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12(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m0ArL                                      

Podcast : https://reurl.cc/Goj3jA  

目錄

1772 這是不思議境,也是成佛的根本

1773 什麼是開近顯遠?

1774 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因地的大乘善根是誰教化的?這種大乘善根有哪三個重點?

1775 這個人如果修到最後沒有發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錯誤

1776 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如何理觀、事修而功德增上?

1777 離一切相,以無相為相,功德才能絕待圓融而圓滿

1778 事修以菩提願為根本,理觀以智慧為根本

1779 佛陀已經將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的來處講得很清楚了,但是弟子們為什麼還是會產生疑惑?

1780 彌勒菩薩的第二次疑惑是什麼呢?

1781 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一)

1782 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二)

1783 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三)

1784 為什麼彌勒菩薩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1785 請法請出佛陀本門的功德,有兩個好處

1786 彌勒菩薩產生疑惑的原因

1787 彌勒菩薩為什麼要恭請佛陀慈悲解答疑惑?

1788 其實法身的攝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時空的,你怎麼就執著一定是今生教化呢?

1789 佛陀的教化其實有兩種

 

1772】這是不思議境,也是成佛的根本

戊二、重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六十一面,我們看戊二的「重頌」。這一段等於是佛陀準備回答彌勒菩薩的兩個問題,這個法身菩薩是從何而來,是為何而來。前面的長行,佛陀是分兩段,第一個是告誡,第二個是允許。重頌也是一樣,也是有告誡跟允許。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告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爾時,佛陀欲重宣此義」,就說一個偈頌。說,汝等應當要精進一心,發起廣大的誓願,因為我即將說成佛的廣大的因跟廣大的果;這個成佛跟你成就阿羅漢、跟你成就世間的人天果報是不同的,那是一個甚深微妙的法門,所以你應該先消除心中的疑悔。因為佛陀以不可思議的中道智慧的因地,也即將成就不可思議的法身的功德,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佛智叵思議」。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要仰仗佛力,要對佛陀的開示有信心,「住於忍善中」,安住在調柔善順的忍力當中。那麼這個法,「昔所未聞法」,在《法華經》之前,佛陀並沒有完整地、明確地說出來他為什麼成佛。我們只知道佛陀出生了,出家了,成道了,說法,然後入涅槃,但為什麼佛陀能夠有這麼多的功能,能夠一次一次地示現,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佛陀在《法華經》之前,在講<如來壽量品>之前,沒有詳細地說明。可能有片段的說明,但是沒有如此詳細的說明。但是佛陀即將清楚地、詳細地說明了,汝「今皆當得聞」。先一個告誡。這以下「允許」。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是真實語者。佛陀在因地以中道的不可思議的智慧,最後的果地呢?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既然因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迹門,也成就不可思議的本門。這兩個都不可思議。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前面的長行,佛陀其實講出了佛果的功用,就成佛以後是幹什麼呢?

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斷地示現,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論你在哪裡,你的水平靜了,佛陀的月影就出現了。佛陀隨時準備度化眾生。當然,這個月影之所以映到水中,空中一定有一個根本的月亮。佛陀即將講出那個月亮。就是,為什麼您老人家的月影能夠一次一次地來到眾生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呢?一定有一個「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佛陀即將開顯本門的功德,所以大家應該要安住信心,因為這是不思議境,這也是成佛的根本。先做一個告誡。

 

1773】什麼是開近顯遠?

丁二、正說 分三:戊一、正開近顯遠;戊二、總授法身記;戊三、結申眾領解

這以下丁二的「正說」。告誡以後大家開始收心,這以下開始正式地開近顯遠。

戊一、正開近顯遠 分二:己一、略開顯動執生疑;己二、廣開顯斷疑生信

這個近跟遠是約時空來說的。我們只是瞭解近處的佛陀,你問學佛人,問十個人,可能大部分都說,哦,什麼是佛?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出生,然後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的那個佛。這個叫做近。當然,這個佛對我們很重要,因為他怎麼樣?因為他現身說法,陪著我們成長,對我們的成長很重要。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佛是怎麼來的?是因為空中有月亮,現在才有月影。所以,近,就是指的迹門的佛;遠,就是我們沒辦法去見聞覺知的法身的佛。就是開近顯遠。那有些地方講開迹顯本是怎麼回事?開近顯遠是約時空的近遠來說的;開迹顯本約著功德,迹門是一個功德的枝末,本門是功德的根本,約著功德的本末來安立的。

這個地方講開近顯遠,分兩段,一個略開,一個廣開。

 

1774】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因地的大乘善根是誰教化的?這種大乘善根有哪三個重點?

