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aNpAK9
目錄
【1730】 什麼是權法的智慧?
【1731】 什麼是實法的智慧?
【1732】 我們透過內觀跟外修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呢?
【1733】 如果你出現這樣的夢境,表示你將證入十信相似位
【1734】 為什麼要在夢境裡面去判斷你修行的功力呢?
【1735】 你能夠夢到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就表示你即將證入圓教的初住
【1736】 這個夢境一出現,就是你進入修道位的情況
【1737】 這個夢境就是提醒你即將成佛了,證入妙覺位
【1738】 為什麼修行中一定要注意你的夢境?
【1739】 諸位!從現在開始,你要相信一件事
【1740】 我們在同一片大地修學,在同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雨水中長大,為什麼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出來?
【1741】 怎麼觀照呢?
【1730】什麼是權法的智慧?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五十二面,我們看壬二的「總明一切煩惱障轉」。
這一科是迹門的最後一小科。迹門主要的是講到佛陀圓滿的智慧。
《法華經》講到佛陀的智慧,是分成兩大部分來說明的:第一個是權法的智慧,第二個是實法的智慧。
什麼叫權法的智慧呢?簡單地說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生」是從我們凡夫一念不覺墮入輪迴以後開始解釋起,所以,從諸法因緣生的角度,我們是一個業障生死凡夫。因為我們過去遇到了惡因緣,所以從真如本性,一念不覺,不守自性,墮入輪迴。但沒關係,我家廣大,種種皆有,佛法有的是功德。所以,佛陀從「諸法因緣生」當中開出了五乘的法門,讓大家各取所需。你喜歡追求人天的快樂,你就修五戒、十善;你喜歡追求二乘的涅槃,你就修四諦、十二因緣,乃至於菩薩修六度功德。
諸法因緣生的好處,就是給我們這種充滿妄想跟業障的凡夫一個強大的希望,因為因緣生表示生命可以改變。昨天的我,透過修學,我的生命有變化了,我的過失已經減少了,諸法因緣滅,而我的功德生起了。所以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樣了,我已經脫離了昨天的身心世界——五蘊身心了。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的本質。你只要努力,你就會改變。
但它的不足在哪裡呢?諸法因緣生的概念,它不能讓你成佛。為什麼?因為因地不真。我們看看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永恆的,你沒有看到一個人成佛以後又墮入到凡夫的,沒有可能。你一旦成佛以後,你是永遠的成佛,你的功德是盡未來際的。那表示什麼?佛陀的功德是不生滅的。好了,從諸法因緣生的角度,我們怎麼可能從一種生滅的因地去創造一個不生滅的功德?這因果不隨順。你今天用米煮的不是飯,煮出來變成沙,這因果不符。
所以我們因地的心是關鍵,你修了三乘、五乘法門,那只是一個助緣。你今天有本事,要把沙煮成飯,不管你買再好的電鍋都沒有用。你說,我現在每一天拜三千拜,你也不可能成佛,因為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不是法門的問題,這是心態的問題。所以,面對我們生死凡夫粗重的煩惱,佛陀一開始把成佛之道給隱藏起來——咱們先不講成佛之道,對我們太遙遠,我們先講講安樂道、解脫道。可以!就諸法因緣生,夠你用了。
【1731】什麼是實法的智慧?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認為是該講真話的時候了。其實,成佛之道跟安樂道、跟往生之道並不衝突,你可以同時操作的,而且這種真實的法對我們的權法是有幫助的,這是大白牛車嘛。所以,佛陀到了法華會上就不再強調諸法因緣生了,就講什麼?真如觀了。就是我們今天已經不是探討我們輪迴以後的事情,現在要探討的就是,諸位,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還記得嗎?你還沒有輪迴之前,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本質、什麼樣的相貌?
