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90(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RbazZG                                      

Podcast : https://reurl.cc/Kp0Kmm

目錄 

1441 為什麼我們要讀誦《法華經》?

1442 到底什麼樣是離無上菩提很遠,什麼情況是直接契入佛道,是一種捷徑?我們長時間接受因緣所生法,突然間要從有所得的思想變成內

1443 什麼人沒辦法悟入一心真如?

1444 我們一個凡位的菩薩,為人演說《法華經》,需要做到哪三件事?

1445 這是整個《法華經》的兩個核心,兩大實法

1446 對末法時代的凡夫菩薩來說,為什麼忍辱比精進重要?

1447 具足弘經三軌的菩薩,乃至於弘揚一偈一句的《法華經》,佛陀保證你成就五種利益

1448 學《法華經》要突破哪兩大障礙?

1449 什麼時候才不需要文字相了?

1450 如果你沒有聽《法華經》,你不管怎麼修,去佛智甚遠

1451 這個就是你說法的三軌

1452 弘揚《法華經》的人,佛陀會保證你哪五種利益?

1453】如果你親近具足弘經三軌,具足清淨心、菩提願跟忍辱力的法師,能夠「速得菩薩道」

1454 為什麼說建立內觀的智慧是成敗關鍵?

1455 我們長時間接受因緣所生法,突然間要從有所得的思想變成內觀,這個思想的改變不容易,該怎麼辦呢?

 

 1441】為什麼我們要讀誦《法華經》? 

壬三、合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零三面,我們看壬三的「合法」。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的譬喻,是佛陀用教法來解釋《法華經》有什麼不同。就是說,那你說我要誦經,我可不可以誦般若經、誦方等經?般若跟方等也有發明一念心性,中道實相也是有,但是含水份量比較少。你可能花同樣的時

間,但是你誦《法華經》,它是直接契入的,直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到《法華經》,他不再給你遮遮掩掩了,直接講佛陀是怎麼想。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到底是什麼知見?您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那您老人家是怎麼想的?佛陀說,我是認為萬法唯是一心,但是你們沒辦法接受,所以我講諸法因緣生。所以,《法華經》,從成佛之道來說,從凡夫的角度來說,是含水量最多的,就是它裡面真如

的法水是最多的。你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吸收到很多的法水,讓你很快地進入到一心真如。

所以這以下合法,「菩薩亦復如是」。一個有志於成佛的菩薩,他不再是追求那種餅乾、糖果,他要的是無上的摩尼寶珠。但是這個人如果沒有能夠聽聞信解,也沒有如法地去修五種法師——信解、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那麼這個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你還在因緣裡面打轉,尚遠。但是你如果能夠聽聞信解,乃至於如理地思惟修學,那你就是直接契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它這塊有遠近的差別。那麼這個遠近我們就不解釋,因為佛陀自己會解釋。

 

1442】到底什麼樣是離無上菩提很遠,什麼情況是直接契入佛道,是一種捷徑? 

壬四、釋近

那佛陀老人家,到底什麼樣是在那個地方繞繞繞繞,離無上菩提很遠,什麼情況是直接契入佛道,是一種捷徑?這個遠近應該怎麼區分呢?

我們看佛陀自己怎麼解釋。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所有的菩薩,你要成就無上菩提,只有一個方法。諸位!你不是靠布施成佛,你也不是靠持戒成佛,你是靠的清淨心、菩提願,這一心真如所顯現的兩大根本而成佛的。

所以在《法華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陀一開始開了很多方便門。布施是一個方便門,透過這個方便門成就富貴;透過持戒這個方便門,成就所謂的尊貴。我們一開始覺得每一個門都有它通達的結果,所以人生是可以規劃的。諸位!從諸法因緣生,你說我來生要做大富長者,可以!你說我來生要很莊嚴,那人家打你罵你,你就安忍不動。所以它每一個法都有一個門,都有它通往的結果。

