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05(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q196bn                                      

Podcast : https://reurl.cc/VjzdRy

目錄

1699 你把這四個主題弄清楚了,就對整個《法華經》的開權顯實有一點概念了

1700 我們怎麼才能「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1701 如何理解剎那無生的道理?

1702 怎麼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識?

1703 理觀是不是也有次第性?

1704 如何讀誦《法華經》,用文字相熏習內心,改變思惟?

1705 阿羅漢和菩薩在佛陀授記前後,對時空相的體驗會有所不同嗎?

1706 《法華經》的經文裡,有很多次使用「從地湧出」,有何深意?

 

1699】你把這四個主題弄清楚了,就對整個《法華經》的開權顯實有一點概念了

我們這堂課是把這一期的課程做一個研討跟複習。這次研討的內容,包括<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迹門的三品,以及迹門流通的五品,就是<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品>,總共八品。

這八品當中的研討題目,主要來自於現場的聽眾,也來自於我們網路班跟我們同步學習的聽眾,大概有一千多位。我們把這所有的題目匯集起來以後,根據兩項原則:第一個,相應性,就是你那個題目跟我們上課的主題是相應的;第二個,普遍性,這個問題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所以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就刪掉了。我們等於是匯集了四個主題。

我們這次的課程雖然有八品,其實它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就是「會權入實」,就是我們怎麼把權法的事修跟理觀的智慧對接起來,所以這次討論有四個主題:第一個,有關理觀;第二個,有關事修;第三個,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第四個,有關淨土。這四個主題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對這一期的課程,整個《法華經》的迹門——開權顯實,就有一點概念了。

 

1700】我們怎麼才能「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第一個主題,有關理觀

我們看第一個主題,是有關《妙法蓮華經》與一佛乘法門的理觀智慧,有三個小題。我們先看第一個小題。

【學員提問】師父曾講過,初地之前,對於因緣所生法我們是要遠離的,也強調《法華經》核心是會權入實,要用摩尼寶珠與外在因緣貿易所需,這就意味著又不能完全捨棄因緣;又則,作為僅僅還是資糧位的我們,離初地尚遠,離相很難,著相乃常態,請師父慈示,那我們怎麼才能「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是問理觀。其實理觀的智慧是離不開因緣法的,你一定要面對因緣的挑戰,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終。這句話,「百花」指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種花。那麼我們怎麼樣在因緣當中走過因緣所生法,到臨終的時候能夠「片葉不沾身」?

如果是法身菩薩,他的理觀是非常堅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無明,證法身,他的確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薩的每一期的生命,他來的時候是清淨本然,走的時候也是清淨本然,這中間對他來說完全無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們這一期生命,從小到大,走到臨終的時候,如果完全都沒有修學,那一定是沾滿身。你看每一個臨命終的人都是怎麼樣?心有千千結。來的時候帶著業力而來,走的時候帶著業力跟妄想這兩個東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滿身。

如果一個凡位的菩薩,就是我們開始修理觀了,那麼我們這一期走過來會怎麼樣?答案是:有些會沾身,有些不會沾身。我們資糧位的菩薩理觀薄弱,雖然有理觀,但薄弱。你遇到了人事因緣,如果跟你的業緣比較輕,比方說你去超商買東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邊排隊,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後就忘掉了,它不會沾身的,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會輕輕地走過去。但是,你的六親眷屬的影像一定會沾身的。

所以,凡位的菩薩,「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不成立的。我們在<安樂行品>裡面講到身安樂、口安樂,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觸,就是理觀你不能夠去否定事修的。比方說做官的、從事婬業的、從事殺生的、邪知邪見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遠離的。你不能夠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我要無差別地面對一切眾生。你別忘了,你是資糧位的菩薩。

我們看,在<勸持品>的時候,佛陀對於法身菩薩,他什麼規矩都沒有。他只告訴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在佛的面子上,安忍,就可以了,他這個就過關了。到了<安樂行品>那規矩就多了。你的身業,哪些因緣是不能碰的;口業,什麼話是不能說的;你意業,什麼念頭是不能動的。就是有些花叢你可以走過去,有些花叢你是不能走的,就是你走不過去的。

所以我們臨命終,為什麼印光大師說到晚年要收心?如果你是聖位的菩薩,你有什麼好收的呢?你收什麼心呢?對你來說「順逆皆方便」!

