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13(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KryR7j                                        

Podcast : https://reurl.cc/k7OzOb

目錄

1790 學習《法華經》,要掌握兩個重點(一)

1791 學習《法華經》,要掌握兩個重點(二)

1792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地瞭解佛陀的功德?

1793 <如來壽量品>就是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的所受用的功德數

1794 什麼是法身如來?

1795 什麼是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1796 見道位,這個人就成佛了

1797 法、報、應身三身的關係

1798 <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一)——佛陀的三身通通無量

1799 <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二)——破除兩種執著

1800 <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三)——佛陀為什麼要講本門呢?

1801 理觀是整個根本,因為它貫穿了從你前面的名字即佛的整個修學

過程

1802 廣開顯斷疑生信,斷什麼疑呢?

1803 佛陀正式開近顯遠之前,為什麼先做一個告誡?

1804 為什麼這個本門的請法者是菩薩呢?

1805 為什麼那麼慎重要四次的告誡呢?

1806 僅以迹門來認知佛陀會有什麼問題?

1807 諸位!你學《法華經》,就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

1808 判定一個佛的本地風光,真實的功德,就是看他本門成佛的時間

有多久,你不能看迹門 .

 

1790】學習《法華經》,要掌握兩個重點(一)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六十八面。我們看己二的「廣開顯斷疑生

信」。這一科是講到<如來壽量品>

我們學習《法華經》,主要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什麼是佛陀真實的智慧;第二個,什麼是佛陀圓滿的功德。

那麼,什麼是佛陀真實的智慧呢?

我們前面在三周說法當中強調一個觀念,就是內觀真如。透過內觀的智慧,我們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我們用空觀來照我們的心,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第二個,我們用假觀的智慧照我們的心,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具足的力量。所以這又清淨又具足的兩種力量的加持,就使令我們修所有的法門,你就是修三皈五戒,也通通是妙法,通通是成佛之道,通通是修行的捷徑。

為什麼心靈的這兩種力量特別重要呢?因為它是不生滅性的,是你本來具的。什麼叫本來具?什麼叫做因緣有?我們解釋一下。

比方說你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當然是我們一生當中心裡最散亂的時候。因為你內心有病痛,你身體即將敗壞,外面有業力的干擾,這生死業力不斷地牽引你往三界的方向走。那你這個時候馬上念佛,就不對了。

因為你的心屬於散亂的階段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是不具足的。心靈是妄想,而妄想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它會分別;第二個,它會執著。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無始劫的因緣的假相現前的時候,你安住在妄想,你根本就走不出娑婆世界。所以這不符合往生的條件。善導大師說,往生必須怎麼樣?要順從本願。就是你的心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你不一定要能夠斷煩惱,但是你的心是向於極樂世界,是有往生的心的。但是我們無始劫的妄想是怎麼打的?我們妄想,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是怎麼培養這個妄想的?你是從娑婆世界剛開始流轉,到現在,你這個妄想是整天在三界裡面打滾。我們從來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沒有極樂世界的生命經驗,但是我們有太多的娑婆世界的生命經驗。所以,你這個時候不把心靈的清淨心、具足的心現出來,那你就很難往生了。

所以,清淨跟具足就是說,不管你是在佛堂正念分明的時候,不管你是在臨終內憂外患的時候,它完全不受外境的干擾。為什麼?因為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就是它成立的時候,一開始就不是因緣所生法,就不是靠因緣建立起來的,是你本來就有的。就像這個乞丐,你不管工作也好,你不管懈怠也好,你的爸爸就是大富長者,這個跟因緣所生法沒有關係,這是本具的。

所以這種智慧,它的好處就是,你的心中有這兩種力量。但是我們不會啟動,所以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去追求法門的攝受,追求佛陀的攝受。當然這也很重要,但是你忽略了全世界最大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沒有把你心中應有的清淨力、具足力現出來,這非常可惜了。就是說,作為一個乞丐,他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家族,但是可惜的是,他捨父逃逝,他選擇久居他國,他選擇自己去工作。

所以,我們不能夠一昧地追求三寶加持,更重要的是,你要透過內觀,啟發你內心深處、來自於你本性的兩種力量:第一個清淨,第二個具足。透過清淨,斷除一切惡法,因為你本來就沒有惡法;第二個,透過具足,開顯極樂世界的功德,因為極樂世界功德你本來就具足。所以你不用管十萬億佛土,也不要管二十萬億佛土,你只要把你的心顧好,它就會顯出來了。