但這有個問題,就是說,那這樣所有的法門你要修到什麼時候?這法門太多了。每一個法之間是有隔礙的,布施就不是持戒,持戒就不是忍辱,它彼此之間是有隔礙的。到了法華會上,把這種隔礙的門打開了,你只要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所有的法門都是成佛。你只要成佛你什麼都有了,你一旦回了家以後,你就具足所有的珍寶了。所以佛陀是直接把這種三乘的方便門打開,而開顯一佛乘的實相。

所以,《法華經》這個法藏,是「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深固指的是它的體性,它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所以你不可捉摸,深妙不可思議。

幽遠指它的作用,它雖然是清淨,但是它又能夠具造百界千如,它什麼東西都可以創造出來。你用念佛來熏習你的真如本性,它就現出極樂世界的功德。它有無量的功德妙用。所以是無人能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夠圓滿一心真如的體跟用。如今佛陀教化我們,「成就菩薩」,為成就菩薩的無上菩提而作開示。

所以諸位,我們學佛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從因緣所生法裡面去成佛,你就走到一個彎曲的遠路了;你能夠直接從一心真如,建立一種佛陀的知見以後,再去修一切法門,那你就是走上近路。所以它遠近是這樣分的。就是說,你內心當中還活在妄想,然後你就急著要修學,那你就是走遠路,就打工吧。你建立了《法華經》的思想,你花一點時間建立清淨心、菩提願,先回家,然後再修法門,你的成佛會比其他人更快。這是捷徑跟遠的差別,它的核心在《法華經》的這種「深固幽遠」的核心思想。

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禪師,他在到處參學的時候,突然間到了一個荒山野外的地方。山上有水流流下來,有一些蔬菜的殘渣,所以他想這個上面可能有人住。但這個山又很陡,所以他很費心慢慢慢慢爬上去。爬到山上,果然有一個禪師在那個地方閉關,可能閉了好幾年了。他就去跟他扣關。扣關以後,這個閉關禪師就打開門,讓他進來。這個行腳禪師就問這個閉關禪師說,大德,你是得何消息在此閉關?你閉關一定有原因嘛,你求的是什麼?有些人閉關是為了消業障,有些人是成就修福報,有些人他有什麼目標理想等等。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在此閉關到底是有什麼求呢?這閉關禪師說,我見泥牛沒入水中。因為我閉關的時候,我開始看到一個牛,身體充滿了汙泥,然後沒入在清淨的大海當中。行腳禪師說,那您老人家什麼時候出關?他就說,待其白牛浮出水面。

待其白牛浮出水面,高明!這個是直接了當。諸位!如果你是一個農夫,你有很多田,我現在送你一條牛,你會怎麼做?你趕快去耕田嘛,對不對?你管這個牛是髒的是乾淨的。禪宗不是,我先把這個牛洗乾淨。他閉關的目的是追求什麼?開始迴光返照。他知道這個妄想,有所得妄想心,它幹不出什麼大事。你一個乞丐,你整天打工,你也就是賺到一天的工資。那我與其做一個流浪的窮子,我不如先回家嘛。所以禪宗的確有它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沒有找到他的清淨心、菩提願之前,他不修行的。先把牛洗乾淨,把一個汙泥的牛丟到真如的法性三昧大海,不斷地去讀誦、受持、解說。等到這個牛出來的時候,不是汙泥了,是一隻清淨的大白牛出來了,你有資格行菩薩道了。這個時候對你來說叫做順逆皆方便。你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動如泰山」,你修什麼法門你都無所謂了,你活著一天你就修一天,你對什麼東西都能夠從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你叫做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走的是捷徑。好過有一些在因緣所生法打滾的人,是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在判定,就什麼人能夠快速成佛,什麼人會比較慢地成佛,這個遠近之別就在這個地方。就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是活在方便門,一個法通一個門,一個法通一個門,你在修單修的法,還是你用一心真如來統攝一切法,示真實相?所以這個地方遠近是這樣判定,完全看你的心理素質。簡單講就是這樣。

 

1443】什麼人沒辦法悟入一心真如? 

