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37(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vgy2My                                      

Podcast : https://reurl.cc/vgVNE1

目錄

2177 一個佛法的修學者,基本上你要掌握兩個重點

2178 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2179 誦經的三個重點

2180 讀誦有兩點要注意

2181 大乘的別教唯識學跟《法華經》之間如何對接?

2182 從淨土宗的角度,為什麼我們要補聲聞乘的功課?

2183 你知道這個煩惱是不存在,但是不表示你事修可以省

2184 你有這種基本概念,你就有資格來修淨土了

2185 修理觀,自他不二,這樣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2186 諸位!你要記住,學《法華經》的,千萬不要用理觀來礙事修

2187 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

2188 未到六根清淨位的凡位菩薩,怎樣判斷理觀的智慧有進步?

2189 六根,我從哪一根下手?

2190 既然色身不能執著,那我的心要放在哪裡?

2191 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一)

2192 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二)

2193 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三)

2194 你要不斷地去讀誦《法華經》,日常生活遇到障礙去觀行、觀照

 

2177】一個佛法的修學者,基本上你要掌握兩個重點

這一堂課是我們這一期的《法華經》的課程研討。

我們一個佛法的修學者,基本上你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什麼是流轉門;第二個,什麼是還滅門。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病根在哪裡,第二個,我們的解藥在哪裡,這兩個是要清楚的。

整個生命的流轉的根本,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念的顛倒妄想,一種向外攀緣的心。那麼解決之道,有三種力量可以解決,一個是佛陀的本願功德力,一個是法門的力量,一個是我們內心的自性功德力,這三力。佛力、法力、心力,三力的方法。

這三力當中,我們可以說分成兩類:佛力跟法力是權法,心力是實法。

我們一般人剛開始修學佛法,都是從權法下手。比方說你修布施,修持戒,靠著這個布施的法,靠著持戒的法,去改變我們內心的顛倒妄想。你去不斷地布施,你內心就會產生布施的心;你不斷地持戒,你就會從持戒的行為當中去創造一個持戒的善根的心,所以就會把三惡道的門給關掉。或者我們喜歡念佛的人,可能一開始學佛就整天念佛,就是仰仗佛力的攝受,創造一種彌陀的本願的加持力。

但是這個佛力跟法力有什麼問題呢?因為它都是心外的東西。所以,我們一開始修學是,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顛倒妄想,我們追求外在的佛力跟法力的加持,來改造我們內心的病痛。這樣子的修學一開始可能會有效果,但是時間長了以後你會發覺,會停頓不動。因為你今天是心外求法,所以你一定會產生法執。

產生法執的時候,你會產生自我設限。就是,誰把你限制住呢?你自己把你自己給限住了。就是我們本來是應該修法,但是我們的攀緣心,會把修法而產生的後遺症變成法執。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為你沒學《法華經》。

那怎麼辦呢?那只有一個方法,你去學《法華經》,才能夠會權入實。你打開你內心的力量,然後跟外在的佛力跟法力對接,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第一種人是先修權法,然後再會權入實,會歸到心力不可思議,然後才能夠產生突破。

第二種人是比較幸運的,善根也比較強的,他一開始就學《法華經》,他沒什麼事修的功德。那麼他學《法華經》的三周說法以後,知道原來整個佛法的問題在於內心,所以修行,正本清源,先把心態擺正。就是先內觀,迴光返照:我這一念的顛倒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哦,迴光返照,原來這個妄想是多生多劫的一種妄心攀緣妄境,產生的一種虛妄的作用,根本沒有實體。它最怕你迴光返照,它最喜歡你隨順它。所以你一迴光返照的時候,它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你今天在整個學佛的第一步就把內心擺正,恭喜你!因為你從稱性起修,再去修法力,再去修佛力,你沒有法執的問題了,這就得到自在力了,就是你一開始就走上大白牛車。或者說,人家一開始是在外面流浪,打工賺錢,賺到一個程度他就沒辦法進步了;你今天學《法華經》就直接先回家,父子相認,繼承家業,然後再去賺錢。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他的好處就是稱性,你依止性德。你想想看,你依止性德在修學。什麼叫性德?兩種力量:自性清淨心、自性功德力。而別人是依止妄想在修學,那這兩個力量當然不同了。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以前完全沒有事修的功夫,你學《法華經》,從三周說法當中你也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不可得,而你本具的心性是本來清淨跟本來具足,那你現在面臨一個大問題了,就是,你怎麼從理觀的智慧來對接佛力跟法力?這個技術就很重要了,因為你完全沒有經驗。

所以,我們今天的研討課的重點就是,當我們明白了自性清淨心、自性功德力,心力不可思議以後,我們的心力怎麼跟法力、怎麼跟佛力來圓滿地結合,就理觀跟事修之間怎麼對接,它的比例多少,怎麼樣比較適合。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重點。

今天的研討課有三大科,五個主題。第一大科講到迹門,佛陀的智

慧;第二個是講到本門,佛陀的功德;第三科講到法華跟淨土如何地交互

作用。

2178】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一、有關迹門:會權入實,開顯佛慧

我們先看第一大科的「有關迹門:會權入實,開顯佛慧」。先看第一個主題。

1.我們在讀誦《法華經》時,是隨文解義起觀效果好;還是如持咒一樣,以自己誦讀的音聲為所緣境效果好?

