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1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aNpglX                                       

Podcast : https://reurl.cc/k7OzMG

目錄

1875 佛陀超越無量時空的功德,為什麼對這些久修菩薩有很大的加持力?

1876 圓教的因地——理觀的智慧

1877 圓教的因地——福德的事修

1878 圓教的因地——說法利他

1879 圓教的因地——攝化眾生

1880 圓教的果地功德有哪些?

1881 真正一佛乘的修《法華經》的人,因地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開顯法身而做的,叫萬行回歸一心

1882 圓教初住以後,你就可以從真如再開始,從空出假歷練,一心萬行

1883 為什麼這些法身菩薩們聽到法身常住能夠得大法利呢?

1884 這個地方講到這個證道,證道的功德

1885 一個人沒有會歸心性,為什麼不能成佛?

1886 佛陀的功德為什麼能夠無量?

1887 我們這一念心,雖然一天到晚打妄想,其實它性具無量功德

1888 圓教一佛乘的因地,所有的修學目的都是什麼?

1889 圓教一佛乘的果地,從真如又回到因緣所生法,從一心而緣生萬行

1890 你成就法身以後,你的身相、你的名號,那叫做名以召德,這個名號就有意義了

1891 初心修學法身的兩種方法

1892 這裡的「一念信解」,到底信解什麼? .

1893 為什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廣修五度都趕不上一念信解的功德?

1894 我們的善根為什麼容易退?

1895 為什麼這一念信解如此重要?

 

1875】佛陀超越無量時空的功德,為什麼對這些久修菩薩有很大的加持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八十一面。我們這一科講到如來分別果位的功德。果位的功德,是說諸菩薩聽了前面的<如來壽量品>所得到的功德。在<如來壽量品>,佛陀把他的本地風光,所謂的法身常住、三世益物,這個圓滿的佛陀超越無量時空的功德講出來,講出來以後對這些久修菩薩有很大的加持力。我們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緣的人,看到佛菩薩的功德就沒有那麼大的加持力,但是對一個經常深入觀照一念心性的人來說,那是很大的加持力。因為一念心性是通於凡夫法界,通於聖法界,也通於佛法界,只是他開顯的程度不同。就像一個人不斷地在挖金礦,他在挖的當中突然看到,欸,已經成功的人挖到金礦底部的時候,他得到這麼好的摩尼寶珠!同一個金礦,同一個位置,他看到他最後的結果是這樣的時候,對他的這種加持力是很大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本門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諸經皆所不及」。就是說,聽聞<如來壽量品>佛陀開近顯遠講到本門功德以後,很多人得到激勵而成就了,而這麼多功德「一切諸經皆所不及」。

但是,蕅益大師又強調一點,雖然成就這麼多,但是這是怎麼成就的呢?蕅益大師講一個譬喻,譬如田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他們的成就也不完全就是聽聞這一塊成就的。就像一個種田的人,他春天要先播種,到了夏天溫度比較高了,欸,這個苗就慢慢地成長,到秋天就可以收割,到了冬天才能夠真實地收到倉庫去。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這些聽聞<如來壽量品>能夠馬上成就相似位乃至於法身的菩薩,他們是長時間的理觀事修的積累。也不是說你一個生死凡聽到<如來壽量品>就有這麼多功德,不是的。他們基本上已經有長時間的理觀事修。

就好像六祖大師一樣,六祖大師他一個凡夫,他去送柴火給人家,那一戶人家在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當下開悟。但是如果我們把六祖大師過去的本門的因緣打開,那他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今生示現是一個六祖大師,他的本地風光不可思議,他長時間的積累。就是,他過去已經吃了九碗飯了,我們都沒看到,他最後那一碗飯就是聽到了<如來壽量品>

所以,蕅益大師意思就是說,我們也不能執理廢事,有一些基本的事修的因緣也是慢慢積累的。所以這個地方講到,這個圓會三乘入於一乘,前面的三乘的基礎打得非常好,所以他一聽到本門功德以後,就激發他那種觀心的力量而瞬間成就。

 

1876】圓教的因地——理觀的智慧

己三、瑞表圓益

我們看己三的「瑞表圓益」。佛陀為前面的這些果位的功德菩薩授記以後,空中現出六種瑞相,來讚歎圓教的修學的因果。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