壬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如果有一個修學大乘法的菩薩,他是聽過《法華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講到一心真如功德不可思議,他內心「驚疑怖畏」。說是真如本性統攝一切法,能夠直接趣入佛道,這怎麼可能?佛道是要無量阿僧祇劫的!他產生「驚疑怖畏」。那麼這個人,佛陀斷定一定是一個大乘善根非常薄弱的初發心菩薩。因為怎麼樣?因為法執太重,他還是活在一種因緣法的法執。

那如果是聲聞人呢?他聽到《法華經》以後驚疑怖畏,這個人是增上慢人,他一定沒有入初果。因為一旦入了初果的法性以後,他一定會知道初果的法性跟真如的法性是隨順的,一如無二如,所有的真理到最後一定會歸到一心真如的。

我過去講一個課叫做《禪觀與淨土》,可能有些人聽過。《禪觀與淨土》當然把禪觀跟念佛,就理觀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合起來。但有些人在網路上就批評我,說是念佛就念佛,幹麼修禪觀?這個就是新發意菩薩。

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會注意那個所念的佛號,這是合理的。但是你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你慢慢會發覺,你能念的心其實也不可思議。你不是說把自己觀想成業障深重,求佛陀來救你,其實這樣子佛陀很難救你。佛陀不是不能,他很難救你,就是你自己把自己自絕於佛陀的光明之外。很簡單,什麼叫感應道交?你要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你要跟佛陀站在同一個水平,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佛陀的大悲他是平等攝受眾生,但是你自己的準備很重要。就是說,你用萬德洪名的法來自我設限,那佛陀就很難救你了,因為你自己落入你自己的妄想的法執當中了,你自絕於佛陀無上菩提之外。所以它那個理觀就是說,你把有所得的法執放下,你才能夠跟佛陀平等相應。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理觀事修,這才是合乎一佛乘的思想。

那當然,初學者可能他對法的執著比較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基本的原則就是,你可以疑惑,可以質疑,但是不能謗。這是底限,聞大不謗。就是說,諸位!師父跟你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法甚深微妙,你對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初學者最好把嘴巴閉起來,因為晚年的時候你會後悔。你前面講很多話,你會後悔的,但是有點來不及了,因為你在網路上流通以後這個有過失。就是說,你沒有看完所有經典之前,你最好是保守一點;你不知道的東西,你頂多我不表示意見。你可以不相信,你可以質疑,但是你不能出言毀謗,這是底限。

就這個地方揀非,就是什麼人沒辦法悟入一心真如?有兩種人:菩薩是初發心的,聲聞人就是增上慢的,這兩種人是沒辦法進去的。那也沒關係,慢慢來。

 

1444】我們一個凡位的菩薩,為人演說《法華經》,需要做到哪三件事?

 庚二、示方軌 分二:辛一、正明方法;辛二、明無利益

前面佛陀等於是讚歎一心真如這個法的功德殊勝,它是直接地契入,而不像因緣所生法彎曲地繞進去。這以下佛陀特別講出弘經的方軌,就是怎麼樣能夠為人演說。

辛一、正明方法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以下說明,我們一個凡位的菩薩怎麼樣為我們的同參道友說《法華經》。

說,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發了菩提心的、行菩薩道的,但是他是一個凡位的資糧位的菩薩。那麼他在如來滅後,到了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以後最重的差別就是知見混亂,因為沒有聖人出世,所以大家已經不知道到底誰是對誰是錯了。在這種混亂的局面當中,有人發心願意為四眾來說《法華經》,那麼他該怎麼說呢?

是善男子善女人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個,入如來室。你的內心要進入到如來的室,這個室當然就是大慈悲室,「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你要發一個廣大的菩提願,依止大悲心,而不是為了名利來弘揚《法華經》。這是第一個,發願。

第二個,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你要穿上如來的衣服,就是忍辱、柔和,來做一個自我調伏。

第三個,坐在如來座。什麼叫如來座?一切法空。其實這一切法空,這個地方的法空指的是清淨心。

那麼,安住在三法當中,入如來室,坐法空座,著忍辱衣,然後再「以精進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1445】這是整個《法華經》的兩個核心,兩大實法 