所以諸位!就是說,不是說學完《法華經》,知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然後你就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理論上是沒有錯,但事實上,因緣上你過不了關的。所以,對於人生要怎麼過,我們要選擇。我的理觀的所緣境只能夠面對什麼?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緣,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學了理觀,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我這個摩尼寶珠到底要來面對誰?要面對的是你無可選擇的。比方說你的子女,你沒辦法選擇;你的家人,你的六親眷屬,因緣跟你特別深的,這個業力,你該還的就是要還。這個時候,你只能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把它的勢力降到最低。所以理觀是怎麼樣?是面對於你不可逃避的因緣。

所以我們淨土宗就是,該收心還是收心,但是有些因緣你收不了,你不能夠否定因緣果報。你欠人家的,他一天到晚刺激你,你只能承受的。那你只能夠說,我面對這個因緣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可以的。所以你要知道,理跟事要清楚。事,要揀別,有些因緣你不能碰,你過不去的。你把佛陀規定的這些因緣刪掉以後,其他因緣你只能硬著頭皮認命了。但是基本上就是,你不跟它互動,這個花對你的影響就降到最低。這個就是所謂的凡位菩薩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這個概念。所以你要知道,我們理觀面對的所緣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緣。

就是說,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比方說菩薩戒,為什麼你要看菩薩戒?說,我怎麼知道哪些因緣要避免?是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要看佛陀怎麼說。有些因緣要離開的,有些因緣你不能碰的。這一些事修的防護作用,我們該有的身口意的防護,都是要建立起來,然後才能夠說,我盡心盡力地去做,「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所以,凡夫是有條件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1701】如何理解剎那無生的道理?

看第二題,這也是理觀的。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示,在法華會上龍女轉身成佛,龍女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能否請師父再解釋一下剎那無生的道理。

【師父答疑】「剎那無生」這四個字,是指我們一念的心跟清淨心接觸的那一個剎那,叫做剎那無生。所以無生指的是清淨心。因為清淨心沒有生滅相,它離一切的生滅相,所以它是無生。其實無生就是無滅的意思。

為什麼我們跟真如的相應是剎那的、是瞬間的、是圓頓止觀、是當下的?這個觀念很重要。你看我們事修,比方說你修布施,布施是當下成就的嗎?當然不是。你可能今天布施一點,明天布施一點,你布施了一輩子才有福報出現,布施它是點點滴滴。所有的事修都要漸修的,持戒也是這樣。你今天持戒,明天持戒,要經過三年小成,五年中成,十年大成。所有的事修都沒有所謂的「剎那」這兩個字。凡是剎那一定是理觀,就是所謂的「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諸位!我現在考你一個問題:你們聽了師父這麼多課,為什麼理觀是頓悟的、是頓入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頓入不思議境。為什麼?給你們想三十秒。這個很重要,這對你臨命終很重要。為什麼事修不能講我剎那去修布施、剎那去持戒?不可以。持戒只能夠累積性的,我一輩子去修布施,一輩子修持戒。只有理觀叫剎那。想到了?因為理觀的真如是你本具的,它本來就在你的心中,你不用去修它。你只要怎麼樣?你知道覺悟就好了:哦,原來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質,是清淨心!

在整個佛陀的教法當中,有資格稱為「剎那」這兩個字的,就剎那相應的,只有兩個法門:一個是真如,一個是淨土宗。淨土宗臨終的感應道交也是剎那,「一剎那中離五濁」,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也是本具的。它是本具的,也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我們只是「轉他成自」,我們跟彌陀的功德以及現成的功德感應道交。所以,在佛教裡面凡是談到剎那的,就是這個東西已經成就了,就看你要不要跟它感應道交,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承認它而已。你看很多人,你看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過去業障深重,造了很多的罪業,臨終的時候突然間當下安定下來,念佛往生。蕅益大師說,這種五逆十惡帶業往生,都是過去生理觀很強的,否則他做不到。你有本事你做做看。你造五逆十惡,你臨命終是躁動不安的,那個業力會去壓迫你的,你那時候內心的「弟子心不安」是非常嚴重的。雖然果報沒有現前,那個花報就夠你受了,那個罪業的花報。他造了五逆十惡,臨終為什麼就能夠瞬間、突然間安定下來,不隨妄轉,提起佛號往生?這種人,蕅益大師說,百千萬中難得一個。就這個人是過去生理觀很強,今生是一時的糊塗犯了罪業,但是理觀的智慧不會退失。理觀的本身,你觀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是清淨心。它是摩尼寶珠。而你本來就有摩尼寶珠,只是你過去不知道。所以,你知道你有摩尼寶珠了,你心就安定下來了。你以為摩尼寶珠是你修來的?當然不是。