所以整個妙法,是因為你的心法妙,所以你所修的一切法門都妙。如果你心不妙,你什麼法門都不妙,你就念佛也不妙了。這個妙法是這樣安立的,就是妙在你的心中。整個前面的三周說法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的心法妙。

 

1791】學習《法華經》,要掌握兩個重點(二)

現在我們這以下的本門開始介紹什麼是佛陀圓滿的功德。我們以前對釋迦牟尼佛的認知是片段的。因為我們一般人認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

哦,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出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轉法輪……然後呢?就入涅槃。然後呢?然後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刻板印像是佛陀的迹門。而這個是無量無邊的迹門當中,其中一個小迹門。這個認知有什麼缺點呢?它的缺點就是說,如果你這樣認知,佛陀跟你就完全沒有關係了,因為,「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今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如果我們對佛陀的定義、了知是在迹門的佛,那迹門的佛的特點是有時空限制的,你錯過就沒有了,他是有生有滅的。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其實,佛陀無量劫來的理觀、事修所成就的佛,除了迹門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本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只瞭解到,下雨過後,地上很多的坑洞積了很多的水,這個水上所現的月影。當然,這個月亮的影子也可以給你光明,但是你要知道,所有地上積水中的月影,是來自於空中的月亮。這本門的功德才是真實的,常住不滅。所以,你不能夠說現在是沒有佛住世,你也不能夠說現在是末法時代,這個只是因緣上的迹門安立的。到了本門佛陀會告訴你,佛陀隨時會現身,但重點是你的善根準備好沒有。

1792】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地瞭解佛陀的功德?

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地瞭解佛陀的功德,包括本門、迹門,我們才能夠正確地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跟佛陀互動。你跟佛陀互動,你就能夠蒙佛陀的加持、攝受,否則你就一個人孤單地走在菩提道當中。所以,除了我們有智慧開啟心靈力量以外,還要知道怎麼樣跟空中的月亮互動,怎麼樣能夠適當地轉他成自。

其實,佛陀是很喜歡跟我們互動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成佛以後,正是他實踐理想的時候,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方法。所以,瞭解佛陀,我們才知道怎麼跟佛陀互動,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蒙佛陀的功德攝受。所以這以下佛陀就開始講到所謂的「約本門開近顯遠」。

 

1793<如來壽量品>就是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的所受用的功德數

看附表三十五。我們先解釋這一品的品目,<如來壽量品>。這以下有五小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

一、解釋品目

「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本佛」「迹佛」之通稱也。「壽」者,受也。「量」者,詮量也。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之功德也。 首先我們解釋這一品的大意。

這個<如來壽量品>,我們先解釋什麼是如來。《法華經》的「如來」,是十方三世佛的「本佛」、「迹佛」的通稱,包括了常住不滅的法身、報身,也包括了有生有滅的應化身,這兩個都要。包括了空中的月亮,也包括了水上的月亮,這兩個對我們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這就是如來。那麼,什麼是「壽」呢?這個壽,就是領受。佛陀領受的功德的壽命。佛陀有一定的壽命,這個壽命是功德顯現的。那麼「量」呢?就是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數量有多少。

所以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去評量佛陀的受用功德的數量,叫做<如來壽量品>,就是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的所受用的功德數量。這是第一段,簡單地解釋這一品的意思。

 

1794】什麼是法身如來?

我們看第二段的詳細的說明。

又者,「一心緣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即此「一心」即「法身如來壽」也。「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報身如來壽」也。「我少出家,得無上菩提」,此「應身如來壽」也。又此三身種功德,悉是過去久遠久遠劫前,道場樹下,先所成就,名之為「本」。中間今日,寂滅道場所成就者,名之為「迹」。

古德云:「依淨心,隨願緣;應群機,受壽量。」故有三身如來之壽量也。

這一段我們就詳細說明這個三身如來的壽量。

我們先看法身如來的壽量。法身如來是一個理性,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修「一心緣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所以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是掌握一念心性。那麼掌握一念心性,我們一開始叫做什麼?叫做觀照。就是一念心性本來就存在,但是你不斷地觀它,它就會產生變化。就是你不斷地觀照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慢慢慢慢地,有一天,你的法身就出現了。這個法身是觀出來的,當然還要包括一些六度的事修來輔助。