第一個瑞相是空中雨下曼陀羅華,空中散花。這個曼陀羅華翻譯成中文叫適意花,就是你看了以後會特別舒適安穩。那麼它們散在哪裡呢?散在百千萬億寶樹下的這些十方分身的諸佛的身上,也散在七寶塔當中釋迦牟尼佛跟久滅度的多寶如來——兩個共坐法座——的身上。這個曼陀羅華是表法,是什麼意思呢?表示我們在因地修學的理觀的智慧,就讚歎這個理觀的智慧。這理觀的智慧,你內觀真如以後,你感受到內心真如的加持,所以你感到舒適安穩,這是第一個,因為你擺脫了因緣所生法的業力跟妄想的干擾,暫時擺脫了。

 

1877】圓教的因地——福德的事修

看第二段。

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

前面是雨花,這個地方是雨香,雨香瑞。那麼雨下什麼呢?細末栴檀,就是栴檀香的粉,或者沉香等等。這個香表示事修法門。前面是理觀,這個花是理觀,理觀的花讓一個人安穩舒適。這個香表示大乘的戒定的真香,這個香有離垢清淨的意思,它能夠排除這種汙穢的垢氣,所以戒定法門能夠調伏煩惱、增加福報。這指的是福德的事修,這個雨香是事修。這個理觀、事修,屬於自利法門。

 

1878】圓教的因地——說法利他

這以下看利他。

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

利他當中,菩薩最主要的就是說法。這個說法就是用「天鼓自鳴,妙聲深遠」來表法。在整個《法華經》當中,說法是很重要,說法布施很重要。你不僅僅是信解、觀照,一定要透過說法,因為你講給別人聽,你自己更懂了。他就是靠著這個說法來增長自己的觀慧。這個說法,是表示法音宣流,破除愚癡。因為這個鼓,它的聲音有警覺的功能。凡夫眾生一天到晚向外攀緣,他很痛苦,你叫他內觀真如,他雖然業障不是馬上消掉,至少他內心能夠安穩下來。他一內觀以後,他擺脫了因緣所生法。所以這個就像鼓,它能夠震撼人心,警覺人心。

 

1879】圓教的因地——攝化眾生

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下化眾生,當然第一個是法音宣流的說法,這以下用慈悲跟功德的攝受。這個天衣指的是什麼?就是慈悲忍辱衣。你一方面口輪的說法,你還有這種所謂的意業的慈悲,還有身業的瓔珞,這四種瓔珞。這四種瓔珞表法,表示戒、定、慧跟陀羅尼。所以,菩薩度化眾生,以口業的說法、意業的慈悲、忍辱,還有身業的戒、定、慧、陀羅尼的功德來攝受眾生。而這些攝受「遍於九方」,就是上方除外,因為它是下化眾生,在十方裡面扣掉上方。

前面的理觀、事修是自利,說法攝受眾生是利他。自利利他都是屬於因地,前面四個都是因地。

 

1880】圓教的果地功德有哪些?

這以下五跟六講到他的果地功德。

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前面的因地的修學,最後招感的是「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透過眾寶所成的香爐,從地上而往上燒的時候,能夠周徧法界。表示這個菩薩透過前面的自行化他,福慧功德慢慢地廣大圓滿。這個香表示福、慧兩種功德。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這以下講到幡蓋跟讚歎。在諸佛上,突然間在空中有諸大菩薩現前,這諸大菩薩就執持幡蓋。這個幡蓋表示的是菩薩的菩提願力,幡蓋能夠去庇蔭眾生。這個幡蓋它不是一個,它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展轉相接,一直上至大梵天。這個大梵天表示第一義諦,功德圓滿。與此同時也出微妙音聲,來歌頌讚歎諸佛成就的法身的功德。

 

1881】真正一佛乘的修《法華經》的人,因地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開顯法身而做的,叫萬行回歸一心

這一段的表法,等於是把整個一佛乘的因地跟果地做了一個說明。首先我們看一佛乘的因地。它這個因地是這樣子,它的因地是從虛空降到大地。你看虛空當中降下的花、香、說法、音聲乃至於種種的瓔珞等等,那表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修理觀的時候是怎麼樣?萬行會歸一心。

