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106(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https://reurl.cc/EZqeMm                                   

Podcast : https://reurl.cc/Vjzd8y

目錄

1707 怎麼才叫理觀,怎麼才叫事修?

1708 我們要怎麼在理觀跟事修上合一?

1709 一個人衣內有寶珠,但是他什麼時候迴光返照拿出來貿易?實際

操作方法如何?

1710 需要修的清淨心,在我們凡夫階位與唯識課程中的無分別智有何

異同?

1711 我們如何把《法華經》的思想運用到念佛中來?

 

1707】怎麼才叫理觀,怎麼才叫事修?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做真正的權實不二。

【學員提問】一、請師父慈示,理觀和事修既然都是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麼怎麼才叫理觀,怎麼才叫事修?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理觀跟事修不是都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不是。理觀強調觀照。因為理觀,你的所觀境是什麼?是真如本性,這是你本具的,所以理觀不要修。理觀是觀照一念心性。事修是什麼?是改造身口意三業。理觀是觀照,事修是改造。事修怎麼觀照一念心性呢?一念心性就是理觀——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中道實相,既清淨又具足,這個是理觀的所觀境。事修,你看看「四安樂行」,身業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該做,口業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該做,意業什麼念頭可以動、什麼念頭不能動,這就是所謂的事修,把你過去不好的習氣修正過來。

也就是說,理觀它本身是改變你生命的本體,就是你的本質上的改變。如果你今天的本質是活在無明妄想,你的本質是無明妄想,就是自我意識,你怎麼事修都沒什麼用。就像你這個大地,就是一個只會長出雜草的大地,你再怎麼種樹都沒有用了,有限,就是人天有漏福報而已了,你種不出藥草,種不出果實出來。所以,理觀改變的是什麼?是根本上改變你的知見、思考模式,就是安住的問題,你到底是安住在什麼樣的知見來修一切的六度萬行。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事修談的是調伏跟引導,它是修正身口意,它是怎麼去調伏、斷惡,怎麼去修善,所以這事修就是斷惡、修善——調伏跟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灰塵跟鏡子。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喜歡完全修事修。就是看到一件事情,然後呢?然後就陷入這個灰塵裡面——這個人對我講什麼話,然後你就 focus(聚焦),就完全注意這句話。好了,你注意這句話的結果就是,啊,沒關係,反正我欠他的!然後就又慢慢脫離,所以你永遠活在單一的對治。就是說,我陷入某一個人事的障礙,然後再把它化解掉,就是先有障礙、再化解,一般都是這樣。但理觀不是。理觀是你先不要管灰塵,先站在鏡子的角度來看灰塵。我們以前是完全注意在灰塵。這樣懂嗎?那當然,「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五祖大師要把這個祖師位讓出來,為什麼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接祖師位,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不接祖師位?因為「本來無一物」才能夠真正地根本改變你的生命。如果你生命的根本思考模式還是活在攀緣,遇到什麼事情你先去執著、再來處理,先去執著它,然後再去化解,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事情沒完沒了。你先去惹一個麻煩再去對治,你惹一個再對治,那你這樣子就永遠原地踏步。