所以,諸位!凡是跟修德有關的,比如說,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嗎?你當然沒有持戒嘛。你內心是清淨,哪有持戒?持戒是後來的莊嚴嘛。持戒要去修嗎?要。布施要修嗎?當然要修嘛。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門,託彼法門來莊嚴你的內心,這個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

但是理觀,你是直觀你的真如本性當下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它是本來就存在在那裡,你過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剎那無生,它重點在剎那。能夠稱為剎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真如法;一個是淨土法門,他力門,果地教。因為這個都是現成的。

這個對臨命終很重要。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很多妄想干擾你,你要快速地把心安定下來,只有一個方法:跟你的真如本性對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馬上就能夠不隨妄轉。這個主題我們待會兒會說明。

剎那無生,這四個字很重要!它的核心思想在於「剎那」這兩個字。因為無生,你的心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你看《淨土懺》裡面說,我們凡夫在無生中妄見生滅、在菩提中妄起煩惱。一面清淨的鏡子,我們自己在跟灰塵互動。自己跟灰塵互動,我們不認那面清淨的鏡子,我們去注意那個因緣所生法的假相,結果就弄得自己在清淨心中去顯現生死輪迴。所以你現在重點是把那面清淨的鏡子找出來。

 

1702】怎麼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識?

【學員提問】如果選擇真如,就要放棄有所得心,但凡夫難免有所得心,學了《法華經》之後受到鼓勵。如何判斷自身因地發心的真偽呢?

【師父答疑】理觀智慧的生起,就是我現在去迴光返照我一念的清淨心。理觀當然講的是安住,那我們有沒有什麼指標?因為理觀是無形無相的,有沒有什麼指標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識?

有兩個指標:

第一個,寂靜。就是說,你學了《法華經》以後,儘管你的人生沒有太多變化,你跟誰互動還跟誰互動,但是你發覺,你比較不容易受外境給你的影像的干擾。就是「百花叢裡過」,雖然不是「片葉不沾身」,沾得比較輕了。就是你內心有某種寂靜的力量出現,淡泊寂靜,對得失的心也淡薄了。

所以,剛開始你可能會不適應那種寂靜,因為我們的內心習慣在垃圾裡面活動,就是他房子弄得很髒已經習慣了。突然間,這個房子變乾淨了,你會覺得好像人生沒什麼滋味。對了!人生本來就是要從沒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所以你的心一開始慢慢趨向於寂靜的時候,你會覺得好像不習慣,但是你習慣以後,你就非常喜歡寂靜了,就是你慢慢體會到祖師說的「好事不如無事」。那種寂靜的力量生起的時候,也恭喜你,代表你的生死業力開始沉澱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願望。三乘的修學都有寂靜,我們怎麼去區別大乘的寂靜跟小乘的寂靜?小乘的寂靜是空、無相、無願。所以你在寂靜的時候你要注意,說我這個寂靜是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對佛菩薩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那這個寂靜你就要小心了,這個寂靜就不對了。你這個寂靜就不是清淨心的寂靜,你是跟空性相應的寂靜了,就是斷滅性的寂靜了。

所以,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兩個指標:

第一個,寂靜的心生起;同時,寂靜當中帶有一種菩提的願望,你不見得馬上會去實踐,但是你有那種理想在。所以,當你的心中出現寂靜中又帶有願望,願望中又帶有寂靜,應無所住而生起菩提心,這個就對了,就表示你的這個安住是正確了,繼續走下去是對了,你這個方向已經走對了。套一句咱們古代的說法,你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後面的路就好走了,你成就佛道是遲早的問題了,看你精進而已。我們最怕的就是,你學了《法華經》,你還在市區裡面打轉,你找不到高速公路。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連安住都沒有安住,你後面就很難修了,你就活在那種躁動不安的階段。那什麼叫安住呢?兩個指標:寂靜、願望。

 

1703】理觀是不是也有次第性?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弟子這邊想問的是剛才第二題。

【師父】就是剎那無生,是嗎?