所以我們一開始,從凡夫到法身菩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觀心法門。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是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你修布施,你不能執著布施的法,因為你一執著布施的法,你就陷進布施的法執當中了。在成長過程當中,你執著哪一個果報,你就被它限住了,就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本來布施法是通於十法界的,它是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但是你一執著,你真如的功德就沒有了。它是這樣子,諸位!你生命當中你只能二選一。你追求因緣所生法的功德,真如的功德就消失掉了;你放棄了外面的功德,真如就會報答你,就這樣子。你說我兩個都要,沒有這回事情,除非你是佛陀。佛陀才能夠既有法身,又能夠有因緣的應化身,能夠總包真如的功德跟因緣的功德,那只有佛陀,「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我們凡夫只能夠選擇一個。你布施的時候,你選擇我貪求這個布施的福報,真如的門就關起來了,就跟你沒關係了,因為你要的是因緣所生法,你就是變成一種有漏的因緣果報。

諸位!我們要想一個問題:同樣的布施,有些人布施變成生天或者人間的福報;有些人布施他是開顯法身的功德,成就摩尼寶珠。你就想一想,這個差別在哪裡?就是向外攀緣跟內觀的差別。這《法華經》講的就是真如,當你所有的修行都不想回報的時候,真如就要回報你了。就是說,我不追求外在的,我只是透過布施開顯我自性的功德,那真如的門就為你打開了。就是說,因地的時候,真正一佛乘的修《法華經》的人是從空性掉到大地,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開顯法身而做的,叫萬行回歸一心。

 

1882】圓教初住以後,你就可以從真如再開始,從空出假歷練,一心萬行

從果地來說,大地、燒香、寶蓋,也是從大地不斷地增長到虛空,所以果地剛好是相反。你成就圓教初住的般若道,到方便道的時候,它開始怎麼樣?又回到因緣所生法了。就是我們在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我們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不能攀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回歸真如。等到你圓教初住以後,你就可以從真如再開始從空出假歷練。而你歷練當中那是不可思議,你在因緣當中歷練,同時也增長你的法身,增道損生。所以,因地從虛空回歸大地,果地從大地回到虛空,這麼一個表法。

這講到前面的般若道,強調萬行一心;後面的方便道,果位來說是一心萬行。這表法是這麼一個情況。

 

1883】為什麼這些法身菩薩們聽到法身常住能夠得大法利呢?

戊三、結申眾領解 分三:己一、頌時眾得解;己二、頌如來分別;

己三、頌瑞表圓益

戊三的「結申眾領解」。彌勒菩薩就總結大眾的領解。

己一、頌時眾得解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彌勒菩薩代表大眾來向佛陀白告,說明他內心的理解。他說,「佛說希有法」,佛陀您老人家把您自己的本地風光開顯出來,原來您所謂的成佛不只是今生的八相成道,而是真正的背後的法身功德,還有您過去無量無邊的示現。這個是其他的阿含、方等、般若經典裡面,我們過去沒有聽聞的,就算有片段,也沒有像<如來壽量品>講得那麼詳細。這看得出來佛陀有廣大的因地,所以招感圓滿的無量的壽命。無數諸菩薩佛子,聽到世尊廣泛分別宣說這個法身常住的功德以後,得大法利——法利就是前面說的成就法身、成就相似位,「歡喜充遍身」。

為什麼這些法身菩薩們聽到法身常住能夠得大法利呢?

蕅益大師解釋,他講一段開示說:「原本垂迹,處處開引。中間相值,數數成熟。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五小段,我們解釋一下。

第一個,「原本垂迹,處處開引。」圓教的修行是圓妙的,但是它要有一段時間的醞釀。就是佛陀從初證法身以後,最初的垂迹,就開始處處地示現八相成道來開引眾生,跟他有緣的眾生就種下了一個菩提種子。比方說,如果你無量的生命當中,你今生是第一次聽《法華經》,就是你過去都沒有聽過,這是你第一次,那就是你種下了一個種子。你可能聽得一知半解,也沒關係,至少這個種子種下去了。

然後呢?然後「中間相值,數數成熟」。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不是一次,他中間,從最初的本門成就法身以後,數數來到娑婆世界,那麼前面種下種子的就是慢慢地成熟。如果你第一次聽《法華經》有點吃力,你來生再聽的話就沒那麼吃力了,因為你已經有種子了。你今生是把種子勉強地強熏,強熏圓頓妙種,勉強地種下去,完全靠仰信,那也沒關係。

