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8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pxQ6kd                                      

Podcast : https://reurl.cc/l9Dkql

目錄 

1411 我們怎麼樣能夠來納受《法華經》?

1412 為什麼修學五種法的法師跟十種供養的法師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1413 這是圓教厲害的地方!

1414 怎麼把信解落實到我們內心變成觀照?

1415 諸位!《法華經》本身它不在乎你怎麼供養,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

1416 你把這個觀念告訴你的同修,你就是如來的使者,你就是做如來的事業

1417】為什麼你用一句惡言來毀謗罵詈在家出家的人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1418 為什麼這是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

1419 怎麼快速成就中道智慧?

1420 怎麼解決佛道修學最難的退轉問題?

1421 什麼是下品法師?什麼是上品法師?我們應如何供養?

1422 「供養說法者」,重點不是你供養什麼,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

1423 末法時代,你要受益,你不管別人怎麼樣,你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

1424 為什麼說毀謗《法華經》是斷三寶種,其罪甚重?

1425 如果你讚歎隨喜一個受持法華經的生死凡夫,你的福德超過讚美佛陀

1426 不管你煩惱多重,不管你業障多深,你只要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去內觀,你就能夠用你的真如寶,摩尼寶珠,做你生命的突破

1427 你受持《法華經》,是為了成就佛道,是變成一棵大樹,而不是追求那些感應神通的小草

 

1411】我們怎麼樣能夠來納受《法華經》?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九十七面,這一段是說明授道法師。就是我們作為一個自行化他的法師,怎麼樣能夠來納受《法華經》。 

這有兩種:一種是透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法的熏習而成就智慧;第二個就是透過十種供養來成就福德。這兩種,福慧雙修,就是授道法師。那麼,這個授道法師,到底他的過去是什麼因緣,他才有辦法、有這個能力來修福修慧呢?就講他過去的因緣。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佛陀就招呼了一聲藥王說,「當知是諸人等」,這個諸人是包括了前面的五種法師跟修學十種供養的法師,授道法師。他的過去生一定是曾經供養十萬億佛。親近諸佛是很重要的,廣學無量法門嘛,所以他得栽培很多的大乘善根。而更重要的是什麼?「於諸佛所,成就大願」,菩提願,所以他才能夠以大悲心在佛世的時候跟佛陀來到人間。

諸位!我們看大乘的功德有兩個:一個是智慧的善根,一個是菩提願。一般來說,我們這種比較低階的強調的是善根,就是智慧這一塊。我們這種低階的人偏重在內觀,就是強調清淨心。只有高階位的菩薩才有資格講菩提願。我們一般的佛法修學,還是重在自利。所以能夠讓佛陀稱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的,這個菩薩的階位應該不低。這是講到他過去的因緣,那就是佛世的法師能夠受持五種法師、十種供養。

 

1412】為什麼修學五種法的法師跟十種供養的法師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

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蓮華經。

這以下就各別地說明,這兩種法師有下品法師跟上品法師。

先解釋下品法師,就是佛世的時候的下品法師。佛陀說,「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你應該明確地告訴他說,「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這個諸人就是前面說的修學五種法的法師,跟十種供養的法師。

為什麼這樣講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修十種供養,就是我們說的華香、瓔珞乃至到最後的合掌恭敬這十種供養,那麼這個人既修福是又修慧,而且是正確地走上真如的無上菩提道路,所以應該為一切世間所瞻奉。瞻者,瞻仰恭敬。而且是奉事供養,而且是應該以如來的供養而供養之。因為他已經走上無上菩提了,他是未來之佛了,因為「此人是大菩薩」,心中發了無上的菩提心。那他發了菩提心,成就清淨心、菩提願,他怎麼來到世間呢?「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他是乘願而來的。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判作下品,因為他受持的經文比較少,他受持乃至一偈,他是片段地受持。

看下面的上品法師。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那麼什麼是上品法師呢?就是你能夠受持整部經典,為人家演說整部經典。古德說,這個下品法師雖然信解,但是他沒有多聞。他對於《法華經》會三歸一的思想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沒有廣學多聞,所以他只能夠為人家講片段,一偈一句。上品法師不但信解整部經的內容,他還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他能夠方便地去開演整部《法華經》。

 

1413】這是圓教厲害的地方! 

