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99(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OkxvZ9                                      

Podcast : https://reurl.cc/9OvKOn        

目錄 

1587 佛陀為什麼會對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有所憂慮?(一)

1588 佛陀為什麼會對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有所憂慮?(二)

1589 成佛,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

1590 佛陀在世的僧團裡面,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是哪一位?她的特色是什麼?

1591 耶輸陀羅的應身佛有哪兩個特色?

1592 佛陀為什麼只為成就初果以上,成就位不退以上,進入佛知見的菩薩授別記?

1593 聲聞弟子為什麼發願在他國而不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

1594 為什麼佛陀不明白地告敕法身菩薩出來弘法?

1595 法身菩薩為什麼發願弘揚佛法?

1596 整個《法華經》的重點,在於成就正憶念,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

1597 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外護居士的障礙有哪些?怎麼面對?

1598】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一)

1599】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二)

1600】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三)

1601】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四)

1602 末法時代,你講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不思議境是很難被接受的,你要有心理準備

1603 當弘揚中道實相遇到外境障礙,法身菩薩怎麼面對(一)?

1604 當弘揚中道實相遇到外境障礙,法身菩薩怎麼面對(二)?

1605 法身菩薩對待逆境為什麼是相對容易?

 

1587】佛陀為什麼會對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有所憂慮?(一)

己三、諸尼請記領解發願 分三:庚一、大愛道尼請記;庚二、耶輸陀羅請記;庚三、尼眾領解發願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三十一面,我們看己三的「諸尼請記領解發願」。

這一科是迹門流通的第四品<勸持品><勸持品>的大意是說,釋迦牟尼佛講完迹門正宗以後,把整個開權顯實的觀念講清楚了,也為諸弟子授記了,整個迹門的所謂的一佛乘的思想已經是圓滿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即將滅度。但是滅度前,佛陀對於未來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心中有所憂慮,因此他希望能夠趁他還在世的時候,與會的法身菩薩能出來發願來護持《法華經》的流通。

對未來,佛陀為什麼會有所憂慮呢?這個地方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法華經》是成佛的正因,這個正因一旦傳承斷滅,那末法時代就沒有

人可以成佛了。沒有人成佛,當然就沒有法寶,也就沒有僧寶,所以這個地方是事關重大。

那麼《法華經》為什麼是成佛的正因呢?諸位!大家聽了這麼多《法華經》,如果有人問你說,你最大的受益是什麼?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就是建立佛陀的知見。就是說,從今以後,你看生命的態度、角度改變

了。我們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剛開始學佛法,叫做諸法因緣生。這個因緣是什麼?就是業力。所以我們在看人生的時候,是用業力去看人生的。這個人會快樂,因為他有善業;這個人會痛苦,因為他有罪業。

用業力來看人生有什麼缺點呢?你會把人生看成一塊一塊的。因為因緣法強調的是什麼?是差別相。你跟我不一樣,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業力,我跟你也不一樣,那麼就建立了整個十法界的版塊,佛陀有佛陀的法界,眾生有眾生的法界。這樣子,從業力的角度我們很難看到法界之間的交集。這個就是因緣觀不足的地方,它把整個法界做一個區隔。

但是真如觀就不一樣了。真如觀是從真如的一心來看十法界。就是說,十法界其實是一念心念頭一動所變現出來的,說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我們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佛陀和凡夫,那麼佛陀的功德莊嚴是如夢如幻,我們凡夫的業障深重也是如夢如幻,所以產生一種自他不二。也就是說,你用真如觀來看人生,你就跟佛陀站在同一個基準點。就好像說,如果今天一個離家出走的孤兒,他選擇離開家庭在外流浪,那麼他跟大富長者有很大的落差,他是一個貧窮下賤,大富長者那是一個具足大富大貴。但是,如果這個孤兒選擇回家,那麼他跟大富長者就是一家人,那是種父子關係,所以繼承家業變成怎麼樣?變成是遲早的問題了。

