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kL421r
Podcast : https://reurl.cc/44r0NY
目錄
【1939】 在像法、末法時代能夠如法受持、讀誦《法華經》,這個人的福德如何呢?【1940】 你不要馬上去修六度,你要先強化你心靈的力量
【1941】 我們不能夠直接觀真如,那怎麼辦呢?
【1942】 為什麼所有的供養中,用法來作供養最為殊勝?
【1943】 你修這個兼行六度之前,要有哪些道前基礎呢?
【1944】 怎麼供養經卷呢?
【1945】 正行六度,歷事鍊心,怎麼修呢?
【1946】 見到這個五品的法師,成就如是的六度的功德,你應該怎麼做呢?
【1947】 圓五品的兩種功德
【1948】 學《法華經》,為什麼你要有一種長遠的眼光?
【1949】 為什麼叫<隨喜功德品>?
【1950】 <隨喜功德品>主要講什麼?(一)
【1951】 <隨喜功德品>主要講什麼?(二)
【1952】 初心菩薩是指什麼人?
【1953】 這段經文有兩個重點
【1954】 這第五十個人一念隨喜的功德跟誰比較呢?
【1939】在像法、末法時代能夠如法受持、讀誦《法華經》,這個人的福德如何呢?
庚二、重頌 分四:辛一、頌第二品;辛二、頌第三品;辛三、頌第四品;辛四、頌第五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八十九面,我們看庚二的「重頌」。重頌,就是把前面五品當中的前四品的功德做一個重頌。這以下有四段。
辛一、頌第二品
看辛一的「頌第二品」,就是讀誦品。這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這一段是一個總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說在我滅度以後,進入了像法、末法時代,如果有人能夠如法地受持、讀誦《法華經》,那麼這個人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正如前面的長行所說。怎麼不可思議法呢?你在佛堂讀誦《法華經》,就等同於具足一切美好的資具來供養三寶,這個就等於供養三寶。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舉一個例子。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這以下舉個例子,這什麼樣的供養呢?就是說,你為了供養舍利子,去蓋一個寶塔。這個寶塔是怎麼蓋呢?用七寶來做材料,去莊嚴這個寶塔。這個寶塔的四周懸了很多的幡蓋,又高又廣的幡蓋。而這個寶塔的形狀,是漸小至梵天,就是金字塔形的,由大而漸小,最後高聳到大梵天。
這個寶塔的四周懸掛了千萬億個寶鈴,這個寶鈴,微風吹動,能夠出微妙悅耳的音聲,來供養這個寶塔。寶塔蓋完以後再繼續供養,以無量劫的時間,用花、香、諸瓔珞,還有珍貴的天衣,還有各種天上美妙的音樂,並且燃上上好的香油酥燈,來照亮這個寶塔,作為供養。就是先把寶塔蓋起來,蓋完以後,再經過無量劫的時間,用各種的香花、瓔珞乃至於香油酥燈來供養寶塔。這個就是等同這樣的供養。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在佛陀滅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夠如法地去受持、讀誦《法華經》,那你等同於具足前面的諸多供養來供養佛陀的舍利子,這兩個功德是一樣的。
【1940】你不要馬上去修六度,你要先強化你心靈的力量
這段經文,其實蕅益大師前面說過,就是初心菩薩恐被事緣紛動,妨修正業。就是說,你現在的重點,圓教的思想不是馬上去修六度,這是個大忌。因為,你馬上修六度,那你這個念頭一動就是向外攀緣,向外攀緣就啟動了第八識,而第八識是一個最可怕的魔王,「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你去刺激第八識,那你這個問題就多了,落入因緣所生法了。那你這個人叫做內憂外患,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你稍微修一點六度,你可能就進進退退了。所以《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馬上去修六度,你不要著急。你幹什麼呢?強化你心靈的力量,先調整你的內心。
【1941】我們不能夠直接觀真如,那怎麼辦呢?
強化內心,當然要觀照,但是觀照對我們有困難,末法時代嘛。我們前面說過,利根人可以直接正念真如,不必靠讀誦。那是佛世,就是四信,佛世四信,直接靠一念信解,觀照,最後深信觀成,入相似位。我們會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就是鈍根人了,善根也薄弱,妄想也重,煩惱也重,根鈍遮重,所以我們不能夠直接觀真如。怎麼辦呢?
