彌陀佛會跟你說好的,會提醒我們。
這個是入正定聚。最後一個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因為往生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心量都很大的,你沒有發菩提心,跟它不相應。所以二乘種不生,二乘人往生不了,只是自己了脫,不想幫助別人,不相應。所以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隨事菩提心,隨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更加有使命。
就像前不久,國內有一個中學生比較行為犯錯了,老師請他的媽媽來,結果他媽來了就帶著情緒,一見到他,就給他一巴掌,老師還來勸,把那個母親拉開了,結果這個孩子就從那一層樓跳下去自殺了。我們有一個學生,他剛好學《群書治要》講「教子之方」,他就講到這個故事,他就哽咽了,我就很覺得隨喜他這一念心,這個是有道義的,雖然他不認識這個人,但是那畢竟是我們的同胞,都是炎黃子孫。你看現在的孩子,他那個情緒控制不了,甚至他要用他的行為去威脅父母,你看那個悲劇多少人真的是肝腸寸斷。但是假如他們家的人有聞到傳統文化,可能這個悲劇就不會產生了。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真的是十萬火急,有可能這個親戚朋友今天不聞到正法,他就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悲劇,有可能是身體,有可能是心理,有可能是家庭問題。現在這些亂象,其實我們假如「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有這個心境,那我們就會有一種使命。所以無情不能修道,人要有情義、要有仁義、要有道義,要見義勇為。
這個是遇到的事我們發起的這種願心,這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而這個是《法華經》的精神,我們只要做到這四點,當生就可以成佛。而且第一點是接受諸佛護念,跟後面三項成正比,我們這個發救眾生之心發得切,佛菩薩加持的就更相應;我們入正定聚了,念那句佛號也更相應;我們都是在積功累德,你念佛號那個加持力就強,所以跟後面三個成正比。
現在是時間到了,我們請大陸那邊的同修先休息,比較晚了。我們再延個十五分鐘,不過我想大家先稍微休息一下,因為畢竟兩個小時了,大家動一動,緩一緩。我們十五分鐘以後,五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就剛剛談的內容,大家有沒有哪些要交流的,或者是要發問的,我們留個時間大家可以探討一下。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