所以《法華經》的殊勝就是,它把我們一種向外攀緣因緣法的心,帶回到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讓我們跟佛陀站在同一個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那麼從今以後你會覺得,改變生命是沒有像以前那麼堅固,而是相對容易。因為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佛法界,本來就具足極樂世界,所以從一心的角度來看極樂世界,它已經不是十萬億佛土,你去看阿彌陀佛他也不是那麼的遙遠。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就是從真如而建立十法界。這個相對於我們過去從因緣建立十法界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點,而這也是整個成佛的正因。

所以,當整個真如思想在這個世間消失以後,就是這個《法華經》沒有了,那佛法就變成一種差別法了,就是佛陀有佛陀的法界,對我們來說是高不可攀。所以這件事情就是怎麼樣呢?事關重大。整個佛法的傳承裡面,成佛之道是關鍵,所以《法華經》一旦斷了傳承,那麼我們對因緣法,業力,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選擇接受,那你就走人天乘。既然業力不可改變,那我就怎麼樣?修善,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第二個,你選擇逃避,就跟阿羅漢一樣。我用空性的法來把因緣法斷掉,進入偏空涅槃。我選擇逃避,我沒有辦法改變你,我就離開了。

所以,當真如思想這個傳承斷了以後,佛弟子就沒有所謂的中道的概念,就是你只能選邊了,你要麼選有,要麼選空。你的學佛要麼就是追求快樂,要麼就是進入涅槃寂靜。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沒有所謂的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沒有這回事了。

這件事情當然對佛法的傷害就很大,眾生只能夠安樂,只能夠解脫,就沒有成佛之道這件事情了。所以佛陀的第一個憂慮,就是因為它是成佛的正因。

 

1588】佛陀為什麼會對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有所憂慮?(二)

第二個,它難信難解。就算有人跟你講,你也不見得能夠產生信解。

我們一念心它的本體是清淨的,但是它又具足一切的萬法。就是當我們的心攝用歸體的時候,萬法唯是一心,這個時候心是不動的。就是你的心不動的時候,它是既清淨又具足,就是一個明了的心。但是你念頭一動,那就一心衍生萬法了,那就十法界出來了。各人動各人的,眾生動的是貪瞋癡的煩惱,就走自己的法界;二乘人動的是無常、無我的念頭,那就走上空性涅槃。所以它整個思想,這種從一心開出十法界這種常同常別、即空即假即中的概念,很難信解。

所以必須有這種大菩薩——第一個要有慈悲、耐性,第二個要有善巧方便——佛陀期待法身菩薩出來承當這個重任,所以就有這一品<勸持品>。佛陀希望能夠由與會的法身菩薩來承當末法弘傳的重責大任。

 

1589】成佛,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

我們看己三的「諸尼請記領解發願」。這一段是說明比丘尼在聽完三周說法以後,請佛陀授記並且領解發願。這地方有三段。

庚一、大愛道尼請記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看大愛道比丘尼的請記。

爾時,這個時候,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就叫做大愛道。佛在世的時候,出家弟子並沒有重新安立法號,你世俗是什麼名字,你就用這個名字來當作你出家的法號。大愛道跟佛陀的關係是這樣子:佛陀出生七天以後,他的生母,就是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所以他的整個長大,是他的姨母,就是摩耶夫人的姐姐,他媽媽的姐姐把他給撫養長大,所以這個大愛道比丘尼對佛陀是有養育之恩的。她在七十五歲出家以後,就跟佛陀學習,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在法華會上,她帶領了六千個眷屬,一個廣大的比丘尼僧團,「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目不暫捨就是說,其實她的請記並沒有說話,只是用她的舉動、用她的目光來祈求佛陀授記。

這個時候,佛陀等於主動地告訴憍曇彌(憍曇彌就是釋迦族的一個種姓),他說,你為什麼以此憂慮的容色來看著如來呢?難道你的內心是認為我不會稱念你的名稱來為汝授記嗎?就是佛陀主動地來為這個大愛道比丘尼授記。佛陀就說,憍曇彌!我先前已經為一切聲聞來授總記,但是我現在要為你授別記。