但是你來生再聽第二次就不一樣了,它就怎麼樣?從種子慢慢地慢慢地成熟。

到了今生,釋迦牟尼佛這一期應化的時候,「今世五味,節節調伏。」佛陀在前面的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再慢慢地調伏,慢慢地成熟,調伏。

最後在這個法會,最後的<如來壽量品>正式地結果、脫落,「收羅結撮,歸會法華」,就把前面的因地的修學,全部透過《法華經》的功德。

所以,前面的功德是有一定的積累的,不是今生了,是生生世世地從種子到成熟到脫落。是這麼一個情況。這個叫做「得法利者」。

 

1884】這個地方講到這個證道,證道的功德

己二、頌如來分別

我們看下一段,己二的「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這個地方講到證道,證道的功德。「或住不退地」,就是無生法忍,圓教初住。「或得陀羅尼」,就是圓十住。「或無礙樂說」,就是十行的假觀。

「萬億旋總持」,萬億旋陀羅尼,這個是十迴向,講到中道的實相觀。或有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法輪,這個是圓教的初地,圓證三不退。復有中千世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法輪,這個是圓教的二地。復有小千世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就是有八品的生相無明,當得成佛。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可能是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這個講到證道的。

下面看看等覺。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等覺菩薩就是剩下最後一品最微細最微細的生相無明。當然這個時候他也在等待因緣,等待他的因緣成熟。他在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他也等待他未來所度化眾生的根機成熟。這一生補處。

 

1885】一個人沒有會歸心性,為什麼不能成佛?

看下一段的果報。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如是等以上所說的眾生,聽聞佛壽長遠、功德圓滿的時候,得無量無漏的清淨果報。這個無量無漏,就是揀別二乘的功德是有量的無漏。其實三乘的果報,權果都是無漏的,因為他沒有生死煩惱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果報在哪裡?有量,因為他有所得。你一旦執著水泡,你就失去了大海了。所以一個人沒有會歸心性,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你永遠是有量的無漏,不能變成無量的無漏的果報。

 

1886】佛陀的功德為什麼能夠無量?

看最後一段。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這個講到相似位。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聽聞佛壽無量以後,產生了勝義菩提心,相似的勝義菩提心。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無量無漏」這個內涵。諸位!我們想一個問題:佛陀的功德為什麼能夠無量?就是他成佛以後為什麼能夠盡未來際地受用常樂我淨而永遠不會停止?按說他的因地是有限的,因為就算你現在開始發心,到成佛,你的時間是算得出來的。為什麼用有量的因地能夠招感無量的果報呢?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這表示佛陀的功德不完全是修來的。如果所有的法門都是因緣所生法,那佛陀的果報一定有用完的一天。

比方你說,好,你修三大阿僧祇劫吧。你的因地三大阿僧祇劫,那你果報受用應該也是三大阿僧祇劫。那你三大阿僧祇劫以後呢?果報受完,你應該回到凡夫位了,因為你的果報被你花光了。

但是,我們看<如來壽量品>不是這樣講。佛陀是說,我成佛以後是法身常住,是三世益物。什麼叫三世?過去無量,現在存在,未來也是無量。那這個關鍵在哪裡呢?就表示說佛陀的功德是你內心本具的,本具的東西就沒有什麼永不永遠,就你本來就是具足的。

所以,這就講到這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是因為你本來就無量。其實我們因地的心就是無量,因為我們攀緣心,我們沒有發覺。而佛陀內觀以後,把我們無量的這一塊開顯出來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性具。

《法華經》很重視因果相應。如果你因地不是無量,你不可能成就無量的果報。就好像說我們凡夫是一個金礦,可惜的是我們凡夫只看到沙的這一塊。你讀了《法華經》,你說,哦,原來沙中有黃金,我這個打妄想的心原來性具無量功德!欸,你開始內觀了,你開始把這個金礦的沙給撥開,把黃金提煉出來了。等到你得到黃金以後,我問你黃金怎麼來的?你說我提煉的。如果你本身不是金礦,我給你一堆石頭,你有辦法把這個金開顯出來嗎?也不可能嘛。所以修德佔一半,性德佔一半。就是因為你是金礦,你才有可能變成黃金。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塊石頭,就是我們本身沒有具足無量的性功德,我所有的功德都是修來的,如果這個道理成立的話,那你成佛以後,你總有一天一定要掉下來,因為你所有的修行都是因