這個題目講到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本上,我們修學,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就兩個重點:一個修止,一個修觀。

修止是無分別住的,你不能動思惟。比方說你念佛,比方說你持咒,這個就是修專注跟皈依。它是靠佛力、咒力的不可思議的熏習,所以這個時候是不能起分別的,這是修止。

但是讀誦《法華經》不一樣,你要隨文入觀的,它是修觀的。所以諸位,我們看《法華經》的五品觀行位,它的第一個,隨喜,然後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讀誦品是屬於觀行,那肯定是要思惟了。那這種思惟,我們看這個研討的講義,它有兩種。

1)智慧觀照

深入思惟——斷疑生信,建立信解(種子)

隨文入觀——淨法熏習,強化善根(灌溉)

智慧觀照,一個是屬於「深入思惟」,「斷疑生信、建立信解」的這種成就善根種子的思惟。就是你平常要經過聞思的學習了。不是說你今天什麼都不懂,給你一部《法華經》你就可以讀誦,不是這個意思,那你讀誦效果就很差了。

你要先成就善根種子。什麼叫善根種子?就是信解。你要深入地思惟,哦,為什麼我這念心是清淨的?我現在是清淨,那為什麼還打妄想呢?那清淨跟妄想是怎麼並存的?那這個清淨心是怎麼安立的?哦,原來清淨就是不隨妄轉,就是清淨了,你不隨它轉,你本來就清淨的。就跟鏡子一樣,鏡子的清淨是因為它的影像不會染汙鏡子,這就是清淨了。

所以,你一定要經過怎麼樣呢?不斷的聞思的論證,聞經達理,你要能夠讓你自己相信,你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自己要堅定地信解,這是第一點。然後,你就有資格去讀誦了。

我們看,讀誦是怎麼讀誦呢?

「隨文入觀——淨法熏習,強化善根。」就是不斷地透過水分的灌溉,法水的灌溉,來使令你善根的種子展轉增長。所以,讀誦《法華經》,讀誦經典的觀行是直觀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蓮花的各種莊嚴。它沒有像我們在聞思的時候那麼深入、那麼複雜地去論證,因為你信解成就了,它只是簡單地隨文入觀,產生一種淨法熏習。所以,這個讀誦的觀行是隨文入觀,而學習的觀行是深入思惟,這不一樣。

那我們來會歸到第二段,看誦經。

2179】誦經的三個重點

2)誦經——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

誦經,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讀誦的經典必須是佛陀或者是法身菩薩的法語。因為佛菩薩的法語是一個聖境界,所以他講出的話,它裡面文以載道,這個法語當中有聖道的力量在裡面。然後呢?然後我們去讀誦這個文字,我們要起觀照般若,就是說你自己要有信解的基礎,你可以隨文入觀。

觀照就是說,文字裡面有般若,但是跟你沒關係,那是文字相的般若;那你觀照以後,你把文字相的般若,透過你的觀照轉到你的內心當中,去加強你的般若,就是轉他成自了。

你透過觀照般若以後,慢慢地你的般若智慧加強了,它就會引導你趨向於實相般若,就是真理。就是,你一開始是修一心三觀,最後就成就法身的功德,這就是真理。

這個地方,讀誦的好處來自於展轉相續。你成就實相般若以後,你第二次再去讀誦就不一樣了。比方說你讀了十部《法華經》。讀第一部的時候你的觀照般若是薄弱的,這個燈光是可能只有一燭光。後來你慢慢地讀到第十次的時候,同樣的文字般若,但是你的觀照般若變成十倍的力量。

所以它引導的力量,使得你在第十遍讀誦的功德可能會超過你前面九部的功德,因為觀照般若加強了。

所以,你這個讀誦的好處,它是展轉增勝,你後後超勝前前。你越後面讀誦的東西,你的功德越大,因為你那個亮度,光,你那個對文字的消化度增強了。比方說你以前讀到《法華經》,你消化的程度只有百分之一。那也不錯,慢慢來。但是你讀到最後的時候,你能夠消化百分之十。

這個就是讀誦的好處,它會透過一次一次的思惟、直觀,不斷不斷地引導你,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趨向實相般若,就是展轉增勝。

2180】讀誦有兩點要注意

不過,有關讀誦有兩點要說明:

第一個,我們剛剛講過,你要有信解作基礎。有些人把讀誦《法華經》當功德想,他完全不懂,這樣子功德是有限的。六祖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就是,你完全沒有學過《法華經》,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然後就去讀誦,那你的心被文字所轉,因為你不知道它說什麼。這文字相,對你來說,文字般若不能轉化成你心中的觀照般若,它沒辦法轉換,這第一點。你要先明白道理,至少要掌握它的核心思想,這第一個。

第二個,要相續。讀誦經典最怕就是一曝十寒,讀一讀以後中間隔太久。你哪怕是一天讀十分鐘,你哪怕是三天讀十分鐘,你哪怕是一個禮拜讀十分鐘都可以。你養成一種怎麼樣?唯識學說,展轉相續嘛。你看造業,不管造善造惡,最大的力量都是相續的。你說,我一個禮拜讀十分鐘。也可以,三年後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展轉相續。一個輪盤轉起來的時候,它越轉越快。所以以前慧天長老講一句話,說修行不怕慢,只怕站。就不怕你走得慢,就怕你原地不動,這最糟糕了。

所以,讀誦《法華經》,第一個,你一定要透過聞思產生信解。就是說,你想想看,你要有善根種子,然後才用水去灌溉。你連種子都沒有,你灌溉什麼東西?你讀了十年,你還是在讀這個東西。所以第一個,要有信解的善根。然後,要有恆心地去操作。這個是兩點,這是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2181】大乘的別教唯識學跟《法華經》之間如何對接?