前面講到我們自受用,講到受持、讀誦、書寫,透過一種文字的淨法熏習。這以下主要講到弘傳,弘傳《法華經》。當然,《法華經》講到兩大根本,一個清淨心,一個菩提願,這兩個是根本法門。你一個人修一心三觀,當你修一念心性當體即空的時候,你就入清淨心了,因為你開始離相了,無所得了。修即假的時候,你看到一心雖然是清淨,但是它不是死的,它不是虛空這麼死的,它能夠具造百界千如,什麼法都可以創造出來。你只要內心一動,它就可以創造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所以即假。既然你能夠創造十法界因緣果報,如果你有選擇,你當然是選擇成佛,所以他就發了菩提願,願成佛道。

觀即空而成就清淨心,觀即假成就菩提願,這是整個《法華經》的兩個核心,兩大實法。就是什麼叫一心真如?它表現出來的就是清淨心跟菩提願。

 

1446】對末法時代的凡夫菩薩來說,為什麼忍辱比精進重要? 

另外,佛陀對一個凡夫位的凡夫菩薩,多加一個著忍辱衣。末法時代你在對外為人演說的時候,跟你在佛堂、在讀誦經典是兩碼事,因為他的煩惱業力會反彈你的。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教務主任慧天長老,他上課第一天的時候就說,我們在佛學院三年當中有三大宗旨,解門教育、行門教育、生活教育。解門教育、行門教育這個就不說了,生活教育是第一年的重點。慧天長老說,什麼叫生活教育呢?就是,生活就是教育,從生活當中去磨錬你的忍辱力。

他老人家提出四個字,任勞任怨。他怎麼培養任勞任怨?他兩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嚴格的生活作息。我們第一年大概是從早上三點半起床到晚上十點鐘,所有的時間是用分鐘來控制的。你除了上殿、吃飯、睡覺、上課,然後晚上複習功課到十點,你大概沒有太多時間了,就算有,也是零零散散的幾分鐘,大概用分鐘來算的。第一年就是這樣子,嚴格的作息,這第一年都不能請假的。

更精彩的就是大寮的輪值,這最精彩了。那個時候我們佛學院連常住加起來四五十個大比丘。他早上八點到九點半先上完課,剩下的時間,九點半後到廚房去,一組四個人,要煮四十幾個人的飯菜,一個半小時要完成。這個叫任勞。更重要的就是任怨。眾味難調,每一個人口味都不一樣,所有的學長到了裡面,你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有人指導你,你要謙卑地接受。所以慧天長老說,任勞容易任怨難。你就在廚房這個水深火熱、那麼燥熱的情況之下,慢慢磨、慢慢磨。磨了第一年出來,你的忍辱力有點進步了。我們佛學院第一年,好像大家都沒在學教理,都沒有讀書,整天就是磨鍊。就是生活很動盪,但是就記住,任勞任怨。 

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在佛學院最懷念的是第一年。雖然第二年以後開始學教理了,慢慢對唯識、中觀、天台、淨土有點認識,但第一年的這個忍辱力對我們幫助很大,真的很大。你未來不管閉關也好,或者是你弘法也好,你會發覺,忍辱力比精進力更重要。

印光大師說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忍人所不能忍,一個行人所不能行。初學者可能會重視行力,精進力,但是你學佛久了以後,你老參以後,你會發覺,忍辱比精進更重要。因為,你先把自己穩住,比你自己不斷地進步更重要。

所以佛陀大慈悲啊!修習清淨心、菩提願,其實六度裡面除了智慧,你還有五個選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但佛陀專門提到忍辱,這個地方有深意。它的深意在哪裡呢?後面<四安樂行品>會講到,就是所有的因緣只有一個情況,你不要跟人家辯解,也不要去跟人家互動,你就是安忍不動。

所以整個弘經三軌,坐法空座、入慈悲室是對內。你要先有個房子,你那個房子就是要發願廣大;然後你要有一個床座可以坐,休息。但是,你要出外跟人家互動,你一定要有一件衣服穿,你沒有衣服你怎麼出去呢?所以菩薩一旦從空出假的時候,考驗的就是你的忍辱波羅蜜了。其實忍辱是要修的,但在順境就沒辦法修了。順境修精進,慧天長老說,逆境修忍辱,就是從任勞任怨當中修忍辱。