這以下就講到授記之文了。說將來之世,汝等,就是包括了大愛道比丘尼,包括她所帶領的六千個比丘尼的僧團,未來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成佛,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就是你成就佛陀知見以後,第一個,你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成就總持;第二個,你的分身要到眾生法界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所以她做大法師。

也就是說,成就法身佛以後,你初地有一百個分身,當然不是說你每一個分身都想要成就應身佛,但如果你要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那基本上一定要護持正法,這是一個關鍵。

所以大愛道比丘尼,如是地漸漸修學菩薩道,成就六度的法門,「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這個是說明她成就應身佛的相狀。說這個應身佛,色相光明莊嚴,見者歡喜,乃至於後面的十種德號,如來、應供,乃至於佛、世尊。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就是說,大愛道比丘尼往生以後,她就把這個佛的位子傳給她的弟子,如是地展轉。她們不是同時成佛,是一個往生以後,另外一個就接著成佛。她們的佛名跟國土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叫做轉次授記。

 

1590】佛陀在世的僧團裡面,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是哪一位?她的特色是什麼?

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在世的整個僧團裡面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之前都是攝受男眾。她出家的時間其實很晚,七十五歲才出家,算是高齡出家了。但是她成就阿羅漢以後,她的特色是什麼呢?就是她有高深的禪

定,這個是很難得。因為一般年紀大的時候,對禪定一般是放棄的。也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禪定,阿羅漢裡面有的是慧解脫的,他的禪定可能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他如果沒有進入初禪,他就沒有神通。所以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的阿羅漢,你看他的行為就跟你完全一樣,他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他也沒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羅漢,他內心當中有無生的真理跟他的心相應。他死的時候,也是一般地就這樣死掉。

但是,如果這個阿羅漢是有禪定的,特別是有四禪,那就是像大愛道比丘尼那樣,大愛道比丘尼活到一百二十歲,有禪定的人是壽命很長。她臨終的時候,她用她的神通力飛到恆河的上空,然後放出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光明,最後進入火光三昧,用火把自己的身體燒掉,進入涅槃。

佛在世的時候是不允許出家眾顯神通的,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可以顯神通。你為了要證明這個法的功德,證明禪定的功德,要鼓勵後世,只有在臨命終的時候可以顯神通。這個是大愛道比丘尼,她的禪定的殊勝。

 

1591】耶輸陀羅的應身佛有哪兩個特色?

庚二、耶輸陀羅請記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前面講到大愛道比丘尼,這地方講耶輸陀羅比丘尼。其實這兩個人跟佛陀的關係都非常密切。耶輸陀羅是佛陀俗家的夫人,是羅睺羅的母親。佛陀為他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授完記以後,這個時候耶輸陀羅心中就動念頭了。她怎麼想呢?她說,世尊在授記當中,為什麼單獨沒有稱念我的名號來為我授記呢?

這個時候,佛陀的他心通,他自然就知道這件事,就主動地以大悲心告訴耶輸陀羅說:汝於來世,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也是一樣,親近十方諸佛,乃至於廣度一切眾生,來修學六度萬行。作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慢慢地積集福慧兩種資糧而成就佛道。在哪裡成就佛道呢?在淨國中。聲聞弟子基本上喜歡成就清淨國土。這個淨國中,就是清淨的國土。他的法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也是一樣,身相光明莊嚴,應供、正遍知乃至於天人師、佛、世尊。佛壽非常的久,無量阿僧祇劫。

耶輸陀羅的應身佛有兩個特色:第一個,身相莊嚴。當然,這個身相莊嚴是在因地的時候持戒跟忍辱所成就的。第二個,佛壽久遠。這個就是禪定了。你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加修禪定,就會產生佛壽的久遠。

 

1592】佛陀為什麼只為成就初果以上,成就位不退以上,進入佛知見的菩薩授別記?