這很重要!你在輪迴之前是什麼相貌你都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成佛了。這跟修行沒有關係,因為你沒有找到一個真實的因地。你們一個流浪漢,當然你整天去打工,換取衣食,從因緣當中追求衣食的飽滿,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總要知道,你在做乞丐之前,你是怎麼回事,你總要知道你原來是怎麼回事。你不可能原來就是乞丐,總有人把你生出來。所以,到了真如觀的時候佛陀就是怎麼樣?已經不是向外的追求三寶的加持了,而是迴光返照,去探討你從什麼地方來,探本求源,找到我們生命的本質。哦,原來我們是怎麼樣?「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記住!本質跟修行是沒有關係的。你說,我整天打妄想。你整天打妄想,你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還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為真如是超越因緣觀的。你說,我很用功。你很用功你也是清淨,也是具足。所以,真如觀會幫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源,或者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而這個是最關鍵了,這個叫做理觀的智慧。就是從內觀照,把我們生滅的妄想跟業力撥開來,看到我們的一念心性是又清淨,是又具足。這個就是你成佛的正因,這個就是你原來的面目。然後怎麼樣呢?信解、觀照、安住在這裡。那因緣觀呢?因緣觀是一種助行。所以,理觀是一個正修,三乘法門是一個助行。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修學,就是從理觀帶動事修,事修當然是佛跟法的加持,事修又加持理觀,形成一種妙法。這就是最微妙的法門,世間上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加殊勝的了。這種蓮花式的修學,內觀真如,外修三乘。這《法華經》,就這種法門,是最殊勝的。這是諸佛秘要之藏,佛陀不隨便宣說的。就是形成一種雙向的修學——內觀,外修。
【1732】我們透過內觀跟外修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呢?
那麼,我們透過內觀跟外修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呢?就看這一科了,就是三障的轉變。第一個,報障先轉。你的受用,你所受用的東西,讓你感到心無憂惱,感到安穩。第二個,業障改變,你來生身體健康,富貴莊嚴。然後再來生,煩惱開始改變了。煩惱改變當然是關鍵,因為轉凡成聖,這就是要轉煩惱的,轉煩惱成般若。這個地方有四科。
壬二、總明一切煩惱障轉 分四:癸一、夢入十信相似位;癸二、夢入初住見道位;癸三、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癸四、夢入妙覺究竟位
【1733】如果你出現這樣的夢境,表示你將證入十信相似位
癸一、夢入十信相似位
先看癸一的「夢入十信相似位」。這個內凡的相似位,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追求的。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我們透過內觀真如,外修三乘,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你在夢境裡面會出現什麼事呢?「但見妙事」,你在夢境當中會經常出現殊勝、微妙的事情。比方說,你看到十方如來安坐在師子座,然後為比丘眾來說法。你遇到佛、法、僧三寶,這是第一個。
我們看第二段。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接著你又夢到,有這個天龍八部,就是護法尊神,數量很多,像恆河沙這麼多,他對你恭敬合掌,然後你為他們說法。
就夢到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蕅益大師解釋,你夢到見佛聞法,是
上求佛道;你夢到你自己為眾說法,是下化眾生。這個就是菩提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菩提願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其實觀照力跟誓願力是相互地輔助的。
【1734】為什麼要在夢境裡面去判斷你修行的功力呢?
