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要以道,要以仁慈之道,不走在這樣正確的道上,愛孩子會變成溺愛,會變成私情,這樣就不理想。比方今天我們照顧孩子,他要什麼,他生活需要什麼,我們都服服貼貼。諸位長輩、朋友,這樣是不是好媽媽?我們離開兩三天,一回到家裡,孩子對著我們說,“媽,你再不回來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媽媽還在那裡很高興,你看家裡不能沒有我。這算不算責任心?這個算沒有智慧的責任心。我們教育孩子不能看表面,要看心地。孩子是生起對我們的感恩,還是生起對我們的依賴?一個人一有依賴他就很難提升,這都是很細微的部分。他有依賴,他就有貪心,他有依賴、有貪心他就覺得理所當然,你不滿足他,他脾氣就來了,貪跟脾氣接二連三就上來。真正有責任的父母是教育孩子能獨立生活,我們不在的時候他也能夠過得很好,這是有遠見的責任心。
因為我們必須瞭解一個事情真相,人生是無常的。我們不可能給任何人依賴一輩子,當我們有可能出現這些狀況的時候,孩子縱使沒有我們,他們活得很好,很自立自強,那我們縱使不在了,都覺得很欣慰。有位老師給學生寫作文題目,題目有關母親,你們可以自己定。剛好有兩個學生的母親在前不久因為身體癌症的關係去世了,而這兩篇文章截然不同。其中一篇是“微笑的母親”,母親在得癌症的過程當中留給她的孩子微笑,還是樂觀的面對人生,面對人生的挑戰,連病中都有這樣的堅毅,孩子記一輩子。我們能留給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處世的態度、精神。另外一篇,這個女孩寫的是“夢中的母親”,她都還沒從母親離去當中跳脫出來。老師到她家一看,一大堆布娃娃東掉一個西掉一個,代表這孩子很依賴,不成熟。而另外這個孩子,用微笑、用樂觀面對她的人生。很可能這兩個母親都很用心教孩子,甚至於是這個寫“夢中的母親”的,她的母親花的時間更多。花的時間多,不見得真正把孩子教得獨立,教得自主。
孔夫子在《論語》當中講到:“愛之,能勿勞乎?”你真正愛護孩子,真正愛護人民,你就要讓他多勞動,養成勤勞的習慣,勤儉才能持家。她都懶惰,都依賴,她以後怎麼當媽媽?他以後怎麼當爸爸?你說沒關係,他請僕人。解決了嗎?你很多生活很隱密的一些工作,難道僕人也能幫你做?那不可能。我們人生有個錯覺,就是錢能解決一切事情,往往人生最難的、最關鍵的問題,都不是錢能夠解決的。
恭摘自《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