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40(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dxdoVq                                      

Podcast : https://reurl.cc/1oyRkQ

目錄

2229 解決生死問題,消除業力只能當作助行,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

2230 實法的重點,不是修空性,它是恢復心性的自性清淨心

2231 恢復自性清淨心的方法

2232 修一心三觀跟修空觀的差別,就差在這裡!

2233 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以後,怎麼問候釋迦佛?

2234 影響你得度的因緣有哪些?

2235 你能否得度,這兩個最關鍵!

2236 這兩個止觀修好了,你的這個生滅心、煩惱的心就會調伏下來

2237 妙音菩薩如何問候多寶佛?

2238 為什麼多寶佛言「善哉!善哉!」這兩句的讚歎,等同拜見?

2239 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所顯現的七寶蓮花,為什麼會引起與會法身菩薩,包括文殊菩薩、華德菩薩的請問?

2240 妙音菩薩有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

2241 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

2242 諸位!尤其是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

 

2229】解決生死問題,消除業力只能當作助行,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

庚三、問訊傳旨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四十三面。我們看庚三,問訊傳旨。

這一品是講到<妙音菩薩品>。它主要的內容,就是釋迦牟尼佛放光東照,放大光明,從東方召請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幹什麼呢?妙音菩薩是智慧特別殊勝,所以他展現他的智慧莊嚴,來為《法華經》作證。

這個智慧莊嚴,可能大家會產生疑惑。因為我們以前在修三乘的權法的時候,智慧的重點在於解脫,說「三乘共坐解脫床」。智慧本來是解脫之本,福德是安樂之門,那麼智慧怎麼就能夠變成莊嚴呢?這一點我們加以說明。

基本上,我們生死凡夫有兩大問題要解決:一個是生死業力,一個是顛倒妄想。主要是這兩個,任何人都一樣。業力跟妄想,兩個混在一起,那就更複雜了。解決之道主要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是凡夫跟外道。他們解決生死問題直接從業力下手。他認為,反正業力是固定的,所以我就修苦行,我透過身心的痛苦,趕快把罪業給消滅;或者我持戒修福,靠善業來取代罪業。

但這兩個方法都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業性本空,就是業其實不是固定的。我們學過唯識學,大家都知道,你造了業以後,業跑哪兒去了?它是以一種種子的方式存在,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那麼在阿賴耶識裡面,它不是固定的,它剎那剎那地生滅變化。那這個變化受誰影響呢?受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影響。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執著活動越熾盛,它熏習第八識,你那個業力就更堅固。反過來,你越收心,你越內觀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業力的活動範圍就越羸弱。

這就是為什麼淨土宗晚年一定要收心。你只要不收心,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都沒有用,因為你激發生死業力。雖然你有往生的願力,但是畢竟生死業力是熟境界,你無量劫所造的業力,所以你絕對不能去刺激它,不能刺激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收心,都攝六根。你心一收起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算它不斷,至少它是沉澱的調伏狀態。

也就是說,心為業主,你不從根本的內心世界去改變,你直接改變業力,那叫做事倍功半。所以你看外道凡夫,修了很久,卻沒什麼改變,該業障深重還是業障深重。你怎麼可能去挑戰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裡的業力呢?你這個阿賴耶識的業力是無量劫來累積而成,你用短短的幾十年壽命,就要去把這個大倉庫的染汙給消滅掉,那不可能的事情。

那怎麼辦呢?佛陀有大方便,就是:消除業力只能當作助行,以拜懺、持戒相助,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顛倒妄想,它是根本。

因為它整個活動,業力由它所造作,業力也是由它來帶動而增長廣大,罪魁禍首,心為業主。

2230】實法的重點,不是修空性,它是恢復心性的自性清淨心 處理妄想也是兩個方法。

三乘的權法就很簡單了,用空性。他修空性的理由就是,你為什麼有業力、有妄想呢?因為你有自我意識,想要主宰。他主要面對我執。這個方法是對的。但是空性為什麼不圓滿呢?因為它不是本來面目。空性的智慧,你看《法華經》講得很清楚,佛陀對三乘的空性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我們沒有一個人的本來面目是空性的,不是的。