己一、略開顯動執生疑 分二:庚一、略開;庚二、疑請 先看略開,略開顯以動執生疑。佛陀先簡略地說明,來引生弟子們另一層疑惑,到了<如來壽量品>再正式回答。

庚一、略開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我們看庚一的「略開」。略開當中有長行跟重頌。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答所師;壬二、答來處

先看長行。長行當中,先看壬一的「答所師」。

壬一、答所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那麼「爾時」,說了前面的偈頌,告誡大家要攝心以後,就正式地告訴彌勒菩薩:我今於此法華會的大眾當中宣告汝等,阿逸多!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數目有無量無邊的阿僧祇之多,他們突然間在法會當中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而汝等昔所未見,他們的功德是超過與會的迹門弟子的。那這些本門弟子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在娑婆世界,我成佛以後教化的,就是我親自教化的。

我怎麼教化他們呢?第一個,「教化示導是菩薩眾」。當然一個人從最初的發心,就是用權實二法,讓他們能夠信解中道實相。就是信解,建立一個正知見。第二個,調伏。你信解以後當然產生觀照,內觀真如,外修三乘,產生調伏。最後發起廣大的菩提心。

所以,這個因地的大乘善根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信解真如,然後觀照真如,最後發菩提願。

 

1775】這個人如果修到最後沒有發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錯誤

當然有人就問蕅益大師了,說有沒有人,信解以後,他也觀照,結果卻不發菩提心,有沒有可能?蕅益大師說不可能。說這個人如果修到最後沒有發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錯誤。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他這個信解、觀照、發願是互相有關係。就是說,你要信解錯了,你的觀照就錯了;你觀照錯了,你發的心就錯了。

所以,一個人學佛,除了你的精進用功以外,你的修學的重點,成敗就十年而已。我過去在佛學院教書的時候,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就是你一個人的成功,你修行成功,十年決定,關鍵十年。第一個,你最初學佛那五年——跟你什麼時候學佛沒有關係。你就年輕學佛,你只要方向錯了,你就錯了。因為他改不了,叫先入為主。前面五年跟最後臨終五年,這十年決定你的成敗。

前面五年就是你的知見,就是你跟誰學佛法。如果你一開始的信解就是業果,你建立了業果,那也不錯,斷惡修善。那麼你業果的思想,你的人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追求善法,沒有其他目的了。你如此地信解,你就會如此地觀照善法,最後你發的願就是追求人天的快樂,這跑不掉。因為你一開始的信,你相信什麼道理,你就會去追求這個道理,就會觸動你不同的行為,最後就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五年以後你已經根深蒂固了,跟你什麼時候學佛沒有關係,因為你那個等流性。除非你過去善根很強,你突然間改變。我自己這一輩子看過來,你前面是怎麼回事,後面要改變的很難,因為別人講他,他聽不進去了。有些人信解空性,就是什麼因緣法他都沒有興趣。這個人信解空性,觀照空性,最後結果他一定會進入偏空涅槃,最後才迴小向大。這個過程他一定要經過的。

有些人他一定要經過人天的快樂,他才會轉到成佛之道的。這個過程他一定要經過的,因為他的信解就決定他的觀照,也決定他的發願。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也可以從結果來判斷你的因地對不對。如果你越修到最後,菩提心越發不出來,那你一開始信解的真理就一定是不真了,有偏了。可能偏空,也可能偏有。如果你的信解是中道實相,你到最後一定會發菩提心,因為你的信解是真空妙有,你一定會發菩提心。

所以這些法身菩薩,可以說因緣非常殊勝,一開始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信解一種中道實相,觀照真如,最後發菩提心。那現在重點來了,他這樣子的一個大乘善根的栽培,是誰成就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教育他的;第二個,是在娑婆世界完成的。這個我們先記住。第一個,釋迦牟尼佛親自教育他們的;第二個,是在娑婆教育他們的。當然這個地方就有其他的疑惑了。

 

1776】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如何理觀、事修而功德增上?