這一段,蕅益大師解釋,為什麼要在夢境裡面去判斷你的修行的功力呢?它是這樣子,我們內心的活動,夢心,就是做夢那一念心,是很特別的。
第一個,它是獨頭意識。它不跟前五識互動,它是單獨活動的。就是說,你睡覺的時候如果還聽得到聲音,那表示你沒有睡著,那你這個不是夢心,還是覺醒的心。夢心的定義就是,你前五識要停下來,你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也看不到東西了,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就是說,它不受外境的干擾,外境好壞不會去干擾你的內心的活動。這第一個,它不受外境干擾。
第二個,夢心是昏昧闇鈍的,所以你很難掌控。你清醒的時候起了一個惡念,你可以透過念佛、持咒、觀想去把它改變。做夢的時候它出現什麼念頭,你改變不了的,你沒辦法在夢心裡面去改變你自己,不可能,所以它是不能掌控。
它又是不受外境影響,又不能掌控,所以說你的夢心是最能表示你內心的真實狀態,就是你沒辦法欺騙自己的,夢心出現什麼境界,就表示你就是這種境界。因為第一個,它是不受外境干擾,第二個,你也沒辦法掌控它,所以它是最真實地能夠去表現你的相貌出來。
所以在《攝大乘論》上說:「處夢謂經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它說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夢從小時候做到大,我這一覺睡的啊,我夢了三十年的事情。但醒過來的時候,可能我只睡了十五分鐘,醒來的時候,時間很短。所以,整個無量的因緣就在一念的夢心當中變現出來,而這個夢心恰好就是你的生命的縮影。因為怎麼樣?你不能對它動手腳,你不能改變它,而且它不受外境的干擾,它是最踏實地去顯現你內心的狀態。而你這種內心狀態一出現的時候,表示你即將證入十信位。它是在十信位證入之前,它是一種前兆。所以夢是走在前面的,你即將證入六根清淨位。是這麼一個情況,從夢境判斷。
【1735】你能夠夢到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就表示你即將證入圓教的初住
癸二、夢入初住見道位
這個地方有三段。看第一段。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你從六根清淨位的相似位開始,不斷地理觀、事修,再修進去,哦,你的夢境又出現新的東西了。「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前面的諸佛是沒有放光的,這個是從毛細孔放無量光,照於十方世界,而且以清淨的梵音「演說諸法」。這個也是說法,但是佛陀說法這時候是放光的。
看第二段。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那麼,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幾個關鍵字,就是「見身處中」。前面佛陀說法的時候,我們夢境裡面並沒有融入佛陀說法的那個場景,我們是在另外一個場景為天龍八部說法。但是到見道位的時候不一樣,佛陀放光說法的時候,你是身處其中。而且你對佛陀是「合掌讚佛」,聽到佛陀講一佛乘的妙法,心生歡喜,而作種種供養,當下得陀羅尼。
陀羅尼是一種很高深的智慧。我們一般修學,水平最低的就是禪定了,它是通於外道的,因為禪定是有定無慧。比禪定高一點的就是三昧,因為三昧裡面有觀慧,但是主要就是空性的智慧。但陀羅尼就不是,陀羅尼有空觀、假觀、中觀,它的境界比三昧更高。而且陀羅尼有一個好處,它不退轉,它一得到以後,這種智慧永遠不會退失。只有初地以上才有陀羅尼的。就是陀羅尼是禪定跟中道智慧的結合。那麼,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佛陀「印知其心」——已經成功地深入佛陀的中道智慧了。因為怎麼樣?因為你已經身處其中。這第二段。
看第三段。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這一段就講到蒙佛授記。見道位已經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了,所以佛陀為他授應身記,應身佛記。他怎麼授記呢?他說,汝善男子,你在未來幾劫的時間當中,你會成就佛陀的無量智。這無量智當然包括權智、實智,這個就是佛陀的真實的中道智慧。你不但有這個智慧,你還能夠成就國土的莊嚴,包括正報的莊嚴,這個莊嚴特別的廣大無比,而且你有你相應的四眾的眷屬來聽你說法。你能夠夢到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就表示你即將證入圓教的初住,見道位。
