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39(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MkYgrk                                      

Podcast : https://reurl.cc/q1QeKp

目錄

2218 我們受了菩薩戒的弟子,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有兩個重點

2219 大乘的三昧有什麼特點?

2220 佛陀為什麼放光東照召喚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

2221 淨華宿王智佛為什麼要垂誡妙音菩薩的同行眷屬?

2222 我們今天不能起高慢,所有的功德都是佛陀的加持

2223 一個修《法華經》的人,他對因緣觀都是從一念心性變現因緣來觀察,就是他從一念心性來修行

2224 為什麼文殊菩薩看到這些瑞相就請法?

2225 妙音菩薩為什麼來到娑婆世界?

2226 文殊菩薩為什麼請佛陀召喚妙音菩薩現前?

2227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親自召喚妙音菩薩,要多寶如來來召喚呢?

2228 妙音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但是為什麼這段經文都是在顯莊嚴?

 

2218】我們受了菩薩戒的弟子,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有兩個重點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四十面。在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之前,先讚歎妙音菩薩的功德。

我們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弟子,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發願。智慧當然是正修了,這個一心三觀是我們的正修,破無明證法身靠智慧。但是這個目標的引導就靠發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主題。

這四個主題,分成兩階段完成。我們一個凡夫開始修行的時候,重點在於斷煩惱、成佛道。雖然度化眾生我們也發願,但是我們不可能把它當重點。度化眾生叫做隨緣就可以了,隨緣盡分。重點是你要先解決你內心的問題,你內心的顛倒想。無量劫來,這個生命在輪迴當中,每一次輪迴都深受老病死的痛苦。這個痛苦,受了就受了,問題就是輪迴的後遺症,就是你的太多的生命經驗留在你心中太多的痕跡,因為你的執著。本來這個影像過了就過了,你卻抓著不放。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使令我們對某些事情特別的喜歡,對某些事情特別的討厭,這愛憎取捨就失去我們的本來面目。

所以,在整個菩薩道的修學當中,從名字位到觀行位到相似位,你說你廣修法門,對你也不重要,你其實一個法門就夠了,就看你有沒有深入。你說度化眾生,對你來說也不是重點。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實踐菩提願的時候是先斷煩惱、成佛道。這個佛道就是法身。

等到你成就法身以後,你的重點就不是斷煩惱、成佛道,你的重點叫做學法門、度眾生。你要廣學無量法門,成就各種的三昧神通。因為眾生無邊,所以你的善巧方便就很重要。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喜好,所以,你要度盡所有眾生,就必須要把所有的三昧都學會。這個時候你的重點就不是斷煩惱了,你從內觀而轉成外弘,以度化眾生為目標了。

2219】大乘的三昧有什麼特點?

那當然,你今天能夠度化眾生,那就看你的身口意有多少三昧。比方說,他是法身菩薩,他有十八種三昧;你只有兩種三昧;他只有四種三昧……那你度化眾生就趕不上這個人了。所以就必須怎麼辦呢?你趕快去親近十方諸佛。你可能跟藥師佛學某種三昧;跟阿彌陀佛學某一種三昧;哪一尊佛因地的時候對某一個三昧特別的有心得,你跟這一尊佛學這種三昧。要親近十方諸佛,把他們的專長三昧都學起來。妙音菩薩就是這樣,他精通這個裡面的十六種三昧,這大概都是整個法身菩薩非常有特色的三昧。

這些三昧,智者大師講完以後,他用兩句話來形容說,這整個大乘的三昧是互容互攝、重重無盡。所以這個三昧它不是單一的,它一個三昧出來的時候,有時候跟其他三昧是互含互攝的。

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提婆達多要害佛陀。他怎麼害呢?他把大象灌醉,灌醉以後他拿一個杖子去打這個象。這個象一痛,喝醉的象,就往前衝。這個時候佛陀帶著諸大弟子去托缽,所以這個象等於是直面地衝過來。當然,這諸大弟子都是阿羅漢,他任運地有他的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他的三昧產生自動的保護,就飛到虛空去。所以,阿羅漢的三昧是自受用,他不會去考慮別人。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還是示現一個凡夫,他沒有三昧力,也沒有神通,就躲在佛陀後面。佛陀有無量三昧,釋迦牟尼佛那還得了,他面對大象的時候很任運地、自然地入慈心三昧。他這個手伸起來,現出五個獅子頭。那個大象再怎麼醉,看到獅子都醒過來,跪到地上就不動了。那麼我們現在要問了:這個獅子怎麼來的?這是個手,它怎麼出現五個獅子呢?慈心三昧。但是你說這個慈心三昧只有慈悲嗎?沒有智慧嗎?不可能。沒有智慧,他怎麼知道要出現獅子呢?他為什麼不出現老鼠呢?是吧?就是有判斷力嘛。他知道獅子才有辦法降伏大象。所以,表面上是慈悲,事實上是有智慧作後盾,一定有禪定。