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妙法——讀誦,靠文字慢慢熏習。我不能馬上頓入,我起碼能夠點點滴滴地漸悟,總可以吧?所以你這個時候是一個修行的關鍵了,也可以說你在建立你心中的寶塔。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去供養佛陀,那你妨修正業,這不是你這個時期該做的。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心剛剛要從生滅心轉成不生滅心,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當你轉過來以後,你才可以做後面的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在這個時機點不適合做太多的六度的因緣。
這個讀誦跟我們學習不太一樣。我們學習的時候、聞思的時候,我們第六意識是動得非常複雜,因為你要去思惟、去體驗,要用很多的名相去印證我們這一念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而你瞭解以後去讀誦,你的心是寂靜的,它只是直覺地用文字相來熏習真如,熏習我們這一念心,所以你的心寂靜的情況之下產生一個不可思議的熏習,那往往有不可思議的體驗。
我過去在佛學院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有一天,性公長老身體有一個病痛要去榮總開刀。那個時候我帶了一個年輕的法師就陪他一起去。那個時候是信徒幫他安排一個獨立的病房。到晚上的時候,我跟另外一個法師去陪他。年紀大了,面對開刀手術,他難免有一點坎坎不安,所以老人家就把《法華經》請出來,他特地帶了《法華經》去。就是開刀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另外一個法師就坐在地下,他就在我們前面讀誦《法華經》。讀了大概有二十分到三十分左右,我就發覺,他沒有讀誦之前心是不安定的,讀完以後他的心非常的寂靜安詳。然後,他讀完以後就念幾句佛號,晚上就睡得非常好,隔天開刀也非常順利。以後我經常去看他,他每天除了念佛拜佛以外,就讀誦《法華經》,臨終也非常安詳。
這個《法華經》,它這個文字般若,諸位!《法華經》每一個字,這個叫什麼字?叫做「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我們讀經跟讀祖師的著作不一樣。經是佛陀親證的法身的境界流露出來的文字般若,可以說字字甘露。
就是說,我們沒辦法去直觀真如,對我們來說這個不思議境太困難,你可以透過文字的引導。佛陀告訴你,你就是不斷地讀一小品、讀一小品,這個叫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因為這整個文字般若進去以後,它會帶動我們去趨向真如。這個文字般若它會起觀照般若,入實相般若。
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性公在開刀前一讀誦《法華經》,他心靈就突然間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出來,就特別的安穩,破除一切的躁動。這個是讀誦的功德。
【1942】為什麼所有的供養中,用法來作供養最為殊勝?
辛二、頌第三品
我們看辛二的「頌第三品」,就是說法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第三品就是說法品。假設有人在佛陀滅度以後,能夠受持此經(這個地方的受持包括了讀誦,包括了第三品的說法),那麼你這樣子就猶如佛陀在世的時候,你用牛頭栴檀,這個非常珍貴的材料,拿去蓋立僧坊,就是寺廟,來供佛及僧。這個寺廟有多大呢?它的殿堂有三十二個,它的高有八個多羅樹這麼高。蓋完以後,你也是一樣,用上好的飲食、莊嚴的衣服,還有床座,這種四事來供養佛跟大眾僧。這個僧坊可以供百千個僧眾居住。這個僧坊的四周還有園林跟浴池,來作為經行跟禪修的地方。以上種種的供養都是莊嚴美妙的。
前面的讀誦是自利,還在自利。這個隨喜、讀誦都是在佛堂完成的,包括聽聞,包括讀誦。那麼這個說法就是利他了。所以這個說法,蕅益大師說是,法施功德是供養中最。所有的供養中,用法來作供養最為殊勝。
因為你今天為人演說,你弘揚佛法,你直接開啟他心中的內觀的智慧。
諸位!一個人整天打妄想,人是這樣子,他把全世界想了一遍,他絕對不會做一件事情——他不會內觀的。一個人只要不學《法華經》,他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內觀,他不會的。他永遠是向外攀緣的,就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但是你跟他說《法華經》,你跟他講說,你這個打妄想的心是生滅的,它不是你的真心,你內心深處有一個不生滅心,是你的真心。哦,他從今以後,除了打妄想以外,他知道內觀了,而他的生命從此改變了。為什麼?因為內觀的善根是不會退轉的,因為它是本具的東西,你本來的東西。所以它一旦啟動以後——它可能啟動得比較慢,也可能力量薄弱,但是從今以後,他那種內觀的善根就永遠種下去了,金剛種子。他以後到天上去,到人間,到三惡道去,你當初給他講這個道理,那個善根,他永遠不退失。他的人生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你等於是供養一個未來的佛陀。你要為所有人說法,你等於是供養諸多的未來的佛陀。那當然這個供養就跟供養佛陀一樣,就是等同這種供養。
諸位!前面的供養是供養佛陀舍利,這個說法是等同供養佛陀,在世的真佛。這不一樣的,因為這個法供養是不可思議的,弘護正法,開人智慧。
【1943】你修這個兼行六度之前,要有哪些道前基礎呢?