但是,你今天從理觀的角度,先觀察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然後再來對治,就不同了。先安住,先把腳步站穩了,再來對治。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它不談對治的。當然有些煩惱,比較輕薄的,人事因緣比較輕薄,你一安住它自然就脫落了。我們前面說過,有些花它沾不上你的,你只要認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有些因緣它自然就脫落了。但有些比較親密的因緣,可能你跟他業力比較深的,那就必須要靠事修的拜懺、念佛、持咒,慢慢來調伏。所以理觀可以解決你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你只要安住一念心性,很多沒有必要的人事自然會遠你而去。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說,因為我業障很重,所以我招感那麼多因緣。其實你業障的重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因為妄想打得太重。不是業障重,是你自己找來的。我們人生的灰塵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認為絕大部分都是你自找的,這跟業力沒關係。你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業力,對業力是不公平的。其實是你的攀緣心惹來的,很多都是你自己用攀緣心惹來的。所以,當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時候,我不敢說所有的塵埃都會掉下去,至少掉百分之七十。你不要沒事找事啊。那剩下的呢?剩下就靠事修了,就靠「時時勤拂拭」了,拜懺,做功德迴向給他。方法很多,或者你放生、持戒,就是看看你哪一個問題比較嚴重。所以事修可以怎麼樣?有輕重緩急。比較嚴重的先對治,對你往生特別有障礙的先對治,拜懺、持戒、修福等等。但理觀它沒有所謂的對治,理觀就是一個整體的安住。所以大家要把這個理觀跟事修分清楚。理觀是安住,事修就是調伏跟引導,就是斷惡、修善。所以我們現在是怎麼樣?當你的內心是一片鏡子充滿灰塵的時候,你要先站在鏡子的角度——你本來沒有灰塵,然後再去面對灰塵。這個時候你面對的灰塵就有限了,很多灰塵自動會脫離的,然後你再慢慢對治你的問題點。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你學《法華經》,你起碼把權法跟實法弄清楚。實法就是強調理觀的一心真如,就是一心即空即假即中,建立佛陀的知見,實法。權法就是三乘的無量法門的對治,專門講對治煩惱的,就是怎麼樣「時時勤拂拭」的。就是說,會權入實,你起碼要知道什麼是權、什麼是實。實法就是理觀,權法就事修嘛。

理觀跟事修,這個很重要。你這個沒有弄清楚,你《法華經》就不知道怎麼修了。理觀強調無生;事修強調因緣所生,講到身口意的調整。

 

1708】我們要怎麼在理觀跟事修上合一?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怎麼面對如灰塵的人事因緣,弟子已經很清楚掌握到那個修持的訣竅,但是面對積極的修善,例如布施,我們要怎麼在理觀跟事修上讓它可以合一?可不可以請師父作一個開示,譬如說在布施這個善法裡頭,我們要怎麼結合理觀跟事修?

【師父答疑】事修的對治有它的方法,比方說思惟布施的功德,「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這句話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就是說,事修是一個一個的。針對慳貪嘛,那你就要想:我為什麼要布施?因為如果我不布施,我死了以後,「諸未施財無常滅」,我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如果我在生之年利用這些資財……死了以後這個財產就不叫布施了喔,你的財產就沒有了,但你在生的時候把錢財給別人,這個叫做布施。所以你這樣思惟,哦,那我把這個錢財霸著不放,我什麼都沒有;我在有生之年把它布施出去,「由施反成有財庫」,會變成財庫,來生還可以受用。所以每一個法在事修的時候,都有它一個一個的對治觀法。祖師對這些都有一個思考模式,你就照這個思考模式去做,你就知道怎麼做了。它是有一個思考的,這個事修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對不對?那理觀只有一個,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兩方面。但是你如果不站在理觀,你事修會產生執著,你布施也會執著。你布施的時候就說,欸,這個功德裡面有沒有我的名字!你就會這樣想了,這就著布施相了。所以你這個布施變成怎麼樣?布施的「法」,而不是布施「波羅蜜」。這三個波羅蜜對你就沒有用了,因為你今天不能夠安住真如本性。以無所得為方便,你稱性起修的時候,你的布施叫做布施波羅蜜,它產生的效果就不一樣。你是用清淨心跟菩提願來布施,你把它當作你的一種歷練。

你今天如果不修理觀去布施,在布施的時候你就想說,欸,不錯喔,你看我修這個功德,我來生會去受用!你的結果,你來生果然去受用,但是你沒有離開輪迴。所以這個布施不能度你,它沒辦法度你,它不能讓你到波羅蜜去,它只能夠在生死裡面得一個有漏的福報。波羅蜜,到彼岸,一定要理觀的智慧。所以,這個理觀跟事修是互動的。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成就莊嚴,所以這兩個不一樣。當然你說,我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也不去修。那你就一路地清淨下去了,你就沒有所謂的功德莊嚴了。你這個叫素法身,不是佛陀的妙法身。所以你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是吧?但事修就沒有標準答案了,到底你應該去從布施,還是從持戒入手,這要看各人。但是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事修,你要先找你的專長,就是你特別厲害的,你的優點,跟最弱的地方去對治,這兩個。

比方說今天你的事修調伏上很適合用無常觀。其實你成功就好,你不要管用什麼。就是說,我面對煩惱的時候,我習慣用無常觀,我過去生對無常觀、無我觀操作得非常好,那你就用無常觀。你只要是把煩惱滅了就對了,你不管用什麼法門,契機就好了。第一個,找到你的強項。