整個《法華經》的授記,到這裡等於是全部圓滿了,我們把這個授記做一個總結。佛陀授記,在經文當中有兩種情況。

一個叫通記。比方說,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那我學《法華經》以後,欸,我改變我的觀念了,我不再用因緣來看人生了,我用一念心性來看十法界。所以,極樂世界雖然十萬億佛土外,但對我來說,它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所以,我動念即到,因為整個法界在我一心當中。那這樣子,恭喜你!你已經成就佛陀的知見了。那佛陀是不是應該為我授記呢?是的,授通記。佛陀跟你說,你未來當得成佛。但是,沒有時間,沒有佛號,沒有國土。為什麼?因為你會退轉。你只是理觀成就,但是你事修薄弱,你還有煩惱跟業力在。那麼這種會退轉的情況,記住!佛陀的智慧永遠是現量境,不落比量,就是佛陀不作任何預測。就是這件事情還有變數,佛陀會選擇默然。

但是佛陀只要講出話,這件事情就定案了。所以佛陀只為成就初果以上,成就位不退以上的,進入佛知見的人授別記。為什麼初果以上呢?因為他已經不會退轉

了。這個人在成佛之道中,他的模式已經可以看得出來,就是這個人以後是怎麼成佛的。他喜歡禪定,他喜歡神通,他喜歡有各種辯才,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了,佛陀才會給他授別記的。

但我們一般凡夫,可能你今生學一學,你來生生天了,然後,可能知見又暫時退失了。佛陀不為這種不定種性的人來授別記,因為佛陀不作任何預測,佛陀的心永遠是現量。到此整個授記就圓滿了。

 

1593】聲聞弟子為什麼發願在他國而不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

庚三、尼眾領解發願

我們看庚三,尼眾領解以後而發起的菩提願。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佛陀為大愛道比丘尼跟耶輸陀羅比丘尼授記以後,這兩位比丘尼跟她的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就在佛前發願。她們說,偉大而尊貴的導師,您老人家作為人天的皈依,您老人家善巧方便來說法,安穩天人之心。我等聽到授記以後,內心安穩具足。為什麼呢?因為自知當作佛,就感到安穩了。諸比丘尼說完偈以後,就白佛言說: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就是避開了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到他方清淨的國土來廣宣《法華經》。

我們看整個聲聞弟子,到目前為止,都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弘揚《法華經》。理由有兩個:

娑婆世界進入五濁惡世以後的根機,本身就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善根轉少,多增上慢。首先就是你缺乏中道實相的善根。你看有些人,你跟他講中道實相,你講半天,他沒辦法接受,他永遠要選邊的。你要講空性,他可以接受;你講有相,他也可以接受;你要把這兩個放在一起,他沒辦法接受。說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沒辦法接受。為什麼?善根轉少。所以,諸位!你們今生學完《法華經》,你來生不管在娑婆世界或者到極樂世界,你再聽到中道實相,你就相對容易接受。到了末法時代,第一個,大家思想開始偏激了,走上了二分空有的對立。第二個,更糟糕,又高慢。所以就很難教化了。這個是從眾生的角度來看。

第二個,從種性來看。蕅益大師說,菩薩種性在因地修學的特點:理觀強,事修弱。菩薩基本上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成就法身以後,他對教化眾生這個四無礙辯是他的專長。那麼聲聞眾的特色是什麼呢?他理觀弱,事修強。禪定、三昧,這是他的特色。要顯神通,那菩薩不是聲聞的對手。所以,從教化眾生的角度,對聲聞弟子來說,這的確是他比較薄弱的一塊,所以他不敢去挑戰這種難度的眾生,說這個末法時代善根轉少,多增上慢。所以佛陀只能夠期望於法身菩薩。我們看佛陀是怎麼個期待。

 

1594】為什麼佛陀不明白地告敕法身菩薩出來弘法?