所以,他這個三昧,我們在學佛菩薩的三昧,它有時候互含互攝的,它的組成是智慧、慈悲、禪定。慈心三昧,只能夠說它以慈悲為主,多分是慈悲,但其中還有智慧跟禪定。所以法身菩薩的三昧是這樣來的,他能夠現各種身、說各種法來度化眾生。

2220】佛陀為什麼放光東照召喚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

庚二、被照辭佛

這個三昧的作用,我們看庚二的「被照辭佛」。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

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釋迦牟尼佛一開始是放光東召,他是照了整個淨光莊嚴國土,範圍非常廣。現在佛陀的光明開始縮小,他特別照在某一個菩薩的身上,這個菩薩就是妙音菩薩。他本來是照淨光莊嚴國土,後來特別地照在妙音菩薩身上。

妙音菩薩被照了以後,就知道他有重要的任務,必須到娑婆世界來證明《法華經》。所以他就起立白告佛陀,他說:世尊!我現在要馬上趕到娑婆世界去。為什麼呢?一方面禮拜、親近、供養佛陀,一方面去見見這些法身菩薩,比方說文殊師利法王子、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跟藥上菩薩。法身菩薩有時候互相往來,互相學習對方的三昧。

這個地方等於是,佛陀前面是照整個淨光莊嚴國土,現在佛陀用光明正式地邀請,或者說是召喚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來證明《法華經》的功德。

2221】淨華宿王智佛為什麼要垂誡妙音菩薩的同行眷屬?

庚三、彼佛垂誡

我們看庚三的「彼佛垂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

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這個妙音菩薩要離開淨光莊嚴國土來到娑婆世界,他不是一個人。一般到了法身菩薩,特別是資深的法身菩薩,到了等覺菩薩,他一定有他的同見同行的眷屬,浩浩蕩蕩。那麼要來到娑婆世界之前,這個佛就有一段重要的告誡。我們看怎麼告誡。

淨華宿王智佛就告誡妙音菩薩跟他的眷屬說:你們到了娑婆世界以後,千萬不要輕視娑婆世界。因為娑婆世界是穢土,而淨光莊嚴國土是淨土,那這個依正莊嚴當然是差別甚大。他說,你到了娑婆世界,對娑婆世界不要生起這種低下卑劣的想法。

怎麼說呢?因為娑婆世界是一個穢土。第一個,它的大地高低不平,高高低低,有許多的土石諸山,而且更重要是環境非常的汙穢,有很多的泥沙,不乾淨的垃圾。這個淨土都不會有的,這是依報有問題。第二個,正報也是有問題。不要說菩薩,就算佛身也是特別的卑小。你看釋迦牟尼佛身材,丈六比丘相。佛陀都丈六了,那菩薩更是身形矮小。但是你妙音菩薩的身相有四萬二千由旬,我的身相六百八十萬由旬。而且你不但高大,你妙音菩薩多生多劫各種三昧跟福德力的加持,特別的莊嚴,具足百千萬福德的加持,光明殊妙。所以你到了娑婆世界,莫輕彼國,而且對於佛菩薩跟依報的國土,你不能生起下劣之想。

我們前面在<如來壽量品>講過,諸佛的國土的差別,有這個本門跟迹門。就是說,你成就法身菩薩以後,你就有能力創造屬於你自己的國土來教化你的眾生,你就有能力。當然,因緣具不具足,要看你自己,但你有這個能力。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最簡單的,就是你也不要創造國土,你直接來到眾生的世界,什麼都沒改變。比方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直接來到穢土投胎,最省事。但是這個就是穢土,所以你必須要現出跟眾生相似的身相,你也要現出各種的老病死,就要示同凡夫。你要有生病,有衰老,壽命短暫,身形卑小等等。就是你直接來到一個眾生的世界,然後八相成道。這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你另外創造一個淨土,然後把你有緣的眾生拉到你的淨土去。這個就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你要發願,你要積功累德,你要等待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成熟,這個國土才會出現。這個跟哪一尊佛好壞完全沒有關係,就是你發的願。你願意發這個願,你就發這個願。