這個地方一再強調說,這個佛世的上品下品法師都是怎麼樣?「哀愍眾生,願生此間。」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蕅益大師說,這個菩薩法師是怎麼來的?叫做願兼於業。他不是真正完全了生死,就是他有願力,但是他也有一些業力,生死業力。那麼這個地方的判教是屬於圓五品觀行位。這個圓五品,它是沒有斷煩惱。智者大師就是圓五品。 

圓教裡面最低位的就是名字位,像我們現在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名字位。名字位只有信解,就是我們觀行力不足以調伏煩惱。我們未來的修學就是煩惱繼續活動,我們觀照繼續觀照,我們頂多做到不隨妄轉,但是我們不能消滅、調伏煩惱,會變成兩個同時活動。但是我們理觀呢,我們頂多做到不隨妄轉。

但是圓五品不一樣。圓五品叫做圓伏五住,它有調伏力了。五住就是五種煩惱:第一個,三界的見惑,這是第一住。因為見惑是屬於通惑,它通於三界的。你消滅了欲界的我執,你就整個色界與無色界的我執都斷了,都調伏了,因為我執沒有分什麼欲界的我執、色界的我執跟無色界的我執,沒有這樣區分的。它是一斷一切斷,它是通惑。這第一住,三界的見惑。第二個,欲界的思惑,欲界的煩惱。因為它貪的所緣境是五欲,這第二個。第三個是色界的思惑,色界的煩惱所貪的對象是禪定的三昧樂。還有無色界的思惑,就四住了。第五個是界外的無明,有所得的無明,無明惑。

所以這五品觀行位是很特別。就是說,圓教人他即便沒有斷煩惱,他還是可以把煩惱調伏住,然後乘願往生十方淨土。這是圓教厲害的地方,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帶業往生。

這個地方的上品下品的法師是佛世的,他們都是五品觀行位以上的,這是指的他的階位。 

我們看最後總結。藥王!當知此人——這佛世的上品下品法師,他們能夠生長在佛世,都是依止菩提願力,乃至於在佛滅度以後,以大悲心生於五濁惡世而廣演此經。這個是講到授道法師的功深福重。

 

1414】怎麼把信解落實到我們內心變成觀照? 

我們總結一下。

我們明白了道理,叫做信解,那麼怎麼把信解落實到我們內心變成觀照呢?這是很關鍵了,把文字相變成心中的智慧,就是你要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法,然後修十種供養。

這個地方的供養很重要,就是修皈依。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弘一大師講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他說過去有一個比丘尼,她發心要抄一本《法華經》。她怎麼抄呢?她找一塊地,她用挖土機先把汙泥,不乾淨的泥土,全部挖掉。挖掉以後,她用乾淨的石頭,洗過的石頭,用作水泥當它的地基。然後上面她用香木,就是有香味的木頭蓋一個抄經室。然後她進抄經室之前,她一定要先沐浴更衣,換一套新的乾淨的衣服再進去。在抄經的時候,她怕她呼出來的空氣汙濁,她就接個管子,把她的呼氣接到窗戶外面去。她是這樣子來修供養。所以她的這部經抄完的時候,這部經是不得了。我們說過,諸法因緣生,過程很重要。所以她這部經一讀起來的時候,她這本經放出金色的光明。所以很多人就知道這件事了,就是這部經是在這麼一個恭敬的情況下抄起來的,那這事就傳開了。

後來有一個法師,應該是階位很高的法師,要講《法華經》,就希望能夠借這本她恭敬心抄的《法華經》來講。這比丘尼一開始是不借的,但這個法師硬要借,她沒辦法就只好借他了。但是這位法師一升座,他把這本《法華經》打開來的時候,裡面全部是空白的,一個字都沒有。這個法師就知道要懺悔了,趕快下座懺悔。懺悔,他的慚愧心一生起,慚愧心會帶動清淨心,所以再升座的時候,這個文字相又出現了。不可思議!