 

1447】具足弘經三軌的菩薩,乃至於弘揚一偈一句的《法華經》,佛陀保證你成就五種利益 

辛二、明五利益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

這個地方的五種利益是扣著前面的具足弘經三軌的菩薩。你能夠坐法空座、入慈悲室、著忍辱衣,然後為你的同參道友講乃至於一偈一句的《法華經》,佛陀保證你成就五種利益:

第一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我,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餘國,佛陀滅度以後,可能到其他國土去示現八相成道了。但是只要有人依止弘經三軌去弘揚《法華經》,佛陀遣化人——這個不是一個真的

人,用神通變現的,他能夠走路,能夠講話,但是他沒有心識,他是變現出來的。那這個人幹什麼呢?為他集眾,幫他把這有緣的眾生集合起來。第一個,遣化人集眾。

看第二段。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

你說法要有聽眾,六種成就中眾成就很重要。佛陀就運用神通力,變化成什麼呢?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聽其說法。而且聽完以後,信受不逆,能夠隨順,歡喜而不違背。這第二個,遣化四眾來聽法。

第三個。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這個是遣八部,就這種天龍八部的護法。你在一個偏僻的空閑處說法,佛陀私底下用派遣(他不是秘密變現,不是用神通,這實際上是天龍八部),派遣天龍八部來聽你說法,更重要的是來為你護法。

看第四。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

能夠在佛陀加持之下見到佛陀的色身。雖在異國,佛滅度以後到他方國土教化眾生,但是只要你能夠具足弘經三軌來說法,佛陀會讓你在特殊的因緣見到他的應身。像智者大師在誦《法華經》的時候,他見到自己在靈山會上,見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就是這五種利益其中一個,見佛身。

看第五個。

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這個地方講到與總持。這個說法者如果忘失了文句,在佛陀加持之下,能夠使令他憶念不失。

不過,這五種利益,蕅益大師解釋說,如果是初心菩薩,有兩種情況是不能讓你看到的:一個是化人,像天龍八部,佛陀會不讓你看到天龍八部;第二個,佛身也不可以讓你看到。就是說,冥冥當中佛陀有沒有去?有去加持你。天龍八部有沒有去?有去加持你。但是不可令見。為什麼呢?因為初心菩薩看到佛陀、看到天龍八部,容易心生高慢而妨損道業,對你產生傷害,所以這兩個是有去攝受加持,但是不讓你見到。這蕅益大師作補充。

 

1448】學《法華經》要突破哪兩大障礙? 

己二、重頌 分三:庚一、總勸;庚二、正文;庚三、結勸前面是長行,這以下重頌。重頌分成三科。

庚一、總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如果你想要快速地消除業障,成就廣大的功德,想要在修行當中走捷徑,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聽《法華經》,掌握一佛乘的思想,把內觀真如、外修三乘的思想掌握起來。但是這樣子有一個問題,「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這《法華經》很難聽到,聽到以後你也很難信解。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有無量的煩惱,有無量的業障,又缺乏功德,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快速地破除障礙,快速地成就廣大的功德,有沒有捷徑?有!所以佛陀講近跟遠是有差別的。

但是學《法華經》有兩大障礙:

第一個,難得聽聞。因為《法華經》佛陀不會隨便宣說,佛陀會恆順眾生,開出因緣所生法,讓你有所追求,而不是讓你馬上迴光返照,所以《法華經》很難聽到。

第二個,你聽到以後難得信受。因為《法華經》的內觀思想,嚴重地違背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嚴重地違背!我們一路走來都是追求,學佛以後也是追求,只是追求的目標不一樣。以前追求五欲,現在追求福報、追求寂靜、追求功德,還是追求。聽到《法華經》說莫向外求,這個對我們來說是產生很大糾結的,所以難得信受。

所以學習《法華經》你要突破兩種障礙:第一個,你要有幸得到人身,又有幸聽到《法華經》的住世。這第一個。第二個,你的善根力要夠,你才可以去接受,信解接受。這兩種。

 

1449】什麼時候才不需要文字相了? 

