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094(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Rbaz5n                                      

Podcast : https://reurl.cc/6Ev6yM

目錄 

1502 成佛是你的心地法門,你的理觀的智慧,這是成敗關鍵

1503 為什麼十方二世諸佛要匯集一處?

1504 能夠受持、弘傳《法華經》有什麼功德?

1505 如果《法華經》有一天沒有人弘傳了,意味著什麼?

1506 受持弘揚《法華經》很困難,你怎麼才能長久相續地去實踐?

1507 《法華經》難就難在哪裡呢?

1508 所有的法都能夠會歸到你的清淨心那個本體上,那你這個就對了

1509 為什麼修行最怕你找不到路頭?

1510 為什麼到了五濁惡世當中,你能夠讀誦此經,迴光返照你的清淨心菩提願,難能可貴?

1511 為什麼你把《法華經》裡面的道理告訴你的同參道友,是難能可貴?

1512 為什麼能夠聽懂《法華經》,深解義趣,是難能可貴?

1513 當你在讀誦、思惟《法華經》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未來的萬德莊嚴就是從你這個時候開始在成就了

1514 佛陀跟你保證,你受持《法華經》,你未來的佛身已經開始醞釀成就

1515 一般人為什麼難信難解《法華經》?

1516 如果你希望啟動真如本性,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這種向外攀緣的有所得心改一改

1517 如果有誰能夠發心信解、受持、讀誦《法華經》,為什麼應該在十方二世諸佛前面心念口說,立定誓願?

1518 為什麼你能夠信解《法華經》,又能夠受持而且能夠隨文起觀,釋迦佛、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

1519 你發起清淨心、菩提願,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是勇猛,你是精進,你是真正地如法持戒,你是真正地修苦行

1520<法師品><見寶塔品>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讚歎弘經功深福重,但有什麼不同?

1521】在佛陀讚歎受持《法華經》功德的時候,這兩句話是真的很重要!

1522 一般人沒有學《法華經》,會落入哪兩種極端?

1523 《法華經》的好,好在哪裡?

 

1502】成佛是你的心地法門,你的理觀的智慧,這是成敗關鍵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一十七面。我們看庚一的「舉三佛以勸持經」。

本科是整個迹門的流通分的第二品,<見寶塔品><見寶塔品>等於是,很難得地,釋迦牟尼佛把十方二世諸佛請來。什麼叫二世呢?過去世是多寶佛,現在世是釋迦牟尼佛。當然未來世還沒有成就,就不能請了。那麼這兩世請來以後,再把自己的十方的應身佛請來,就構成了十方二世諸佛,簡稱為三佛,過去佛、現在佛跟十方佛。在這麼隆重的情況之下,這三尊佛做什麼事呢?證明《法華經》所說的一乘的因地的殊勝、果地的殊勝。

什麼叫因地的殊勝?看看空中你就知道了,寶塔在虛空中。就是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念佛也好,持戒也罷……到底你今天念佛是不是成佛的因?當然念佛可以往生,持戒可以讓你尊貴,但是這跟成佛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你們都沒有找到成佛的正因。每一個法門都有它單向的功德,布施成就富貴,持戒成就尊貴,忍辱成就莊嚴。

但是單向的功德,我們前面說過,單向功德是沒辦法成佛的。成佛必須要有總持的功德。你要把這些單向整合起來,那就只能靠清淨心、菩提願了。所以成佛不是你修什麼法門而成佛的,成佛是你的心地法門,你的理觀的智慧,這個是成敗關鍵。

你修的法門是影響你的成佛的快慢。你比較精進,廣修六度,你成佛快一點;你修得比較少,成佛慢一點。但是,你是不是走在成佛的跑道上,那就完全看心地法門了,你的清淨心菩提願,就是看的是這個。你沒有走到這個跑道,你怎麼修都沒有用,你只有得到單向的功德。如果你今天不安住一佛乘的因地,說實在,你今生的成就就非常有限了。依你的壽命來看,你今生也就跟三寶結個緣而已。

因為單向的功德,你完全靠事修,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你不修理觀,不站在成佛的因地上來念佛,就算你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後你日課十萬,一天讓你念十萬,這是極限啊。我們有試過,你一天要念三萬聲佛號就很難。給你念十萬好了。然後呢?你念一百年,就給你念一百年,如救頭燃地去念一百年,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

