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菩薩四無所謂--淨空法師



菩薩有定功、有智慧,能夠明瞭決定,在大眾當中說法他沒有恐怖畏懼之相,所以叫做無所畏。第一個「能持無所畏」,能持是說「菩薩聞一切法,常能受持,憶念不忘」。這八個字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受持那就不是菩薩,關鍵就在這兩個字。聞法一定要能信、能理解,完全接受,依教奉行,這叫受持。如果聽了,聽懂了,做不到,這是什麼?這是佛學。所以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佛學只能夠學到佛法裡面的常識,或者我們今天講的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無限的,知識是有界限的,他依舊在迷,他沒有覺悟。至於知識的深廣,每個人並不一樣,與什麼有關係?與他的誠敬心有關係,與他的宿慧有關係,我們講與生俱來的,這個人也就是說前世他曾經學習過,與這個有關係。但是前世雖有學習,他這一生要不肯真修,所得到的很有限。得到佛法的知識,也能夠辯才無礙,也能夠說得天花亂墜,問題在哪裡?問題這一生不能成就,他的煩惱斷不了,他沒有辦法提升他的境界。如果行得正,善業多,惡業少,果報在人天;如果依仗自己的聰明,世智辯聰,惡業多,善業少,果報就在三途,這是不能不知道的。P1~2
「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這個裡頭,菩薩沒成佛,必定有佛加持他。我們初學,常識是很重要,這講講經教學,一門深入是根本,這是佛門跟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教學方法,首先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目的何在?求根本智,也就是求定、求慧。根本智得到,就是清淨心現前,然後再廣學多聞,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最好的榜樣。根本智沒得到,決定不要去廣學,愈學愈雜,愈學愈亂,你這一生當中永遠得不到根本智,那就不如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先度自己,到極樂世界之後再去度化別人。到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就得彌陀本願的加持,你就有能力在十法界去度有緣人,真有這個能力,真有功夫才行。
第二是「知根無所畏」,前面是契理,這邊是契機,知道眾生的根機。「知根者,謂菩薩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這就是有能力觀機,知道這個人的根性。當然能知道他過去生中所學的,這最好,那非常契機。
第三種,「決疑無所畏。決疑者,決剖一切眾生之疑難。謂凡有一切來難問者,菩薩悉能如法剖決而答,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這是有疑難的,疑問來向你請教,你都能解答,這個可不是容易事情。一切眾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奇奇怪怪的問題可多了,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這些問題一定會遇到的,我們在過去每個星期還有一個時間答問,專門解答問題。過去許多年當中,記載下來好像印了好多本《答問》。我們用什麼態度來應付?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的我答覆你,不知道的就老老實實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我不是佛也不是菩薩,當然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態度總是要謙虛,絕不能有傲慢的態度。解答問題都要有根據,佛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說的。所以在這一方面,經典、古大德的註疏看多了會有幫助。這個是決疑,幫助別人斷疑生信,如理如法的解答。
末後一個,「答報無所畏。答報者,以言辭應答,酬報其所問也」。這什麼?「謂凡一切眾生聽受問難,菩薩悉能隨意如法而答,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有故意找麻煩的,出些難題來問你的,總希望出些問題把你問倒,你不能回答。有沒有?有,到處都有,都有這些人來找麻煩,我們想每一個上台講經這些法師都會遇到這些事情。所以學習不能不虛心,不能不認真,總要開智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583集)--淨空法師2011/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