第二個,找到你的弱點、痛點。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從因緣來說一定有自己的盲點。有些人對財富有盲點,有些人對感情,有些人對名聲。這個就是你要注意的了,這一定是你往生的障礙。你要痛下決心去面對你的盲點。

蕅益大師講,行人各有煩惱習氣,重者先治,譬如擒賊,必先擒王。

就是說,從事修的角度,因為你生命有限,你不可能把無量劫來如夢如幻的煩惱業力今生全部面對,但是它有些點是會非常嚴重的,就是你這個病根非常重,要從這個下手。

所以事修是要選擇的,找到你最強項的法門和你最弱的痛點,從這裡下手。你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個願望,它不是讓你實踐的,因為你的時間有限。你今生要怎麼樣?選其跟往生有關係的,就是會障礙往生的,從這個下手。人生有短期目標、長遠目標,短期目標是往生,所以事修法門就是怎麼樣?要先瞭解你自己。所以我們要瞭解兩種自己,師父前面講過:第一個,要瞭解你根本的自己,就是真如本性;第二個,瞭解你無量劫來在三界裡面整天打滾,你因緣中的自己。就是現在的因緣法裡面,你有什麼樣的煩惱,有什麼善根。你總得清楚你自己的問題吧?如果你的善根強項是無常觀、空觀,你卻一定要修其他法門,那沒必要。因為你過去生已經蓋到八層樓了,你稍微用功一點,這個法門對你就很相應了,你就修下去。事修沒有標準答案,契機是妙法,治病是良藥。所以事修就是,請你先瞭解因緣所生法的你是怎麼回事。就是我本來是清淨的,那後來呢?後來生生世世在那邊打滾,到現在,有如夢如幻的煩惱,有如夢如幻的善根。你的目標是要往生,有哪些工具——善根是你的強項,你要趕快拿出來用,因為你稍微用一點功,對你來說就是很快的效果。你要把過去的善根累積到一個程度,用加法把過去的善根累積起來。然後,把你的盲點找出來。你會不往生有幾個盲點要注意的,有幾個地雷,你最好先避開。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地雷,有些人感情是他的地雷,有些人財富是他的地雷,臨終可能過不去的就那幾顆地雷,你最好事先知道。其實,如果你有在打坐,你就知道你的問題點在哪裡、你的強項在哪裡,你應該會知道。所以這個事修就是斷惡修善,面對如夢如幻的善根,面對如夢如幻的盲點,趕快在你有生之年做一個善加處理。然後呢?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去處理。

 

1709】一個人衣內有寶珠,但是他什麼時候迴光返照拿出來貿易?實際操作方法如何?

【學員提問】二、請師父慈示,一個人衣內有寶珠,但是他什麼時候迴光返照拿出來貿易?一念迷,一念悟,又則實際操作方法如何?

【師父答疑】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它為什麼是摩尼寶珠呢?因為它對你有加持力。它的特點就是迷悟的問題。迷悟的問題,當然就要靠理觀的智慧。你今天能夠迴光返照,那寶珠就現前;你今天不迴光返照,那你就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這個寶珠怎麼樣操作,這一題我們等到下面與淨土宗結合再說。你如果是迷惑,這個寶珠對你來說就沒有了,那你就是一個標準的業障凡夫。你的修行的起點就是,你是一個在外面流浪的乞丐,你的起點就是這樣子。就是說,欸,我不需要理觀,我好好地修行。可以,但你的修行的起跑點是生死業障凡夫的起點。如果你今天從理觀,你的修行的起點是自性功德力做起點,你至少有一個寶珠做本錢。這兩個起跑點不一樣。怎麼事修,那就是後面的,我們等到後面淨土這一塊再說。

 

1710】需要修的清淨心,在我們凡夫階位與唯識課程中的無分別智有

何異同?

【學員提問】三、請師父慈示,有兩種清淨心,一種是用來安住的本自清淨,另一種是需要修的清淨心。那麼這種需要修的清淨心,在我們凡夫階位與唯識課程中的無分別智有何異同?