所以你的理觀的一念心性,在因地叫一念心性,果地就是法身如來。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它時空無盡,所以你的法身如來就是無始無終。只是說,我們因地的時候,一念心性叫做性具。就是你家有很多錢,但是你沒辦法掌控。因為你年紀太小,你爸爸在掌控金錢,你替你爸爸打工,但是至少你回家了,叫做性具。等到你成就法身的時候,你爸爸已經把財產交給你了,你繼承家業了,你這個金錢可以自在地應用了。所以,心性叫做性具,法身叫做成就,就差在這裡。但是本質都是一樣,就是一心真如。這個是法身如來。

 

1795】什麼是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我們看報身如來。

在經文當中講到,我的智力,我的一心三觀的智慧,再透過事修的「修業」,六度,這個理觀跟事修的結合就產生了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這個講修德。前面的法身如來是性德,就是一念心性所成就的;這個地方是指我們透過一念心性的智慧跟事修,產生的一個果報。佛陀其實他不是只有法身,他是有一種受用的。而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你成就初地的時候開始,然後呢?然後就永遠不消失了。就是報身如來,他的果報,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的報身。

我們看應化身。「我少出家,得無上菩提。」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那一期的應化。佛陀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那麼從成道算起到他入滅,差不多五十年。所以應化身就是有始有終,就是這一期應化大概五十年的如來壽命。

 

1796】見道位,這個人就成佛了

所以,這個三身的功德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久遠劫來你在道場樹下,你的見道位。注意!見道位。你學過《法華經》的時候,你這個講話就要注意,欸,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就是,什麼叫成佛?就一個人,見道位,這個人就成佛了。最初那個見道位就是本門。因為你進入大乘見道位的時候,第一個,你的法身的光明出現,你有法身就有報身,而且你隨時就可以應化身,所以三身具足。所以,這整個三身之所以成就,是在一個佛的久遠久遠劫前,最初從一個生死凡夫而在道場樹下安坐,那一念的見道位叫做本。從那個以後,所有的示現都叫做迹門。所以,這個本門包括第一期的應化,就是你這一次從生死凡夫,從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而見道了以後……見道位你不

可能馬上死掉,你一定還有怎麼樣?你還要隨緣度化眾生。在那個時候——見道以後,變成應化身了。<從地湧出品>的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成就法身、報身而剩餘的生命的應化身所教化的。所以,你第一次的法、報、應身都叫做本門,以後的應化全部叫迹門。

 

1797】法、報、應身三身的關係

所以古德做一個總結。這個三身的關係,就是我們依止清淨心的法身,而隨順我們過去的願力,也要隨順眾生,跟你有緣眾生的根機——第一個,你本身的願力;第二個,眾生的根機——而變現不同的應化身,所以有不同的壽量。是這樣來的。

這個如來壽量,就是講到如來的功德受用。比方說你修布施,你布施,成就富貴的果報,這個富貴果報有壽量吧?就看你的布施的力道。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你的次數相續。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修布施,他感得三生的富貴;有些人修布施,感得五百世的富貴;有些人生到天上去,感受幾劫的富貴。所以它怎麼樣?這個果報有它的時間、空間,叫做壽量。

你看三乘的功德也有壽量:聲聞人修涅槃寂靜,涅槃寂靜也有它的時空;菩薩修學六度功德,也有它的時空。一般來說,人天、三乘的修學都是有一定的壽量,而且重點在哪裡?三乘的果報偏重自利,他不能夠隨順自己的願力、隨順眾生的根機,隨時現身。

只有佛陀的壽量是不可思議,他真正具足自受用、他受用。他自受用,有法身、報身,他長時間安住在大般涅槃,永遠地受用「常樂我淨」的功德,自受用。第二個,他的那個明了的大悲願力,隨時觀照眾生,看哪一個眾生善根成熟了。所以你不用害怕佛陀滅度了,佛陀的大悲心隨時觀照每一個眾生的起心動念。所以在《法華經》後面說,佛陀對眾生的起心動念,悉知悉見,就是他的他受用的力量。他具足自受用、他受用,這合起來,就佛陀的本門、迹門的功德,而這個壽量都是無窮無盡的,沒有停止的。