就是說,諸位!我們輪迴到現在,如果你試圖完全靠事修去找到突破,那我跟你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量劫來,你永遠被阿賴耶識的業力跟妄想掌控,這個大魔王你沒辦法突破它的。就是你修單向,它根本不怕你。阿賴耶識就不怕你修單向功德,因為你逃不出它的手掌心。但是你從根本上去消滅它,你內觀清淨心,把你的摩尼寶珠拿出來,發起菩提願,你從根本上去改變你的生命,那你今生會有大突破的。因為你從內在改變跟你外在事修是不一樣。

 

1503】為什麼十方二世諸佛要匯集一處?

但這種觀念為什麼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第一個,《法華經》佛陀本來就很少宣說;第二個,說了你也不信。所以怎麼辦呢?佛陀只好把十方二世諸佛都請過來,不是只有我這樣講,十方的應身佛跟他的本家的弟子也是這麼說的。過去佛是這麼說,現在佛也這麼說,十方佛都是這麼說的。所以,我們一個弟子疑根比較重,看到這麼多佛都這樣講,那就接受了。這是佛陀把十方二世佛請來的目的,所以三佛勸持。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這一段是講到三佛勸持。說多寶佛已經是過去佛了,滅度了。他滅度以後,他老人家沒有休息,以他的大誓願力,還是在塔中現獅子吼,說:「善哉善哉!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還請法。那麼多寶如來跟我,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跟所召集的十方應身佛,那就三佛了。這三佛來到這個地方證法的目的,「當知此意」,弟子們要體會這裡面的深意。為什麼十方二世諸佛要匯集一處?因為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護持、受持這部《法華經》。

「諸佛子等」,十方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這個是希望大家能夠發願,一方面受持,一方面弘傳。這是三佛勸持。

 

1504】能夠受持、弘傳《法華經》有什麼功德?

看最後一段,護法功德。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這以下講到我們能夠受持、弘傳《法華經》的功德。

說「其有能護」,能夠自己受持、讀誦、書寫或者為人演說《法華經》的話,那麼你這樣子等同供養釋迦牟尼佛、多寶佛這兩個功德。因為多寶佛、釋迦牟尼佛都是為了證明這個《法華經》的。而且你也供養了十方來的這些應身佛,他們放出光明、放出香氣,來莊嚴這些依報國土的世界。這你等於是供養十方二世諸佛了。而且,你能夠為人演說此經,你就是能夠見到我釋迦牟尼佛、多寶如來跟十方應身佛。

所以這段經文等於是怎麼樣說呢?受持《法華經》你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等同親見十方諸佛。那你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表示你的智慧善根成就。第二個,等同供養十方諸佛。那表示你的福德廣大。

所以蕅益大師說,受持《法華經》就是受持佛身。你等於受持佛身,套一句咱們淨土宗說的話,就等於「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只是淨土宗是靠他力,《法華經》是靠自力。就是你能夠受持《法華經》,去讀誦受持,迴光返照,你就能夠啟動你的摩尼寶珠,等同供養十方諸佛,等同見到佛身。是這樣一個情況。

 

1505】如果《法華經》有一天沒有人弘傳了,意味著什麼?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其他經典的流通分,當然佛陀講完流通分,一定會讚歎本經的功德,但是沒有這麼大的一種場面,把十方諸佛請來,把過去佛也請來。這種心態就好像我們在窮子喻說的,就是一個老父親,他知道即將死亡,而財產沒有人可以依託,所以怎麼樣?內心可以說是非常的憂念。就是說,你只要肯回家,那麼佛陀的內心就歡喜了。

就是說,如果《法華經》有一天沒有人弘傳了,那諸位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知道嗎?就是《法華經》沒有人講了,大家只知道修其他法門了,只知道拜懺、布施、持戒,只修單向的,那表示佛種斷滅,沒有人可以成佛了。凡夫你怎麼修都不可能成佛。你有可能往生,淨土宗好一點,往生到極樂世界還可以親近十方諸佛。那如果你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在娑婆世界,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沒有人可以成佛,就表示未來的法也將斷滅。因為佛種一斷,法種就斷。法種一斷,就沒有人真正成就聖道,那僧種也斷。所以《法華經》一斷,三寶種子都斷。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那麼緊張、那麼的殷切?就是年紀大了,思念在外面流浪的兒子,趕快迴光返照,趕快把你的自性功德力啟動起來。而這樣子只有《法華經》可以做得到,就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所以佛陀才用這麼大的陣仗,把十方諸佛——他的應身佛都請回來,過去、現在佛都來作證。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弟子們當知此意:佛陀為什麼要把這些佛都請來?就是因為《法華經》太重要。

 

1506】受持弘揚《法華經》很困難,你怎麼才能長久相續地去實踐?