【學員】是。師父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說,理觀的智慧之所以可以「剎那」,是因為我們本來本具的,所以剎那就可以入。龍女她剎那間入這個理觀的道理,她就不退轉,可是我們凡夫也常常在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我們還在這邊。

【師父】對。

【學員】弟子想請教師父,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我們跟龍女之間的差異在哪裡?這理觀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學習的次第性?我們該怎麼樣逐步逐步地讓理觀能夠變得這麼有力道?謝謝師父!

【師父】諸位有沒有聽過六即佛的思想?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有沒有?(學員:有!)

就是說,真如本性是不可切割的,它跟事修不一樣。像布施,布施可以切割。比如我發心要布施一萬塊,我可以今天供養五百塊,明天供養五百塊……它是可以慢慢累積起來的。理觀智慧不可切割。但雖然不可切割,它也有淺深的差別。就是,你說我安住無生,我們不能否定你,但是你的無生叫做什麼?名字即無生。有沒有聽過?名字位的無生。就是,你的無生是怎麼建立的?靠你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哦,「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你沒有看到無生,但是你透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幾句話的引導,你隨順於無生。哦,名字位的無生,名字位的剎那無生。名字位,但好過那些什麼都不懂的。這個無生,你一分的相應,一分的力量。

然後,名字位接下來是什麼?對!觀行位。智者大師就是觀行位的無生。觀行位就要有禪定了,他是進入這種更深層的調伏的力量。觀行以後,下一個是相似位,就是六根清淨位,這個斷見思了,入了聖人。但這個時候無生還沒有出現。要到這個分證位,分證位就是大乘的見道位,破無明證法身了。見道位,再一個修道位。最後究竟位。所以,無生這個真理,由淺入深是即而常六,它有六個階位。但是,雖然六個階位,都不離開無生,所以也是六而常即。這樣懂嗎?所以,有階位的。就是說,理論上,我們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我們可以說是,就印光大師讚蕅益大師說的,「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佛陀的知見就是站在一念心性來看十法界的因緣法如夢如幻,對不對?那我們的一念心性看十法界的這種即空即假即中的無生的真理,跟佛陀的知見是隨順的。就是佛陀是父親,我們是小孩子,但是我們是怎麼樣呢?一脈相承的。

你看,我問你,一個七十歲的父親跟一個二十歲的小孩子,這兩個有沒有差別?你可以說有差別,你也可以說沒差別,是吧?差別在於,父親的經驗老到,對各種家業的掌控、對這種財產的分配,他是非常的自在。這個小孩子呢,你說,欸,他什麼都不懂!但你別忘了,他是他兒子,他是一脈相承的,他以後是繼承家業的。你隔壁的鄰居他表現再好,他會繼承你的家業嗎?不會,是吧?雖然你是一個生死凡夫,但是你是佛陀的知見。三乘的聖人他再怎麼修,他是三乘的知見,他要成佛,對不起,請你來學《法華經》。因為他這個空性的智慧跟佛道是不相應的,他只能解脫,到了解脫道以後他無學了,這個軌道沒路走了。所以阿羅漢他為什麼一定要學《法華經》?因為在他的這個四諦法門當中,他這個鐵軌走到無路可走了,他小乘的無學位了,他大事已辦了。就是說,你要麼就入涅槃,要麼就是換跑道,因為你這個跑道沒地方走了。他從《阿含經》來修行,他到頂了,要換到一佛乘的跑道才有辦法從空出假,迴小向大。