2.在《妙法蓮華經》中,師父講到成佛,在見道位就算真正意義上成佛了。以前學唯識,把修行成佛分成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按此分法,究竟位之前似乎都屬於成佛的因地。是否可以說,《法華經》是從心性開始起修,空觀和假觀會歸一心,同時操作,我法二執是同時破除的,因此不必像二乘人一樣,走一條先破我執再破法執的曲折之路?

這一個題目是講到唯識學,就是大乘的別教,唯識學跟《法華經》之間的對接關係。

我們看這個講表:

首先,成佛之道就是一佛乘的妙法修學。

我們說過,一般人可能一開始學佛都是從權法,他可能從聲聞法、緣覺法跟菩薩法下手。諸位!學佛第一個目標當然是了生死了,因為這很現實,你生死都沒有了,你談什麼成佛之道呢?界內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你哪兒去處理界外的變易生死呢?

所以,三乘共坐解脫床,佛陀給三乘的行者開出一個共同的法門,叫做空性。因為,你要了生死,很簡單,什麼叫生死?就是我執,你想要掌控你的身心世界。我執的解決方法當然是空性,但是空性這個地方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你看,佛陀對聲聞人的空性,叫做滅色取空。聲聞人的空性是帶有出離心的,因為他的重點在苦諦。所以,聲聞法的空性,帶有出離心的空性,它的力道特別強。因為他修空觀的時候帶有厭離心的,厭惡生死,厭惡身心世界,這是一個聲聞的空性。

緣覺的空性,他是利根人,二乘的利根人,他的空性是包容緣起法,就是我不排斥我的身心世界,但是我的身心世界是緣起性空的。他只是不排斥,不排除也不排斥,但是他的重點還是放在空性,所以緣覺乘的空性是比聲聞乘的這種對立、出離的空性高一點。

菩薩的空性是最高,因為他空性裡面有菩提心。也就是說,菩薩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是兩手修學:一方面觀一切法空,無所得;一方面努力地積極地行六度。他所謂的中道是這樣子安立的。

那麼,這種權教的菩薩,特別唯識學的菩薩,他那個中道跟《法華經》的中道不一樣,他這個中道是心外求法。就是離開一念心性,他安立了一個空跟有之間的平衡,叫做但中。所以他那個心外的中道基本上不是真實意義的中道,他只是說在修空觀的時候兼修一些六度的法門、菩提心的願力,用空跟有來加一個平衡,安立作中道,而不是你內心本具的清淨心跟菩提願的開顯,不是,他是心外求法。

那麼這樣講,這個三乘,的確,只能夠共坐「解脫床」,不能共坐「菩提床」,所以三乘法門沒有成佛之道。為什麼呢?因為因地不真。這三個乘的因地修學當中,沒有一個是成佛的因地。因為什麼?因為你的重點都在消滅我執,你的重點裡面沒有開顯真實的心性,本具的清淨心、本具的性功德都沒有開顯。

但是沒關係。這三乘,就像我們前面講到三周說法,它這個三車可以把我們帶到三界火宅之外,至少它解決生死問題了。然後呢?然後,你成就三乘以後,自然佛陀就會出現。或者你往生淨土,或者你當生的因緣,佛陀為你說《法華經》。你開始從心外追求空性,加上內觀真如,開顯自性功德力。好了,心力跟法力的結合,成就法身功德。

所以諸位!我們看,阿羅漢們聽完《法華經》以後,幾乎當下就成就法身了,因為他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只是知見上的那個法執那個點,他是向外,現在把它回歸到向內,他當下就證得法身,佛陀馬上授記了。

當然,我們也不要忽略了,他們多生多劫事修的人,他是生生世世的辛苦,每一期的生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他們走的是一個漫長的菩薩道。

那比較幸運的人是誰呢?前面的人是由下而上的,由下而上的三乘會歸到一佛乘,叫做會權入實。而有些人他是過去生多善根、多福德,他直接能夠學習到《法華經》,他就是從清淨心、菩提願以後,稱性起修,再回過來補修前面的聲聞、緣覺、菩薩。當然這個時候你有選擇權了,你可以修聲聞法、緣覺、菩薩,你也可以修淨土法。這個事修,事修叫做什麼?叫做契機。沒有人規定你要把所有法門修好。

諸位!成就法身是靠一個法門。諸位你還記得嗎?是一個法門就夠了,就理觀再加一個法門就夠了。什麼時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知道嗎?是法身以後。所以,你成就自利功德的時候,是依止你一心三觀的理觀的智慧,再加修一個法門,或者是念佛,頂多配合一個持戒,再配合一個四念處,可能三個法門就成就了。就是自利的時候,你在無量法門當中找幾個法門,反正能夠讓你成就往生的,成就了生死就夠了。

那你說,那四弘誓願中,為什麼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成就法身以後,開始修行無量的三昧、陀羅尼。因為你要廣度眾生,那個時候才去把過去沒有修的再補起來。所以,成就法身是靠幾個法門而已。就是自利很簡單,你問題少你法門就少,你的問題很複雜那你的法門就多,應病與藥。所以,佛陀開出無量法門不是要你馬上學,你只要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跟法身的問題就夠了。