這個見道位是關鍵位置。諸位!你看小乘的見道位,初果;大乘的見道位,初地;圓教是初住。當然小乘比較簡單,因為小乘的道,他的道比較簡單,他的道就是我空。他修無常無我觀,第一個見到的道就是我空智慧,對小乘來說,他見道位了。而圓教的道就比較深了,他的道是觀心,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他要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表示清淨跟具足這兩個道都要同時觀到,所以這個時間就比較長,這個見道位就是初住。這個時候為什麼叫「住」呢?古德說,因為他住於佛家,繼承家業了,他就不再流浪了。他的心不像我們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了,他心中有一個圓滿的真如的家,他住下來了。這個是見道位。
【1736】這個夢境一出現,就是你進入修道位的情況
癸三、夢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我們看癸三,這個講修道位。就是初住以後的,從二住開始,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見道位是成就了般若道。那麼從初住以後,後心開始進入方便道。方便道就不可思議了。我們看它怎麼不可思議。「又見自身」,這都是在夢境,在山林中修學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我們前面看到的,不管是相似位,不管是見道位,這個人基本上都是在上求佛道,就是學習的為主了。那麼到了方便道的時候不一樣了,他是真正地從空出假,廣設方便度眾生了,因為他已經見道了。所以,一方面,他夢到在山林當中修習六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不是一般的六波羅蜜,那是稱性起修的,那是真正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這個是講到他的修德。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在修學善法的時候,他同時能夠怎麼樣?「證諸實相,深入禪定。」就是他在利他的時候,他的道業同時在增長。這個是真正意義的即空即假即中,真正意義的。我們一般人是用即空即假即中來觀心,但是他那個即空即假即中,到了方便道的時候,他不是只有觀心,他表現在身口意都是空有無礙。他能夠無住,又能夠生心;他生心的時候,度眾生的時候,他的實相的智慧、禪定的智慧又不斷增長。這是不思議境。
那麼,到了等覺後心,就修道位的最後一關的時候,他「見十方佛」。這十方佛不是可以隨便見的,這不是見一尊佛,他見到十方諸佛現前。幹什麼呢?灌頂授職,灌給他法王子位。就是證明,你已經即將成佛了,因為他已經進入等覺後心了,入金剛喻定了。要成佛之前的前一剎那,十方諸佛一定會出來跟他證明,就是你即將成佛了。這個就是到了等覺後心,見十方佛。這個夢境一出現,就是你進入修道位的情況。
【1737】這個夢境就是提醒你即將成佛了,證入妙覺位
癸四、夢入妙覺究竟位
我們看最後的夢境出現的時候,就是圓滿的佛果了。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那麼你圓滿成佛以後,表示什麼?我們因地的時候發的菩提願,叫做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我們因地有兩件事要做:一個是親近十方諸
佛;第二個是同時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廣結善緣。成佛以後,你上求
佛道的功課圓滿了,所以你成佛以後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廣度眾生。你沒
有什麼上求佛道這件事情。
廣度眾生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現應化身的佛,現佛身。什麼佛身呢?「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現佛身是不容易的,應化身是很難成就的。第一個,你要發願;第二個,你要修無量的行去滿你這個願;第三個,你要等待跟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成熟。也就是他要做你的弟子,但他善根不成熟,你還不能示現成佛,八相成道的。
所以,當你成就法身的功德,要變成應化身的時候,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你現佛身;第二個,現九界身。現佛身是很困難的,就不是你要就可以了,你不但要做很多的準備,還要等待跟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成熟。他要懈怠,你就得再等待下去。
第二個比較容易,就是現九界身,那你隨時可以做。你可以隨時變現一隻鹿王,到森林當中去號召你的眷屬,然後帶牠們一起成長;你也可以變成一隻蛇王;當然你也可以變成一個菩薩,來護持其他的諸佛。