壬二、答來處

成就大乘善根以後,他後面功德怎麼增上呢?我們看來處。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前面說這個「令發道意」,這個發菩提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諸位!這個是圓教初住,就是發起了那種真實不退的圓教初住的菩提心,這個是破無明證法身的菩提心。

前面的從建立大乘善根以後,到最後的功德增上,就講到他的來處跟住處。此諸菩薩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的虛空中住。前面說過了,法身菩薩是有地方住的,以清淨法身為住。這個是理觀的智慧的安住。那麼他事修呢?「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他經常以讀誦大乘經典來當作自己的一種增上的助行。以理觀為正行,以讀誦經典為助行。

前面是總說,這以下別示。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這個理觀智慧現前的時候,他是不樂在眾。這個「不樂在眾」是表法。這個「眾」指的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就是五蘊身心。我們凡夫是喜歡主宰五蘊身心,有感受,有想像。妄想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去主宰它;主宰它,就開始造業了。而這些法身菩薩「不樂在眾」,他們遠離對五蘊的主宰。也不樂「多有所說」,對於外境的種種的虛妄分別,也是遠離的。他向內遠離五蘊的主宰,向外遠離這一切有為諸法的分別,所以「常樂靜處」,安住在法身的寂靜處,而且「勤行精進,未曾休息」。平時「亦不依止人天而住」。這個人天是怎麼回事呢?蕅益大師說,人、天,這個「人」是有相的分別,「天」是空性的執著。所以他不依止人天就遠離空有二邊,安住中道。這個是講到他的安住處,他的理觀。

那麼他的事修呢?「常樂深智。」常樂深智前面說過,喜歡讀誦大乘經典,產生正憶念,無有障礙。而且他也樂於修學諸佛之法,諸佛之法就是六度法門。依止理觀、事修,「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個地方講到這個法身菩薩,當然他在成就大乘善根的時候,發起真實的菩提心的時候,是依止釋迦牟尼佛。但後面他就開始自修了,就他的功德增上,就講到理觀、事修了。這個理觀就說明不樂在眾,不樂多有所說,常樂寂靜,這個理觀;他的事修就是好樂修習諸佛之法,好樂讀誦大乘經典。

 

1777】離一切相,以無相為相,功德才能絕待圓融而圓滿

這段經文在理觀、事修,這個法身菩薩的理觀、事修,蕅益大師用兩句話來作總結。他說,這些法身菩薩在理觀的安住跟事修的增上的時候,他們是隨順一種「法界一相,絕待無餘」。他不管修什麼法門,他只有一種相狀,「法界一相」。而且他不管修什麼法門,是功德圓滿,不會有欠缺的。我們做一個說明。

「法界一相,絕待無餘。」我們凡夫修學,因為沒有理觀,所以我們用攀緣心修學。所以你注意看,凡夫修學有一個特色,他修什麼法他就出現什麼相狀,這騙不了人的。你看喜歡做義工的人,你遠遠看他就知道這個人是喜歡做義工,就布施相現前。喜歡持戒的人,你也遠處看他,他就有一種持戒的相狀出現。凡夫就是這樣子,就是凡夫在修法的時候,他是取相修法。

法身菩薩修法是離相,離一切相。他是修一切法,但他是離一切相。法身菩薩修布施他沒有布施相,法界一相就是以無相為相,所以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他布施的時候離布施相,所以他布施就具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功德。而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就把自己現成布施相。你有相狀,就跟其他相狀排斥了,所以你這輩子就只能做布施了,因為你的布施相排斥了持戒,排斥了忍辱,排斥了禪定、智慧。所以你看一個人,他修行的時候相狀越明顯,他這個六度的圓融的力量就越薄弱。就是一個人越有特色,他功德就越不容易圓滿。簡單講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法身菩薩,蕅益大師說「法界一相」,因為他法界只有一相,就是以無相為相,所以他的功德能夠絕待圓融而圓滿,他修一法具足無量的法,就是講到這個法身功德。