 

1798<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一)——佛陀的三身通通無量

二、經文要義

(一)本品正為詮量久遠本地之三身佛,只是一心之體用。即此一心,若體性,若作用,皆無有量。法身無相,心體本空,是性空無量。心性隨緣生起妙用,報化有相,是緣起無量。

這一段說明,其實佛陀的三身通通是無量的。怎麼說呢?因為從一心的體用來說,體,就是法身,因為他是離一切相的,所以法身常住。因為他本來就沒有相狀,所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心性透過理觀、事修,修六波羅蜜以後成就的報身跟化身,他有相狀。因為報身他有無量功德、無量相好。不過這個地方報身有兩種,我們後面會說明。一個是自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的話,他是跟法身在一起的,列入本門。第二個,是他為了十地菩薩所現的身,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的,這個就屬於迹門了,迹門所收攝。

那麼,不管是他受用報身,不管是應化身,是緣起無量。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應化身是無量,壽命無量呢?因為他一個應化身結束了,他又會出現一個應化身,他不會停止的。所以,你不用害怕你錯過了兩千五百年前,你要害怕的是你善根具足沒有。你只要善根具足,你來生馬上投生到佛土去。就是說,每一尊佛成佛以後,他們都釋放強大的願力在攝受眾生,而我們之所以沒有被願力給攝受過去,是我們善根不夠。

所以你不用去埋怨,去後悔,我們沒有趕上兩千五百年前那一個時代,後悔也沒有用,關鍵是這個世間上有無量無邊的佛陀,而每一尊佛都釋放強大的願力在吸引我們。我們現在要反省的是:在那麼多諸佛的攝受當中,我們怎麼沒有被其中一尊佛攝受過去?按照《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的出世善根不成熟。因為佛陀不攝受人天種性的,因為人天種性是共外道。

所以,你會往生到佛淨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要麼有出離心,要麼有菩提心。你說,欸,淨土宗呢?淨土宗你也要有出離心,也要有菩提心。這個往生的心跟出離心、菩提心是隨順的,沒有一個人往生不想成佛的,極樂世界的安排就是為了佛道安立的。所以,嚴格來說,佛陀的三身都是無量的,是這樣子的。

 

1799<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二)——破除兩種執著

我們看第二段。

(二)佛為執迹門應身佛者,示佛久遠已成之本門法報二身,令知應身佛乃法報二身所起之隨緣妙用。佛為執法身常住,無修無證者,示法身雖眾生本具,要由修功圓滿,方得開顯,令知慕果修因。 前面講到一心體用而安立無量壽。第二層意思,這以下講到破除兩種執著。

佛陀為執著迹門應身佛的,開顯佛陀的本門的法報二身;為執著法身常住的,佛陀告訴我們,你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就是破除執理廢事,也破除執事昧理,讓你保持理事無礙的中道。這是第二個意思。

 

1800<如來壽量品>經文要義(三)——佛陀為什麼要講本門呢?

看第三段。

(三)本品「開迹顯本」,所開顯者,即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之「一心真如」之體,無有始終,名為無量壽。不僅佛壽無量,眾生壽亦無量。

這段是很重要!這段是佛陀講<如來壽量品>最深的意思。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要講本門呢?就是在說明,其實本門的法身功德,就是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諸佛所證,正是眾生所迷。

這一點蕅益大師很強調。就是說,我們到本門以後,你一定要怎麼樣?開始把前面的三周說法的一心三觀,要跟佛陀的法身功德串連起來。一佛乘的思想,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能切斷的,不可以切斷的。就是因為你修理觀,啟動你一念心性的清淨跟具足,所以你才有法身,而這個法身就是你理觀來的。所以蕅益大師講,這個一念心性正是眾生所迷,也正是諸佛所證。所以這個觀心就關鍵了。所以你就知道,我們從果地的功德知道,三世諸佛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變現,來自於——因為他空中的月亮,來自於法身。而為什麼有法身呢?是來自於理觀的智慧成就的,其他的六度都是助行而已。是這個概念。

1801】理觀是整個根本,因為它貫穿了從你前面的名字即佛的整個修學過程

這個地方等於強調,理觀是整個根本,因為它貫穿了從你前面的名字即佛的整個修學過程。

你名字即佛就開始有理觀了。你要說,我不會修理觀,那沒關係,讀誦。透過語言文字,透過讀誦,文字般若總可以吧?你每天讀個半個小時,你的心中也是有一念心性的覺悟跟觀照,你每一天在栽培你的法身。