庚二、舉難持以堅誓願 分二:辛一、正舉勸持;辛二、結釋勸意辛一、正舉勸持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這個地方的勸持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總標發起大願。

說「諸善男子」,大家應該怎麼樣?「各自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就是受持弘揚《法華經》是很困難的,所以大家應該怎麼樣?堅定誓願。

《法華經》容易理解,你要有善根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很難去實踐,就是你很難長久相續地去實踐。所以這個怎麼辦呢?只能發願了,靠願力支持。所以你不能只靠智慧,因為靠智慧,可能你一時興起就迴光返照,但是你經常懈怠,它的功力又退失了,所以一定要靠你的清淨心、菩提願。這個菩提願是怎麼樣?幫助你能夠相續地成就清淨心。

所以佛陀說,那你們怎麼辦呢?佛陀說你就發個願,要發願,用願力來以願導行,去受持讀誦,然後加強你的清淨心。所以這個清淨心跟菩提願互相幫助,清淨心淨化你的菩提願,菩提願去做種種的修學,也加強清淨心,就這兩個變成相互的作用。佛陀在講完這個清淨心,就勸大家發願。

 

1507】《法華經》難就難在哪裡呢? 

看第二段「顯示難易差別」。這個地方難易差別有六小段,先看第一小段。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前面佛陀講到「此為難事,宜發大願」,那麼《法華經》難就難在哪裡呢?佛陀要稍微校量一下。

先校量演說的功德。他說:「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這個地方講到權法,三乘權法的功德。「諸餘經典」,就是《法華經》以外的講到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法門。這個法門的修法很多了,比方說布施、持戒等等。你為大眾能夠宣說這種單向的功德,「未足為難」。因為單向的功德會讓我們成就安樂,甚至於解脫,但是它沒辦法成就成佛的正因,所以這個相對是容易的。這個是講到三乘的功德相。

或者你今天修神通相,怎麼修呢?你用雙手來接住須彌山,這個須彌山是三千大千世界最高大的山。然後呢?把它遠擲到他方。須彌山是很重的,你把它丟到其他的世界去。那麼丟多遠呢?丟到無數佛土之外。這種神通也不算難。

或者你用小小的腳趾頭來牽動整個大千世界。然後呢?把大千世界也是要遠擲他國,丟到其他的國家去。這也是需要很大的神通力,但是這個也不難。

或者說你「若立有頂」,你用神足通飛到色界的四禪,叫有頂(有頂天就是色界四禪),為諸天人演說「無量餘經」,無量餘經就是《法華經》以外的人天乘還有三乘,就是整個五乘法門,這種單向的修學,「亦未為難」。

那麼最難的是什麼呢?若佛滅度以後,在惡世中能說此《法華經》,給眾生成就成佛的正因,這個是真難。

 

1508】所有的法都能夠會歸到你的清淨心那個本體上,那你這個就對了

這個地方比況兩個東西:第一個,三乘的功德,或者你說五乘的功德也可以,廣義來說。第二個,是神通相。當然三乘的功德好過神通相,因為神通這個東西它只是一個假相,它對你生命沒有什麼幫助。三乘功德對生命是有幫助的,雖然不能成佛,但是有幫助的。

這個神通是這樣。過去有一個喇嘛尊者,他跟他師父兩個,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山洞閉關。閉關的時候他師父就要他打坐,他說你要內觀你的智慧,把你心中的智慧找出來。他師父是誰?印度的一個教派叫山卡拉教派,可能也看過佛陀的經典,所以他那個內觀智慧跟佛法很像。但是這個喇嘛尊者很年輕,他坐不住,所以他就跑來跑去,動來動去。一段時間以後,就跟他師父說:「我坐不住了,我沒辦法找到我心中的智慧。」他說:「那你要怎麼辦呢?」他說:「我要先到外面參學。」他師父說:「好,給你一年的時間,你去參訪喜馬拉雅山的大師。參訪以後,一年以後這個時候你回來,跟我報告你參學的心得。」