 

1415】諸位!《法華經》本身它不在乎你怎麼供養,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 

諸位!《法華經》本身它不在乎你怎麼供養,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其實我們到了不可思議的尤其是一種特別微妙的法門,包括念佛的感應道交,包括真如本性的開顯,這種不思議境,恭敬心都很重要。所以諸位!你如果條件允許,你這個佛堂還是要稍微講究一下,因為你修的不是其他法門。就算你不為佛陀著想,不為《法華經》著想,你得為《法華經》旁邊的護法著想。護法神是有分別心的。我看有些居士,他那個佛堂就做得特別莊嚴,你一進去就很攝心。不一定要很奢華了,說實在,但是你不能把佛堂弄得太簡單,你這個誦經坐在地下什麼的,這樣不好。

就是說,他這個地方強調四個字——敬視如佛。你怎麼面對佛陀的,當然這個是相對論妙了,不是說你一定要用瓔珞,而是你是什麼樣的財力,你做到什麼程度是看你的能力。但是今天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半天卻沒有效果?沒有修皈依嘛。就是說你應該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盡量地把誦經的法座弄好,點上你認為你買得起的香,香花供養。你從這個事修當中培養你的恭敬心,你很容易——古德說的那句話有道理——「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就是所謂的修皈依。所以你要掌握它的精神。其實它的核心思想,十種供養的重點在於:敬視如佛,合掌恭敬。那個比丘尼你看,你說她多有修行,也未必,但是她就是修皈依,所以她把這部經抄出來以後,就特別的有她的感應。

所以佛陀就講出了事修的五種法師——修慧,跟十種供養——修皈依。智慧跟皈依,這兩個缺一不可。

 

1416】你把這個觀念告訴你的同修,你就是如來的使者,你就是做如來的事業

 壬二、明來世

前面是講佛世,這以下講佛滅度以後。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這個地方講到來世的,就是佛滅度以後,到了末法時代,有下品上品。

先看下品。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之後「能竊為一人」,就是你教化的眾生比較少,你講的經文也是比較少,乃至一句。你雖然只講一句,但是你是什麼?你是一個如來使,你是如來所派遣來的特殊的使者。為什麼呢?因為你是行如來事,你用真如理來為一人說法,使令他得到利益,你就是如來的使者,你是行如來之事業。這個指的是下品法師。

看上品法師。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這個是上品。你能夠用整部經典廣泛地為人解說,就是你不但信解,還多聞。這個地方是說到一件事,就是說,你能夠為別人來演說《法華經》,可能你為你的同參道友說,欸,你念佛的時候,你不能只是從因緣觀了。因緣觀當然就修——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那你一心歸命。這當然是對,但是你有沒有想到,你有沒有迴光返照?你不能老是專注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你有沒有想到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能念的心可是無價寶珠啊,那可是具足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你應該是怎麼樣?雙向修學,而不是單向的一心歸命。你應該是依止一念的清淨心菩提願,念一句佛號,用這句佛號熏習你的清淨心,產生一種權實不二的修學。

你把這個觀念告訴你的同修,你就是如來的使者,你就是做如來的事業。因為佛陀來,他講的話跟你一樣,他也是講這個道理,也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所以你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因為佛陀跟他開示也是講這個觀念,也是會權入實。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哪怕你跟對方講一個基本的觀念,你就可以當作是佛陀的使者,佛陀的事業。因為佛陀也不可能經常出現,應化身要出現不容易,所以有時候看我們這些凡間的菩薩,偶爾扮演佛陀的角色。這是佛陀鼓勵大家,你多扮演我的角色,多做我的事業,是這個概念。

 

1417】為什麼你用一句惡言來毀謗罵詈在家出家的人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辛二、總明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前面是一個別明,別明就是它有差別相,有佛世、有佛滅後,有上品法師、有下品法師。這以下就是不管你是佛世,不管你是佛滅,不管在什麼環境之下,它的結果都一樣,就是逆之得罪,順之得福。