「聞法為人說」,聞法為人說就是你現九界身,你可能是親近十方諸佛,去聽佛陀說法;你也可能變成一個菩薩身,為人說法。這個「聞法為人說」就是現九界身。
總而言之,「常有是好夢」。你要麼變佛身,「百福莊嚴相」,要麼變成九界身,「聞法為人說」。這是總標。
我們看下一段的「別明」。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前面那一段是總標,這一段是別明。別明這一段主要是講到現佛身的情況,就是「百福相莊嚴」這一塊。如果你現的是佛身,你就有四種相狀會出現:
第一個,出家相。那麼出家相是怎麼回事呢?「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應化身的時候,他一開始一定是示現一個凡夫。他不能一出生就是一個佛陀,不可以的,他有一個過程。因為你既然是來到人世間,你要示現等同凡夫,你要有出生相,童子相,甚至於納妻、生子,最後體悟無常,再出家。而這個時候,最後一生,他一定是大富貴相,只有兩種情況,你要麼做國王,要麼做太子,只有這兩種情況。你從無常的智慧生起的時候,就捨棄宮殿,捨棄眷屬,到了一個修行的道場。這第一個,現出家相。
第二個,現成道相。出家以後你可能去親近一些外道,因為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出現,佛法就等你來說,所以你可能會親近很多外道,修禪定等等。到最後你會覺得它是不圓滿的,不管禪定、苦行都不圓滿。你自己走到菩提樹下,安坐師子座,這個時候靠你自己內心的無師智、自然智(因為沒有人可以給你開示的,這個時候佛法沒有現前),在七日當中,你自己一念的相應慧現前,證得中道的實智,這個就是成道。
成道以後,開始說法。「成無上道已」,開始從法座而起,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法門,為四眾弟子說法。經千萬億劫的時間,說無漏的妙法,廣度跟你有緣的眾生。
最後入滅,入滅相。一期的教化結束以後,進入涅槃,就身心消滅,入無餘涅槃當中。這個夢境就是提醒你,你即將成佛了,就入這個妙覺位。
【1738】為什麼修行中一定要注意你的夢境?
這個夢境,蕅益大師說,其實它有兩個內容:如果這個夢境出現的時候,它是你的過去的場景,因為你曾經發生過,這個人你熟悉的,這個環境你也去過,那這個夢境對你意義就不大了,這只是一種你的習氣種子的顯現。如果這個夢境當中你從來沒有看過這個人,這個事情你從來沒有做過,尤其你現在又在修習一個法門,比方你在誦《法華經》,你在拜懺,那這個夢境就意義重大,因為它是一個未來世相應的。就是,這個夢境我從來沒有去過,這個人我也從來沒有見過,那它是跟未來世相應的,往往是一種吉凶的先兆。
所以我們前面在講懺悔法門的時候有說,懺悔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夢境。要不然你怎麼知道你懺悔乾淨了呢?佛菩薩又沒有現前。你比方說你懺悔到,欸,你在夢中排出汙穢的東西,或者洗澡,或者你發現你的身體是輕飄飄的,在空中飄來飄去的,這個都是好相。當然最好是見佛,見佛聞法是最好的,見到三寶。
其實我們淨土宗預知時至,除非你真的成就禪定三昧,你自己在三昧當中知道,否則都是在夢境裡面知道的。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很多都是在夢境裡面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說法,或者夢到蓮花,他大概知道他的淨業成就了。
所以這個夢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跟過去世相應。那這個意義就不大了,那就是真的是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個是你的習氣種子。但如果你的夢境是預測未來,跟未來世相應,那這個夢境你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好,可能是壞。壞的是什麼?比方說你夢到你從三樓掉下來,空中往下墜,這個就不好了。這個就是煩惱要轉之前、菩提要成就之前的一個徵兆。
【1739】諸位!從現在開始,你要相信一件事
庚三、總結法益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佛陀說,在末法時代,你能夠依止前面的第一微妙法門,就是內觀真如、外修三乘,理觀事修的交互作用,這個人將會很快地得到廣大的利益,如前面所說的諸多的功德。
那麼這個迹門講完了,我們看附表第三十三,我們用蕅益大師兩個偈頌把這個迹門做一個總結。這兩個偈頌,一個是來自於<信解品>,一個是來自於<藥草喻品>。整個迹門當中,我們可以歸納成:第一個,信解;第二個,觀照。信解真如跟觀照真如。我們先看第一段,看第一個偈頌。
一、信解
客作從來非賤人 糞除未盡自迷津
卻憐五十餘年別 此日相逢覺倍親