那麼,這個弟子喇嘛尊者就離開他師父的山洞,就到喜馬拉雅山。那個時候有很多在山洞修學的人,各有各的法門,都是單向的法門。一年以後這個弟子就回到山洞。他師父說:「你這一年你修到什麼東西呢?」這個弟子就很得意,就在師父面前把嘴巴打開,就嘴巴吐火。這是一種神通力。你嘴巴怎麼能夠吐火?嘴巴是吐水。他師父說:「你一年就學到這個東西,我一根火柴就可以把火點起來,你要修一年!」當然我們凡夫很喜歡這種幻相的東西。

不過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這個難易在哪裡?就是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這個很重要!就是說,你要知道一件事情,你的煩惱、你的業力是從哪裡生起的,然後你就知道從哪裡用功了。如果煩惱業力是外來的,那你當然可以向外去改變。就是說你的痛苦、你的煩惱、你的業力,一切一切都是外來的力量給你的,那你就不需要修《法華經》了,你靠外在的力量就可以消滅。

但問題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一念的妄想,顛倒妄想變現出來的。三能變,初變業力。你為什麼有業力?就是你一天到晚攀緣,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你離家出走就產生業力。業力結果就變成執著,執著變成妄想。所以既然所有的問題是從內心生起的,當然你改變也得從內心。你怎麼可能靠外在的事修、外在的佛號的音聲、外在的拜懺、外在的布施,去改變你內心的東西呢?

所以,你只有一個方法。你修外在其實是對的,但是你要能夠把外在的事修跟你內在的清淨心、菩提願對接,就對了。「無不還歸此法界。」你布施的目的不是追求福報,你布施的目的是透過布施調伏你的慳貪。所有的法都能夠會歸到你的清淨心那個本體上,那你這個就對了。但是這樣子,眾生難信難解,你跟他講這個道理他難信難解,比你把須彌山丟到遠方去、比講三乘的功德還難。

 

1509】為什麼修行最怕你找不到路頭?

我們看第二段,校量書寫。前面是校量演說,這一段校量書寫。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如果有一個人他可以用神通力,「手把虛空」,當然虛空是不可能抓持的,但是他竟然能夠用神通力把虛空抓起來,而且不但抓起來,還到處遊行。反正佛陀的意思就是,外相的東西,你怎麼變化這個都不難。但是你能夠在我滅度以後,受持書寫迴光返照,找到你的清淨心,發起菩提願,這件事情,「是則為難」。因為你今生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誓願,就是成就成佛的正因,你找到因地了。找到因地以後,那成佛是時間的問題了。就像你這個人的車子,已經找到你的高速公路了,上路了。修行最怕就是你還在市區打轉,還找不到路頭。所以這樣子是很難能可貴的。

 

1510】為什麼到了五濁惡世當中,你能夠讀誦此經,迴光返照你的清淨心菩提願,難能可貴?

我們看第三,校量讀誦。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說你用神通力,這也是神通力了,你把整個大地放在你的足甲上,然後呢?然後升到大梵天,就是色界初禪,那這種神通力不難。但是你在佛陀滅度以後,到了五濁惡世當中,大家煩惱邪見這麼粗重的時候,你能夠讀誦此經,把心靜下來,迴光返照你的清淨心、菩提願,這個是難能可貴,因為你找到了回家的道路了。這個是佛陀讚歎,這是難能可貴的。

 

1511】為什麼你把《法華經》裡面的道理告訴你的同參道友,是難能可貴?

第四,校量受持跟解說。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假使大三災現前,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這個劫火燒起了。這個劫火不是一般的火,是非常大。然後呢?你擔負一擔乾草,入劫火中而不為所燒,那這也是一種神通力或者是咒力,但這種事相的東西都不算難。但是你在我滅度以後,能夠受持《法華經》,乃至於為一個人演說,你把《法華經》裡面的道理告訴你的同參道友,不管他聽得懂聽不懂,這樣子是難能可貴。因為你知其不可而為之,起碼給他種下一個因地。就是說,修行你不能只是外在的事相,你還有一種內觀的智慧,你能告訴他這個觀念就很難能可貴。

 

1512】為什麼能夠聽懂《法華經》,深解義趣,是難能可貴?