我們看逆之得罪。佛陀也是招呼了藥王菩薩,假設有一個邪惡之人,他以不善心……他的心態是不善的,可能是嫉妒,可能是瞋恚等等。那麼他以這種不善心,在一劫的時間當中,他親自以惡口來毀謗、罵詈佛陀,這個罪夠重了吧?佛陀是最殊勝的福田,你用一劫的時間,又以瞋心,那麼這個罪,佛陀說,尚輕。相對於你毀謗受持《法華經》的人來說,相對甚輕。假若你用一句惡言,不要多,一句話就好,來毀謗、罵詈在家出家的人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這個地方的罪業甚重,我們解釋一下。古德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說,我們對罪業的判定有三個指標:一個約心。你當時的煩惱心有多重,還是你是無心。這第一個,約心。第二約境。你面對的是什麼境界,你面對的是父母、師長、三寶,這種境是特別重。第三個就是我們說的約損益,約對他產生的傷害的效果。

這段經文對輕重的判定,特別約損益。就是說,佛陀的智慧是大智慧光明,有自在力,你毀謗他,他不受損,所以判作輕。這第一個。而一個凡夫眾生,好不容易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迴當中,他信解《法華經》,他受持《法華經》,他在栽培他的菩提善根,結果你這一毀謗,使令他產生退轉。那你呢,你做了一件事情——斷其佛種。你做的事情跟魔王剛好完全一樣,所以這個罪過極重,因為你對他的傷害叫做不可彌補。你把他的車子偷了,你把他的房子給搶了,這個都可以彌補,因為這個東西他死亡的時候,它遲早會消失掉。但是他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這無量劫就有這麼一次的機會能夠栽培菩提善根,結果你把它剝奪了。就是他無量劫的黑暗當中,唯一一次成就佛道的機會,你把它給毀掉了,那這個過失已經沒辦法彌補了。所以他的罪過的輕重是約對方的傷害、受傷的情況,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這樣子做比你去罵佛陀更重,這是約損益來說。

 

1418】為什麼這是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 

我們看順之得福。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那麼反過來,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法華經》,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知道,這個人在讀誦受持《法華經》,他是做什麼事?「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他在開顯他的自性功德力。

諸位!佛陀的莊嚴是怎麼來的?你不能說它是因緣所生法。說他過去生做了很大的布施,但是你有沒有知道一件事情,佛陀所布施的寺廟現在都不存在了!那你說佛陀的功德圓滿是怎麼來的?其實佛陀供養寺廟是一個借假修真,佛陀透過供養寺廟的因緣,開顯他的自性功德。如果你今天把功德安立在外境,那問題很嚴重。因為佛陀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但還有很多沒有度,所以你就可以說,欸,佛陀功德不圓滿。不能這樣

看。你這個是從因緣觀來看。佛陀無量劫來修種種的布施忍辱,他的內心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來度化一切眾生。至於有沒有度,那是因緣的問題,你跟他有沒有緣。他自己的內心已經具足這個成佛的能力了,他有能力度化一切眾生了。所以理論上,一尊佛就可以度盡所有眾生,但是因緣上不允許,因為每一個人因緣有親疏遠近的差別。

就是說,佛陀的莊嚴,來自於他的自性功德力的成就;而你誦《法華經》,剛好也是在用自性功德來熏習讓你莊嚴。所以,你跟佛陀的莊嚴來自於同一個出處,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佛陀把你背在肩膀上,就是佛陀非常重視你,你跟佛陀同一個地位。其所在的處所,你應該向他禮拜,因為他是未來之佛。恭敬、尊重、讚歎,乃至於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跟餚饌(餚饌就是熟食),乃至於作種種的梵唄來讚美,以人中的上供而供養之,乃至於天寶,以天上的寶花來散落在他的身上,還有天上的珍寶來奉獻供養他。

「所以者何?」當然,做這些供養除了恭敬、皈依以外,重點在下面——你要跟他求法,因為是人歡喜宣說妙法。這五種法師,他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功能,所以你向他求法,你就有什麼好處呢?「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是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須臾聞之」啊!