戊二、明勸持 分二:己一、長行;己二、重頌

勸持就是佛陀用默然的注視眼光來勸勉與會的法身菩薩,在末法時代受持流通《法華經》,用暗示的方式。這個地方有兩段。

己一、長行 分二:庚一、菩薩請敕;庚二、順佛發誓庚一、菩薩請敕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這段經文是說明與會的法身菩薩心中祈求佛陀給予明確的指示。我們看是什麼情況。

爾時,佛陀跟比丘尼授完記以後,就把他的眼光注視到與會的八十萬億那由他這些法身菩薩身上,但是佛陀那個時候是保持默然,並沒有說話。

這一注視的時候,當然,佛陀的任何動作都一定有因緣的,這些菩薩是怎麼樣的情況呢?從自利的角度都是不退轉,阿惟越致。大乘不退轉,往淺處說叫做初地,往深處說叫做八地,無功用行,就是至少是初地到八地了,這是從自利的角度。從利他的角度,「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他們都能夠開顯中道的實相,而且內心總持一切的權法的要義。他權實二法都是通達的。

法身菩薩被佛陀這麼一看以後,就知道佛陀可能是要鼓勵他出來承當弘揚《法華經》的重責大任了,就站起來,到佛前,一心合掌,心中就這樣想說:如果世尊這個時候開口,明白地告訴我們,未來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當中能夠受持弘傳《法華經》,我們一定會順從佛陀的教誨,來廣宣斯法。他動這個念頭以後,又動了第二個念頭:但是為什麼我們站起來合掌的時候,佛陀還是保持默然而沒有明白地指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其實佛陀的心裡是寄望於法身菩薩的,因為聲聞弟子雖然入了法身,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到娑婆世界來弘揚佛法。但是為什麼佛陀不明白地告敕呢?蕅益大師說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上來佛陀讚美人法,事義已足,不煩復言」。佛陀在<法師品>裡面不斷地讚歎弘揚《法華經》的人跟法,這道理講得很清楚了,佛陀不想再說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為欲將護聲聞他方之願,故不稱揚」。因為與會的不只是法身的菩薩,還有聲聞弟子,如果佛陀開口要求法身菩薩在末法時代弘揚

《法華經》,那麼在座的聲聞弟子就會感到壓力了。為了將護聲聞弟子他方弘法之願,所以故不稱揚。

他的意思就是說,佛陀希望法身菩薩主動地表態。因為你主動地講,聲聞弟子沒有壓力,他反而會產生一種效法。如果佛陀指定你出來弘法而沒有指定聲聞弟子,那某種程度對聲聞弟子會產生壓力。佛陀的意思就是希望你主動地發願,因為我該講的都講了,所以佛陀就默然。

 

1595】法身菩薩為什麼發願弘揚佛法?

庚二、順佛發誓

弟子們當然就明白了,就開始發願了。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法身菩薩在佛陀默然的時候,就知道佛陀希望他們主動地發願。他們發願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敬順佛意。既然佛陀要我們承當,我們當然就是敬順佛陀的教敕,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自滿本願。這是主要因素了。我們凡夫在修行過程當中強調的是自利,就是成就清淨心,成就法身,但是到了法身以後,你的重點開始轉成菩提願了,因為你要成就應化身了。你要成就應化身,當然你一定要發願去廣度眾生,你要廣結善緣,你以後的國土才有眷屬。

他們一方面敬順佛意,一方面希望能夠滿自己因地所發的菩提願,所以在佛前作師子吼,就是內心非常的堅定、無所畏懼地立下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到了五濁惡世,我們將周旋,就是周遍往返於十方世界,當然這個十方世界也包括了娑婆世界,而且以善巧方便,來使令眾生發心書寫、受持《法華經》,乃至於讀誦《法華經》,乃至於為人解說,如法修行,最後成就心中的正念。

 

1596】整個《法華經》的重點,在於成就正憶念,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

其實,整個《法華經》的重點在於成就正憶念,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比如說,當我們拜懺的時候,我們站在清淨心、菩提願的角度來拜懺,這個業障是如夢如幻的;當我們往生的時候,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也就是一個影像。這就是一心三觀的思想。

這以下就祈求佛陀:皆是佛之威力加持,「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所以法身菩薩弘揚佛法有兩個因緣:第一個,他自己的菩提願力;第二個,來自於佛力的攝受,希望佛陀來攝受他,來開他的智慧,來幫助他能夠弘揚佛法。到這個地方整個長行就結束了。

 

1597】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外護居士的障礙有哪些?怎麼面對?