辛三、頌第四品
我們看辛三,頌第四品,就是兼行六度。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這一段是先講具修前三品。就是你修這個兼行六度之前,你要有些道前基礎。第一個,「若有信解心」。你要能夠學習《法華經》,產生信解,產生隨喜。然後呢?然後去如法地讀誦,然後接下來教人說法。你經歷過了隨喜、讀誦、說法以後,你就可以修第四品了。
【1944】怎麼供養經卷呢?
我們看第四品怎麼修。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這個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講供養經卷。怎麼供養呢?用散花或者是沉香的香末來作為供養,或者用須曼、薝卜(須曼就是善攝意花,薝卜就是小黃花),阿提目多伽(是龍吐珠花),這三種花特別的香。你把這個香做成薰油,提煉成薰油以後用火去燒,釋放出香氣來供養《法華經》的經卷。那你這樣子,配合前面的受持、讀誦、說法,那你就「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福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這個地方的兼行六度,比前面的長行講得保守一點。前面的長行真的是修六度來當助行,這個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講供養經卷。它這個地方的強調還是以止觀為正行,六度是助行。
【1945】正行六度,歷事鍊心,怎麼修呢?
辛四、頌第五品
真正地啟動全方位的六度,是在第五品,正行六度,歷事鍊心。我們看經文的第一段。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這一段是總標修行的方法。況復受持此經,在前面的前四品以外再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那麼怎麼修呢?
這以下講出三種修行方法:
第一個,不瞋、不惡口。這個就是你在修六度的時候,要安住口安樂行。就算面對種種惡逆的因緣,內心能夠和合無諍,不起惡口。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安住身安樂行。身體能夠恭敬謙下,對塔廟、對比丘能夠恭敬謙下,遠離高慢。這個是身安樂行。
第三個,是要安住意安樂行。你能夠經常依止大悲善巧的智慧,有人來問難,你能夠不瞋,而且隨順他的根機為其說法,就是大悲善巧。
如果你能夠如是依止四安樂行來修學六度,功德不可量。
前面的正行六度,在長行的時候,它的六度是偏重在六度的修行的相貌,這個地方偏重在六度修學的方法。就是你在修六度的時候配合四安樂行,除了理觀以外還要遵守四安樂行。
【1946】見到這個五品的法師,成就如是的六度的功德,你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看第二段,結示成就功德。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這個地方講圓五品,五品觀行位的最後一品。就是說,如果能夠透過理觀的智慧配合四安樂行修六度,那麼這個法師是不可思議了。所以,有人見到這個五品的法師成就前面如是的六度的功德,應該怎麼做呢?應該用天花來散其身,或者用天衣來覆其身,乃至於「頭面接足禮」,表示我們對他的恭敬,一而生如佛想,把他當作佛陀一樣地恭敬。這個是講你的意業,你的內心要對他生起跟佛陀一樣的恭敬。
這以下說明他的起塔,他的行為。你應該又作是念:這個五品的人「不久詣道場」,這個人已經穩定地不退轉地趨向於佛道,也就是說他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成就道場以後,未來一定會得到無漏的法身。成就法身以後,他也能夠依止大悲願力成就種種的應化身,來廣利人天的。所以,這個圓五品的法師,他所安住的處所,包括他的行、坐、臥,乃至於他的說法處所,都應該去起一個塔廟。這個塔廟,「莊嚴令妙好」,而且當中有種種的香花、幡蓋供養這個塔廟,使令這個五品的法師住在這個地方就等同於佛陀受用一般,就好像佛陀「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1947】圓五品的兩種功德
這個圓五品是不可思議了,圓五品基本上已經快要相似位了。圓五品有兩種功德:
第一個,圓伏五住。他心中沒有煩惱,就是從清淨的角度他跟佛陀一樣。我們有煩惱的人,修行是障礙重重,因為你要修一個布施,你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圓五品沒有這個問題,他雖然還是凡夫,但是他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只要專心地做布施,專心地去做六度,他心中是無障礙的。
第一個,圓伏五住。
第二個,他已經福慧雙修了。他從前面的隨喜、讀誦建立理觀,慢慢地歷練以後,他是全方位地投入六度,所以他福慧雙修。所以這個人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單地說,這個人成佛是怎麼樣?遲早的問題了。「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說了,已經很接近了,甚至於眼睛已經看得到了,所以你可以提前把他當佛陀一樣供養。是這麼一個情況。
【1948】學《法華經》,為什麼你要有一種長遠的眼光?