為什麼呢?古德解釋說,這種一佛乘的因果,它的好處叫單刀直入,它不跟你講因緣所生法。說,你要透過布施成就富貴的果報,透過持戒……它不同於我們今天修的這種單一的功德,它是直接地契入真如本性。那這樣子形成什麼效果呢?「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因果同時,就像蓮花一樣。就是說,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其實你果地的功德已經成就了,沒有表現出來,已經成就了。就像蓮花一樣,蓮花剛開始的時候,含苞待放的時候,你看到花的同時,這蓮子就在裡面了。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只有受持《法華經》,你才有資格講這句話。你不能說我修布施,我修因緣所生法,我也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沒有這件事情。你是修因緣所生法,它有一定的成熟時間,它不能講當下。能夠講當下的就是,你內心要直觀真如,才可以當下。就是你已經成就佛的少分功德了,那「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只有《法華經》做得到,就當下相應,當下就成就佛陀的功德善根。

這就是把五種法師的受持方法跟功德,佛陀做一個說明。

 

1419】怎麼快速成就中道智慧?

 

庚二、重頌 分三:辛一、獎勵自行利他;辛二、重頌別總二義;辛三、結歎經最第一

重頌當中有三段。

辛一、獎勵自行利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第一段,佛陀先讚歎人,受持五種法師的人。「若欲住佛道」,說一個人能夠安住無上菩提,不退轉了,而且未來「成就自然智」,就是一心三觀的智慧,應該怎麼樣呢?「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我們說過供養的目的,不是說你今天是去供養這個人修福,其實重點在於對法的皈依了。透過供養來修皈依,你就能夠成就自然智,就能夠安住於佛道。這是第一個,讚歎人。

看第二段,讚歎法。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如果我們想快速地成就「一切種智慧」(一切種智就是中道智慧,就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智,你要講一切智就是空觀智慧;道種智,就是因緣觀了,就假觀了,就十法界因緣果報;一切種智那是完全具足了一心三觀了,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智慧,權實不二),那麼應該怎麼做呢?要快速成就中道智慧,怎麼辦呢?「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就是前面說的,你要能夠作五種法的修學,又供養《法華經》,就是理觀、事修都要具足。

 

1420】怎麼解決佛道修學最難的退轉問題? 

這個地方特別強調安住佛道。佛道修學最難的就是退轉的問題了。我們一般人對佛道的修學,很多人從事修,從事相著手,但事修很容易退轉。你看有些同修他開始學佛,他的因地是緣事相而發心的:欸,我看到了三寶的莊嚴,開始學佛。結果呢?結果有一天他看到了三寶不莊嚴了,他就退轉了。因事而起,因事而滅。欸,我看到眾生可憐,我發菩提心了。結果再以後,他看到眾生不是可憐,是可惡,眾生不再可憐了,他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我們很多人的因地發心不正以後,他不但是果報小,自我設限,他還很容易退,因為你是因事而起,而這個事相是變化的。但是你依止真如本性,你永遠不會退,因為跟外面因緣都沒關係了,這個稱性而起的佛道,是容易安住不退的。這佛陀讚歎有不退轉的功德。

 

1421】什麼是下品法師?什麼是上品法師?我們應如何供養? 

辛二、重頌別總二義 分二:壬一、頌別明;壬二、頌總明

我們看辛二的「重頌別總二義」,把這個別相的五種法師跟總相的順逆罪福做一個重頌。 

壬一、頌別明 分二:癸一、頌現世;癸二、頌來世重頌當中,我們先看第一段的「頌別明」。

癸一、頌現世

別明當中,頌現世。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這個地方先重頌下品法師。一個人能夠受持《法華經》,做少分的解釋。這個人雖然他少分解釋,他也是佛陀的使者,成就佛陀的事業。從佛世的角度,他是大悲願力而受生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這是第一個,下品法師。