所以理觀以後你去選擇你相應的法門,然後重點事宜,先成就法身,這是最關鍵的。你透過理觀配合三乘的事修來破我執。成就法身以後,那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因為你自在了。你開始親近十方諸佛,跟十方諸佛學習各式各樣的三昧、陀羅尼,顯神通,做什麼事呢?你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成熟眾生,開始跟你過去有緣的眾生想辦法去度化他,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讓他栽培善根,善根成熟、脫落。然後呢?創造你未來成就應化身的佛土。所以成就法身以後就做兩件事。

那不斷地應化、不斷地應化,一次一次地應化以後,你的法身功德不斷地增長,最後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做什麼事?還是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你成就究竟佛陀還是做兩件事情,當然你做得更殊勝圓滿。

所以,假設我們今天走的路是先學《法華經》再事修——看第二個,結論——叫做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一開始的時候就把心擺正,把心帶回家,所以你的立足點不是從妄想起修,你的立足點是從你的自性清淨心、自性功德力這兩種力量,這種性德,去找你相應的事修。然後,這種修德又回過來讓你的性德更加地開顯,更加圓滿。所以,它是一個直捷、圓頓的快速的法門。從果地上,它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總持的法門,它是功德圓滿,所以快速成就功德圓滿。

2182】從淨土宗的角度,為什麼我們要補聲聞乘的功課?

好,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

假設你今天事修基本上是還沒有啟動,或者是很薄弱,你先修理觀;

你學《法華經》以後,你又修淨土,信願持名。那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要補的三乘的功課是哪一個?你們猜猜看。

是的,聲聞乘。有些人他學佛以後就會說,欸,我一個大乘菩薩,我怎麼就修聲聞乘了?

從《法華經》的思想,它沒有什麼大小乘,契機就是妙法。我解釋給你聽,為什麼要聲聞乘。

淨土宗的特別,它要速戰速決。假設你今天學了《法華經》以後選擇求生淨土,如果你去修菩薩道,不是菩薩道不好,叫做不契機,你的因地跟你的目標不相符合。菩薩道的修學是生生世世在人生歷練,它可以做一個長期的規劃。我可以花一百世的時間好好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可以暫時不碰空性,都可以,我就修皈依。

淨土宗,你不可以說,欸,我規劃我以後第十生以後往生。淨土宗沒有這樣規劃。淨土宗是當生。你今生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只有兩種情況而已了。你不能說,欸,我今生不往生,我來生往生。

淨土宗沒有人發這個願的,沒有人發來生往生這個願的,因為來生你到哪去沒有人知道。所以淨土宗它就是速戰速決的戰術,就是你要麼今生往生,要麼今生就是失敗,就這樣子而已。所以在極短的時間當中,很簡單,治亂世用重典,只能夠用聲聞乘的滅色取空,所以叫做厭離娑婆。

注意看,淨土宗對娑婆世界是厭離的,它並沒有說觀空,就帶有厭離心的空觀,所以四念處是必修的。就是你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要有厭離的心態。就是你對娑婆世界、對三界的輪迴,要有強烈的出離的觀照,而這個觀照剛好跟聲聞乘是最適合的。

所以諸位!你學《法華經》以後,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大小乘,也沒有高下了,只有契機不契機了。這樣懂嗎?

那你說,欸,我修聲聞乘,我會不會落入小乘的偏空?諸位!你安住一念心性,你還怕偏空啊?那表示你這個心性安住的錯了。你安住一念心性,你對一切法執就有免疫性了,對你來說沒有大小乘了。有大小乘,是沒有學《法華經》的人才會說:哦,你修小乘,你成就偏空涅槃;你修大乘,你成就三賢位。那是他沒有會歸心性,所以約法,依著法去安立他的階位。回歸心性的人,他就是一佛乘,哪有什麼大小乘?他修什麼法門,就是契機就好。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就根據你的目標找相應的法門。

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你要解決今天的生死,就是用一心三觀配合聲聞法的四念處,然後配合淨土宗的本門,本科目,憶佛念佛,往生。

所以,這個表你瞭解以後你就知道,假設你是從清淨心、菩提願起修的,三乘的法門對你來說你就自我選擇,你只要覺得你相應就可以了。你也不用怕落入小乘大乘,對你來說沒有大小乘了,你是稱性起修。

2183】你知道這個煩惱是不存在,但是不表示你事修可以省

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修學有兩種:

第一個是先從權法會歸到實法。這種人修行有兩個問題:第一,容易退轉。因為他的力量是從外來的,他本身的問題蠻多的,容易退轉。第二個,他功德會受到限制,因為他一定會執著。因為他自己是從一個顛倒妄想,在一種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學佛,他不是先把心安定了再來學佛,所以他一定會向外追求法的力量。所以,這種追求的法就把自己給限住了。

假設你是從稱性起修的,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但是並不表示說你可以省略前面的權法,不是。比方說,欸,我貪欲重。那很簡單,多貪眾生不淨觀,你還是要去補前面的功課。不是說你「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了了,沒那麼簡單,這力量對你來說太薄弱了。你要站在沒有貪心的角度去修對治。那說我脾氣很不好,修慈悲觀,還是要修的。只是你在修的時候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你知道這個煩惱是不存在。所以對你來說,你是進步很快。但是不表示你事修可以省,不是這個意思。

2184】你有這種基本概念,你就有資格來修淨土了

二、有關本門:開近顯遠,宏讚佛德

我們看下一個大題,看本門。前面講智慧,這以下講功德。本門有兩題,先看第一題。

1.佛陀法身壽命無量,報身壽命無量,應化身壽命無量。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將這三種壽命無量融入我們淨土宗的修學?