緣法。以因緣法去開顯你性具的功德,這兩個合起來,那就變成「法身常住,三世益物」,既有真如,又有因緣。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清楚。

所以,理觀一定要配合事修的因緣,所以這個因緣法就變成了三世益物,這個理觀就是開顯你的性具的功德,變成法身常住。就是內觀真如、外修三乘,所以他的果報能夠真如跟因緣兩個都具足。

 

1887】我們這一念心,雖然一天到晚打妄想,其實它性具無量功德

己三、頌瑞表圓益

我們看己三的「頌瑞表圓益」。這個地方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佛陀在<如來壽量品>讚歎自己所成就的法身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一得永得。這個是不可思議法,法身常住。這樣子對我們一個因地的修學的菩薩多有所饒益,對我們一念心性的觀照信解有很大的加持力。因為這個功德是性具,我們這一念心雖然一天到晚打妄想,其實它性具無量功德,就像虛空無量無邊一樣不可限量。這第一段總標。

 

1888】圓教一佛乘的因地,所有的修學目的都是什麼?

我們看第二段的「別明」。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這一段講到雨花,講到理觀。曼陀羅華,這叫理觀。

雨栴檀沉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從空中降下這個栴檀沉水香,表示事修。前面是理觀。戒定真香,表示這種事修能夠破除障礙。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前面的理觀跟事修是約自行,這以下約化他。法音宣流,破除眾生的愚癡。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天衣表示慈悲善巧,瓔珞表示戒、定、慧、陀羅尼四種功德,就從虛空降下來。

到此為止都是因地,所有的花、沉香、天鼓跟瓔珞都是趨向於大地,目的都是開顯自性的功德。就是因地的時候是萬行回歸一心。

 

1889】圓教一佛乘的果地,從真如又回到因緣所生法,從一心而緣生萬行

這以下講果地,從一心而緣生萬行。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徧 供養諸世尊

那麼果地的時候,就是從沉香,大地裡面的沉香,開始周徧到虛空去了,從真如又回到因緣所生法了,就是福慧的功德周徧法界了。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前面的燒香是福慧的功德,這以下寶蓋表示菩提的願力。他不但是福慧功德增上,菩提願力也是增上,一直到大梵天。與此同時,在諸佛前,在空中有菩薩就執持寶蓋跟勝幡(寶蓋是立體的,幡是平面的),而且以千萬種偈頌來讚歎諸佛的法身的功德。這個是果地的功德。

 

1890】你成就法身以後,你的身相、你的名號,那叫做名以召德,這個名號就有意義了

我們看總結。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如是種種因位跟果位的這種莊嚴事相,「昔所未曾有」,在其他的經論所沒有的。菩薩聽聞佛壽無量,內心皆大歡喜,因為能夠加強自己的信解觀照,加強自己的理觀而增道損生。「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法身的功德,它就能夠出現佛陀的名號;聽聞名號,就能夠使令一切具足大乘善根的菩薩來助發他的菩提心。法身菩薩成立以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狀態,就是你就有一個名號了,而你這個名號就有意義了。如果你是法身之前,你叫什麼名號意義就不大,就是一個名號而已。但是你成就法身以後,你的身相、你的名號,那叫做名以召德,這個名號就有意義了。你對這個名號去稱名、讚歎,你就能夠去幫助你的無上心了。因為法身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我們就沒辦法接觸,所以,佛陀的法身跟我們眾生的心,他必須要構建一個橋梁。而這個橋梁是怎麼樣?我們的六根能夠接觸的。因為我們凡夫靠六根在活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而色聲香味觸法裡面,音聲是最容易掌控的,就是至簡易、至穩當。所以,當一個菩薩成就法身以後,他的名號就不是名號,叫做什麼?對,叫名號功德力了。那這個稱名就有力量了。所以,佛陀成就法身以後,他同時用名號來攝受眾生,這個就是名以召德。

 