看上品。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若有能夠廣泛受持《法華經》的人,那麼這個人在佛世的時候就不簡單了,他是「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他有能力去帶業往生,因為他圓伏五住嘛。他已經調伏煩惱,所以他是有能力往生到十方清淨土去的,但是他以大悲心而降生在這個末世當中。這個人是「自在所欲生」,他有這個自在能力往生十方淨土,但是以大悲心生長在五濁惡世,來廣說無上法。所以應該怎麼辦呢?「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1422】「供養說法者」,重點不是你供養什麼,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

 其實我們一再強調,供養的本身重點不在物質,而在修你的恭敬心,你跟法結善緣。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

恭敬心,我們一般人的恭敬心都是約外相安立的,心外求法。這個地方有問題,尤其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我們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困難。

我們過去有善根,但是你不能完全靠你過去的善根,內因力還要外緣力。外緣就是三寶的激發、三寶的啟發。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三寶已經不像正法這麼莊嚴了,受持佛法的法師,絕大部分都是生死凡夫。正法時代的法身菩薩那是功德莊嚴,所以他容易讓你生恭敬心。

那麼末法時代的問題就會怎麼樣?惡性循環。我們因為過去的懈怠、放逸,所以招感生在末法時代。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看到的三寶又不足以讓人產生恭敬心;你沒有恭敬心,你又學不好,又變來生更厲害地墮

落;墮落以後你遇到的三寶就更不莊嚴。那麼就展轉地墮落下去了,你就沒完沒了了。就是你一次失誤以後,你沒有好好學就墮落到末法時代;在末法時代你就更難學,因為你遇到的三寶更不莊嚴。然後你就一代一代地墮落下去。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為了阻止這件事情,就是從現在開始,你不管這個法師怎麼樣,如果他這法是對的,對你有幫助,你就怎麼樣?以無上的東西去供養他。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就是表達你的恭敬心。重點是,你不能落入因緣的展轉相續當中。

懺公師父以前在開示的時候講一句話,我永遠記得。他說,我們一個凡夫對法師怎麼看待?老人家是在齋堂開示的,我剛好有幸在坐。他說你應該把他當作病人跟醫生的轉想。比方說你有心臟病,你找心臟科的醫生,這個醫生開藥給你吃。他開的藥是正確的,你吃了以後會好。那你作為一個病人,你會不會在乎說,哦,不行,這個醫生也有心臟病,他的藥我不能吃?你會這樣做嗎?你不會,對不對?

懺公師父講這個譬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管法師有沒有病,他的藥能讓你治好,你就吃嘛。是吧?我覺得他這個譬喻非常好,你覺得呢?就是說,你一定要讓所有的莊嚴在三寶現前,那你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就是你有這個共業,所以你落入到末法時代。當然我們現在的末法時代還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再過幾代以後,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他就很可能會落入怎麼樣?你前生沒有修好,所以來到末法時代;在末法時代你更難修,你又提不起恭敬心;沒有恭敬心,你這個法就修不起來,然後你來生又墮落到更糟糕的地方。

所以佛陀為了阻止這個惡因緣的相續,佛陀告訴你,「供養說法者」。就是你身上只有一個蘋果,沒關係,就拿個蘋果供養法師。重點不是你供養什麼,重點是你培養你的恭敬心。就是你過去因為你的業力,所以你循業發現,招感到一個不莊嚴的三寶,你要自我反省。這是這個意思。

  

1423】末法時代,你要受益,你不管別人怎麼樣,你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

癸二、頌來世 

來世也是分成上品跟下品。先看上品法師。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佛陀講到,五濁惡世的時候,有人能夠廣泛地受持、演說《法華經》,也是一樣,應當合掌恭敬,就像供養世尊一樣,用上好的飲食、衣服來供養這位法師。那重點在下面這句話——「冀得須臾聞」,你要向他請法,你能夠一念地相應,你就栽培了清淨的大乘的善根。這是上品法師。

看下品法師。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到了末法時代,你的同參道友跟你講《法華經》的思想,說因緣觀跟真如觀的關係,怎麼樣能夠會權入實,你可不能掉以輕心,這個人就等於是佛陀派遣在人中行如來事業之人,因為他等於是跟佛陀扮演的角色完全一樣。

所以這個地方重點就是告訴我們,末法時代,你要受益,你不管別人怎麼樣,你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因為這樣子你才能夠受益。

 

1424】為什麼說毀謗《法華經》是斷三寶種,其罪甚重? 