己二、重頌 分三:庚一、安忍之道;庚二、通經之法;庚三、總結誓願

庚一、安忍之道 分三:辛一、惡世弘經;辛二、所忍之境;辛三、敬佛安忍

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我們有說過,這個根機是有問題的,他不是一個容易教化的根機。所以,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障礙,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面對,這個地方就講到安忍之道。這地方有三段。

辛一、惡世弘經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這段是一個總標。法身菩薩這個時候同時發聲,就講出一個偈頌:惟願世尊您老人家心中不要有憂慮。不要憂慮什麼呢?不要憂慮佛種的斷滅。在佛陀滅度以後,眾生陷入了恐怖,這個恐怖指的是外在的環境有各種的災難;惡世,指的是到末法時代我們內心的煩惱邪見也比較熾盛。在這種情況之下,「我等當廣說」,我等當依止菩提願力,來廣泛地宣說《法華經》的一佛乘的妙理。這是一個總標。

辛二、所忍之境

「所忍之境」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所忍之境,是法身菩薩先預測。就是這個事情還沒有發生,但是他預測,未來在末法時代,你要為你的同參道友講中道實相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的狀態。先預測出來,能夠提前地防範。

第一個,就是外護居士的障礙。居士在面對中道實相有什麼障礙呢?「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居士對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是片段的,是有很堅固的法執的,所以,聽到說萬法唯是一心他就不高興了,就怎麼樣?惡口罵詈,甚至於誹謗,乃至於用刀杖來傷害這個弘法者。這個時候這個法身菩薩應該怎麼辦呢?「我等皆當忍。」

我們一般在家居士學佛,大概就在佛法當中學個一招半式。我們在一開始修學的時候,不是全面修學佛法的,喜歡拜懺的就一路拜懺,喜歡做義工的就一路做義工,喜歡持戒的就一路持戒。就是在痛苦當中抓住一個單一的法門,靠這個法門的功德力來給自己一些消業障、增福慧的機會。當然這樣子剛開始就是靠信仰,也沒有什麼理觀的智慧。

這個時候你突然間跟他講說,欸,你不要以為說法力不可思議,其實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你的觀念如果改變的話,你可以變成一種互動,就是把單向的修學變成雙向的修學。

比方說你念佛,我們一開始是,我是業障凡夫,佛陀是萬德莊嚴,那怎麼辦呢?我就通身靠倒,我什麼都不是。你跟他講說,你不要認為你什麼都不是,其實你的因地有佛性,你能念的心是清淨的,是具足的;你所念的佛,只是託彼佛力來開啟你自性的功德。

那當然,這樣就更圓滿了。就是把單向的修學變成雙向的修學,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那變成兩種力量,外力跟內力的結合。但是,如果有些人對於法力的執著特別重,他排斥心力不可思議,他可能就毀謗,乃至於各種傷害就出來了。

這是法身菩薩的第一個預言,就是來自於外護居士的障礙。

 

1598】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一)

第二段就是佛門內部的毀謗。居士基本上還比較單純,就是沒有智慧,這是第一種。但是佛門的問題就複雜了。我們看看第二段,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這地方有四段。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第一個,增上慢。在惡世中的比丘,他很可能是怎樣的情況呢?「邪智心諂曲」,就是心中有邪見。而且他內心是虛偽不實的,他表現裝出一種修行的樣子。「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就大功德了,其實不是,他完全是把自己給高舉了。

一個人會增上慢,你說你一個人非常懈怠,都不做功課,我看你也起不了增上慢。增上慢就是這個人基本上是有做一點功課的,甚至於在佛法的修學當中有一點少少的心得,然後呢?然後就得少為足,就覺得自己不錯了。因為他看佛教,他沒有全方位地從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來看,他是從一種單向的——修某一個法門、成就某一種功德,然後產生得少為足,而產生增上慢。增上慢的危險,就是他容易謗法。這是第一個,來自於增上慢的障礙。

 

1599】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二)