這個<分別功德品>是很特別的,正如蕅益大師說的,「本門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諸經皆所不及」。我們看《法華經》,他要麼不成就,他一旦成就都不可思議,要麼成就法身,要麼成就相似位,要麼圓五品。
就是說,你如果要學《法華經》,你要有一種長遠的眼光,你不要太在乎一時的福報,一時的安樂,因為《法華經》的道前準備時間要花很多。你看你名字位,你要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建立信解就要花很多時間,你要聽《法華經》思惟,如理思惟。到了觀行位,這個時候就是關鍵時候了,息諸緣務,隨喜、讀誦,然後慢慢歷練,說法,到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圓教的修學,它準備的時間、潛伏的時間非常的久,但是它一旦開花結果,都不可思議,因為它的依止點是法身。所以它一旦這個花開出來的時候,那可不是空性可以比的,那是跟佛陀同樣的等級的。所以圓教就是說,它準備的時間長,它內觀的時間久,但是它從內觀開始,產生從空出假的時候,那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所以蕅益大師說,「未開圓解,不得輒論修證」,你沒有真正能夠安住真如、成就理觀之前,不要輕舉妄動地去面對因緣法,因為它容易帶動煩惱。就是你這個功德容易有過失,容易退轉。
《法華經》,其實總體來說是成佛的捷徑,所以說「本門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諸經皆所不及」。但是它前半段很難走,就是你要耐得住寂寞,甘於平淡,你要不斷地內觀,這個道前準備時間很長。但是一旦成功以後,那真的就是大白牛車了。
所以,修圓教的人,要麼看起來很平常,你一旦發現他不同的時候,那就是不可思議了,那就是六根清淨位了,就是我們下下品說的<法師功德品>。在圓教的相似位之前,你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變化,包括名字位,都看不出來。但是他要麼不開,一開出來就是六根清淨位,那個不可思議了,他的六根活動通於十法界了。
【1949】為什麼叫<隨喜功德品>?