我們還是從《法華經》的本科開始下手。就是假設你是先安住一念心性,這是成就信解。

1)一念信解

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是心作極樂——是心是極樂

從淨土宗的角度,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把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這個理論套到淨土,就是說,「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就是,對你來說娑婆世界怎麼來的?一切法總有一個因果。就是你以前打娑婆世界的妄想。

這個「作」就是造作。身口意裡面當然是意業為主。比方說,你以前打的妄想是怎麼樣?欸,你經常打布施的妄想,但是你口業修得不好,一天到晚罵人,所以你今生的娑婆世界果報是怎麼樣子呢?福報很大,但是長得醜陋。你各式各樣的妄想結合起來,就變成你娑婆世界每一期的果報。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子。既然是一心通十法界,極樂世界也在裡面。就是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你不斷地憶念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生起欣求,就是「是心作極樂,是心是極樂」。

你說,欸,我今生當中,我都沒有念想西方。那對不起,你跟極樂世界完全沒有緣,不可能說你對極樂世界完全沒有念想而往生。就是你的念頭一動,這才會產生緣起。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心性本來清淨,那是本體,但念頭一動就變成十法界十如是。

比方說,我念頭動的是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出來。欸,我有時候動了一個布施的心,哦,這布施的心就有了人天乘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好了,到臨終的時候來算帳了,哪一個力量強。

不是看次數,看誰力量強。

就是說,你要修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你總要知道嘛。就是十法界唯是一心,就是你念頭不斷地念念地造作,最後念念地顯現,就是心作心是。這個是你學《法華經》最重要的觀念。

就是說,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對十法界是認為是「萬般皆是業」。你用業力的思想來解讀人生,那這個事情就複雜了。娑婆世界是有漏業力創造出來的,極樂世界是無漏的業力創造出來。如果從業力的角度,那你憑什麼離開娑婆世界呢?

業力就是,這個法是真實的,我空法有。那你必須要消業往生,因為你今天各人造業各人了。如果你從業感緣起,淨土宗往生是不成立的。從業感緣起,從小乘的業感緣起,往生是不成立的。你阿賴耶識裡面那麼多業力都沒消掉,你就往生了?但是如果說「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對十法界的解釋,我們不講業力,這個業力是很粗的,我講一念,迷悟,那可以。

就是說,你的認知就是你生命的現象。為什麼我們要提升我們的認知?你認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這樣子認為,那你的人生走的就是人天乘,頂多走到二乘,因為你用業力來解讀人生。

所以,你學《法華經》,一定要知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既然本來清淨,世界怎麼有的?就是心作心是。你念頭一動,就是一念三千,具足十法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把各種動的念頭合起來,你就知道你來生會去哪裡了。這是一個基本信解,就是把業感的思想而回歸到萬法唯是一心的思想。

好,你有這種基本概念,你就有資格來修淨土了。

2185】修理觀,自他不二,這樣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我們看第二段。

2)稱性起修

站在一念心性角度(法身)

安住佛號 念想西方(應化身)

那麼,《法華經》的一心三觀,約阿彌陀佛的三身是怎麼操作?

從理觀的角度,我們直觀佛陀的法身,就是建立一個自他不二的概念,這很重要!就是說,你跟阿彌陀佛要感應道交,第一個,我們要找到跟阿彌陀佛的共同的交集點。從因緣的角度,我們跟阿彌陀佛沒有交集。

從因緣的角度,你想想看,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我們是業障凡夫,他是大富長者,我們是一個流浪的乞丐,這兩個沒辦法交集的,沒有交集。

但是如果我今天迴光返照,我這個乞丐是怎麼來的?是你把我生下來的,原來我是你的兒子。就是迴光返照,回到生命的原始點。佛陀的萬德莊嚴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你把後來的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佛陀的心是一念心性;而我是業障深重,業障深重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後來有的,你把它撥開來,也是一念心性。好了,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所以諸位!修淨土宗,第一件事情,你不能只看佛陀萬德莊嚴,要從一念心性去看他,就是自他不二。我們兩個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所以第一個,修理觀,自他不二,這樣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2186】諸位!你要記住,學《法華經》的,千萬不要用理觀來礙事修

第二個,事修,就是憶佛念佛。

諸位!你要記住,學《法華經》的,千萬不要用理觀來礙事修。理觀是講心性,事修談因緣。你該念佛還得念佛,該念想西方還得念想西方,就是修皈依的信心。也就是安住心性來念佛,接著依止願力來觀想極樂世界的大地莊嚴、寶樹莊嚴、樓閣莊嚴,最後回歸到蓮花池的莊嚴,各式各樣的莊嚴。你這個淨土依正因緣的事相,對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所創造的依正莊嚴,一個都不能少。

2187】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

那麼,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這以下很重要了!