第二個,我們看修苦行的情況。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第二段,也是法身菩薩對未來情況的預言。他說,有一種人是阿蘭若,他遠離了世間的塵勞到寂靜處去修學。他怎麼修呢?「納衣在空閑」,他穿著破舊的衣服,「自謂行真道」,說自己這個修苦行是修行唯一的真實道,所以內心就輕賤這些在世間弘揚佛法的法師,就說你們這些法師都是放逸、攀緣。這是第二個,就是以修苦行、執著苦行而輕賤弘法的法師。

 

1600】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三)

看第三段,貪利養。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議貪利養,他這個也是一個弘法的法師,跟前面的修苦行、增上慢就不太一樣。這個法師「貪著利養故」,平常跟白衣說法的時候,他的目的,「為世所恭敬」,追求別人對他的恭敬供養。「如六通羅漢」,他把自己當作六通羅漢。阿羅漢是一個「應供」,他接受人家的供養是應該的,所以他認為說他自己得到供養是應該的。事實上這個人,「是人懷惡心」,他心中有貪瞋的煩惱,「常念世俗事」,平常也是經常憶念財、色、名三種有漏的境緣。「假名阿練若」,雖然住在山中,其實只是表面的寂靜,他內心其實不寂靜。

這些貪求利養的法師,「好出我等過」,容易去批評這些弘揚《法華經》的法師。他怎麼批評呢?說「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而說此外道的論議。他把這個萬法唯是一心的中道實相當作是外道的論議。

 

1601】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來自於佛門內部的毀謗有哪些?(四)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議

第四種是邪知見的。這種邪知見就說,這些弘揚《法華經》的法師是「自作此經典」,自己編輯的《法華經》,目的是為了「誑惑世間人」,說這些法師為了追求名聞利養,才去分別解說《法華經》的。並且「常在大眾中」,為了毀謗這些弘揚《法華經》的法師,就向這些國王、大臣、有權勢的居士,或者有地位的婆羅門居士,乃至於其餘的諸比丘眾,就「誹謗說我惡」,就誹謗這個法師的種種的過失,說這些法師都是邪見之人,說外道的論議。這個是講到邪知見的毀謗。

 

1602】末法時代,你講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不思議境是很難被接受的,你要有心理準備

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結。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法身菩薩在預言前面的各種的毀謗障礙以後,他也提出他自己怎麼面對。「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就是說,我們為了敬順佛陀的教誨,既然佛陀要我們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我們就尊重佛陀;只要是靠著尊重,修皈依,我就能夠安忍前面的種種過失了。即便這些人用輕賤的言辭來說,「汝等皆是佛」。這句話其實說的是有道理,但是他這個口氣是一種譏嫌,說,哦,你們這些弘揚《法華經》的法師,都已經是佛了。如此的輕慢言辭,我等皆當忍受。

這段的意思就是說,在末法時代,你跟你的同參道友講人天的善法,講有相的修學,他很容易接受。說你做義工,你身體會好,你拜懺,你消業障,他馬上就接受。這是有相的修學。或者你講一些二乘的解脫,講無常、無我的智慧,進入到一種我空的涅槃,他也可以接受。就是講空容易接受,講有容易接受,這種二元對立的法是容易接受。但是你講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從一念心性看人生,常同常別,這種不思議境是很難被接受的。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是這個意思。

 

1603】當弘揚中道實相遇到外境障礙,法身菩薩怎麼面對(一)?

辛三、敬佛安忍

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前面是講到弘揚中道實相所面對的外境的障礙,這以下說明那應該怎麼辦呢?法身菩薩應該怎麼面對呢?就講到面對的方法。

第一個,敬順佛教。說在五濁惡世當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有些人他毀謗你,也不是他想毀謗你,他是怎麼情況呢?因為他向外攀緣感應神通,結果有惡鬼跑到他的身體裡面去了。這個惡鬼是要來破壞佛教的,所以借他的身體,來罵詈毀謗我等弘揚《法華經》的法師。我等因為敬順佛故,所以著忍辱之鎧甲,為了弘揚《法華經》,安忍諸難事。這是第一個,敬順佛教。

 

1604】當弘揚中道實相遇到外境障礙,法身菩薩怎麼面對(二)?