這個法身的菩薩從前面的釋迦牟尼佛教化他成就大乘善根,信解、觀照、發願以後,透過理觀、事修不斷地增上,所以才有你現在看到的從地湧出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莊嚴的菩薩。這是釋迦牟尼佛把這些菩薩是怎麼來的、誰教化的,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1778】事修以菩提願為根本,理觀以智慧為根本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重頌長行;壬二、正略開顯

壬一、重頌長行 分二:癸一、頌答所師;癸二、頌答來處 癸一、頌答所師

重頌當中先重頌長行,頌答因地他的教授師是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阿逸多當知,這些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已經是久修大士了,無量劫來修理觀、事修。他們在成就法身菩薩的理觀、事修之前,是我在娑婆世界教化他們信解、觀照、發菩提心的,所以從佛法的意義來說,是我的法子。他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是我的法子。

癸二、頌答來處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前面講到善根的栽培,是釋迦牟尼佛教化出來,是釋迦牟尼佛的法子。這以下講到他的功德增上。

那麼他的功德增上,依止娑婆世界的下方的法身而住,常行少欲知足的頭陀事,好樂寂靜,捨離五蘊的憒鬧。而且對於因緣法,不樂種種的分別。「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當然,你一個人理觀、事修正確,方法對以後,剩下就是精進了。

他們在娑婆世界下方虛空中住,這是重點,這兩句話很重要——「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事修以菩提願為根本,理觀以智慧為根本。「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這說明他整個功德增上就靠理觀、事修,靠觀照力跟誓願力兩個相互的作用。

1779】佛陀已經將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的來處講得很清楚了,但是弟子們為什麼還是會產生疑惑?

壬二、正略開顯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佛陀講了這麼多,這以下自己做了個總結。他說,總而言之,你們現在看到的大智慧、大神通、大莊嚴的這些法身菩薩,是我在菩提伽耶菩提樹下安坐成佛了以後,當時轉法輪而教化他們。所以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他們,使令他們發起菩提心,從菩提心當中再修理觀、事修,成就不退轉,未來當得佛。所以我今真實語告訴你,你們應該生起真實的信心。這些法身菩薩是我過去從久遠劫來教化他們,使令他們成就法身菩薩。

到此就是佛陀的「略開顯以動執生疑」。其實這樣子,以佛陀來說,佛陀說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是弟子們還是會產生疑惑。就是說,您老人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時候教化他們,那到底是哪一期教化?是今生這一期成佛教化,還是過去無量劫來,您老人家也曾經在娑婆世界示現過,然後那一世教化?

就是說,佛陀的應化身有無量無邊的教化,過去、現在、未來,那當然不可能是現在,也不可能未來。就是你過去當中是哪一期教化的,佛陀並沒有明確說明。就是你到底是哪一次來娑婆世界去教化他們,使令他們發道心,使令他們成就不退轉,未來當得佛,佛陀並沒有明說。這叫略開顯,所以就引起了彌勒菩薩第二次的疑惑。

所以整個<從地湧出品>有兩個疑惑、一個回答。彌勒菩薩先疑惑他們的老師是誰,佛陀先簡略回答。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又提出了第二個疑惑。第二個疑惑的回答在下一品<如來壽量品>,正式的回答。

 

1780】彌勒菩薩的第二次疑惑是什麼呢?

庚二、疑請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我們看彌勒菩薩的第二次疑惑。這地方有長行跟重頌。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經家敘疑;壬二、騰疑請答

壬一、經家敘疑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釋迦牟尼佛說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而我那個時候親自教化,但是並沒有講到哪一次的應化。那麼彌勒菩薩就假設,佛陀就是在這一期的兩千五百年應化期教化他們,就先假設這樣。所以彌勒菩薩就說,您老人家這樣講實在是「怪未曾有」,這很奇怪的事。怎麼說呢?「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如果是這一期的應化,那您老人家應化的時間,從您三十成道,八十入涅槃,頂多就五十年,您五十年怎麼可能教了數目這麼多、功德這麼大的菩薩呢?也就是說,你就算種一棵樹,這棵樹也要慢慢成長,怎麼可能一下子就長大呢?這個因地太小,果地太大,因果不成比例,所以提出這個疑惑。