我們看下一段,<隨喜功德品>。
我們先看這個標題,看附表第四十一,五十八面。我們先看第一個,解釋品目。
一、解釋品目
「隨」者,聞深奧法,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者,慶己慶人。以此自行教他為因,能生殊勝功德為果。因果合稱,故名<隨喜功德品>也。
又「隨順理」者,了知人人現前一念心性,即是諸法實相之體,亦即諸佛所證本地久遠三身之體。「隨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時空無盡,毫無疑惑。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故云事理無二無別。
我們解釋這個品目。
隨喜功德第一個,「隨」。這個隨就是隨順,就是我們透過前面的聽聞深奧之法(這個深奧之法包括前面的迹門的佛陀的智慧,也包括後面的本門的佛陀的功德,簡單說就是一佛乘的因果),你能夠對於因跟果的事理產生隨順。這第一個。
隨順以後,接下來就是歡喜。這個歡喜也分成兩個:一個對自己的歡喜;一個是對佛菩薩的歡喜。「慶人」就是對佛菩薩所成就的法身功德的隨喜,「慶己」就對於自己修學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觀而感到信解歡喜。
這兩種歡喜。
那麼,以此隨順歡喜來自行教他為因,招感未來殊勝的功德為果,因果合稱叫<隨喜功德品>。就是因為你隨喜佛德,也隨喜佛慧,所以你未來有廣大的功德,所以叫做<隨喜功德品>。
不管是佛德跟佛慧,都有事跟理。
我們先看佛陀功德的事理。
「了知人人現前一念心性,即是諸法實相之體,亦即諸佛所證本地久遠三身之體。」這個隨順諸佛的理就是佛陀的法身,這個法身就是一念心性,也就是諸法實相。「隨順事」,這事就是因緣,它的作用。就是法身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生起三世益物,它能夠在無量的時空當中現身說法,廣度眾生,無有窮盡。這個是沒有疑惑的,就隨喜,隨喜佛陀的功德。
第二個,隨喜你的理觀跟事修。佛陀智慧也是有理跟事。「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從修行的角度,我們的理觀當然是一心三觀,就是觀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如夢如幻,唯心所現,這個是理觀。但是這個理觀要有事修,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這個讀誦,諸位,讀誦有兩種:一種是五種法師,這個是約法門,修行的法門;讀誦又有約品位,就是「讀誦品」,這個是講觀行的淺深。所以讀誦它也同時是法門,那麼法門就通於所有品位了;另外一個,讀誦是偏講「讀誦品」,這個不一樣。
總之,五種法門是一個事修,由事修而幫助一心三觀的理觀,由理觀又產生另外一個事修,那另外一個事修就是六度萬行了。就是在因地的時候,是透過五種法門幫助理觀,那麼慢慢地就是六度的歷練,這是事修。
總而言之,這個隨喜功德有兩個:一個是隨喜佛陀的功德,第二個是隨喜佛陀的智慧,就修理觀事修。那當然,重點在修隨喜佛陀的智慧,這一段講的是智慧。
【1950】<隨喜功德品>主要講什麼?(一)
我們看第二個,經文要義,有兩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一)前品佛陀詳細分別,聽聞佛壽無量,所得種種功德利益。其中包括深位菩薩所成就之「證聖益」及「發心益」,及中位菩薩所成之「佛世四信」及「滅後五品」之益。今品特為佛滅之初心菩薩,但有「一念隨喜」,未及事修,所獲之功德。
前面的<分別功德品>是詳細地分別我們聽完法身常住的功德以後而產生的利益,這個地方主要包括深位的菩薩。深位菩薩有這個「證聖益」,就是法身菩薩有十一種的證聖,以及相似位的發心。這個是深位菩薩。也包括了中位菩薩的「佛世四信」、「滅後五品」,就是觀行位的。你可以有兩條路:一個從四信,一個從五品下手。這是中位菩薩。
那我們初心菩薩呢?初心菩薩就講到<隨喜功德品>,佛陀特地為佛陀滅度後的初心菩薩開示。我們在學習《法華經》的時候,讀誦《法華經》的時候,產生一念的隨喜,包括對佛陀功德的隨喜,也包括對一心三觀的隨喜。這樣的隨喜,未及事修,沒有談論六度萬行,就是一念的隨喜而已,那麼它到底有什麼功德。本品就說明這個隨喜的情況。
【1951】<隨喜功德品>主要講什麼?(二)
(二)本品除正說聞法內觀所生之「隨喜轉教」功德外,更兼明聽法勸人所成之功德,其中有四:一自往聽法;二分座與人;三勸往聽經;四具聽修行。
本品所說的隨喜功德,其實有淺深的差別。從深處說,這種隨喜叫做隨喜轉教。這個是觀行位了,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內心的隨喜。他不但是信解,還有產生觀照,甚至於為人說法。這種隨喜是深,是屬於五品觀行位了。
那我們凡夫的名字位是什麼呢?我們的隨喜叫做聽法勸人,屬於外在的隨喜。這個包括了四種:自往聽法、分座與人、勸往聽經、具聽修行。
就是,我們自己不能產生觀照,我們只是一種簡單的信解產生隨喜。那我們沒關係,我們可以去聽聞,去勸人聽聞,或者別人聽聞的時候做種種的護持,這樣子也是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隨喜有淺深兩種差別:深處來說是內心的隨喜,是觀行位;淺處來說是外在的隨喜,是名字位。這一品主要講兩件事情。
【1952】初心菩薩是指什麼人?