那這個空性是怎麼來的呢?佛陀善巧安立一個法門。比方說,欸,你修無常,無常就知道是痛苦,痛苦就無我,所以這樣安立作空。是透過佛法去創造一個空性的假相,「但以假名字」。這個假相雖然是如夢如幻,但是它可以保護我們不受煩惱、業力的干擾。就像化城,佛陀在修行當中變化一個化城,你進去以後安穩、快樂。所以,空性是我們修行創造出來的。那這個有問題了,它不能夠性具功德,它沒有功德,空性就是空性。

所以你看很多人,他修了空性以後,他沒福報,因為成就空性跟成就福報是兩碼事。

《法華經》的思想不是這樣。它直接從一念心性下手,高!因為這是你本具的。一念心性,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種不二的思想,就是說真妄不二。一念心性它是這樣子:你向外攀緣,那它就變成妄想,好像你不待在家裡面,你選擇離家出走,那你就是一個窮子;你回歸家庭,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同一個人!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它就出現自性清淨心;你向外攀緣,它就變成顛倒妄想。

所以它這個,為什麼說是妙法?就是一念心性怎麼妙,妙在哪裡呢?

流浪生死也是它,涅槃寂靜也是它。但是這個地方為什麼它那麼重要呢?

因為你不可迴避,一念心性是你本具的,它不像空性。空性是你要修也可以;你不修,有很多人從圓教思想直攻真如的,成就法身,也是有,他煩惱沒那麼重。所以,一念心性是必修的,你一定要面對,因為它是實法,它不像空性。空性就是,你煩惱重,拿來當對治,可以。要是往生淨土,有些人他一輩子也沒修空性,他照樣能夠成就法身。所以權法就依個人的需要而定。

我們今天談的是實法。實法的重點,它不是修空性,它是恢復心性的自性清淨心。注意!為什麼真如的清淨心加一個「自性」?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清淨,不是因為你修行它才清淨,我們只是把這個清淨恢復。我們以前打了很多妄想,就是我們以前抓了很多的妄想,現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妄想放下,你的手就是清淨。它的概念是這樣子。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很重要的。

2231】恢復自性清淨心的方法

當然,你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地迴光返照。所以你學《法華經》只有一個,你要不斷地向內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古人講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說,那我有沒有自性清淨心?這個你決定。你要打妄想你就沒有,你等於沒有。就是說,你選擇離家出走,那你就是一個流浪的乞丐;你選擇回歸家庭,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所以,業障深重也是你,萬德莊嚴也是你,關鍵是迴光返照還是向外攀緣。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們既然一念心性不可迴避(因為你本具的,它不是外來的),不可迴避,你只能直觀地面對,然後不斷地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清淨的。除了「清淨」以外,這個清淨它還「法爾」,「法爾」意思也是本來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莊嚴,它法爾具足。

你看,為什麼他成就法身以後能夠現出一個狗的樣子去度化眾生?他能夠現出一個大蟒蛇?他能夠現出佛菩薩?這都不是修來的,他本來就具足十法界。是因為我們今天喪失了清淨心,才使令我們在整個性具十法界當中形成障礙。

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說,修行,佛陀成佛以後為什麼能夠普門示現,能夠普現色身三昧?因為佛陀只斷修惡,不斷性惡。他不造惡法,但是他性德裡面的三惡道沒有喪失。但是差在哪裡?差在我們去三惡道那叫不自在,那是業力招感;佛陀到三惡道,那叫做「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現身說法,他沒有任何痛苦。

2232】修一心三觀跟修空觀的差別,就差在這裡!

