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大同世界不是理想

我們今天住的這個地球,上古的時代,我們沒見到過,其實我們曾經經過。孔夫子常常讚歎,懷念上古古聖先王之治,大同之治!大同不是理想,堯舜時候做到了,中國歷史上有說到。孔子那個時代周朝,周朝中葉以後衰了,從大同變成小康,孔子生活那個時代是小康的時代,他常常懷念,懷念堯舜大同之治。大同世界裡面的人,只有愛心,沒有私心,各個階層的人、各行各業的人都知道幫助別人,都知道為別人服務,這大同之治!小康這個時候為自己了,為別人也為自己,為自己也為別人,那時候的社會好。到今天又過了二千五百年,以孔子來說,二千五百年,孔子那個時候小康。大概在我們中國這幾千年來,都維持小康這樣的一個局面。滿清末年,小康不見了,亂世出現,社會混亂。到現在,現在的局面是亂到極處。能不能夠化解這些災亂,地球的災變,社會的混亂,能不能化解?能不能夠恢復到從前小康、大同之治?答案是肯定的,能!都在乎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跟禽獸不一樣的,那就是人能接受教育,禽獸難,人能覺悟。
諸佛如來的報土都是大同之治。我們念佛人,心心嚮往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那個世界是大同世界,那個社會是大同之治,比「禮運大同篇」所講的還要殊勝,這是諸佛國土。怎樣才能去?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彌陀經》上就講清楚了,這是個流通非常非常廣泛普遍的一部經。經上告訴我們,那個世界,人都是善人,「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這說明了,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得修上善,這個善就是十善業道,我們要把十善業道做到,要能做到上品十善。上品十善,心善、念善,念頭善,言行善,言語、行為都善,心念、言行這是上善。上善如果不是學佛,不求往生,上善到哪裡?上善都生天,天人。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阿修羅,羅剎。這上中下三品是怎麼個分法?上品是純淨,心地純淨;中品的,心地純善;下品裡面夾雜著煩惱,夾雜習氣,雖然心地很清淨也很善,他有傲慢、他有好勝、他有嫉妒,這就變成下品,他裡頭摻雜著有這些雜念在裡頭,這就變成下品。這個條件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先決條件。
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還得加,加什麼?佛說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是你有的,什麼叫善根?你對於淨土這個法門、淨土這些經論,你能相信,你能理解,這是善根。什麼叫福德?福德是真幹,就是經上教給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真幹,真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了不起,菩提心發了,這個人就是菩薩。什麼是菩提心?真誠心,心裡沒有虛偽,心裡沒有雜念。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裡,他給「誠」下個定義,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標準跟大乘經教的標準相同。我們知道曾國藩先生念過佛經,他懂,他不是不懂。在佛經上面來講,你有分別、有執著,心就不誠,菩提心就沒有了。菩提心的基礎,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是菩提心。阿羅漢、辟支佛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所以阿羅漢沒有發菩提心,他叫小乘;發菩提心叫大乘。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27集)--淨空法師 201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