我們沒有學《法華經》之前,我們只能夠根據諸法因緣生來修學,就是我現在是一個不好的因緣。我現在開始覺悟的時候,每一個人開始學佛的時候,都是進入了一個墮落業力跟妄想,一個雜染因緣。所以我們在求的是怎麼樣?一開始是皈依,是祈求三寶的加持。那麼在三寶當中打工,每天拜懺、持戒,這叫什麼?客作。我們認為自己是外人。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一進入三寶就敢說,我跟佛陀是一家人。除非六祖大師,沒有人有這種智慧。所以我們總是覺得,我業障深重,我來到三寶當中,三寶是高高在上,我呢,是低低在下,我是一個客作的賤人。其實不是!從《法華經》來講不是。其實我們是一時的流浪、一時的離家出走而已,我們只是回到原來的家而已,所以,「客作從來非賤人」。
那麼為什麼我會流浪生死呢?這個要從因緣觀說起了。「糞除未盡自迷津,卻憐五十餘年別。」一個人會流轉生死,其實你要說妄想跟業力,這個是枝末的問題,根本原因是我執跟法執,根本就是執著。所以你看,你要學唯識你就知道,臨終不怕你打妄想。你打妄想怕什麼!但是你那個妄想產生執著,完了!帶有執著的妄想最可怕了。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特別好樂,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是,一般的妄想根本不是你佛號的對手。
一般的妄想,你「佛號生,妄想不生」,這說的就是一般的妄想。但是有一種例外,有一種妄想會消滅你的佛號,就是帶有堅固執著的妄想。你這個佛號就不是它的對手。這個理觀就是專門破這個執著。
諸位!理觀不是破妄想,妄想是虛妄的,理觀是把妄想背後那個根拔掉,叫達妄本空。妄想是不真實的,所以理觀是幫助你把那個妄想背後的執著拔掉,這個妄想就沒有力量了。所以,一個人會輪迴就是怎麼樣?糞除未盡,就是心中的我法二執的糞沒有消滅,所以就招感了在六道裡面一次又一次的輪迴。輪迴是這樣來的,這個我法二執引生的。
那怎麼辦呢?我們看結勸。「此日相逢覺倍親。」直到有一天,你學了《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你才知道,原來我們跟三寶不斷地接觸,我們跟三寶是一家人,尤其是跟佛陀是一家人。當然,我們一般人心是有所求,向外攀緣;向外攀緣,那你就是業障深重了,你面對的是你無量的過去留下來的業力跟妄想。但是你要迴光返照,你的本質就出現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這個時候你跟佛陀是站在一個立足點。
所以,諸位!你臨命終的時候,到底你是業障深重去往生,還是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去往生,這關鍵就是臨終的時候你的心是向外或向內,就在這裡而已。為什麼有些人往生對他來說很容易?他就是臨終才念佛,念了三天就往生了!而有些人念了一輩子,臨終都沒往生。從因緣來看很不公平,但是從理觀來說非常公平——善根不同。因為他的人生因緣就是這樣。
我們的生命體是真妄和合的,你最好臨終的時候不要把虛妄這一塊現出來,最好不要。你現出來,你就很難處理了,你這叫自找麻煩。就是「一念迷,生死浩然」,你要是不斷地去追想你的過去,你要一攀緣你的過去,那你就回不來了,佛號再怎麼念都沒有用,那你真的是生死業障深重了,因為你去招惹業力。迴光返照的時候,你就是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你跟阿彌陀佛站在同一個立足點,那一念之間就往生了。所以,這個成敗就在理觀。
你理觀現前,「此日相逢覺倍親」。你要是攀緣心現前,「糞除未盡自迷津,卻憐五十餘年別」。所以諸位!不要小看理觀。成敗的關鍵就是,你到底是業障深重,還是性具無量的功德莊嚴,就在一念之間。就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向外攀緣還是向內安住,就這樣子而已。因為我們同時這兩個都具足,就在一念心當中。這個是信解。
這個信解就是說,諸位!從現在開始,你要相信一件事——「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當然我們要相信兩件事:第一個,相信從因緣上我們是一個如夢如幻的業障深重,這個也要相信。你不能執理廢事,所以我們也要去拜懺、持戒,把這個業力降到最低,這也要相信。但是更重要是第二個,相信你的本質是清淨、是具足的,是具足佛性的。這個是信解,先相信這件事情。
《法華經》的圓教思想只能仰信。你說,欸,我見不到。它是先信——信、解、行、證,你信、解以後,你才有辦法證入的,它不是讓你看到以後才相信的。圓教思想全部是不思議境,你只能夠——佛陀這麼說,我仰信佛陀的真語。就這樣子的一個信解。
【1740】我們在同一片大地修學,在同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雨水中長大,
為什麼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出來?