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當你恢復了自性清淨心,你就能夠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莊嚴。就是這樣。所以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修空性的時候,他有可能「羅漢托空缽」。你說,欸,你阿羅漢怎麼沒有福報呢?因為你沒有修福報,而三乘權法是每一個法都要修的。因為你沒有從心性下手,你直接從空性下手,心外求法。你心外求法,那你每一個都得修,布施你要去修,持戒要去修……那你迴光返照,你依止真如的時候不一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法身菩薩是托空缽的,不可能。你要麼沒有成就法身,你一旦成就法身,你一定具足功德莊嚴,你一定的,因為你從心性下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一定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唯心所具、唯心所造,他一定會唯心所現,他就能夠現出普現色身三昧。

這就是為什麼妙音菩薩依智慧的殊勝,來到娑婆世界的時候卻能夠在虛空現出八萬四千朵七寶蓮花。那是唯心所現的,他的自性功德顯現出來。那他為什麼有自性功德呢?因為他恢復了自性清淨心。

所以諸位!我們學習《法華經》一定要知道,從心性的角度下手的好處,就叫做總持。理論上,你說我整天在佛堂裡面誦《法華經》,我怎麼會有福報呢?後面會說明,讀誦《法華經》是大福德,因為你自性本來就有福報,在你不斷地回歸自性清淨心的時候,你福報自然就現前了。就像窮子,窮子他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他只要回家就好了,他就能夠繼承家業。父子相認,繼承家業!

我們以前為什麼會進步很慢?因為我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離家出走。

你離家出走以後,什麼都得靠自己;你落入了因緣所生法,你的修行就很被動了,非常被動。而你選擇回歸真如,正念真如,那你背後是有清淨心跟性功德在加持你。為什麼它是一個成佛的捷徑?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講「智慧莊嚴」,就是當你修一心三觀,成就自性清淨心的一心即空以後,你自己就能夠成就普現色身三昧,福報對你來說那是一個任運自在的顯現。所以,佛陀必須把妙音菩薩請過來作證:你修一心三觀跟修空觀有什麼樣的差別,就差在這裡。因為修空觀叫做解脫,修一心三觀叫做智慧莊嚴,它不一樣。

2233】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以後,怎麼問候釋迦佛?

庚三、問訊傳旨

我們看庚三的「問訊傳旨」。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以後,他當然第一個就要去問候佛陀。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

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

這一段的問候傳旨有三段:第一段是問候釋迦佛,第二段是問候眾生,第三段是問候多寶佛。先看第一段,問候釋迦佛。

妙音菩薩帶了八萬四千個眷屬,浩浩蕩蕩,從東方的淨光莊嚴國土來到娑婆世界。到了以後,登上了這個七寶蓮花臺,到了釋迦牟尼佛前面,就下了蓮花臺,以價值百千金的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的面前,頭面禮足,奉上瓔珞,獻上供養。一方面白告佛陀說:世尊!我謹代表淨華宿王智佛來向您老人家問候。看他怎麼問候。

第一個,「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您老人家色身是不是沒有病痛,內心是不是沒有憂惱,日常生活,起居是不是特別的輕便自在,成就身口意的安樂?釋迦牟尼佛畢竟是應化身,應化身當然就示同凡夫。所以我們前面在<譬喻品>裡面講到,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有憂惱呢?因為他憂惱他的兒子離家出走。因為眾生離家出走,捨父逃逝,所以父親內心憂惱。因為他是示現應化身,跟凡夫必須要同事攝,是這麼一個情況。

「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這個地方是講到誓願安樂行,對度化眾生的事業是不是能夠忍可、順利?

這講到四安樂行。這段是對釋迦牟尼佛應化身的問候。

2234】影響你得度的因緣有哪些?