壬二、頌總明

前面是講差別相,上品法師、下品法師,佛世、佛滅。這以下就講,不管是什麼因緣,你在正法也好,末法也好,毀謗就是有過失,讚歎就是有功德,這跟什麼時空環境沒有關係的。

看總明,看第一段。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這一段是說明逆之得罪。就是有一個人在一劫這麼長的時間,懷有不善心,用瞋心、慢心等等,而且現出惡相、不恭敬的相狀,來罵詈、毀謗佛陀,那當然這個人獲罪無量。佛陀是最殊勝的福田,這個田裡面,你栽培少數的種子,就長出太多的水果。如果對比來說,假設有人受持、讀、誦《法華經》,你去用惡口毀謗他,那這樣子,「其罪復過彼」。因為你斷送他未來成佛的種子,斷佛種。嚴格來說,你會讓未來少一尊應身佛出現,斷佛種。第二個,這尊佛如果出現了,他會演說很多的法,所以你毀謗《法華經》斷佛種,對未來就等於斷法種,因為所有的法都是要有佛陀出世。沒有佛法的滋潤,很多人就不能成就聖道,你也斷僧種。所以你毀謗《法華經》,斷三寶種,就是這個原因。

就是所有的凡夫一開始成佛,都是要會權入實。這是唯一的一個關鍵的坎,要邁過去。結果他要邁過去的時候,你這麼一毀謗,他退轉了,世間上就少一尊佛了。那麼他未來本來是可以成佛的,結果你這麼一弄,他沒有成佛,他未來的法寶、僧寶,都在這一瞬間完全破壞了,所以「其罪復過彼」。

 

1425】如果你讚歎隨喜一個受持法華經的生死凡夫,你的福德超過讚美佛陀

我們看順之得福。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這段經文講到順之得福。有人受持《法華經》,我們隨喜讚歎,成就廣大的福德。如果有人一心一意地求佛道,而且在一劫當中,合掌在我面前,用無數的美妙的偈頌讚歎佛陀,讚歎佛陀那當然得無量功德了。但是反過來,如果一個受持這部經的生死凡夫,你能夠讚歎隨喜他,你的福德超過讚美佛陀。比方說,有人於八十億劫的時間,用最美妙的音聲,還有各種的五塵來供養這個五種法師、持經者,供養以後又跟他聽法、求法,須臾聽到《法華經》,一念的相應,那麼「我今獲大利」。

這個地方佛陀意思就是說,凡夫眾生應該怎麼做?互相地讚歎。你讚歎我,你今天來聽課了,不錯!你讚歎他,他讚歎你。你們彼此讚歎,很簡單,彼此增上,你也修福我也修福。我鼓勵到你,我修到福報;你也鼓勵到他,他也修到福報。就是這個意思,互相讚歎。因為凡夫的善根是很脆弱的,你可能一句話就傷害到他的善根,所以佛陀必須在因地的時候要劃出一個界線,來保護凡夫的菩提善根。

 

1426】不管你煩惱多重,不管你業障多深,你只要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去內觀,你就能夠用你的真如寶,摩尼寶珠,做你生命的突破 

辛三、結歎經最第一

佛陀講完前面的受持五種法師,做個總結。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講完五種法師以後,佛陀總結說,藥王!我現在鄭重地告訴你,我所說的一切經典,包括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這五時的說法當中,《法華經》是最為殊勝的。