所以,從諸佛菩薩的本門來說,「同證法身」,你的法身跟他的法身一樣。但從迹門來說,各發本願,各取國土,各度眾生。你發你的願,你成熟你的國土,你度化你的眾生。

那麼現在有問題了。本來是你度你的眾生,他度他的眾生,那現在什麼問題呢?現在妙音菩薩要從淨土來到娑婆世界的穢土,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因為妙音菩薩你四萬二千由旬,我們娑婆世界的佛陀只有丈六比丘相,這個落差太大了,所以佛陀必須告誡。

當然,蕅益大師說,妙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他當然本迹燎然。他知道本門迹門,他知道釋迦牟尼佛雖然現出丈六老比丘相,但是他的法身不可思議,絕對在我之上。他能夠看到佛陀的本門,但是他的眷屬未必。所以蕅益大師有一個問答說:「既是勝妙眷屬,何得有未達者?」就是說,你們都能夠投生到淨土去了,你怎麼不知道迹本二門的道理?蕅益大師說,未必!他說:「濁輕福勝故土淨,位權智淺故須規。」他說,他能夠到淨土,不表示他的智慧善根比別人強。他是濁輕福勝,煩惱業力比較輕,福報比較大,所以他到淨土去。但不表示說他學過《法華經》,也不表示他破無明證法身,他可能在權位。在權位的時候,他可能是三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他沒有破無明證法身,他也沒看《法華經》。他哪知道說,哦,這個丈六的老比丘相,他的本門不可思議?他哪知道呢?所以,他只要起輕慢心,那就有過失了。所以說「位權」,他可能只是在權位,沒有這種中道的智慧,「智淺」,所以必須要加以規勸。因為這個國土的轉換,你如果不懂迹本二門的道理,可能內心會生卑劣想,所以他必須要規勸好。

2222】我們今天不能起高慢,所有的功德都是佛陀的加持

庚四、妙音受旨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前面是彼佛的規勸,這段說明妙音菩薩能夠謙卑地接受規勸。妙音菩薩就帶著他的眷屬向佛陀白告說,我今天能夠到娑婆世界去作證《法華經》,這不是我的功德,這如來的加持力。

如來三種加持:第一個,如來的神通遊戲力。蕅益大師說是佛陀的忍辱衣,佛陀忍辱的力量加持我。第二個,如來的功德力,就是如來的入慈悲室,得到如來慈悲的加持。第三個是智慧莊嚴,就是坐法空座。所以,我今天能夠從淨光莊嚴國土到娑婆世界去,完全是佛陀忍辱力、慈悲力、智慧力的加持。

當然,蕅益大師說,妙音菩薩是位居等覺,肯定是分證三力,但是為了表示恭敬皈依,所以就推功佛陀,說是佛陀的加持。他意思就是說,妙音菩薩作為領導者尚且如此謙卑,他等於是以身作則,做給他的眷屬看的:我們今天不能起高慢,所有的功德都是佛陀的加持。他以身作則。

2223】一個修《法華經》的人,他對因緣觀都是從一念心性變現因緣來觀察,就是他從一念心性來修行

庚五、先現來相 分六:辛一、妙音現瑞;辛二、文殊請問;辛三、

如來垂答;辛四、文殊請見;辛五、推功多寶;辛六、多寶命來

我們看庚五的「先現來相」,就是人還沒有到之前,他先出現瑞相。

辛一、妙音現瑞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那麼妙音菩薩怎麼能夠從淨光莊嚴國土來到娑婆世界呢?他就在他的座位當中「不起於座」,然後「身不動搖」;他用他的心力,他內心入於普現色身三昧;「以三昧力」,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的耆闍崛山中,在佛陀法座不遠的地方,先變化,所謂變化就是無而忽有,突然間出現了八萬四千眾寶蓮花。那麼這個蓮花的材質呢,是紫金為它的花的幹,白銀做葉片,金剛作為它的花的鬚,甄叔迦寶來當作它的花臺。也就是說,其實他這個時候人還沒有到,他的依報的莊嚴先現前。