我們看第二個,對眾生的問候。

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

第二段講到「眾生易度不」,這個地方的問候有因地的修學跟果地的調伏。因地的修學又分成五段:

第一個,問到眾生的善根淺深。說你一個人是不是容易被度化,跟你的煩惱、跟你的福報沒有直接關係,就看你的善根淺深,看你這個人有沒有善根。煩惱不是問題,業力也不是問題。

第二個,你能不能被度化,第二個因素,煩惱的厚薄。煩惱是可以有,但是不能太重。包括貪瞋癡的煩惱,以及這個貪瞋等流所產生的嫉妒跟慳吝,愚癡等流所產生的高慢,這幾個煩惱你要能夠適當地克制、調伏。因為那個「煩惱障」,煩惱一活動,它就障礙你的聖道的增上。第二個講到問候這個煩惱厚薄。

第三個,是講到福德的輕重。這個地方有兩個指標來看你有沒有福報:第一個,你是不是孝養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個,你是不是恭敬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沙門叫做敬田。這兩個都是種大福田,是從這兩個指標來看看你有沒有福報——孝養父母、恭敬沙門。這個福德輕重。

第四個判斷,你是不是會產生邪見惡心。邪見這種惡心,它是由愚癡而來的。如果你什麼教理都不學,你不會有邪見,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那叫做愚癡。但是你愚癡久了以後會產生邪見,因為你沒辦法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你就胡思亂想,自己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等到這個方法出現的時候,你就是邪見了,因為你有主見。那這個邪見有什麼缺點呢?會排斥正法。所以這個邪見也是個大問題。

第五個就是六根的收攝。你是不是經常攝心,是不是做一些行門的定課,這個也會影響到你的得度的因緣。

所以,「眾生易度不」有五個情況。

2235】你能否得度,這兩個最關鍵!

這五個情況,其實我們從現實生活上有兩個是重點:

第一個,是你的善根淺深。諸位!我們一個生死凡夫,你一定要讓自己變成是容易被佛陀度化的那一類。我們前面看到很多譬喻,你看那個良醫喻:一個醫生有很多兒子,有的兒子是容易度化的,他不失本心的;有些兒子是沒辦法度化的,他看到他父親回來也很高興,但無論你怎麼講,他都不吃藥的。

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業障深重,但是你的生命要有希望。你要知道,十方諸佛都發了願力要度化眾生,有些人為什麼一下子就被佛陀度走了,有些人他就怎麼都沒辦法讓佛陀把他度走?這跟佛陀偏不偏心沒有關係,佛陀沒有偏心,就是你不容易被度化。

那為什麼呢?你要自我反省。因為你學佛以後,你就喜歡修善業,也不聽經,也不如理思惟。你沒有聞思,所以你在佛法當中叫做入寶山空手回。

佛法不共的地方是它智慧的善根。如果你在佛教裡面修這個慈善事業,那你跟修外道差別不大,頂多跟三寶結個緣而已。就是你看到佛陀很歡喜,但是他沒辦法度化你。歡喜歸歡喜,你是喪失本心,不可度化,佛陀也沒辦法。

所以,你自己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十方諸佛都發了願力,隨時,他的一念觀照力晝三時、夜三時看誰的善根成熟了。結果他看來看去看不到你,這就糟糕了。所以第一個,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佛法,如理思惟,讓自己變成佛陀本願攝受的對象,變成是可度化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邪見。要注意。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修行,你可能會因為一念的邪見顛倒而前功盡棄。你看看《楞嚴經》五十陰魔,你就知道了。尤其是你特別喜歡講感應神通的,你要注意,你過去生有外道的思想。這種人,你自己要特別注意。就是你會很注意一些特殊的相狀、特殊的音聲,這樣子你會把它當成功德想,這個你要注意。有些人他天生有起邪見的傾向,有些人不會,這你自己要注意。

所以這兩個是關鍵:第一個,你的善根淺深;第二個,你是不是容易產生邪見,你自己要知道。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以後,其他都不是問題了。

福報、煩惱,這都不是問題,佛法有的是法門。所以這五個裡面,這兩個最關鍵。

2236】這兩個止觀修好了,你的這個生滅心、煩惱的心就會調伏下來

那麼你因地的修學成就以後,果地呢,就是調伏魔怨。調伏魔怨,有內在魔怨跟外在魔怨。

內在魔怨就是五陰魔跟煩惱魔。五蘊的熾盛,就是你這個人生滅心重,攀緣心重,這個就要修止對治;煩惱魔重,那你就要修觀對治。這兩個止觀修好了,你的這個生滅心、煩惱的心就會調伏下來了。

外在的魔境,就是天魔跟死魔。天魔就是鬼神障,就是我前面說過,你特別喜歡感應神通的,天魔就容易找你。死魔就是生老病死的死亡。降伏死魔,你能夠生死自在。

這個就是果地的調伏。你有前面的因地的修學,你就有這個果地的調伏,調伏這四種魔境。

2237】妙音菩薩如何問候多寶佛?