庚二、正文 分二:辛一、頌約果歎;辛二、頌示方軌辛一、頌約果歎 分二:壬一、頌立喻;壬二、頌合法從果地的功德的淺深來讚歎,這個地方又分兩科。

壬一、頌立喻

看譬喻。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我們修學佛法,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追求水分一樣,剛開始怎麼樣?「穿鑿於高原。」在末法時代求法水,不是在低窪的地方那麼容易,是在高山的平原當中。所以,我們一開始可能接觸到因緣所生法。這個《阿含經》其實包括了聲聞法,也包括了人天法。所以我們一開始追求的法是什麼?是一個乾燥的土,或者人天果報,或者小乘的空性。這個時候「去水尚遠」,對於整個佛陀的中道的法水是尚遠。慢慢地我們接觸到方等經、般若經以後,得到的是濕土,這個水分慢慢增加了,最後變成濕泥,那「決定知近水」。

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他在重頌說,我們所有的智慧,剛開始生起,叫做依教起觀。佛法的智慧,沒有一個是從生命經驗得到的,生命經驗只會讓你打妄想。依教起觀,就是依止這個教法去幫助你產生觀照。

當然,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觀照,比方說你一開始學的就是因緣的教法,就產生因緣的觀照,從因緣當中產生般若經、方等經空性的教法;到最後《法華經》,入一心實相。你一開始是從文字上去讀誦、觀照,突然間有一天,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念的相應,啪!光明出現了,你不需要教法了。就是你會從泥巴的水裡面變成純水了,就是不需要文字了。

就是說,我們現在需不需要文字?當然需要文字。我們需要透過文字相的讀、誦、書寫、為人演說,就是從文字相裡面慢慢慢慢去得到水分。但是你到初地以後,不需要文字相了,你不用誦經了,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蕅益大師說的,「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復依文」,不需要文字相了。但初學者你這個泥土是不可以分開的,還是要文字來讀誦。

 

1450】如果你沒有聽《法華經》,你不管怎麼修,去佛智甚遠壬二、頌合法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前面的泥土跟水的關係,是譬喻什麼?譬喻說,「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這個三乘的弟子,如果沒有聽《法華經》,那就是活在一種權法的單向的功德的修學。那麼你不管怎麼修,「去佛智甚遠」。你只是在追求果報,而不是追求無上菩提。

但是你聽完《法華經》以後,能夠產生內觀,還有文字的熏習,建立清淨心、菩提願,你能夠「決了聲聞法」,其實也包括決了三乘法,你會知道三乘的教法都是佛陀施設的方便,他的目的都是幫你開顯真如本性

的。因為《法華經》的特色,「是諸經之王」。這個王很重要,這個王就是怎麼樣?它統攝一切的佛法。

所以我們聽聞以後,如理地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一個人學《法華經》,我們說過,它會把你過去生所修的所有法門都統攝起來,它就像一個人有國王一樣,能夠攝持所有的法門。它從一心而攝持萬法;如果你沒有建立一心,你每一個法之間是零零散散的,都是單一的,你沒辦法整合,所以就是「去佛智甚遠」。

 

1451】這個就是你說法的三軌 

辛二、頌示方軌 分二:壬一、正明方法;壬二、頌明五利益這個地方兩科。先看第一科的「正明方法」。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一個凡位菩薩,你發心在末法時代弘揚《法華經》,你要小心!因為凡夫的有所得心這個法執特別重,所以你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那怎麼辦呢?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你這樣子才能夠「處眾無所畏」。你自己先不要管外境,先把內心給安穩起來,才能夠平等地廣泛來宣說。

那麼什麼叫如來室呢?大慈悲為室。什麼叫衣服呢?柔和忍辱衣。什麼是法座呢?以諸法空為座,清淨心為座。這個就是你說法的一個三軌。

但是,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雖然我們修忍辱,這個過程當中有人惡口罵詈,這個還可以接受,但如果他用刀杖瓦石,產生生命的嚴重傷害,怎麼辦呢?