古德解釋這一段,說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妙音未來,先顯要義」。就是人還沒有來之前,先把《法華經》的要義講出來。《法華經》的要義,就是依止一念心性建立整個修行的因果。你看,你因地的時候在什麼地方修?你也是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就算事修,也是透過事修來會事入理。所以,一個修《法華經》的人,他對因緣觀都是從一念心性變現因緣來觀察,就是他從一念心性來修行。

簡單地說,他認為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借事修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開顯我的自性。他的因地就是做這件事情。你對我好也好,對我不好也好,這跟我都沒關係,我的人生就是歷事鍊心。所以他因地是心性。果地,成就法身以後,他這個心性現出三昧神通,也是心性。所以整個《法華經》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所以,他入三昧以後他的身體沒有來,但是他的瑞相已經在心性裡面顯現出來了。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件事看得出來。你看聖人要投胎之前——不是凡夫喔,法身菩薩。如果你是法身菩薩投胎,一定會有瑞相。他還沒有投胎之前,就是他那個心只要一動,他念頭一動他要到那個地方去之前,那個相狀就出來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個人成就法身以後,他那個真如三昧,雖然是內心的理觀,他那個念頭一動,叫做「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因為他這個三昧裡面是具足各種莊嚴的,這個就是瑞相。他從瑞相當中表現出這個三昧的力量。

2224】為什麼文殊菩薩看到這些瑞相就請法?

辛二、文殊請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

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看到這些瑞相,就代表大眾請法,說:世尊!是什麼樣的因緣,出現這個八萬四千的蓮花臺呢?這個蓮花臺的材質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乃至於甄叔迦寶以為其花臺?

文殊菩薩是在娑婆世界代表智慧,妙音菩薩是在十方世界代表智慧。

所以他這個文殊菩薩是這樣的,法身菩薩跟法身菩薩之間有時候是同參道友,除了跟佛陀學習以外,法身菩薩之間也會彼此互相學習對方的三昧。所以他對這件事情也特別好奇,就是他到底入什麼三昧,他人沒有來之前就能夠現出八萬四千個蓮花臺?所以向佛陀請問,這是什麼因緣?他到底因地修什麼功德?他成就什麼三昧?他能夠人沒有來之前,就有這種殊勝的瑞相?向佛陀正式請法。

2225】妙音菩薩為什麼來到娑婆世界?

辛三、如來垂答

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佛陀回答說,因為在淨光莊嚴國土有一個妙音菩薩,他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跟八萬四千菩薩的眷屬即將來到娑婆世界。來這裡幹什麼呢?第一個,供養親近禮拜我釋迦牟尼佛;第二個,供養作證聽聞《法華經》。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釋迦牟尼佛把妙音菩薩來的目的講得很清楚:一個是供養佛陀,禮拜佛陀;第二個是供養聽聞《法華經》,為《法華經》作證。所以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

我們看整個《法華經》的互動,跟菩薩的互動,只有兩尊佛菩薩是外來的:一個是多寶佛,多寶佛塔是從外面,從地湧出,從空出現的;第二個就是妙音菩薩,也從外來的。這兩尊佛菩薩都是為了證明。多寶佛塔所表示的是法身,為了證明法身的功德;妙音菩薩所證明的是智慧,是果地的智慧。所以這兩個性質都是為了作證,遠從他方世界來到娑婆世界。所以妙音菩薩來的目的跟多寶佛塔類似,都是為了作證。

2226】文殊菩薩為什麼請佛陀召喚妙音菩薩現前?

辛四、文殊請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文殊菩薩就白佛陀說,世尊!妙音菩薩因地的時候種何善本(他修什麼樣的理觀的智慧)?第二個,他修什麼事修的法門(福德力)?。他那個理觀跟事修加起來,才能夠有現在的大神通力,才能在虛空當中,不動道場,身體沒有來之前,先現出八萬四千個眾寶蓮花。所以他到底是依止什麼三昧?希望能夠說出三昧的名字,我等亦欲精進地修行。因為行此三昧,才能夠真正地瞭解通達這個菩薩的色相的大小,各種的威儀。所以伏請世尊以神通力正式地召喚妙音菩薩前來,令我得見。所以文殊菩薩等於是看到這麼多的瑞相心生好樂。

所以古人說,文殊菩薩這個請問,就是要希望能夠見其人、學其法,重點在學其法,學習他的三昧的法。所以他請佛陀用神通力,來召喚妙音菩薩趕快現前。

2227】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親自召喚妙音菩薩,要多寶如來來召喚呢?