平常的念佛偏重事修,偏重在皈依。比方說念佛的時候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妄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同體。你這樣沒有意義。念阿彌陀佛就是,你念一句佛號,就是專心地聽佛號的聲音,皈依,就是一心歸命就夠了。所以,平時念佛它是一種事修,你就以阿彌陀佛的音聲為所緣境。你要觀想極樂世界,你就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為所緣境就好,不用會歸到心性。就是平時的念佛重信願。

但是到了往生就不一樣了,往生就是重理觀了。這個我們會說明。往生的時候,你不能從因緣上來建立理觀,因為往生這個問題太複雜。因為,你從娑婆世界的生命體要轉換成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這個從因緣上是沒辦法轉換的,轉不過去的。你從一個生死輪迴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從因緣上沒辦法建立,沒有管道可以轉換。只有透過心性這個管道過去的。

所以,平時的重點是七成的事修、三成理觀就夠了。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你拜佛就老老實實地拜佛,就聽聲音。然後對這個聲音,觀想它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這個音聲就是阿彌陀佛。修皈依就好,專注皈依。

但是臨終的時候,理觀就是關鍵了。因為臨終的時候有阿賴耶識善惡業力現前引導,而平時的時候只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沒有善惡業力引導的問題。至於臨終的時候的問題,我們下一個題目再說。

總而言之,你記住一句話,理不能礙事,事也不能礙理。事修的時候就是恭敬皈依,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這樣懂嗎?

你不能夠說,你這個拜佛你也不好好拜,香也不供,你說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那你這個理就礙事了,對不對?你說,欸,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我幹麼要去拜他呢?不能這樣講。諸位!你這個就執理廢事了。

就是,事修的時候就好好事修,觀想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個是事修。修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

所以這個地方要分開。

2188】未到六根清淨位的凡位菩薩,怎樣判斷理觀的智慧有進步?

2.《法華經》開顯一佛乘的因果,而因地的理觀智慧尤為重要。請師父開示,對於未到六根清淨位的凡位菩薩,怎樣判斷理觀的智慧有進步?

我們的理觀有兩個,一心三觀嘛,一個是一心即空,一個即假。我們前面說過,即空,安立清淨心;即假,安立菩提願。但重點,我們從般若道的角度,先從清淨心。

清淨心到底想要清淨什麼?就清淨你的六根。那麼六根你慢慢慢慢地清淨以後,它對外在的受用就是由濃轉淡。就是說,你以前覺得人生是很有滋味的,尤其福報大的,覺得,欸,我的人生就是享受人生,吃喝玩樂。但是你開始修清淨心的時候,慢慢慢慢把心收回來,安住一念清淨心再觀人生的時候,你會發覺人生淡薄了,甚至於你一開始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滋味,沒什麼意思了。恭喜你!恭喜你!如果你認為人生沒什麼意思,我真的要恭喜你,因為你的六根已經被你慢慢收攝了。而六根的收攝

表示什麼?表示你的生死業力也被收攝了。這六根跟業力兩個是互動的。所以淨土宗,你如果覺得人生還很有滋味,你不要說往生了,你娑婆世界都跑不開。什麼叫往生你知道嗎?就是你要能夠走出娑婆世界,你才有辦法面臨未來的極樂世界。走出過去,開創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去,你還跟我講開創未來?是不是?所以,這晚年為什麼要收心?收心其實就是把業力收起來,就是讓業力沉澱。業力怎麼沉澱?就是把你的六根,都攝六根。六根一收攝以後,你的煩惱業力就由重轉輕了,這兩個是一體的。

所以你看《法華經》的六根清淨位,到六根清淨位的時候業就消了。當然我們達不到六根清淨位,但是六根清淨位是一個目標。

諸位!六根清淨位不是說從零突然間六根清淨位,不是。它也是慢慢地,我今天比昨天更接近六根清淨位,我明天比今天更靠近六根清淨位,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2189】六根,我從哪一根下手?

那你說,我六根,我從哪一根下手?

六根只要一根解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看下面這段。

2)下手方便

業報身 借假修真 送想西方

最簡單的就是從身根下手,藥王菩薩給我們這個啟示。就是業報身,尤其是淨土宗。

諸位!我們臨命終很容易捨棄外財,就身外之物,你的車子、房子、眷屬,這對你來說不是問題。但是你的內財,它的問題在哪裡?它從小陪伴你到大,你一出生這個色身就跟著你。

這個色身跟你的內心有什麼問題呢?它感同身受,它跟你同一個感受。就唯識學說的,為什麼我們對身根執著?就是,它痛苦,你的內心絕對不好受;它色身健康安詳,你自然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我們的內心跟身根這兩個感受相通的。它痛苦,你就一定會痛苦。除非你修空觀,離一切相,你才能夠把痛苦降低。

但是,現實的客觀環境,痛苦就是痛苦。所以,長時間它跟你同一個感受,你就會把它當真。如果你不對治,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變成生龜脫殼了。因為你長時間跟它咬得很緊,因為你們兩個同一個感受,同一個快樂,同一個痛苦,長時間養成一個非常殊勝的感情。

那怎麼辦呢?借假修真,這是最好的方式。

我也不要像二乘人那麼排斥它。二乘人是把色身看得一無是處,因為他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但是你不能排斥它,因為你該調養還得調養。

你色身有問題也不行,對不對?阿羅漢、二乘人是恨不得趕快把色身給拋掉,進入偏空涅槃,早一天都好。

但是我們大乘菩薩是不這樣做,不採取極端的手段,我們是隨緣。我這個色身拖一天算一天,但是只要在一天我就好好保養它,只是我不執著。我們不像凡夫那麼執著,把它當真,我們也不像二乘人那麼排斥它。

就是用借的。

用借的這個方法特別好。就是說,欸,我跟你借一個房子住。我在這個房子當中不斷地用功,我慢慢增長,但是對這個房子我也不執著。該打掃打掃,該保養保養,但是這個房子是借的,遲早得還。是這個意思。

2190】既然色身不能執著,那我的心要放在哪裡?