 

1781】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一)

壬二、騰疑請答 分二:癸一、騰疑;癸二、請答

我們看壬二的「騰疑請答」。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騰疑」。

癸一、騰疑 分三:子一、法說;子二、立喻;子三、合法

子一、法說 分二:丑一、執近疑遠;丑二、執遠疑近

丑一、執近疑遠

騰疑當中先看「法說」。法說當中先說明,這個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疑問呢?因為他「執近疑遠」,他執著是因為今生教化,而忽略了佛陀廣大的久遠的法身的功德。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就白佛言,說世尊!如果您老人家是這一期,今生這一期的因緣教化,那您從做太子的時候,十九歲出於釋宮,出家,三十在菩提伽耶成道,三十開始轉法輪,到您老人家入滅,八十歲,也就頂多四十九年,就說法四十九年。那您怎麼可能在如此四十九年短暫的時間成就這麼大的佛事?就算您老人家有佛的神通力,您老人家有智慧力,但是這些菩薩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成就這麼廣大的功德呢?

也就是說,您老師再怎麼好,但這個弟子的修學,他理可頓悟,事要漸修,他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如果以今生的教化,的確是很多疑問。因為他「執近疑遠」,執著今生教化,就產生這個疑問。

丑二、執遠疑近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這個地方講到「執遠疑近」,就是執著法身——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的功德廣大,而懷疑世尊這個迹門的教化時間太短。

我們看經文。第一個講到這些菩薩數目眾多。他說這些菩薩假使有人用千萬億劫的時間去數,是不得其邊的。第一個,數目太多。第二個,功德廣大。這些菩薩久遠以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所以這個大乘佛法的修學是不容易的,跟小乘不一樣。修學小乘佛法,你把門一關,你明白無常無我的道理,你不跟任何人接觸,你也不親近諸佛,你也不廣度眾生,你可能善根夠,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一生就成就阿羅漢了。不用跟人家互動,門一關就可以了,雙腿一盤就可以。

成佛之道不是這樣子。親近十方諸佛,廣度十方眾生,上求下化,你要花一萬劫的時間才達到圓五品,成就位不退;然後經過六根清淨位,行不退,到達圓教的初住,住於佛家,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就是,最基本的,從五品到六根清淨位,到成就圓教的初住,破無明證法身,這個基本的般若道走完,要一大阿僧祇劫,何況這些法身菩薩根本就超過圓教初住!所以他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去完成這麼廣大的一個教化。

 

1782】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二)

子二、立喻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把他的疑問先講出一個譬喻,說這件事情真的很難相信,用短的時間教化這麼廣大的功德。就好像有一個人,色美髮黑,年輕色美,毫無衰老之相,只有二十五歲。這二十五歲的人,竟然指著一個百歲的老人說,這個人是我生出來的。而這個百歲的人也指著這個年輕人說,這個是我的父親。那這樣子這個時間上就很難相信了。

他的意思就是說,世尊!我們就不講時間了,就講外表好了,就是以佛陀的迹門丈六比丘相來說,如果我們只用六根來看佛陀的迹門,那他的功德還趕不上這些從地湧出的他的本門的弟子,這些法身菩薩。因為釋迦牟尼佛的示現,迹門是攝受那些凡夫二乘。就是說,怎麼可能您一個丈六的比丘相,就指著這些大神通大智慧的法身菩薩說,這是我教化出來的?

那這的確是讓人家很難相信,從表相來看很難相信。

1783】彌勒菩薩為什麼產生這個疑問呢?(三)

子三、合法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那麼「佛亦如是!」彌勒菩薩就示同凡夫,就說,如果是您今生的迹門教化的,而事實上您老人家從三十成道到入滅,其實也就四十九年,或者說五十年的時間吧,那麼這五十年您怎麼可以教化出這五大功德的菩薩呢?第一個,他的誓願堅固,「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而不退轉。這個菩提心的願力要堅定不退轉,是要很長時間的。第二個,「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這第二種功德。第三種功德,梵行清淨。「久修梵行」,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第四個,「善能次第習諸善法」,他能夠善巧說法。第五個,「巧於問答」,作種種的四無礙的辯才。

那麼基於如上五種功德,這些大法身菩薩是「人中之寶」,是法身,主要是僧寶,這「一切世間甚為希有」。而今日世尊卻說,您老人家在今生得道的時候教化他們,使令他們發菩提心,乃至於引導他們修六度,最後趨向無上菩提。而事實上您老人家得佛未久,怎麼可能成就如此大功德之事呢?