《法華經》的殊勝,來自於一種絕待論妙。絕待的意思就是平等。我們說過,《華嚴經》的殊勝是相待論妙,強調差別。就是《華嚴經》好不好?當然好!「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怎麼不好呢?它是整個山的頂尖人物,那是精英分子才有辦法修《華嚴經》。但是問題在哪裡呢?你沒辦法修。對凡夫來說,妙法還要契機。就是說《華嚴經》再怎麼好,你沒分。你有本事修《華嚴經》的六度嗎?《華嚴經》的六度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那要事事無礙、互含互攝。他修布施,他同時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持戒同樣具足。他修一個法同時具足六度的功德,我們做不到。所以《華嚴經》的妙,它還是有差別相的。

《法華經》的妙,來自於因地的真如本性。你只要肯努力,你一定做得到。你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你一定做得到。因為是每一個人都有,不管你煩惱多重,不管你業障多深,你只要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去內觀,你就能夠用你的真如寶,摩尼寶珠,做你生命的突破。所以它的妙來自於怎麼樣?平等。所以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法華最第一」,是約凡夫來說。

 

1427】你受持《法華經》,是為了成就佛道,是變成一棵大樹,而不是追求那些感應神通的小草 

我最後講一個小故事,做一個總結。

這故事是來自於蕅益大師的開示當中。蕅益大師說,過去有一個做買賣的生意人,這個人他怎麼做買賣?他透過送錢給政府官員做賄賂,所以得到很多的生意,就賺了很多錢。幾年後接受他賄賂的這個官員被調走了,來了一個新的官員。這個官員很正派,他不接受賄賂的。這個商人想,糟糕了!我過去所造的罪業恐怕會被他發覺。所以他趕緊就把這個買賣不做了,就跑到山上去了。他跑到一個寺廟裡面去,跟這個住持說,我要受三皈五戒,做一個淨人,就在寺廟住下來了。住下來以後,他就幫忙整理大殿,做清潔工作。做完清潔他也拿一串念珠,就在外面裡面走來走去。

經過幾年以後,有一天有一個居士遇到他就說,欸,看你很有修行,你在寺廟住這麼久,還拿一串念珠。我媽媽生病了,你可不可以加持一點香灰,給我媽媽吃?這個人就動了慈悲心,他就拿這個香灰就念幾句佛號,就給他帶回去了。欸,果然一吃就好了。好了以後,這件事就傳開了。哦,那些信徒都說這個人不錯,有修行。大家就一傳十,十傳百,就很多人來跟他求香灰。他果然是這樣,念幾句佛號,這個香灰就有效果。 

後來這個人就想,我不是真正在修行的,我是為了避禍躲到寺廟裡面來。那如果我真正修行會怎麼樣呢?就開始收心了,就真正地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真正在心地法門下功夫了,真正地念佛了。念佛以後,過去的一些居士也來請他問些事情,處理事情,從此以後全部都不准了,都沒有效果。沒效果,他就納悶了:為什麼我真正修行,反而沒有加持效果了? 

他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就有人告訴他說,以前你是修福報,你沒有真正修行,你靠福德力在加持別人,所以你招感了一些一般的鬼神幫你做這件事情。你現在專心地攝心用功,你生起道心了,你招感的是正派的護法神。我們護法神才不替你做這些事情!所以他以後就沒有效果了。

諸位!你現在知道善業跟善根的差別。所以,你修行,如果你要很有感應,你就是追求善業,你就是小草。你看,小草的效果特別快。一根草,下一場雨,三五天就長大了。但是你作為一個大樹,你願意學《法華經》栽培善根,做長遠布局,你變成一個幾百年的大樹。就是說,你學《法華經》要有一個概念,你眼光要放遠。你如果是重視人世間的枝枝末末,你這《法華經》很難修好,就是你變成在修善業。善業很快,你看初學者,你有沒有覺得初學者感應特別快?他一學佛,哇!因緣就變了。小草是很容易看得到成長的,但你真正地回歸到真如本性的時候,你變成大樹。變成大樹成長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慢慢知道,你受持《法華經》,你今天是為了成就佛道,你是變成一棵大樹,你不是追求那些感應神通的小草。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