「念佛故應忍。」所以說,你這個判斷,就是如果他對你的傷害可能還不太嚴重,那你就修忍辱;如果這個傷害很嚴重,你不是只有修忍辱,你還得念佛,求佛力加被,因為佛陀有保證。就是說,你只要安住這個弘經三軌,佛陀保證你的安全,他有發這個願。所以如果是微小的障礙你忍辱就過了,如果是重大的傷害,除了忍辱,加一個念佛,憶念佛陀的聖號來破障,念佛破障。

 

1452】弘揚《法華經》的人,佛陀會保證你哪五種利益? 

壬二、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這段是個總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當中,他會在千萬億個國土當中,現出八相成道的應化身。他同時會在無量劫當中為眾生說法,來攝持這個弘揚《法華經》的人。就是說,佛陀發願未來做兩件事:第一個,應化身到十方世界;第二個,所有人,只要能夠弘揚《法華經》,你就是佛陀的使者,你是承辦佛陀的事業。因為佛陀的事業就是要播下佛種,而你正是替佛陀播佛種,所以佛陀必須保障你的安全,他同時在冥冥當中加持你。這是佛陀第一個總標。

這以下就個別說明五種利益。先看第一個。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這個是遣化四眾。他用神通所變化的四眾弟子,來聽法,來供養法師。這第一個,遣化四眾。

看第二個,遣化人,來集眾。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佛陀遣化人來幫大家集合大眾。如果有傷害的情況,這個化人還可以做一個保護的功能。這是遣四眾跟遣化人。這兩個人都不是一般的正常人,是佛陀神通變化的。看第三個,與總持。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這個人如果在說法當中有所忘失,佛陀會以清淨光明身來加持你,使令你忘失的章句能夠通暢順利。這是與總持。

看第四個,見佛身。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如果這個人他具足弘經三軌的功德來為四眾說法,或者是在寂靜處來讀誦經典,皆得見佛身。

這個地方我們一再強調,見佛身有兩種:一個是明見。那一般來說是要到外凡的五品,圓五品的,像智者大師,圓五品以上,佛陀才會讓你見到他的清淨光明身。其實圓教外凡是圓五品,就像智者大師,是明見。我們是外凡以外的,叫圓教名字位,只能叫冥持。冥持,佛陀不讓你見到,但是暗中加持。這個叫見佛身,有明見跟冥持。

看第五個,遣八部。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佛陀遣八部鬼神來作聽法的法眾,使令這個人在說法當中能夠分別沒有罣礙,而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使令大眾聽了以後歡喜信受。

所以,這個《法華經》很不一般!一般的經典佛陀是囑付菩薩,只有《法華經》是佛陀親自護念。因為,如果你今天為你的同參道友簡單講會權入實……比如你今天告訴你的同參道友,念佛你不能只是注意在佛號,你不能只是單單靠外力的佛力來攝受,你自己要有心態準備。就是,你的心可以先調整一下,讓它跟佛陀的心是相隨順的,這個時候的佛號才有辦法去感應道交的,而不是你的心是 close。你把心關起來,那佛陀怎麼進來?佛陀的心叫做清淨心、菩提願,我們的心是一種妄想執著,這個心心怎麼相應?心心怎麼感應道交呢?……你今天講這個觀念,剛好是佛陀要做的事情,你叫做佛陀的使者。就是說,作為佛陀他也不可能經常住世,那總是要有一些人來幫他做這件事情,就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那你做這件事情等於是,佛陀本來要做,但是他實在是忙不過來,你替他做。所以佛陀給你這五種保證:不管我再怎麼忙,在十方世界,我一定會保證你這五種利益,加持你,攝受你。就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講弘經的功德。

 