既然色身不能執著,那我的心要放在哪裡?想辦法把你的心「送想西方」。這善導大師很強調。諸位!你來生到蓮花去,你這條路要慢慢地習慣。不是說,你現在對蓮花完全都沒有概念,突然間就到蓮花去的。你的心要慢慢地一點一滴觀想:我這個色身是暫時的,我的歸宿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你這個心要慢慢地一點一滴把這條路由生轉熟,慢慢走過去的。所以,送想西方。

也就是說,淨土宗,它的優點是即生成就,但它的缺點也是即生成就,因為你的時間太短了。就是說,淨土宗要求你要把所有該有的正念今生就要成就。如果走菩薩道的,他可以慢慢來。你看菩薩道,他花一萬劫才成就不退轉,所以他有大把的時間慢慢修——我今生就做這件事,來生做這件事。

修淨土宗你要有一個原則,你的修行時間只有這一期生命,就是快打。所以你很多事情要把重點抓出來,就是跟臨終正念往生有關的要抓出來。當然要放下很多東西,但是關鍵就是你的色身,你這個色身怎麼處理。而且這個不能等到臨終再來決定。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模擬死亡的狀態,把這個死亡早做準備。這樣懂嗎?

就是說,反正你遲早要搬家的。如果你今天是想要往生的話,你今天就是從娑婆世界搬到極樂世界去。你不能說到臨終再來搬,沒辦法搬的,來不及了。你今天就帶一點東西過去,明天把桌子也搬過去,後天把你的床也搬過去。它是把死亡的時間拉長。就是你娑婆世界你借的遲早要還,那你就慢慢地分期付款。

尤其是,諸位!年紀大的人一定要知道,你不能夠把所有的希望都等到,欸,我臨命終一次還。一次還你還不起,諸位!你還不起,你沒那個本事。所以,把臨命終的時間提前到,就是大概你六十幾歲就要注意,欸,這很多東西借的都是要還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然,所有的財產裡面,色身是你最大的財產,因為它是你的內財,一路走來陪著你,同一個快樂,同一個痛苦。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重點了,就是借假修真,然後送想西方。當然,關鍵就是,你的理觀是你最好的支持者,就是本來沒有色身,這對你是最好的加持力。你要把色身還回去,最好的加持力就是色身本來就沒有。如果你認為色身本來是你的,你就還得很辛苦了,你就還得心不甘情不願了。

本來是我的,我幹麼要還?是吧?假借四大以為身。這個色身是你前生的業力創造出來的,你不管還不還,它總要消失的。既然它總要消失,你就還得瀟灑一點,你遲早得還。所以你要用你所知道的道理去處理很多的人生的問題,尤其是死亡的時候。是這個概念。

那麼這個本門的功德就這樣。

 

2191】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一)

三、有關法華與淨土之修學

我們看第三題,最後一題。這一題就是重點,往生的重點,法華與淨土的修學。

1.師父在講解<隨喜功德品>時曾說,淨土行人臨命終時往生的重中之重,不是要記住外在的佛像,也不是提起佛號,而是要安住在內善根,在一念心性理觀的清淨。但一念心性當中,也包含了假觀,就是對極樂淨土依正二報的觀照。那麼臨命終的理觀具體要如何操作呢?

我們前面說過,平時重事修,臨終重理觀,這個是關鍵了,往生的關鍵。我們念第一段,往生的關鍵。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海印三昧」

欣求極樂—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淨土,為所觀境, 念想欣求。「海印三昧」

臨命終的時候,一個淨土宗人,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

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會影響到你的信心,你往生的信心。如果你到臨命終的時候還是覺得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你是業障深重,你這個信心就危險了,因為你們落差太大。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很順利,阿彌陀佛沒有馬上現前,你的信心就動搖。因為你老是覺得你是一個乞丐,阿彌陀佛是大富長者,你高攀不上。這個信心是薄弱的,這個事相因緣的信心是薄弱的。臨終順利還好,如果有逆境的話你就禁不起考驗。

所以第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關係,很簡單,他就是我的父親,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是一時流浪的。但是我不管怎麼樣,父子關係叫做天倫,不可改變的。就是自他不二,我跟佛陀是同體的。既然同體,當然就可以感應道交。而這樣的從理觀的信心,叫做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不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都沒關係,反正我跟他同體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怎麼看待娑婆世界。

我們今天不是在娑婆世界活一生兩生了,諸位!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生命,在娑婆世界有無量無數次的生命現象,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都跟我們有密切關係。離開一個非常熟悉的人事地物,那我們面對娑婆世界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收心的問題了。你怎麼放下?你告訴我你怎麼放下?你說放下就放下?那麼熟的一個環境,娑婆世界每一塊石頭,不要說人了,每一塊石頭都跟你很熟,你怎麼放下?