1891】初心修學法身的兩種方法

丙三、流通段 分三:丁一、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丁二、明初品

果功德以勸流通;丁三、引信毀福罪證以勸流通

我們看丙三的「流通段」。

到前面這裡都是本門的正宗分,就開顯法身菩薩、相似位菩薩的功德;這以下講到因位的修學,流通段。流通段就是法會結束以後,有些人沒有參加法會,但是那些參加法會的菩薩下去以後展轉相傳。弟子們展轉聽聞以後,他就有兩種的修學方法,有四信跟五品兩種修學方法,成就因位的功德。

丁一、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 分二:戊一、現在四信;戊二、滅後五品

這以下講「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這個初品指的是五品裡面的隨喜品,從隨喜當中的因位修學所成就的功德,因功德。因功德當中有兩個差別:第一個,佛世。如果你還是生長在佛世,雖然你沒有親臨法華會上,但是你是利根人,你可以修四信。那如果你是佛滅後,就是比較鈍根了,那只能修五品。我們解釋一下。

初心修學法身有兩條路,一個是從信解下手。從信解下手的特點就是這個人理觀強,他不需要太多事修,那是指佛世利根。滅後的鈍根呢?那必須要有事修,就是五品。他必須怎麼樣?從隨喜,到讀誦,到說法,到兼行六度,到正修六度。就有這麼一個差別,這理觀的強弱。

 

1892】這裡的「一念信解」,到底信解什麼?

戊一、現在四信 分四:己一、一念信解;己二、解其言趣;己三、

聞持供養;己四、深信觀成

己一、一念信解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四信當中我們看第一個,一念信解。

庚一、長行 分三:辛一、出相貌;辛二、示功德;辛三、明位行不退

這地方有長行。長行當中,先說出這個一念信解的相貌。

辛一、出相貌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這個眾生雖然沒有親自參加法華會上,但是他退後經過菩薩展轉聽聞,他聽到「法身常住、三世益物」以後,能夠生起一念的堅定的信解,他所成就的功德不可限量。

這裡的「一念信解」,蕅益大師的判教是圓教的初信。這到底信解什麼,我們說一下。蕅益大師說,他信解一念心性「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眾生之所久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解。

我們如果學三乘的權法,就是學因緣所生法,特別是,因緣所生法最有代表的是什麼?唯識學。只要是以因緣所生法立教的法門,對我們的內心世界都是批評的多,讚歎的少。比方說你不要相信你的內心,你的內心只會打妄想、造業,所以你應該皈依三寶,只有三寶可以救拔你。所以在因緣所生法當中的一般的權教的法門,都是說你這個心是萬惡之源,所以我們不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有信心。

只有進入了法華思想,講到不二法門。諸位!不二法門只有圓教才有,就是真妄不二,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內心性具十法界,我們有雜染的一面,所以你會打妄想,因為我們有眾生法界,但是這個打妄想的心中也具足了佛菩薩的性功德。所以你讀《法華經》以後,知道真妄不二的時候,你相信世尊所久證的法身,就是我們久迷的一念心性,只是我們沒有去內觀,不斷地攀緣,就失去了一念心性而已。

所以你能夠在一念信解就開始內觀了:原來我這一念心,一念心性,它往後觀進去最後就變成佛陀的法身。你能夠產生這樣的信解,那你就算沒有修其他法門,你的功德就無可限量。

 

1893】為什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廣修五度都趕不上一念信解的功德?

辛二、示功德

這以下看辛二的「示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前面講到一念信解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一念信解的功德。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他理觀薄弱,所以他雖然受了菩薩戒,但只能修事相的六度。他花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那由他就是千億)的時間來行五波羅蜜。比方說檀波羅蜜,就是布施;尸羅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毘梨耶,精進;禪定波羅蜜,乃至於除了般若波羅蜜。這個人很不錯,他有大乘的善根,發菩提心以後受了菩薩戒,廣修五度。但是他沒學《法華經》,所以他缺乏內觀的智慧,他也不相信他這一念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他只相信佛陀,相信法寶,他不相信自己的心力不可思議。那麼他修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這麼多的事修的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的數目,而趕不上一念信解的功德。

這段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有兩種解釋。蕅益大師的解釋是約果證的差別來安立。他說這個人雖然修了五度,但是他完全靠願力在支持,他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是靠他的誓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這個缺乏般若波羅蜜,變成一個有漏的果報,「六度無般若,空成有漏因」。所以,你修再多的有漏果報,加起來還是有漏。而他一念的信解,它是一種清淨無漏的善根,它是跟你的自性功德相應的。再多的有漏果報,都不可能跟一念的清淨的善根相比,因為它是成佛的正因,而你這個還是有漏的果報。所以蕅益大師從這個果報的差別來安立。這第一個,一個有漏,一個無漏,這不能比。