看第五段,校量聽受解義。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你能夠受持八萬四千法藏,就是你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好,得到了陀羅尼,把整部經的經文都背下來,然後為人演說(這個地方指的是三乘法),而且可以使令聽者得到六神通,三明六通八解脫,這個也不為難。但是在我滅度以後能夠聽受此經,能夠受持此經,而且能夠深解義趣,這個是非常的困難。

按照佛陀的說法,你第一次聽《法華經》就能夠把它聽懂,那你這個人不是一般人,說實在。你別看你生死凡夫,你過去生一定生生世世親近過很多諸佛,還有親近很多的法。當然,親近諸佛不一定是佛在世的時候,可能是在佛滅度以後的像法、末法。

就是說,你能夠聽懂《法華經》,那套一句經文的話,就是你大乘根熟了,你的根機已經成熟了。《法華經》,你是一聽,第一次就聽懂,那真的恭喜你了,你第一次就馬上找到回家的道路了。所以佛陀說你這個人難能可貴。不但是聽,還能夠聽懂,深解義趣。

 

1513】當你在讀誦、思惟《法華經》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未來的萬德莊嚴就是從你這個時候開始在成就了

看第六,校量如法受持。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善巧說法,使令千萬億無量的眾生成就小乘的無生,證得我空的真理,而且你還教他修神通,修禪定神通,得到了這麼大利益,也未為難,因為你還是在因緣法裡面打轉。若我滅度以後,能夠如法地奉持這個經典,你能夠迴光返照,找到你的本來面目,這個是難能可貴。因為你正式地進入成佛的正因,也正式啟動你的萬德莊嚴。就是你未來的成佛,就從你這一刻開始算起,因為你因地成就了。

所以《法華經》的特色是怎麼樣?它因果同時。諸位!你千萬不要以為,你在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時候好像只有讀誦,其實你的真如,清淨心跟菩提願,你在成就因地的時候,你的三身四智在那個時候也慢慢在成就了,就像蓮花一樣。你不要看蓮花,含苞待放的時候它裡面就有蓮子了,只是這個沒有辦法花開蓮現而已。就是說,當你在讀誦《法華經》、思惟《法華經》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未來的萬德莊嚴就是從你這個時候開始在成就了,慢慢成就了。所以佛陀說「是則為難」。

 

1514】佛陀跟你保證,你受持《法華經》,你未來的佛身已經開始醞釀成就

我們看結示,結示妙法難遇。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佛陀親自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我成就佛道以來,我曾經到十方世界去「廣說諸經」。那麼在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成佛經驗當中,所說的經典,此經最為第一。當然,這個地方的第一指的是絕待論妙,因為它有總持的效果。《華嚴經》也很不錯,但是《華嚴經》它還是屬於相待論妙,它是單向的功德。那當然《華嚴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華嚴經》是法身菩薩境界,雖然單向,但他理觀已經成就了,所以他不強調理觀了。理論上是先學《法華經》,才有這個資格修《華嚴經》。因為《華嚴經》講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他六度功德是互含互攝。他修布施,他同時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一個,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從凡夫的角度,你也修不來。所以,凡夫的角度,《法華經》對你來說第一,因為你先瞭解這個總持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你能夠受持《法華經》,你已經開始怎麼樣?受持佛身了。看到沒有?佛陀跟你保證,你受持《法華經》,你未來的佛身已經開始醞釀成就,就是蓮花裡面就有蓮子了。

 

1515】一般人為什麼難信難解《法華經》?