己二、廣格量初品功德 分二:庚一、彌勒請問;庚二、如來垂答
我們看二百九十二面,己二的「廣格量初品功德」。前面的五品,佛陀特別把初品放在後面,就是來加被我們初心菩薩。
庚一、彌勒請問
先看庚一的「彌勒請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就是佛陀先講深位菩薩的法身跟相似位的這種聖證以後,接著講中位菩薩的四信五品,最後講到初心菩薩的隨喜品。在講這個初品之前,彌勒菩薩就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聽聞《法華經》,包括一佛乘的果地的法身常住,包括一佛乘的因地的一心三觀,而對這個佛果跟佛慧生起隨喜,那麼這個隨喜有多大的福報呢?它這個重頌的偈說:世尊滅度後,若有人聽了《法華經》,而內心產生一念的隨喜,未來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福德?
這個隨喜,蕅益大師說,這個人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初心;第二個,初聞。我們解釋什麼叫初心,就這個人是初學佛,當然是善根深厚的初學者。第二個,初聞,他第一次聽《法華經》,就產生這個隨喜了。他又是初心又是初聞,所以他基本上沒修什麼福報,未及事修,就是一念的隨喜,就這麼一個情況。當然,這過去有善根的人,他一旦聽《法華經》以後產生隨喜,就有兩種:一種是內心的隨喜,觀行位;一種是外在的隨喜。所以我們把這個所謂的初心菩薩做一個定位,就是一個初心、初聞的人。
【1953】這段經文有兩個重點
庚二、如來垂答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我們看這個初心初聞的人是怎麼情況。看庚二的「如來垂答」。先看第一個,長行。長行當中分成兩段。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隨喜轉教功德;壬二、聽法勸人功德
壬一、隨喜轉教功德 分四:癸一、展轉相教;癸二、格量之本;癸三、問答顯勝;癸四、正式格量
先看壬一的「隨喜轉教功德」。這個隨喜轉教就是屬於內心的隨喜了。
癸一、展轉相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我們看這個隨喜的相貌。
佛告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在如來滅度以後,或者是一個比丘、比丘尼,一個出家眾,或者是在家的居士,都沒關係;乃至於餘智者,就這個人有智慧,但是他沒有受三皈五戒,也沒關係;或者是長,或者是幼;重點是「聞是經隨喜已」。這個「聞是經」是誰呢?我們前面說過,初心初聞的人,他剛剛學佛而且第一次聽《法華經》。他聽完《法華經》以後,產生一個信解,也產生了一個深刻的觀照,最後產生隨喜。
他聽完以後,從法會離開了,到哪裡去呢?到其他的處所。比方說到了寺廟或者到了空閒的地方,人口稀少的空閒地方,或者到了人口聚集的城市,或者到了巷陌,就是街頭巷尾,或者到聚落的鄉村,或者田裡,鄉村的田野。那麼他到這個地方以後做什麼事呢?如其所聞,為人演說。就把前面他在法會所聽到的這些法義,包括了佛陀的功德,包括佛陀的智慧,為誰演說呢?為他的父母,或者他的親屬,或者同參道友,或者是知識,就是好朋友。他怎麼辦呢?「隨力演說。」隨力演說,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說,他並不是講述整部的《法華經》,他是擇其要點加以說明。比方說他讚歎一心三觀,就是說,所有的功德其實就在你的心中,只是你沒有開顯而已。怎麼開顯呢?觀照它。你不斷觀照你這一念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你的心的功德就會顯現出來。你把這種扼要的思想告訴對方,就是隨力。你不一定要把整部《法華經》的思想都告訴他,挑其重點而說之。這個被你教化的人,聽了以後也非常歡喜,然後這個人又告訴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又告訴其他的人,就如是展轉到第五十個人。先以這個作標準,當作格量的標準。
這段經文有兩個重點:
就是說,這個初心初聞《法華經》的人,他自己產生了隨喜,這是第一個人,這第一個人是親臨法會的。離開法會以後,他隨力演說。這個隨力演說,蕅益大師說:「如其所聞,理決不謬,辯說莊嚴,未必與法師同。」這個人所聽的道理是正確的,他所體悟的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都是正確的,只是他表達的方式可能沒有法師那麼莊嚴,沒有那麼善巧,但至少他是隨力演說。這第一個。
第二個,展轉說法至第五十人。你是第一個,你告訴第二個,第二個再告訴第三個……一直告訴到第五十個。那麼這個有什麼後果呢?後後劣於前前。因為你在講述的時候,這個法味越來越薄,功德越來越劣。但是重點來了,理無錯謬!這道理都沒有錯,只是表達沒有那麼善巧,所以法味漸薄,功德漸劣。
【1954】這第五十個人一念隨喜的功德跟誰比較呢?