放下,我告訴你怎麼放下,就這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生一場夢,這是最好的收心。就是說,你昨天晚上做一個夢,從小時候到長大,但是你醒了,哦,一場夢!我相信,你從夢裡醒過來的時候,你不會去想說,哦,夢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因為它是一場夢。

諸位!你把娑婆世界當真,娑婆世界就沒辦法收心了,沒那麼簡單了。它之間的恩恩怨怨,你怎麼收心?你告訴我,你怎麼收心?就靠理觀來收心嘛。就是本來沒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一念妄想做了一場夢,現在我醒過來以後,這個夢本來就沒有。這就是收心,就是這樣收心的,用夢來收心。那這個娑婆世界收心,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極樂世界的開啟。

諸位!我們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你也沒有去過,我也沒去過,而且又距離那麼遙遠,你說我怎麼就能夠去到極樂世界呢?

來,我們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的淨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諸位!極樂世界是你本來具足的,你就憑這一點去往生了。本來具足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過去是忽略了它而已,我忽略它不表示它不存在。你如果把極樂世界不從心性的具足來看,你把它當作在十萬億佛土外,那就壞了。極樂世界對你來說是十萬億佛土外,這有那麼長的距離,那你就增長你的恐懼了。

所以,三種觀照:第一個,對佛陀的觀照,建立真實信心。第二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圓滿收心。你娑婆世界怎麼收心,怎麼收尾。第三個,對極樂世界的觀照,你怎麼啟動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是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種智慧的觀照。

諸位!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學《法華經》就是在處理這三個問題,用理觀來疏通你事修上的這種因緣的差別相。

2192】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二)

我們看第二段,結論。

2)結論——安住一念心性

觀照佛陀——自他不二

觀照娑婆——達妄本空

觀照淨土——知真本有

——理事無礙

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你平常就要收心了。反正你臨命終一定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你怎麼看待佛陀?自他不二。我們把因緣所生法拿掉,看到佛陀的本質跟我的本質是不二的,自他不二,所以建立感應道交。

第二個,你怎麼看待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本來沒有的,那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創造出來,就跟做夢一樣。現在我覺悟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本來就沒有,所以很好收心。你本來就沒有,那只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第三個,你怎麼看待淨土?是我內心本具的,所以我只要憶念,它就會出現,這很正常。

這樣子,理觀事修就不二了。

2193】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如何對接(三)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來了,最後,那萬一我在臨終的時候,沒想到這一點怎麼辦?

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你運氣非常好,有人跟你開導。恭喜你!臨終有善知識,把《法華》的思想跟你開導一下,欸,突然間你醒過來。當然你也要有善根,沒有善根怎麼開導也沒有用。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這個佛法的道理,你平常健康的時候都學不會,怎麼可能臨終的時候人家給你講幾句話就會了?不可能。所以臨終只能複習,不能學習。就是你本來有善根,突然間忘失了,欸,有人開導你。第一念的正念。恭喜你!你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廣結善緣。

萬一沒有人開導你,我們現在追求怎麼樣?追求第二念的正念,第二念。就是說,在你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到理觀,就是養成習慣。你順暢的時候要修理觀很難,因為你在因緣上修的,每天拜佛打坐,身體狀況都很好,就是你一帆風順,你真的很難想起理觀。但是你訓練你自己,一有病痛、一有煩惱,就想到理觀,那你這樣子可以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臨終的時候遇到障礙,你就能夠培養第二念的正念。

那你說,我前面打了妄想。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諸位!光明永遠不嫌太晚,因為它是一個真實的念頭,所以它不怕虛妄。

所以,第一念的正受,我臨終的時候馬上進入真如三昧,一心三觀,那這個叫可遇不可求。除非你真的是得癌症了,因為得癌症可以規劃,哦,我還有三個月。對不對?我每天去熏習。那突然間死掉的呢?就是你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就是障礙現前了,比方說心裡的煩惱過不去了,還有你的子孫在那邊哭,一天到晚刺激你。這個時候,你要能夠遇到障礙突然間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的底限就是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第二念的正念。那第二念的正念怎麼來的?就你平常的時候,你記住,一遇到刺激馬上迴光返照,去養成遇到逆境馬上內觀,然後再提佛號,只能這樣子。因為第一念的正念,遇到善知識的開導,叫做可遇不可求,不能操之在我。不能操之在我的,不能列入規劃。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把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對接起來,簡單講就是說,理觀叫做必修課程,尤其是淨土宗更重要。因為你在淨土宗,你要在短短的一生當中去處理過去生命的收尾、未來極樂世界的開拓、你跟阿彌陀佛的關係,這三個關係都不是簡單的。而淨土宗只論今生,就是你今生要麼成功,要麼就失敗,它只有兩種可能。

你說,欸,我今生先積集資糧,做準備,我來生來往生。不可以!淨土宗的修學不能累積的。所以你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要做三件事情,那理觀就必須了,因為它是捷徑。

那理觀的時候,我怎麼知道臨終理觀現前呢?跟佛號配合,臨終跟事修的信願配合。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辦法迴光返照,先回家。這麼一個情況。

2194】你要不斷地去讀誦《法華經》,日常生活遇到障礙去觀行、觀照

那我們這一期的課程就到此圓滿,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大家學到這裡,應該對《法華經》的修行架構有點認知了,那麼剩下就是讀誦了。你要慢慢地去灌溉它,長養聖胎。這個種子成立了,諸位,它只是一個種子,你不灌溉它,它會枯萎的,你要不斷地去讀誦,日常生活遇到障礙去觀行、觀照。好,迴向。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