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無生是所有階位裡面最低的,叫做名字位。但是你別忘了,你以後的成佛,你有一天在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慧的成佛,你要感激現在的你。因為你現在種下一個菩提的種子,後面才有你無量劫的成佛那個果實。一佛乘的思想它好就好在,它因果是完全一致的。你成佛也是靠一念清淨心,只是那個清淨心加上六度的功德莊嚴——事修,就差在這兒。但是本質,那個清淨心跟你現在悟的清淨心是沒差別的。就是說,佛陀的清淨心加上了很多六度萬行的這種資糧力,加上很多的經驗;我們是剛開始出生的小孩。但重點是,我們是一家人。所以,無生雖然分成六個階位,說是即而常六,但是也六而常即。這樣懂嗎?就是說,我雖然業障深重,煩惱很多,但是已經投生在佛家,因為佛法的種性只論知見,不論修證。你修證再好,你隔壁的人表現再好,你不是我們一家人,對不起,繼承財產你是沒分的。所以,理觀決定你的種性,事修決定你的資糧,功德力。所以,這個剎那無生,是佛陀、法身菩薩跟圓教的名字位以上才有辦法進入這個領域的,就是佛陀的知見。

所以我們現在的階位,如果你對這個無生的真如本性能夠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這個名字位範圍非常廣,很廣。

你剛開始知道,也是名字位。你看蕅益大師他謙卑,他也說自己是圓教名字位,但是他是圓教名字位的尾端了,他即將進入五品觀行位了。五品觀行位力量就大了,他那個調伏力,圓伏五住。到了六根清淨位那就斷見思了。所以我們現在等於是怎麼樣?我們現在是進入一個成佛的跑道,但是還沒開始走。但是這有什麼好處,你知道嗎?你的進步會比別人快。因為這個跑道,你是坐大白牛車。

第三題就是怎麼樣判斷我們的安住真如本性?就是寂靜跟願望。

 

1704】如何讀誦《法華經》,用文字相熏習內心,改變思惟?

第二主題,有關事修

前面是理觀。我們看第二大題,有關《妙法蓮華經》的事修法門。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示,用恭敬心讀誦《法華經》,用文字相熏習內心,改變思惟,每天讀誦一品,行有餘力,進而書持、供養,為人解說。

【師父答疑】這題目好就好在用文字相熏習內心,改變思惟。是的,就是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其實理觀是一剎那相應,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有一些事修方便?那當然就是書寫、讀誦。書寫讀誦當然就是用文字相熏習內心,改變思惟。是的。

在讀誦的時候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的:

第一個是方法。

為什麼文字相能夠熏習內心、改變思惟?它有三個過程:第一個,文字般若;第二個,觀照般若;第三個,實相般若。首先你要把文字相變成觀照,觀照智慧。這個時候你對《法華經》要先怎麼樣呢?你要先學習。

如果你對《法華經》的義理完全不懂,什麼叫做約迹門開權顯實,什麼叫約本門開近顯遠,你完全沒有學《法華經》,你就去讀誦,你只得到文字相的般若,為以後的修行種下一個久遠劫的善根,成就善根。這個善根今生不會起作用,因為你不能把文字變成觀照。所以你必須把道理懂了以後,你才能夠隨文入觀,把文字相轉成觀慧。第三個,把這個觀慧變入實相。這第三個階段把觀照變成怎麼樣?法法會歸你的心性。

你看,《法華經》的前半段主要是加強清淨心,到後半段,本門,那就是菩薩的妙用,就講到菩提願了。菩薩的普門示現,都是願力的顯現。比方說你讀<見寶塔品>。你看<見寶塔品>,你讀到「從地湧出,住在空中」,這寶塔什麼意思,你不懂,你就「哦!這個寶塔很漂亮」。那你就活在文字相。但這個寶塔所表法是菩提願。說,哦!這個是多寶佛過去所發的願,這寶塔才會出現。然後寶塔為什麼在空中呢?因為這個菩提願相應於清淨心。法身菩薩的願,它不是坐在地上的,是在空中的,在離相的清淨心的空中。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怎麼樣?要先受持。你明白道理以後再去誦《法華經》,那麼這個文字相可以轉成你心中的觀照,最後能夠加強你的理觀智慧,入實相般若,就是會到你一心真如的實相的安住裡面去。

這個是方法。從文字入觀照,觀照入實相,這是方法。

第二個是心態。

這個心態是所有修行的心態。就是諸位!你做功課的目的是要讓你進步的,要增上,你不是只是做功課。所以,從進步的角度,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寧可少念,不可草率!我們很多人做功課沒有注意到,做功課是要增上、進步的,他就是把功課做完就算了,就含糊籠統。