第二個,古德的解釋是善根不退。就是說,修行不是說你修了多大的福報就怎麼樣。一個人成佛能夠快,你不能夠退轉,因為退轉是最大的傷害。你不能修、修、修,修得不錯又掉下來,回到原地了。一念信解,他因為從內觀,他的善根是不退轉的。只要不退轉,對望未來的功德來說他就超過你了,因為他不斷增上。從善根不退,他超越這個前面的五度。

 

1894】我們的善根為什麼容易退?

辛三、明位行不退

我們看這個善根不退。看辛三這一段,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成就一念的信解法身常住,而產生內觀的智慧,這個對於無上菩提如果有退轉的話,是無有是處的。這地方就強調他的功德來自於善根不退。就這個人在修行當中未來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這件事情了。

我們的善根為什麼容易退?你看這個人,他今生修得不錯,他來生的時候卻面目全非!因為他的善根建立在因緣所生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布施。假設你布施的因地是建立在不忍眾生苦,你看到眾生很痛苦,所以你做義工去布施,這個因地有問題,因為你這個因地是建立在心外的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會變化的,你這個因地就是不斷地變化,當你有一天看到眾生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你的這個布施心就受到傷害了。

比方說你護持三寶。你為什麼護持三寶,這個因地很重要。你要說,欸,三寶功德莊嚴。好了,你緣三寶的功德相發起你護持三寶的心,但是你因地是建立在心外的三寶,這是因緣所生法。等到你有一天發覺三寶的莊嚴相不是你想像的這樣子,你就退轉了,就是你因地不真。

所以,你的因地心不能建立在外境。就是說,當你建立在外境的時候,已經可以說明你這個善根是一定會退轉的,因為你沒有依大地而住。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講到善根不退。有人問印光大師說,您老人家勸我們念佛,說求往生。但是我看到某某人念了一輩子沒往生,某某人念了一輩子也沒往生。印光大師說,這些人,不管他有沒有往生,都不影響我往生的心態。

諸位!你的往生是建立在理觀的時候,那別人往不往生跟你沒關係,因為佛陀是我心內之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如果你今天的往生是建立在眾生法界,是因為別人往生你才想往生,你這個因地就不真了。

 

1895】為什麼這一念信解如此重要?

為什麼這一念信解如此重要?因為他第一個善根是種在實際理地,永遠不退轉。就這個人的善根,不管怎麼弄,他只會暫時地不起現行,但是他不會退失掉。你以後只要有微小的因緣,就能夠觸動這一念信解的善根。

諸位!在《楞嚴經》講一段話很重要。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一個修行者,你要知道你哪些東西是借來的,暫時借來的。就是只要你用攀緣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對你來說都是過客,你總有一天要面對考驗的。颱風來的時候,暴風雨來的時候,你只要是心外求法所成就的暫時的功德假相,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因為你是借來的。就好像這個風是跟樹借來的,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當太陽下去的時候光明就消失了。

那阿難尊者問佛陀說:那什麼不是借來的呢?你透過信解真如,理觀所產生的所有的修行,就是你真實的東西了,它建立在不生滅心。就是這個東西,你到三惡道去,到哪裡去,你看到什麼事情發生,對它都沒有影響的,因為它的因地是真實的心。就是我們說的,它是來自於內心的信解觀照產生的善根,那是你真正的東西。其他的都是借來的,就是生滅的因緣法。你之所以沒有喪失,是時間還沒有到而已,時間還沒有到。因為它是借來的東西,遲早要還的。

所以諸位!真正的成佛之道,考驗來的時候,這個暴風雨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的房子是沒有地基的。那你現在為什麼感覺不到呢?因為颱風還沒來,你還沒有遇到重大的逆境。所以,為什麼今天一念信解能夠產生強過這個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五度的修學?因為他缺乏般若的內觀智慧,這些五度的果報都是借來的,生滅法,不能跟你真正來自一念心性的信解觀照產生的這種大乘善根相比,因為它是你真實的東西,任何的風吹草動都不能去干擾它的。這個就是所謂的一念信解,來自於真如的一念信解。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