我們看第三段,問候多寶佛。

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前面問候的是釋迦牟尼佛應身佛,這以下問候代表法身佛的多寶如來。就是問候多寶佛是不是依止他的本願來到法會現場,來為《法華經》作證聽法。那麼也順便問候多寶如來,身心安穩,內心少惱,堪忍久住,是不是能夠忍得法身常住,這麼一個情況。這是一個問候。

2238】為什麼多寶佛言「善哉!善哉!」這兩句的讚歎,等同拜見?

庚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當然,他見到釋迦牟尼佛。那麼問候以後,他也希望能夠拜見多寶佛身,所以他希望釋迦牟尼佛代為引見。

庚五、世尊為通

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看庚五的「世尊為通」。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多寶佛,就代為轉告說,是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希望能夠親自拜見您老人家。因為這個多寶佛塔,在前面講完迹本二門以後,這個多寶佛塔已經關閉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代為通報,說妙音菩薩希望能夠跟您老人家拜見。

庚六、塔中稱善

我們看多寶佛佛怎麼回答。看庚六的「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

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這個時候,多寶佛就回答兩句話,叫「善哉!善哉!」就是讚歎妙音菩薩,說你能夠以智慧莊嚴來到娑婆世界為《法華經》作證,這件事做得好,做得好。你一方面供養釋迦牟尼佛,一方面聽《法華經》。但聽《法華經》只是兼帶,因為《法華經》的迹本二門主要講完了,他是為《法華經》作證。而且能夠去參見文殊師利等這些法身菩薩,同參道友,故來至此。

古德解釋說,這段經文多寶佛言「善哉!善哉!」這兩句的讚歎,等同拜見。因為佛菩薩他不一定要色身相見,有時候心心相印。因為多寶佛塔,基本上你要開它,必須要十方的應身佛都現前,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再開了,就以讚歎代替拜見。

這段經文等於是,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展現了依正莊嚴以後,接著跟佛菩薩,跟佛陀、跟眾生都來一個問候。

2239】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所顯現的七寶蓮花,為什麼會引起與會法身菩薩,包括文殊菩薩、華德菩薩的請問?

戊三、十方弘經 分二:己一、問答善根神力;己二、問答住何三昧

我們看戊三的「十方弘經」。

己一、問答善根神力 分二:庚一、華德疑問;庚二、如來垂答

這個地方先看第一段的「問答善根神力」,問跟答他因地的善根跟他果地的神通力。

庚一、華德疑問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華德疑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展現了依正莊嚴,問候佛陀跟眾生以後,這個時候與會的華德菩薩就講話了。他說,世尊!是妙音菩薩在因地種何善根,修何功德?這個善根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一種理觀的智慧。說他修什麼智慧才能夠有這種普現色身三昧呢?第二個,修何功德?就是事修法門,就是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就是事修。透過這個理觀跟事修,而成就了這些三昧神通。他主要是問這個因地,有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

關於這個廣大的神通,我們看,妙音菩薩他從哪裡來的?我們回顧一下,看講義第三百三十九面的「放光東照」裡面,妙音菩薩來的距離,是一百零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界指的是距離,一個佛土教化的叫做一個世界。那麼他在這麼遠的地方,竟然能夠在那麼遠的一個淨光莊嚴國土,不動道場,然後在娑婆世界顯現七寶蓮花臺,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麼遠的距離,都能夠從彼方來到此方,並且在沒有來之前先把寶蓮花現前。