1453】如果你親近具足弘經三軌,具足清淨心、菩提願跟忍辱力的法師,能夠「速得菩薩道」

庚三、結勸

這以下做個結勸,把真如本性的修學做一個結勸。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如果是你能夠親近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指的是前面的具足弘經三軌,具足清淨心、菩提願跟忍辱力的法師),那麼「速得菩薩道」。因為你親近法師,他就會跟你講一些《法華經》的思想,知道心法妙、佛法妙、眾生法妙,怎麼樣從眾生的心先調整為佛陀的心,然後再去修其他的法門,這是一個成佛的捷徑。透過開示,你能夠快速地成就菩薩道。如果你能夠跟這個法師學整部的《法華經》,那你未來就決定可以破無明、證法身,往生十方淨土了。這是講到片段的修學跟整部修學的功德。

這個<法師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品,所以它必須把整個功德跟修持的法門做一個大綱的說明。講到,反正你就是兩種,一個自利,一個利他。你說《法華經》怎麼修?自利,就是五種法師;利他,就是弘經三軌。

 

1454】為什麼說建立內觀的智慧是成敗關鍵? 

諸位!你坐在這裡,大概都不是老參。老參聽個幾堂課以後,大概就默默地離開了,因為他也很難接受這種內觀真如的思想。他可能會追求一個單一的法門,今生成就一個單一的果報就可以了。所以,你今天會一直聽到這裡,可能你的大乘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會堅持到現在。

我們一般人,我們初學者當然就是看誰修權法,你喜歡持戒,他喜歡布施,這個人喜歡修忍辱,修苦行,各種各樣。但是晚年的時候,諸位!那就靠你的智慧的觀照。因為你所有的權法都有限,你修到這個時候,你會的法門跟別人其實差不了多少,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除非你有重大過失。所以,到了晚年,成敗關鍵就在於你的心理素質了,你有沒有可能把你今生的法門做一個整合而發揮到最大的效果。所以,建立你的內觀的智慧是個成敗關鍵了。

 

1455】觀,這個思想的改變不容易,該怎麼辦呢? 

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佛陀一再強調很難信難解。說實在,我們長時間接受因緣所生法,突然間要從有所得的思想變成內觀,這個思想的改變不容易。那麼你怎麼辦呢?

你先接受它,信解、隨順。我相信佛陀說這個觀念是對的!當然你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你只要離開佛堂大概就是開始攀緣了,好一點就攀緣佛法,攀緣布施——我怎麼樣去布施、怎麼去持戒、怎麼去修功德。但是起碼你怎麼樣呢?你留一點時間讓你自己讀誦。就是說,你會讓你自己的信解增長,只有一個方法,你要用文字相,沒有其他方法。

因緣所生法的好處就是,你從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去印證。諸法無我,你可以印證。生命是不可掌控,你從你的人生當中也可以去印證這個觀念是對的。但是,內觀真如,你日常生活當中沒辦法印證,這是不思議境,你沒辦法印證。你只有一個方法,用恭敬心讀誦《法華經》,靠佛陀的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來熏習帶動。你只有這個方法,沒有其他選擇。但是這個法門建立起來,對你的影響叫做生生世世的影響,這是根本,就是回家是根本。在回家的過程當中,打工一天算一天,那這個是枝末了。從佛陀的角度,你一個凡夫,你打工能夠賺到的有限。所以你看《法華經》佛陀就看很清楚了,以大富長者的眼光。雖然我們覺得自己很不錯了,你看我為佛教做那麼多事情,做義工,辦很多的法會。對!是不錯!但是你想想看,從佛陀的眼光來看我們,那你就是乞丐去打工,賺一天的工資。那怎麼辦呢?

權法妙,實法妙。佛號要念,拜懺要拜,但是要回家。那回家的方法,最好就是每一天抽一點時間出來誦《法華經》。我們學苑現在已經請了一個專業的法師,開始在誦《法華經》了。過一段時間我們誦完,我們那個《法華經》的讀誦本,版本弄好以後我們會貼在官網。大家可以下載,跟著我們那個(它有配合梵唄音樂)慢慢地一天誦一品,慢慢慢慢,就是把回家(根本、內觀),跟打工(權法)整合起來。

這個<法師品>,等於是把前面的理論落實到我們的身口意的修學。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