1784】為什麼彌勒菩薩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其實這個彌勒菩薩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就是說,你看一個聲聞人的成長,他的重點在出離心。所以你一個人,你接受什麼知見,你就以它為目標,以它為發心,就以它為修行。所以,從出離的角度,他要做的事情就很簡單,就是「誓斷一切惡」就可以了,斷德就好。所以,他把門關起來,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利根的三生,鈍根的六十小劫,他一定成阿羅漢。

但是,大乘佛法是,他不是出離心,他是菩提心。他做三件事,他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他斷德、智德、恩德,他必須安住在多事、多業、多希望住。所以他一定要怎麼樣?親近十方諸佛,他是一定要去的。你不能關在門裡面修止觀而已啊。第二個,他也一定要去廣度十方眾生,廣結善緣。要不然你以後成就了佛土沒有人來。所以上求下化是很費時間的,這都是要長時間歷練積累的,不可能在您今生的時候成道教化。所以彌勒菩薩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1785】請法請出佛陀本門的功德,有兩個好處

癸二、請答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彌勒菩薩最後就總結他的疑問說,我等雖復深信諸佛所說隨宜教化,佛陀的說法經常都是隨順根機而方便開示,但是重點是佛陀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即便是方便也是真實不虛的,您老人家不可能造假。第二個,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所以,基於佛陀的話是真實的,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我們是相信您說的。但是在佛陀滅度以後,初發心菩薩如果聽到佛陀這樣子講,可能就不相信,甚至於有破法的罪業因緣。所以,唯然世尊,願為我等解說,除我等疑。除我等疑是除現在與會的大眾的疑,也除未來之疑,就未來世中這些初心菩薩,如果產生疑惑可能會有謗法。

所以蕅益大師說,請法請出佛陀本門的功德,有兩個好處:對淺行者,他能夠避免誹謗;對深位者,加強他的信心,用這個法身功德的殊勝使令他們更加努力的增道損生。所以,佛陀這以下的開示對現在眾生、對未來的眾生都有好處。

 

1786】彌勒菩薩產生疑惑的原因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頌騰疑;壬二、頌請答

壬一、頌騰疑 分三:癸一、頌法說;癸二、頌立喻;癸三、頌合法

重頌當中先講出疑惑。

癸一、頌法說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這個重頌跟前面差不多的意思。簡單講就是,「佛得道甚近」,而「所成就甚多」。就是從今生的迹門來看,佛陀成佛以後的時間只有四十九年,而教化出這麼廣大的菩薩,的確是有疑惑的,就是成道甚近,而成就甚多。

癸二、頌立喻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前面是約時間,這以下約功德。就是說,就算不談時間,一個年長的大功德的人竟然指著一個年輕的丈六比丘的應化身,說這是我的師父,這的確也是很難相信。因為佛陀現出了丈六老比丘相的應化身,他示現要老病死,而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是大智慧大功德,從功德來看也不對稱。就好像一個年輕人指著年長的大功德人說,這是我的兒子。所以,從時間來看,從功德來看,的確都有疑惑。

癸三、頌合法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這以下就是把前面的立喻做一個合法。

說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亦復如是,從迹門來看,得道甚近。而菩薩的功德,這以下講出六種功德:第一個,「志固無怯弱」。這是一個誓願很堅固的不退轉的菩薩。第二個,「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他是圓修六度。第三個,「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他是有甚深的四無礙辯才。四無礙辯才要到八地才有的。第四個,「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這個福德莊嚴。第五個,「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得到諸佛的讚歎。第六個,成就大神通。總結,「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所以彌勒菩薩等於是「執近疑遠」。如果是以今生的應化,的確教化不出這麼廣大六種功德的這些菩薩。

 

1787】彌勒菩薩為什麼要恭請佛陀慈悲解答疑惑?