再看第二段,心中的誓願。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這段經文是說明法身菩薩內心是怎麼想的,就是面對這些逆境他怎麼想。

說「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法身菩薩,他對於色身的傷害乃至於生命的斷絕是不當一回事的,因為他的整個生命不是業感,他不是業報身,他是乘願而來。那他在乎的是什麼呢?「但惜無上道」,他在乎的是他心中的菩提願能不能實踐。

也就是說,我們凡夫來到人身,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感受太強,就是我們喜歡去接受外在的信息。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感受會牽動業力。所以,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力怎麼樣呢?照單全收。業力讓你快樂,你一定會快樂;業力讓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因為你的內心整個門是打開的,用感受來面對一切。所以我們就怎麼樣?害怕痛苦,害怕死亡。

但聖人的心,這感受已經被收起來了,他沒有這個感受的問題,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他把人生當作什麼?當作歷練。我們把人生當作什麼?

當作受用。我們是來受用過去的業力的,所以我們會怎麼樣呢?我們沒辦法選擇,就照單全收,不管快樂還是痛苦。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整個凡夫的世界就一句話就講完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為什麼?因為你把感受的門打開了,你用感受來引導你的生命。你只要重視感受,你就被業力牽著走。

法身菩薩把感受的門關掉了,他打開的是什麼?打開的是菩提的願力,他把人生當歷練。所以他的話就說出來,「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生命的痛苦也好,死亡也好,他根本不當一回事,他只在乎理想的實踐。這個是法身菩薩心中的想法。

 

1605】法身菩薩對待逆境為什麼是相對容易?

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結。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世尊自當知」,講完以後就向佛陀白告說,您老人家心中應該能夠證知,在未來的五濁惡世當中,有很多在家出家的弟子,「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當他修布施、修持戒的時候,他可能只是想到布施本身所帶給他的功德相——布施成就富貴的果報,持戒成就尊貴的果報,所以他會把重點放在果報。他不會想說,哦,佛陀讓我們修布施是要我們成佛的,持戒是讓我們透過持戒來改變我們內心的世界,他不會這樣想。他不知道佛陀施設權法方便的目的只是怎麼樣呢?只是隨眾生的根機產生的調伏跟引導。所以,他們對權法產生執著以後,對於佛陀的真實法,就執權而毀謗真實。這就產生惡口的誹謗,乃至於顰蹙。顰蹙,這個人稍微好一點,他嘴巴不開口,但是心裡不高興,就皺眉頭。乃至於「數數見擯出」,就把這個如法的法師擯出僧團之外,使令這些弘法的法師遠離於塔廟。

面對以上如是等眾多的過失,我們作為一個弘法的法師怎麼辦呢?「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所以,我們看到法身菩薩在面對逆境的時候,他很單純,就是兩個理由。就是說,欸,你遇到了傷害,你怎麼面對?我用兩個理由就可以了:第一個,我憶念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第二個,憶念我的菩提願力,我是為什麼而來到這個世間的。因為法身菩薩他把感受給收起來了。

感受問題有多大?受,第二個產生想,感受刺激你的時候,你就開始胡思亂想。然後呢?然後產生行,就開始執著了,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所以,感受是開啟了我們整個煩惱業力的大門。法身菩薩沒有這個問題,他把這個感受給收了。感受一關,思想也關掉,執著也關掉了。那麼打開的是什麼?打開的是菩提願力。

所以,對法身菩薩來說,面對逆境講一句話就講完了,只看他要不要接受。他有能力堅持下去,不過,既然度化眾生,他也可以選擇到其他的好度的地方去,他也可以,反正菩提願沒有特定的目標。但是釋迦牟尼佛希望他們在娑婆世界,這個理由就夠了。就是說,我可以不來的,十方世界這麼多!但是,既然佛陀要我們來,那我二話不說,敬順佛教,我們就來了。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法身菩薩對待逆境是相對容易的。

那如果是凡位菩薩呢?凡位菩薩就看<安樂行品>了,佛陀有另外的方法面對這個逆境。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