欸,你慢慢進步了,到五品觀行位,開始不用文字了,開始「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觀行即法身。你不要以為你沒有法身,你那個法身叫觀行即法身,小幼苗。

然後你進入相似即法身。佛陀還為了相似位特別講一品叫<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位,那個時候你的法身會現出在六根裡面。所以,儘管還沒證得法身,他有一種相似的氣分出現,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產生重大變化,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得到,別人聞不到的你聞得到了。

這個時候雖然還是業報身,但是你的內心的法身有一定的水平了,就是相似位。

到真正的一念相應,分破無明,法身顯現。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諸位!佛陀的法身不是佛陀專有的,這個就是圓教的思想特別的地方,因為它「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圓教的好處就是,你一開始就站在跟諸佛同一個水平上,佛陀也是在一念心性顯出法身,而你在一念心性修觀。就是說,你一開始就回家,雖然你沒有你爸爸那麼有錢,但是你別忘了,你跟你爸爸是住在同一個家庭裡面,這是圓教的思想。所以,真正的六即佛,只有圓教有這個意思。就是你在讀誦經典的時候,你就有名字即法身,你就有名字即報身,你也有名字即應化身。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就在強調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才是本品的真實涵義。就是把你這個果報跟前面的因地串連起來,這個就是更深層的意思了。

1802】廣開顯斷疑生信,斷什麼疑呢?

己二、廣開顯斷疑生信 分二:庚一、誡信;庚二、正答

我們前面簡略地介紹這一品的題目跟內涵,現在我們看經文的己二,廣開顯斷疑生信。前面是略開顯以動執生疑,這以下廣泛地開顯來斷疑生信。

斷什麼疑呢?前面在<從地湧出品>,佛陀不是說這些法身菩薩是我度化的嗎?那就產生了疑惑了。因為「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釋迦牟尼佛成道只有五十年,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夠教化出數目甚多、功德廣大的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呢?那麼這以下就正式地要斷疑生信,佛陀開顯本門的功德來斷疑生信。這以下分兩段。

 

1803】佛陀正式開近顯遠之前,為什麼先做一個告誡?

庚一、誡信 分三:辛一、三誡;辛二、三請;辛三、重請重誡

先看庚一的「誡信」,佛陀先做一個告誡,要我們生起真實的信心。

辛一、三誡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佛陀正式地開近顯遠之前,他做了一個重要的告誡,說「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講三遍。這個「誠諦」,就是真實語。佛陀說法有兩種:一種叫做隨情說,隨眾生的心情。眾生什麼心情呢?「眾生沒在苦。」所以眾生追求的是什麼?要麼安樂,要麼解脫。那佛陀就滿足你的需求,就講三乘的法門,就為實施權,說三說近,就是方便說。但這個不是佛陀的真實語,這個是佛陀為了攝受我們而為實施權,講安樂道,講解脫道。

第二個是隨智說,佛陀的智慧說這個就是佛陀真實的語言了,就是開權顯實,開近顯遠。這以下的本門的功德是佛陀的真實語,佛陀已經不考慮眾生的心情跟需求了,必須把佛陀的本地功德、本地風光講出來。這先做一個告誡,三遍的告誡。

 

1804】為什麼這個本門的請法者是菩薩呢?

辛二、三請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

這個三請跟三誡其實不是分開的。古德解釋說,它是彌勒菩薩一次的白告啟請、佛陀一番的告誡,然後第二次的白告啟請、第二次的告誡,再第三次的啟請、第三次的告誡。它是中間互相摻雜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諸位!我們回憶一下,當初的三周說法的啟請者是誰?對!舍利弗尊者,是聲聞眾。所以,因地的時候,請求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它的啟請者是聲聞弟子,舍利弗代表。而到了本門的時候,聲聞眾已經不是當機眾了,他退回影響眾、隨喜眾了,真正的當機眾是菩薩,彌勒菩薩。因為他的本門功德甚深甚深,只有菩薩可以請問,所以,以彌勒菩薩為首了。所以這個本門的請法者是菩薩,彌勒菩薩作為代表。

 

1805】為什麼那麼慎重要四次的告誡呢?