我們看觀照。
二、觀照
地雨何曾有二心 根莖花果漫森森
四微終始元無別 莫向枝條大小尋
觀照的這個偈頌,來自於蕅益大師對於<藥草喻品>的偈頌。蕅益大師說,「地雨何曾有二心」。<藥草喻品>就是說,當我們在佛法中修學,你不管是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修淨土宗也好,你就是在大地裡面長出一根草,或者你善根強,變成一棵樹。一根草,一棵樹。草跟樹它能夠生長,它靠兩個條件:第一個,下有大地;第二個,上有雨水。你要有佛法的滋潤,你要有真如的依靠。這個地,大地,就是你的心靈的力量,你內觀的智慧啟動了心靈的力量。第二個,雨水。你總要讀經,你總要去學法門,學四諦,無常無我,去調伏你的見思煩惱,要來自於法雨,然後你才能夠成長。
其實大地跟雨水是平等的,所以修行是公平的。我們在同一片大地上修學,我們在同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雨水中長大。既然同一個大地,同一個雨水,怎麼就培養出不同的枝葉花果呢?
看第二段,「根莖花果漫森森,四微終始元無別」。修行本來很公平。你看,你作為一個草、一個木,我們同樣的雨水,同樣的大地,但是我們過去的根機不同,這個成敗就在根機了。就是你上輩子是讀什麼經的,他上輩子是讀什麼經的,就是你的信仰不同。
你看有些人,他什麼都不信,他只相信因果。這種信解是從因果開始的,從業果開始的。這個人修行一輩子,他來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成就快樂的果報,不管他修什麼法門。你內心相信什麼真理,這個就是一個因地。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你放在一個大地上,你就用什麼雨水去灌溉,它只有一種結果,就是長出葡萄,它不可能葡萄的種子產生蘋果出來,不可能。
有一種人是信解空性的。他過去善根就是這樣,他看到什麼都覺得這個人生沒啥意思,無常無我。那這個人只有一種結果,就趨向偏空涅槃。
他的成佛之道,他一定要經過這個過程的,他不經過這個過程是不可能的。有一種人,直接可以接受《法華經》。你看有些人一學佛就學《法華經》,這個人在過去生就是從《法華經》信解的,他就是起跑點比別人快。
那麼諸位!我們來到佛教,你的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他也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我們在同一個大地。我們同一個本師,目前流通的法寶你也看得到,我也看得到,誰也不會私藏,所以我們同一個雨水。但是結果,「根莖花果漫森森」,你有你的根,他有他的花,就是產生多元化的結果。但是,地水火風其實是沒有差別的,雨水也沒有差別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們看第三段,「莫向枝條大小尋」。同樣的雨水,同樣的大地,有些人心向外攀緣,有些人內觀,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出來了。有些人變成大樹,有些人變成小草,就是觀照的問題了。
所以整個《法華經》,第一個,你要先相信;第二個,你要不斷地去觀照它。不只是瞭解就可以了。
【1741】怎麼觀照呢?