我過去做過老法師的侍者。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有一次去見海公師父,跟他請教一個問題。我從門口要進去的時候,從窗戶看到他老人家在打坐,他打坐的時候前面放一本經書,是《楞嚴經》的經書。他老人家是讀一段以後,就靜坐,在那邊思惟。他讀一小段,他眼睛就閉著,在思惟這個《楞嚴經》的義理。

就是說,今天你做功課的目的不是把它念完就算了。你是不是能夠把這個文字的相轉到你內心去變成一種光明,那你的聞思就很重要了。你要怎麼樣?細嚼慢嚥。學佛最怕囫圇吞棗。你慢慢地去體會,這裡面到底佛陀想告訴我們什麼?在我們內心當中會建立什麼樣的觀慧?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的心態,一定要知道,修行是要進步。你每天要進步,而不是把功課做完就好。那只是交代功課而已。

這地方就是兩個,第一個方法,第二個心態。你掌握這兩個原則,你就會受益了。

 

1705】阿羅漢和菩薩在佛陀授記前後,對時空相的體驗會有所不同

嗎?

【學員提問】《法華經》上描述了很多時空相貌,有龍女的剎那轉身,有無量的過去相,也有佛陀給阿羅漢授記後講他在未來的各種時空相,無盡時空都不離現前一念心性,那麼阿羅漢和菩薩在佛陀授記前後,對時空相的體驗會有所不同嗎?

【師父答疑】這個時空相就是我們說的法界了。凡夫的時空相是業力變現出來的。我們先談談凡夫的時空相。凡夫的時空相是單一的時空相。你看你,你今生的軌跡,你有你的時間相,有時候有些時間過得很快,有些過得很慢。一般痛苦的時間會過得比較慢,快樂時間過得很快。比方你小時候很痛苦,你覺得小時候時間拉得很長。在你的時空相裡面,你的空間,你遇到什麼人,你遇到什麼事,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今生要走的時空

相。這個時空相是單一的,就是完全由業力變現的,就是你要面對的。過去有人在佛教文章裡面說,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變成蚊子,他可以變成一百隻、一千隻蚊子。這個解釋是錯的,他沒有學唯識。我們今天的人,比方你是人,你的整個生命、你的時空相是你的生命的全部了。你就算變成一隻螞蟻,就算你變成一個微生物,你的時空相也涵蓋你的全部了,全體不變,全體隨緣。不可能說你一個生命變成一百個生命,除非是法身菩薩,凡夫沒有那麼多時空相。凡夫呢,你記住,任何時候,你只有一個時空相,不管你是變成什麼,你就算變成一個非常微小,用顯微鏡看到的微生物,你也是只有一個時空相。就是,凡夫的時空相就只有一種。我們的時空相是片段的,這個時空相結束了換另外一個時空相,就是生死輪迴,分段生死。

法身菩薩的時空相就不一樣了。你看初地,他證得真如本性以後,可以有一百個時空相。那個時空相不是業力,叫做願力,他可以隨願受生。他可以選擇到畜生道去做一個蛇王,現出蛇的時空相來度化跟他有緣的眾生。他可以變成鹿王、變成猴王,他也可以變成人,各種各種。當然,他也可以現成佛法界。變佛法界困難度高一點。我們說過,從法身要轉成應化身,你要發願,要修六度,要去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你要等待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成熟了,然後投胎到你的地方去。你本身要成就,你還要等待跟你有緣的眾生,等待他的善根成熟。所以,初地菩薩可以同時現一百個時空相,就看他要不要。但是現佛身相對困難。一般九法界你隨時可以現,現佛身就不是你要不要而已了,那你要去修的,應化身的佛是要修的。凡夫的時空相是業力,法身菩薩以上的佛菩薩的時空相是願力。他有很多自在力,這個時空相結束了,這個蛇後來被殺了,他隨時又變一個時空相出來。阿羅漢的時空相呢?阿羅漢的時空相也是單一的。但他比較簡單,他的時空相就是涅槃寂靜,他沒有其他時空相。你不管對他做什麼,他的心永遠是涅槃寂靜樂,就這樣。他跟外境是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因為他不受一切法,他的六根的受已經被破壞了,你怎麼對他都是一樣,他大不了就提前走而已。但是,如果阿羅漢聽了《法華經》,佛菩薩給他授記,對的,他時空相改變!他從一種涅槃寂靜的時空相轉成一念心性的時空相,這個時候會權入實,那他就是又回歸到一念心性了,他的時空相又變成初地,就是一百個分身了。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他的時空相就很單純,就是涅槃寂靜相。