壬二、頌請答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前面是騰出疑問,這以下恭請佛陀回答。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我們作為法身菩薩,聽佛陀這樣子講,我們心中沒有疑惑。但是希望佛陀為了未來的初心菩薩,能夠詳細地說明佛陀迹門跟本門的關係,他到底是哪一世度化的。因為,如果對於此經、對於佛陀的因地的教化跟果地的功德有任何疑惑不信的話,甚至於毀謗的話,會墮落三惡道的,因此惟願佛陀慈悲,為詳細解說,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是如何在短暫的時間,「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1788】其實法身的攝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時空的,你怎麼就執著一定是今生教化呢?

這個地方,他後面的疑問,其實重點就只有四個字,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執近疑遠」。就是,我們一般對佛陀的認知會執著在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那一期的應化,這是我們刻板的印象。就是,當我們長時間看到月亮的影子的時候,欸,你看我們有這個影子的照亮,我們可以做很多的活動。就是我們眼光如果一直注意月影的時候,我們就忽略了空中的月亮。就是執近疑遠。其實法身的攝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時空的,你怎麼就執著一定是今生教化呢?就是說,佛陀作為一個法身的佛,成就本門以後,只要弟子成就,他隨時可以教化。

 

1789】佛陀的教化其實有兩種

所以,佛陀的教化其實有兩種:

第一個,叫應化身的教化。應化身的教化,他的好處是:他長期陪伴。這個很重要。就是說,你要讓一個人修行有成就,你只有一個辦法——陪他成長。你不能夠說一下子感應道交,一下子就消失掉。這樣子可能消業障可以,但你要長時間成就智慧,佛陀一定要怎麼樣?一定要真正地出世,要跟我們生長在同一個時空,一定要陪著我們生老病死才可以。所以應化身的好處就是現身說法。

當然,他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他有時空限制,你一錯過這個機會就沒了。我們現在還趕上了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如果要經過一萬年的時間,你一出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化,正法、像法、末法都沒有了,那你就完全得不到佛陀的教化了,就是這個月亮的影子沒有了。

第二個,但是你別忘了,還有法身功德的攝受。有善根的人,他可以自己雕一個佛像,憶佛念佛,栽培善根。栽培善根,他就有因緣遇到下一尊的佛陀的應世。所以,法身的攝受,他的好處是什麼?常住不滅。應身的攝受來自於現身說法。所以到了後面,真正的<如來壽量品>的時候,佛陀度化眾生是雙向的。你有幸生長在有佛出世的時代,恭喜你!佛陀示現在你的時空,他能夠講你聽得懂的話,他能夠知道你的思考模式,為你說三乘的法,最後再開權顯實講到一佛乘。就是你能夠跟他直接地見聞覺知,直接接觸,而且直接地吸收他的教法,那是你有幸趕上應身佛。所以,應身佛的缺點就是他有時空限制,你要跟他生長在同一個空間;而且他的法有一定的法運,你要生長在他法運在的時候。所以應身佛的好處是,他親自能夠教化你,長時間地陪伴你,但缺點是他有時空限制。

如果這個應身佛時空一過了以後,怎麼辦?大地沒有水了,已經沒有月影了。不要怕,還有月亮,還有月亮在。佛陀的法身,雖然我們不能夠透過見聞覺知直接跟他接觸,但是你別忘了,「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在<如來壽量品>說,佛陀的法身,每一個眾生心裡在想什麼,他清清楚楚。你一旦憶念他,他馬上跟你感應道交。當然,他不一定現身,但是你就積累了下一次見佛的因緣。所以在<如來壽量品>說,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有幸生長在有應化身出世的地方,而有些人是沒辦法出生在應身佛的地方?就是你沒有經常地跟法身接觸,沒有憶佛念佛。

所以佛陀是兩種教化,應身的教化跟法身的教化。這兩個之間的相互作用,到下一品就會詳細說明。這一品只是一個序分,就提出疑惑,等待<如來壽量品>佛陀的正式解說。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