所以,同樣是法身菩薩,每一個人可能都各有各的三昧神通,但是能夠在這麼遠的距離現寶蓮花,當然我們沒有在現場,沒辦法親臨看看這個蓮花長得怎麼樣,但是從這個經文來看,妙音菩薩所顯現的七寶蓮花,是引起了與會的法身菩薩的隨喜讚歎。你看前面文殊菩薩已經請過一次法了,前面文殊菩薩也是問佛陀說,說這個妙音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如是大神通力?接著,華德菩薩也是法身菩薩,也是問佛陀,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可見得,妙音菩薩的神通力——在座大家都是內行人,法身菩薩,他一看就知道這個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

這樣子的,佛法的修學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當然你修人天乘。你看修人天乘的人在一起,他彼此間的問候是什麼?你最近在哪裡做義工?你又去參加什麼拜懺?所以,人天乘他的所緣境就是斷惡修善。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標,積集福德資糧。幹什麼呢?創造增上生。他只要求來生快樂就好,先不墮惡道,來生快樂,他目標很簡單。所以人天乘他持戒修福,他沒有太大的理想抱負,就是來生快樂。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三乘的修行者。三乘的修行者比人天乘更好,他求解脫道。所以他人跟人接觸的時候的問候語,就扣著空性的調伏。你對空性的調伏的淺深?你內心是不是更加寂靜?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夠讓我快速成就寂靜?這是三乘的行者。

法身菩薩就不一樣了。法身菩薩成就自性清淨心以後,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法身菩薩只對兩件事有興趣:第一個,我如何讓自己更加的功德莊嚴;第二個,我如何讓我自己更能夠善巧地度化眾生。

就是兩件事情而已。

所以,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所顯現的七寶蓮花,那的確是引起了與會法身菩薩,包括文殊菩薩、華德菩薩的請問。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殊勝的善根,什麼樣的功德,才有如是甚深廣大的這種普現色身的三昧力?希望能夠向他學習。

2240】妙音菩薩有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

庚二、如來垂答 分二:辛一、正答善根功德;辛二、廣明神力應化

我們看庚二的「如來垂答」。

辛一、正答善根功德

先看第一段,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在回答當中,先回答福德因緣,就是事修的福德因緣,再回答理觀的善根。先看福德因緣。

佛告華德菩薩,在過去生有佛出世,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個就是佛陀的三種稱號。第一個講如來;第二個講應供;第三個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這是講正報的佛陀。他所攝受的國土名現一切世間,他當時的時間的劫名就是喜見。因為眾生過去生福報大,所以他在這個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會讓自己心生歡喜。

妙音菩薩當時就在那個地方投胎。在那邊投胎的時候,他做什麼事呢?他用一萬兩千歲的時間,以十萬種美妙的音樂來供養這個雲雷音王佛;一方面又以八萬四千的七寶所成的鉢來供養這個佛陀。做兩件事,第一個用音樂,第二個用七寶鉢。所以,以是因緣,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當時在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以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這個人就是妙音菩薩。他當初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音樂、供養七寶鉢,所以他今生招感的依報,他去到哪裡都有這個法器相隨、音樂相隨。這一個事修,當然這只是一個助行。

2241】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

我們看真正的理觀。成就三昧是有理觀智慧的,看理觀。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他的智慧是首先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久植德本。

我們學習智慧一定要生長在佛世。生長在佛世,不管是正法、像法、末法,總是要有佛法住世,你才能夠成就這個「德本」。這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的善根,特別是《法華經》的善根。你觀照的地方不是觀照空性,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植眾善根,成就了果位以後,成就了見道位以後,又親近十方諸佛,就廣修三昧。

是這樣子,我們要修行一心三觀,我們前面說過,一定是先從空觀下手。你一定要先成就清淨心,才能夠成就功德莊嚴,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這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展現這麼殊勝的普現色身三昧,由理觀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結合起來,就三昧力跟福德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脫,是叫智慧莊嚴。