辛三、重請重誡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經過三請三告誡以後,其實這是第四次的啟請跟告誡,就等於第四次的啟請、第四次的告誡。

彌勒菩薩又啟請了,說,希望佛陀慈悲而說出本門的功德,我等當信受佛語。佛陀再最後一次的告誡,「世尊知諸眾生三請不止,而告之曰:

汝等諦聽」,正式要開顯。

為什麼那麼慎重,要四次的告誡呢?

古德解釋說,因為妙法難思。《法華經》的因果,沒有佛陀出世,是你怎麼也想不到的。你怎麼可能想到說,你整天打妄想的心有具足兩種力量呢?不可能的。我們一個生死凡夫一學佛就開始求三寶加持,就向外追求三寶加持,誰知道內觀去啟動無始劫來所忽略的一念心性的清淨跟具足呢?所以因地不可思議。然後,果地也不可思議。他為什麼成佛以後永遠不再墮落凡夫呢?按說,你成佛,不管你三大阿僧祇劫,幾大阿僧祇劫,你修行是有限量的一個因地,你總有一個成佛的時間、一個開始。但為什麼法身一啟動以後它永遠不停止?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因為它也是你性具的功德。所以,因地是性具,果地是無量,這件事情妙因妙果都不可思議。你怎麼就從你性具的功德轉換成無量的功德呢?所以佛陀在講這個不可思議的本門功德之前,再三地提醒我們——惟信能夠,《妙法蓮華經》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先相信。你說,欸,你沒辦法證明!淨土宗也沒辦法證明。你怎麼知道十萬億佛土外有阿彌陀佛?這也沒辦法證明。所以大乘佛法到不思議境的時候,就沒什麼道理可講,就是相信它。透過信解,然後觀照它,然後慢慢它就會出現,是這樣信、解、行、證。所以就是先啟發我們的信心。

 

1806】僅以迹門來認知佛陀會有什麼問題?

庚二、正答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前面先做一個前方便的告誡,這以下正式地說明。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開近顯遠;壬二、三世益物

先看長行。長行當中分兩段,先看第一個,開近顯遠。

壬一、開近顯遠 分二:癸一、執近之情;癸二、破近顯遠

癸一、執近之情

在開近顯遠之前,佛陀先破除我們的執近之情,我們對迹門的執著。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在開顯本門之前,先破我們執著迹門的那種情執。佛陀說,此乃「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佛陀的本門功德,基本上是不隨便開顯的。這個法身報身的功德,這個神通之力,就是佛陀的三身的功德,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過去所未宣說的。因為我們一般的世間天、人、阿修羅,一般的凡夫,對所謂成佛的概念,就是來自於《阿含經》。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的迦毘羅衛國出生,然後長大,然後納妻、生子、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在菩提伽耶安坐道場,成佛,然後入涅槃。

這種執近之情,它有兩個問題,就是你這樣子認知佛陀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因果不符。我們前面說過,一尊佛的成立是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理觀、事修,那結果呢?結果就是一期的示現,然後就沒有了。這個因大果小,這個因果理論本身就不能建立起來。你不要說成佛,你就布施,有些人他憑強大的布施力量,都能夠生天享受幾劫的快樂福報,怎麼可能佛陀的果報只有一期的應化呢?所以這個執近之情是違背因果道理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這樣認知,你就完全隔離了佛陀的攝受,因為你認為佛陀滅度了。你真的這樣想,那果然佛陀對你來說滅度了,因為你再也不憶念佛陀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自絕於佛陀法身的攝受。所以這種觀念對我們是障礙的。其實這只是佛陀在無量無邊的示現當中的其中一個,真正重要的是空中的月亮,這是我們要注意的。那種常住不滅的法身,以大悲願力不斷地照了一切眾生,隨時觀照你什麼時候善根成熟,什麼時候佛陀該出現了,那個法身是關鍵。所以就破我們的對應化身的執著。

1807】諸位!你學《法華經》,就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

癸二、破近顯遠 分二:子一、正明顯遠;子二、舉喻格量

破了以後,我們就看癸二的「破近顯遠」,就開始顯遠了。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佛陀正式開近顯遠了,說,我實際上成佛以來已經多久呢?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那由他就是千億。