癸二、格量之本
這個第五十個人是這樣子,用第五十個人來校量。他跟誰校量呢?我們看癸二的「格量之本」,跟另外一個布施作校量。
我們分成兩段。先看財施。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
這個地方的布施,先看財施,財富的布施。就是說,這個第五十個人,他的重點是他的法味最薄,觀行最弱,而且他沒有再為人演說,也到此為止了,他只是聽聞隨喜而已,他沒有這種說法的功德。那麼這第五十個人一念隨喜的功德跟誰比較呢?跟下面這個人比較。
他說,比方說在四百萬億阿僧祇的世界,有這麼多的六道的眾生。這個眾生,從他出生的情況,有卵生(這些小動物)、胎生(比方說人道)、濕生(微生物)、化生(天人、地獄),這麼多的出生的情況。那麼他的身心世界的形狀呢?有有形的(比方欲界、色界是有形),或者無形的(就是無色界),或者是有想的(就是無色界裡面的空無邊處跟識無邊處),無想的(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是身心的相貌。或者它的身體活動是無足的(比方說蚯蚓),或者二足的(人道、天道),四足的(就是一般的動物),或者多足的(比方說蜈蚣等等)。
總而言之,在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當中,有一個大施主,這個地方有個大施主。這個大施主面對這麼多眾生,這些眾生向他求福,他就有辦法隨其所欲,隨這個求福的人心中的希望,能夠皆給與之,一一滿足他。比方說他滿足什麼呢?他能夠滿足閻浮提(就是四分之一個小世界)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這麼多的珍寶,來給這個求福的人做種種的裝飾;或者他也可以給這個求福的人像、馬、車乘做交通工具;他甚至於可以為這些求福的人蓋七寶所成的房子,或者是一層的宮殿,或者兩層的樓閣。
那麼,這個大施主做如是布施以後,對方受用這個各種的資具,等對方到了八十歲,這個大施主心中就想:我已經布施他種種娛樂之具,而滿足他所有的希望!這是財施,一直到對方達到八十歲。
我們看第二段的法施。
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他做這種財施到對方八十歲以後,這個時候這些求福的眾生「皆已衰老」,精神體力已經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一個人死亡,這財富就沒有用,所以這個大施主這個時候就想:我當以出世間的佛法來教育他,是時候該教育他了。
他怎麼教育呢?他把那些求福的人,享受快樂的人,集合起來,宣布法化,開始跟他講出世間的四諦十二因緣。就這個無常,說這所有的快樂都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痛苦,透過這個痛苦我們也可以知道人生不可以掌控,無我。所以透過無常、苦、無我,慢慢地把他們引導到我空的真理去。所以他這種教法,「示教利喜」,讓他們產生受益跟法喜。最後使令這些求福的人一時之間皆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盡諸有漏」,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的煩惱。乃至於教他們修學禪定。他不但是解脫,還具足八解脫,三明六通八解脫,達到頂級的阿羅漢,還有各種的三昧神通。
這兩個校量,第一個是你第一次聽《法華經》產生的隨喜跟觀照,然後你把這個法義一直展轉相傳到第五十個人。這是第一個,格量之本。第二個就是大施主,他供養所有眾生到八十歲,然後為他說法使令他成就阿羅漢。這個布施主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讓這麼多的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現生得到安樂,臨終得到解脫,所以他等於是讓眾生的利益最大化了。這個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布施了,今生得到廣大的安樂,來生把他引到涅槃,得到寂靜的解脫。這兩個要做比較。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