2242】諸位!尤其是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

當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決定你的果地覺。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樣來到佛門,幾年後、幾千劫後,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成就阿羅漢,有些人能夠成就功德莊嚴。為什麼?因為你的因地心不同。

因地心不同,剛開始在成就了生死的時候差別不大,你了生死,他也了生死。但是你了生死以後,從解脫道進入菩提道的時候,那個差別就開始千差萬別了,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對相狀的處理。過去師父也一再強調,就是說,你對於因緣所生法的相狀是怎麼看的。

如果你今天修空性,你對因緣法的相狀採取的手段叫做滅色取空,二元對立,你認為所有的相狀對你都是干擾,你這樣子認為,你也這樣做,那我可以預測你的結果了。你未來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先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就是一種「沒有相狀」。一定有一段時間,在佛陀度化你、你會權入實之前,一定要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的狀態,就是一個無相的狀態,空、無相、無願的三昧。因為你的因地就種下這個因地了。

如果你今天認為相狀沒有好壞,你是為了要清淨,暫時地離相,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相狀,所以,既然沒有相狀,那本來無一物,我何必去惹塵埃?你是離相。那回過頭來,到見道位以後又借相修心,借布施的相……你一定要造作,唯心所具是性德,你還要有修德。你透過眾生的相來修布施,透過這個布施的造作,未來顯現在普現色身三昧;你透過持戒的造作的相狀,未來也是加強普現色身三昧……所以,相狀你離開以後,你可以再借回來。但是如果你把它斷滅了,你的內心的活動就停止了。

諸位!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性的造作,最後產生自體,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諸位!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同樣厭離娑婆,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就是說,厭離娑婆,什麼叫娑婆?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我們厭離的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內心的娑婆世界的影像。就是你要離開你內心的你自己所貪愛的娑婆世界的影像,真正障道的是這個。

外面的娑婆世界跟你沒有關係,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如果誤會了,你說所有的人事都是障礙我往生,那就完了。你可能會往生,但是你以後的後遺症很嚴重,滅色取空,你以後一定要加以挽救的。

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一佛乘,你一開始就走對。那走對就是說,你從自性清淨心,你本來就清淨,所以自然離相。這樣是最好,自然離相。所以,我們只要去消滅心中的妄想就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取相分別,尤其是特別快樂的、特別討厭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打妄想,打久了轉成執著,這些影像會觸動你的煩惱跟愛取的,你要消滅你心中的影像。

但是對依他起的影像你不能排斥的。所以唯識學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叫做「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我們要消滅的是我們自己妄想執著所捏造出來的遍計執的娑婆世界,而不是因緣所生法的娑婆世界。這個操作你要操作錯了,那你以後會走很多的彎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同參道友已經成佛了,你還是一個阿羅漢,因為你走入了一個彎路,產生了法執。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說,因地心,其實你的凡夫位是最重要的。你成就阿羅漢以後講什麼都沒有用,因為你定性了,你的種性已經定了。你現在的改變比較容易,因為你現在沒有定性,你現在是不定眾生,你那個黑板隨時可以把它擦掉重畫。但是你這個成佛之道,當你畫出一個模樣的時候,再改就不容易了,那只能夠會權入實了。法執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沒有對錯,它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神通妙用,這個要解開就不容易了。

所以諸位!你今天能夠正確學《法華經》的優點在哪裡?沒錯,你說我是凡夫,但是你一開始就走到一個康莊大道,就走對路,以後不要再彎彎繞繞的。而你現在改變是最容易改變的,因為你現在什麼都沒有,所以你最好改變。等到你有功德以後就不容易改變了。

所以,因地心成就果地覺。就是你要知道,我遲早要有相狀;既然法身菩薩他有依正莊嚴,那表示這個相狀不能排斥。你要這樣想,遲早!你看,法身菩薩他為什麼現七寶蓮花?這個是相狀嘛。如果你因地就排斥相狀,你怎麼現出七寶蓮花?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離相清淨跟滅色取空,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