有關這個觀照,我們把它總結成三點:
第一點,就是事前的防患,或者叫事前的防護。我們在《法華經》講到四安樂行,就是理觀雖然超越因緣,但是它跟你的身口意有關係。你的身業要保持調柔寂靜;口業要和合無諍,你不要整天想要找人家去爭執,你的理觀會破壞的;第三個就是內心的安住,慈悲善巧,對你修理觀有幫助。所以你這個四安樂行,你要給你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動劃出一條紅線。我再講一次,理事是分不開的。事修有障礙,一定障礙你理觀,你不可能切割的,不可能切割。所以佛陀講四安樂行就是,你的理觀只能在身口意安穩的情況之下才能夠成長,所以你在事前一定要有一個防護。
第二個,事中的安住跟調伏。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問題,你如果臨命終要保持正念,你最好現在就開始培訓你的臨終正念。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一念心遇到外境刺激的時候,馬上產生反應。這個是最大的盲點,也是對我們最不利的,因為你看到灰塵馬上撲過去,你就完了。諸位!我們無量劫所留下的因緣是太多了,所以,注意!你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因緣是不能處理的。你知道嗎?灰塵不能碰。我們遇到事情說,欸,開始在論誰對誰錯,就落入了業力的惡性循環了。你這種思考模式培養起來以後,你就很難往生了。就是說,因緣不能處理。那因緣怎麼辦呢?因緣只能放下。你要體會。你要處理因緣,你就沒完沒了了。諸位!你就沒完。你的人生的目的不是來處理因緣的,尤其是你現在的身分,也不是來處理因緣的。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該報恩,報恩;該善巧方便攝受,攝受。等到初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說,我要處理我過去的恩恩怨怨了,你可以這樣講。你現在,你現在是什麼水平?你怎麼可能處理因緣呢?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去挑戰你的阿賴耶識,是吧?所以,對我們來說,「時時勤拂拭」對我們臨終是沒有幫助的,平常可以,平常我們儘量結善緣。到了臨終的時候,只能夠安住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定記住!臨終的時候不是處理因緣,是放下因緣,放下是最好的處理。所以因緣,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這樣懂嗎?說,欸,我臨命終我就會想到。不可能!你現在不培訓,你臨終的時候一定是,跟因緣碰撞以後你馬上起反應。這是習慣性。所以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怎麼樣?逆向思考,迴光返照。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的心不跟外境走,而回過來去安住你自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要觀想我本來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就是臨終的準備,是逆向的迴光返照。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記住!安住鏡子,而不是去處理灰塵。這第二個。第三個最重要了,叫事後的熏修。我們最好是,一天不管你多忙,抽出一個小時時間做功課,否則你把《法華經》聽完以後,你只是叫做結緣,你永遠活在信解,你沒有觀照。當然,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來生的善根比別人強,這是事實。那麼這觀照,我們還不會觀,怎麼辦呢?簡單!讀誦,就靠文字。佛陀的文字相是從佛陀的清淨法界流露出來的,他每一個字是不增不減的,你不能動的。所以我們前面的十四品,迹門全部講完了,佛陀的智慧,權法、實法都講完,你可以開始讀誦。先拜二十分鐘,靜坐念佛二十分鐘,先求止,然後,最後二十分鐘誦經。
我們學院現在有做這個讀誦版,這個唱誦版還沒有做好,讀誦版已經出來了。我們預定在下禮拜三之前陸續地把它貼到我們的官網,包括淨土教觀學苑,包括妙法蓮心學院。你透過這個音聲也幫助你攝心。我們現在前面十四品都做好了,預定下禮拜三慢慢貼出來。你可以從音檔配合我們的講義。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一個功課。你不能靠一個禮拜兩天來聽師父的上課就會建立觀照。你來聽《法華經》叫做建立信解,你相信這件事情。但是這個真理在你的心中落實,就是靠觀照,觀照跟日常生活的歷練。
好,我們迹門先上到這。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