所以佛陀講出六難,六種難。六種難,古德把它總結成兩個:

第一個,從法的角度談難。因為其餘的經典都是帶方便顯真實,《法華經》以外的其他經典,包括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帶方便。帶方便當然就是方便道,有所得,佛陀給我們安樂道、解脫道、六度的功德等等。只有《法華經》是純明真實,它是直接契入真如本性,直接,不跟你講那些枝枝葉葉的事修了,直接契入理觀。所以這個法,你很難聽聞。

第二個,約人論難,難信難解。你聽到以後,你也不見得能夠接受。我們凡夫,喜歡一個馬上的回報,這是我們的習氣。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可能已經在想來生的快樂果報;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可能在想我來生的尊貴色身等等。我們好樂一種有所得的果報。這種情況就好像一隻海豚,對不對?海豚做表演的時候,牠要主人馬上給牠一隻小魚吃,就是表演完以後要給牠。所以我們永遠吃到小魚。為什麼?我們很難有長遠的布局。

所以,一般人為什麼難信難解《法華經》呢?因為他眼光太短,他想的就是這幾生的事情。我今生很痛苦,所以怎麼辦呢?不行,我來生不能再這樣過了。我做義工,你們不要做的事我來做。從事修的角度,這個人難能可貴。那佛陀為什麼說它不難?因為他事修的目的在於,他馬上要把這個事修換成結果,所以他就產生不了大的功德。

 

1516】如果你希望啟動真如本性,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這種向外攀緣的有所得心改一改

反正,諸位!你只有兩個選擇。你要追求果報,那你就要放棄佛道。因為你追求果報,你心就有所得,就開始動,心動,仁者心動,你就開始攀緣你未來的果報,結果真如的門就 close,就關起來。你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所有修行的目的只有一件事情——開顯清淨心、發起菩提願,真如門就打開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啟動真如本性,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這種向外攀緣的有所得心改一改。就是說,你要追求果報,你就失去真如;你放棄果報,真如就親自回報你,那麼你就是受持佛身,就這樣子。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想清楚,就是向外是單向功德,向內是佛陀的三身功德。

 

1517】如果有誰能夠發心信解、受持、讀誦《法華經》,為什麼應該在十方二世諸佛前面心念口說,立定誓願?

辛二、結釋勸意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佛陀第一個勸募大家能夠受持,自受用。「諸善男子」,在我滅度以後,如果有誰能夠發心,信解、受持、讀誦《法華經》,那麼你應該在十方二世諸佛前面心念口說,立定誓願。因為怎麼樣?有願力你才能夠有恆心地長久地受持下去。這個是講到自身的受持。

 

1518】為什麼你能夠信解《法華經》,又能夠受持而且能夠隨文起觀,釋迦佛、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

看第二段,諸佛稱歎。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法華經》是難信難解,也很難受持。如果你能夠信解,又能夠受持而能夠隨文起觀,那麼釋迦佛表示歡喜讚歎,十方諸佛也歡喜讚歎。如是之人是為十方諸佛所稱歎,因為你願意回家,當然做父親的是歡喜的。因為怎麼樣?佛種不斷了,有人繼承家業了,你真的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了,你跟佛陀住在同一個家庭了,所以佛陀讚歎、歡喜。

 

1519】你發起清淨心、菩提願,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是勇猛,你是精進,你是真正地如法持戒,你是真正地修苦行

看最後一段,成就聖德。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這段經文等於是總結,總結讚歎自行化他法師。

先看自行法師。「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你成就諸佛的正因,發起清淨心、菩提願,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是勇猛,你是精進,你是真正地如法持戒,你是真正地修苦行,因為這個是難能可貴的修法。而且是疾得無上佛道,因為你是直接地從真如本性趨向佛道,而不是在外相的修學、透過迴向的這種繞彎子的方式趨向佛道。所以,能夠在來世當中受持讀誦此經,是真佛子,住在淳善之地。淳善之地就是安住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這個是淳善,是真實的善。這一段是讚歎自行法師。

我們看佛陀讚歎化他的法師。「佛滅度後,能解其義」,而且能夠為諸人天開顯他的法義,作為世間之眼。你能夠把這個《法華經》說的權法妙、實法妙,把這個智慧開導大家,做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恐怖的末法時代當中,乃至於你為你的同參道友簡單扼要地宣說,那麼你這個人就值得天人所恭敬供養。這個地方是說明化他。

 

1520<法師品><見寶塔品>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讚歎弘經功深福重,但有什麼不同?