諸位!「我實成佛已來」,你學《法華經》就知道什麼叫「成佛已來」了。就是這尊佛從實際的凡夫……他不是示現,兩千五百年前他一出生的時候就是示現了,那就不是本門。本門的佛就是說,他一開始,他出生的時候一定是真實的凡夫,然後真實地經過五品,到相似,到見道位,那個時候是真正意義的成佛了,就這個叫成佛。就那個時間就是他的成佛,因為他見道位以後三身具足了。所以「我實成佛已來」,就是指的大乘的分證即佛,大乘的見道位。這個階位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人破無明證法身,這個人就是成佛了。

那麼他的時間有多久呢?就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個是我們對成佛的正確認知,就是,法身的顯現就是成佛了。當然他以後會不斷增上,從圓教初住的法身到二住,他有四十二品的增上,他有不斷不斷的增長廣大。但是真實意義的成佛,按照《法華經》就是,本門成立,就是成佛。因為有本門就有迹門。

 

1808】判定一個佛的本地風光,真實的功德,就是看他本門成佛的時間有多久,你不能看迹門

子二、舉喻格量 分三:丑一、舉喻難問;丑二、答其難知;丑三、合顯久遠

我們看子二的譬喻,舉譬喻來說明佛陀成佛到底有多久。

丑一、舉喻難問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這以下,釋迦牟尼佛用譬喻的方式,來說明他成佛的時間有多長。

比方說,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這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這個單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假設有人把這麼多的國土抹碎變成微塵(這個微塵就是物質當中最小單位,不可切割的最小單位);然後把這些微塵幹什麼呢?往東方,凡是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的,就撒下一個微塵;不斷地如此地撒,往東方,把這個前面的微塵全部撒完,那你認為這樣子它會涵蓋了多少世界?就把這個微塵全部撒完的時候,那這個數量是不可思議,而這個數量正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

這一尊佛,他成立本門佛的時間是非常重要,因為你的時間越久,表示你這個成佛的功德越圓滿。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釋迦牟尼佛現在應該是究竟圓滿的佛陀了。所以,我們判定一尊佛的本地風光,他真實的功德,就是看他本門成佛的時間有多久,你不能看迹門。你看迹門的話,我們看前面的三周說法,說法以後佛陀為三根弟子授記,為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授記,你隨便請一尊四大弟子,他們的應化身的佛的壽命都是二十劫、四十劫,他們的國土都比釋迦牟尼佛國土來得功德莊嚴。所以,你以迹門的佛來比較的話,其實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應化是一個穢土,他是國土也不好,眾生根機也羸弱,然後壽命也短暫,相貌又是丈六比丘相,所以你用迹門的佛來判定一尊佛,是不正確的。那你要這樣講,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還趕不上前面他的弟子了。

諸位!你要知道,迹門成佛,佛陀完全是恆順眾生。後面會說明為什麼佛陀在娑婆世界的國土這麼的卑劣——因為娑婆世界的根機,追求小法;因為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而五濁惡世的人怎麼回事呢?痛苦很嚴重,壽命很短。所以你要是說佛陀的時間,住世二十劫、四十劫,大家就對學佛沒有興趣了。你要跟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怎麼講?就說,你看,我十九歲出家,我三十就成道了,我修十一年就成佛了。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他苦惱粗重,他的壽命短暫,他急功好利、追求小法,他要馬上看到成果。這個時候看到釋迦牟尼佛,您看您跟我一樣!他也娶妻生子,他也是有欲望,但是他從一個欲望眾生開始出家,修了十一年,成就無上菩提了。欸,沒准我也做得到!所以,佛陀現出卑劣身,他有目的的,完全為了度化眾生。

所以,真正意義的成佛是來自於他的本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就是這個人什麼時候從佛教大學畢業的,因為你越早畢業就越是資深的學長。至於畢業以後,有些人專門喜歡攝受福報大的,他的道場蓋得很莊嚴,依正二報;有些人是,他是學長,但是他喜歡攝受苦惱眾生,他可能道場蓋得不莊嚴。那這個跟他的本門沒有關係。

真正我們判定一尊佛的高深,是他的本地風光,就是他的本門佛什麼時候開始啟動的。而釋迦牟尼佛的本門佛是在無量無邊阿僧祇那由他劫前就啟動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圓滿的佛陀,這個功德非常深妙的。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