我們凡夫的時空相是多彩多姿,尤其富貴的人,他有各種各樣的人事的因緣。阿羅漢在受完記以後對時空的體驗他會不同的,他從一種空性的寂靜轉成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功德妙用。就是這個時空相不同。

 

1706】《法華經》的經文裡,有很多次使用「從地湧出」,有何深意?

【學員提問】《法華經》的經文裡,有很多次使用「湧出」,甚至有一品的品名直接就是<從地湧出品>,這個詞如此頻繁使用,是不共於其他經典的,請示師父有何深意?

【師父答疑】「從地湧出」,佛教很喜歡用大地來譬喻我們的內心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大地能生萬法,它有能生的功能,而我們的內心也能夠去創造萬法。當然,凡夫可能創造的是六凡法界,佛菩薩創造的是整個功德莊嚴。

我們先談談凡夫的大地。凡夫的大地叫做什麼呢?叫做雜草叢生。我們這個大地生出各式各樣的雜草,都沒有用的,也不能吃,也不能作藥。

三乘的大地呢?三乘人的心,他這個地,它從地湧出什麼?三乘,你可別忘了,他雖然不能成佛,他是有果實的,他是一個果樹,他是有各種的三乘的道果,三乘是有道果的。所以三乘的大地是各種的藥草果樹。

那麼佛陀的大地呢?佛陀的大地有無量無邊的果樹,萬德莊嚴。

修行就是先改變你的大地。這個很重要,就是你不要馬上去種果樹。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先修理觀,再修事修?諸位!你知道為什麼開智慧那麼重要?就是說,好,你現在這個大地只能長出雜草,但你現在不換這個大地,你不斷地種,你只能夠長出漂亮的雜草。漂亮的雜草還是雜草,為什麼?你不可能變成藥草或者果樹。因為你這個大地就是只能長出雜草。所以,你今天的智慧理觀不建立起來,你廣修福德,到最後叫做,你修了很多美麗的雜草、莊嚴的雜草——人天有漏福報。

所以,為什麼佛陀用大地?就是說,你要先把你的大地給換掉,把這種貧瘠的大地轉成佛陀的大地。就是把你的心態先轉成佛陀的知見,然後再去修事修。就是,修行先從根本上改變大地,然後再從大地裡面去種事修的因果的樹。

但是這個大地,他有時候講凡夫的無明妄想的大地,有時候講佛陀的一心三觀的大地。比方說我們看迹門,迹門<見寶塔品>,寶塔是怎麼?

「從地湧出,住在空中」。這個地是指什麼?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地是無明妄想的地。因為,迹門的目的是怎麼樣?因地,它是要破無明,它是要成就般若德,它破無明證法身的。所以,這個大地如果出現在迹門,那指的就是凡夫的無明妄想。

如果這個大地出現在我們以後的課程,「從地湧出」在本門出現,那就是功德妙用,那個地就是真如本性了。這樣懂嗎?就是果地的妙用了,因為本門是指佛陀的果地的功德妙用。我們到了下一堂課講到<從地湧出品>的時候,你會發覺,裡面的經文跟前面完全不一樣。前面我們所學都是凡夫跟二乘人的心態,攀緣、執著,凡夫攀緣因緣果報,二乘人攀緣空性,這是比較不圓滿的一種思想。到了本門以後,你只能夠合掌,隨喜讚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藥王菩薩本事品><妙莊嚴王本事品>,全部是在講佛菩薩的功德妙用。所以,這個地指的是真如本性。

這個大地,諸位!如果它是在迹門出現,這個地就是我們的無明妄想。它會告訴你怎麼突破無明妄想。到了本門以後,這個地就真如本性了。所以,你一看就知道,反正有三種大地,凡夫的大地、三乘的大地、佛陀跟法身菩薩的大地,三種大地。

所以,從修行的角度,先把大地變成佛陀的大地,然後再去種樹。就是為什麼先理觀、再事修,是這個概念。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