蕅益大師說,<法師品><見寶塔品>有一個共同點,是讚歎弘經功深福重。受持《法華經》,對你自己來說,你的善根快速增長;對別人來說,你去隨緣說給別人聽,你就成就廣大福德,因為你幫助引導他走向於佛道。但是表達方式不同,<法師品>更多的是佛陀用語言文字;<寶塔品

>是用見證的,多寶佛陀過來,佛陀把十方應身佛請過來,他更多的是表法。目的都是表示弘經功深福重。

 

1521】在佛陀讚歎受持《法華經》功德的時候,這兩句話是真的很重要!

不過這個地方,在佛陀讚歎受持《法華經》功德的時候,有兩句話是真的很重要!他說:「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你能夠受持《法華經》,你就是真實的佛子了。為什麼?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兒子了,但是你不回家,這個兒子的意義就不能夠真實存在。就是你不認同你的家庭,所以這個兒子只是個假名,他不能講「真」。如果你作為佛陀的兒子,你也認同這個家庭,也認同這個父親,佛陀說你是真實的兒子。雖然你現在還沒有成佛,但是你是真佛子了,因為你已經成就成佛的正因了。那麼這是從因地來說是真佛子。

那從果地呢?「住淳善地。」所有的善法,最圓滿的就是清淨心、菩提願,因為它這個善法會總持所有的功德,它會把所有的功德都往上提升。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講因果同時,猶如蓮花。當你是真佛子的時候,你已經住淳善地;當你住淳善地,你就是真佛子。所以《法華經》的妙就妙在,妙因妙果同時存在一心當中。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體會的。

以前我們的因果思想都是異熟果。諸位!你布施的時候,你不會馬上出現快樂。因為它怎麼樣?阿賴耶識要攝持這個業力,它要成熟,異熟。異,就是它的時間有差異。你今生布施,你可能來生或者再來生,或者再來生,這個因緣才會出現。這單向的功德它是異時而熟。《法華經》不必。你受持當下,你就是真佛子,就是住淳善地,它因果同時。你會得到你內在的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了。

所以,如果能夠把這個清淨心跟菩提願跟佛號合起來,那你第一個,你臨終的時候你很容易達到正念;第二個,你往生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阿彌陀佛跟你說的法,就直接講《法華經》了,你就證得初地了,因為你的善根已經準備好。

所以,《法華經》它是一個總持。就是說,它可以跟你所修的任何法門對接。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它都可以加持你,因為它來自於內心的力量。

 

1522】一般人沒有學《法華經》,會落入哪兩種極端?

我們一般人沒有學《法華經》,會落入兩種極端:

一種就是執著權法。這是一般人,就事修。頂多,在事後好像覺得這樣不太夠,迴向一下,願成佛道。但是你這種事後的迴向力量就有限了,因為你不是直接契入。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成佛之道,是事修以後再迴向,靠事相的迴向。就執著權法。

第二種人是執著實法。像禪宗,執理廢事。他呢,清淨心以後他就不事修了,他也不拜懺,也不念佛了。

要麼執著權法,要麼執著實法,這兩個都落一邊。

 

1523】《法華經》的好,好在哪裡?

所以,《法華經》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它權實不二。它把你內觀的智慧跟外在的事修圓滿地結合在一起。就是分成理觀事修:內觀真如,外修三乘;或者內觀真如,外順彌陀。

所以外面的蓮花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沒有蓮花哪有蓮子呢?所以事修的蓮花會吸收養分,滋養你的蓮子;那麼蓮子也會把它的養分分散給蓮花。所以,它會達成一種好的相續,蓮花幫助蓮子,蓮子也幫助蓮花。

所以《法華經》的好處就是,它一方面照顧權法,一方面照顧實法。當然它的前提就是,你要先把理觀建立起來。你還沒有建立理觀之前,你要花一段時間去受持、讀誦、思惟,把你的摩尼寶珠先建立起來,你才有辦法跟你的事修互動。因為你內心裡面是自我意識,所以,你要把自我意識改成摩尼寶珠,叫稱性起修,然後才能夠全修在性。可能你要花一點時間去建立你內在的理觀,但是你建立以後,快速成就。

就是說,你前面可能會耽誤一點時間去學《法華經》,把你的清淨心、菩提願這兩種因地建立起來,但你建立以後你的修學叫做大白牛車,是開始超車了,所以是值得的。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