辛五、推功多寶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

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文殊師利菩薩本來是請釋迦牟尼佛來召喚菩薩過來,但釋迦牟尼佛沒有親自召喚,他把這件事情推功給多寶如來。他說,這個多寶如來會為你們召喚他,使令妙音菩薩現前。

那麼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親自召喚,要多寶如來來召喚呢?這個地方的解釋有兩段:

第一個,古德解釋說,因為妙音菩薩的表法是三昧神通,是果後行因。多寶佛表達是法身功德,而釋迦牟尼佛再怎麼說他示現的是應化身,應化身當然不能夠去召喚法身菩薩的果後行因,所以法身佛更適合。這第一個,從表法上。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法身生起的,包括悲智行願,所以由代表法身佛的多寶如來更適當。這是第一個說法。

蕅益大師有另外一個說法。蕅益大師說,從這件事,有可能,這妙音菩薩可能是多寶佛過去的弟子,跟他因緣深,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推功多寶佛。也可能妙音菩薩是多寶佛的弟子,蕅益大師這麼說。

總之,釋迦牟尼佛沒有親自召喚,把召喚這件事推功給多寶如來。

辛六、多寶命來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這個時候多寶佛就告訴妙音菩薩說,善男子來!就正式地召喚妙音菩薩過來——文殊師利法王子希望能夠見你的身,當然更重要是學你的法。

我們知道,這個多寶如來的塔現在已經關閉了,所以他從塔裡面出聲音召喚。多寶就這麼一個召喚,妙音菩薩當然就馬上要現前了。

2228】妙音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但是為什麼這段經文都是在顯莊嚴?

己二、正明發來 分六:庚一、眷屬經歷;庚二、敘相登臺;庚三、

問訊傳旨;庚四、請見多寶;庚五、世尊為通;庚六、塔中稱善

我們看己二的「正明發來」。

庚一、眷屬經歷

那麼在來的過程當中,我們看他所經歷的過程。看庚一的「眷屬經歷」。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

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當然,妙音菩薩從很遠的地方來這裡他有一個過程。妙音菩薩這個時候從淨光莊嚴國土當下消失,帶著他的八萬四千菩薩的眷屬,就浩浩蕩蕩地要前往娑婆世界。這當中經歷各種國土,這個地方大地六種震動,而且空中雨七寶蓮花,而且是有百千種天樂相隨,跟各種法器,不鼓自鳴。

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前面說過,法身菩薩的三昧是三種東西組成的:

智慧,嚴格地說應該叫智慧莊嚴;一個是福德,福德莊嚴;第三個,就是禪定的莊嚴。

智慧是沒有差別的。你不能夠說,欸,你修一心三觀跟我一心三觀不一樣。當然,淺深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理觀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知道,你不可能只修理觀,一定有事修,那事修就不一樣了。我們從妙音菩薩來的過程所現的瑞相,大地六種震動、空中雨七寶蓮花,這個是三昧力所成,跟智慧有關係,基本上差別不大,只是說你的震動的程度、花的淺深,跟你的三昧力的淺深有關係。

但是百千天樂跟不鼓自鳴,古德解釋,這是福德力,這個三昧裡面有福德莊嚴。福德莊嚴就每一個人不一樣了,就是妙音菩薩不共的,不共的三昧所表現出來,他有天樂相隨跟法器相隨。後面經文會說,因為妙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用七寶缽供養佛陀,所以招感法器相隨;他用美妙的音樂供佛陀,所以招感天樂相隨,他去到哪裡這個音樂就到哪裡。

就像過去我們講這個象護比丘,他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一個商人,做買賣賺到錢以後,他經過一個寺廟,看到那個當來下生的佛陀乘著六牙白象。那這個六牙白象,那個白象雕像已經剝落了,他就用他的錢去把這個白象修復。結果他生生世世,一出生的時候這白象就相隨,他出家了以後白象也跟隨。這個就是他的福德力招感的。

那就是我們講,常同常別。每一個人三昧一樣,但是你過去的福德莊嚴不一樣,所以有一些差別的相狀出現。這個就把他的過程解釋一下。

庚二、敘相登臺

來到娑婆世界以後的情況,我們看下一段,庚二「敘相登臺」。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前面的經文都沒講到妙音菩薩現前,只是他來之前現出八萬四千朵蓮花在空中。那麼這一段開始,就妙音菩薩正式地出現。

他出現以後有五種相貌:第一個,「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他的眼睛特別的清澈而且廣大,像蓮花葉一樣。這講到他的雙目。第二個,他的面貌端正美好。他的面貌就好像是具足百千萬個月亮那麼的光明,使令他的面貌特別的端正美好。第三個,身相光明莊嚴。他的身相發出紫金色的光明,「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其身。一般的佛菩薩都有「常光」,他不是「放光」,他頭頂的光明是跟隨他的身體的。第四個,他諸相具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第五個,身相堅固不壞。他有金剛那羅延身,他的身體沒有病痛,不可破壞。這個指的他的身相。

我們看下一段。

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他來到娑婆世界以後,因為他那個七寶蓮花臺已經事先就到了,所以他們所有人,就他又剛好八萬四千個眷屬,那麼現出八萬四千個蓮花臺,每一個人就坐到自己的臺上。這個臺就自然地升到虛空,離地有七多羅樹之高。以妙音菩薩為主,旁邊諸菩薩恭敬圍繞,就來到娑婆世界佛陀說法的耆闍崛山中,就正式地到來。

我們看這個法身菩薩他的資深資淺,就這個法身菩薩到底是剛剛成就法身,還是他的法身已經成就很久了,當然你從智慧看不出來,因為智慧是無形無相,一般是看他的莊嚴。因為法身菩薩成就以後,他開始要修各種三昧。這個三昧,除了智慧以外,他的福德是很重要。他一定要深入眾生的世界,廣度眾生,所以度化眾生以後他就積集福報。

所以我們講說,佛陀是功德圓滿。這句話我們要細分。其實應該說智慧圓滿。福德莊嚴,沒有圓滿這件事情。它怎麼會圓滿呢?你說釋迦牟尼佛他成就,就算他的法身已經究竟圓滿了,那你說釋迦牟尼佛就從此就閒著不做事了?不可能。他還是一樣從空出假,他可能變現出一個蛇王度化跟他有緣的做蛇的;他可能變現羅剎鬼去度羅剎。所以,他只要有一期的生命的度化,他的事修的福德就會增加。

諸位!因緣所生法沒有所謂的圓滿這件事情,但理觀是圓滿沒有錯了。一心三觀到了究竟,就是他的智慧就這樣子了。所以你看那個《阿含經》有一件事情,說佛陀不捨穿針之福。說佛陀有一天在巡寮的時候,看到一個雙目看不到的比丘,他沒辦法穿針,他穿這個針穿了半天穿不下去。佛陀就過去,很慈悲地說:來,我替你穿。他穿好以後,把這個針還給對方的時候,比丘摸到佛陀的手,就知道這個不是一般人,就知道是佛陀。就跟佛陀感謝頂禮,然後就問佛陀說:佛陀,您老人家是福報已經圓滿了,您為什麼還要修這個穿針之福呢?佛陀意思就是說,福報是無止無盡的,誰說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所以佛陀不捨穿針之福。

就是說,你看一個法身菩薩,如果是因地當然就是凡夫看智慧,法身就看莊嚴。所以,看到這種莊嚴的陣勢,就知道妙音菩薩那不是初心菩薩,他的身相,依報,正報,帶著眷屬的莊嚴。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般若,我們前面說過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個時候是以智慧為主。但是你成就諸法實相以後的般若,進入到境界般若,開始通達諸法的境界,現出依報莊嚴,更重要是眷屬般若。法身菩薩的智慧,它一定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他的智慧一定帶有莊嚴。

那當然,你的智慧看不出他的智慧,你怎麼辦呢?你先看他的莊嚴,就知道他的智慧淺深了。所以你會覺得很奇怪,說,妙音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但是我們從頭看到尾都是在顯莊嚴!因為智慧跟莊嚴兩個是不可切割的,就好像說你修理觀一定帶事修。所以我們從莊嚴當中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文殊菩薩對他如此的景仰。內行人一看就知道,從這個莊嚴的氣勢來看,妙音菩薩不是一般人,所以希望能夠見其人、學其法,是這樣子。因為他的理觀當中一定帶著福德莊嚴。

這個地方,說明妙音菩薩以莊嚴相來為《法華經》作證,為智慧作證。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