【師父答疑】理觀的清淨是本具的,你不要修,你只要觀照、知道、直下承當就可以了。這我們前面說過。事修的清淨心,是要用各種方便去修證的。事修當中其實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了。

這個地方提到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一種事修,因為無分別智你不能安住,你安住在無分別智,到時候你就偏空了。因為你的安住必須中道,要安住在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真如裡面,清淨跟具足合在一起才可以安住,必須要中道實相才能安住。

無分別智,它是一種對治,就在「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一個很嚴重的人事,這個人跟你因緣很深,他跟你講了一句話傷到你,這個時候,最快的方式把煩惱調下來,就是無分別智。就是,我不可能不取相,因為這個相太強了,超過我這個不取的力量了。因為事修是因緣法,那每一個人因緣不同。你看有些人跟你講話,你根本不當一回事,是吧?但是有些跟你特別親的人,跟你講一句話,你就很嚴重了,你三天都走不出來。就是說,你已經取到相了,這個相在你心中不斷地揮之不去。很簡單,你不要分別就好。就是取相可以,但你把名言關掉,就不要講話。你心中不要講話,不要在心中去分別這個影像是怎麼回事,你不要去詮釋它。這個方法是很快的。就是,我做不到不取相,我第一義諦的時間過了,我從第二義諦去修補。就是,取相,已經取到相了,但是你把分別心關掉。就是你對這個影像,不管聲音還是形象,你把那個分別的功能關掉——我沒有意見,它很快會脫落。就怕你不斷去思惟它,那問題就會很嚴重了。

無分別智這個法門,好就好在很快,但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淨土宗不能用太多無分別智。因為淨土宗跟聖道門不一樣。淨土宗要怎麼樣?它的標準是要厭離娑婆,是吧?你臨命終是要取捨的。你修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說,反正「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你也不一定要離開娑婆世界。從大乘的難行道來說,無分別智是一個妙法。但淨土宗,它臨終的時候是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要討厭娑婆世界。無分別智不會讓你討厭它,它會讓你在娑婆世界不受傷害。所以淨土宗更多的要修什麼?無常觀、苦諦觀。為什麼藥要下這麼重呢?因為,你臨命終要做出選擇,要取捨的。要離開娑婆世界,你總要有理由。你說我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找不到離開它的理由,找不到理由。

淨土宗的理觀,那當然理觀每一個人都一樣,就一念心性。但是,淨土宗的事修其實藏教法是很適合的,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你要訶責它,討厭它,要把所有娑婆世界的過失讀一遍,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才會遠離它,臨命終才能夠做出判斷:我要離開娑婆,我要欣求極樂。但是你修無分別智,它不會讓你厭離娑婆,它也不會讓你欣求極樂,它就是保持一種清淨,它不會做出選擇。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淨土宗的人在修無分別智,可能不能當事修的常法,可能事修這一塊要帶一點苦諦跟無常的思考。

 

1711】我們如何把《法華經》的思想運用到念佛中來?

第四主題:有關法華跟淨土的相互關係

我們看最後一題,有關法華跟淨土的相互關係。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示,學《法華經》對我們修淨土法門有哪些好處?我們如何把《法華經》的思想運用到念佛中來?

【師父答疑】《法華經》當然最重要就是理觀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點跟一般的點不一樣。

我們先談如果你沒有學《法華經》,你這個淨土宗會怎麼修。淨土宗的修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會念佛;第二個,你要會往生。這是兩碼事,因為念佛面對的是佛號,往生你面對的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念佛我們就不談了,各憑本事——你怎麼去專注,建立心中的佛號,你一句佛號念誦聽,這個事修就不談了。

我們先談往生好了。你臨終的時候,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心態很重要。你必須做到一個標準,叫做順從本願。這個順從本願,淨土宗是要有取捨的,你要能夠離開娑婆,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欣求極樂這一塊我們就不談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怎麼去借相修心,這個就不談。我們就談談厭離娑婆,因為這個是關鍵。我們不是從零開始,我們是在無量劫當中,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地流轉,累積很多對娑婆世界的貪念,留下很多對娑婆世界美好的影像,然後才要想離開它。這是個困難點,的確有一點困難。而且要快速離開它,臨命終的時候,需要馬上做出選擇。所以,貪戀娑婆是我們淨土宗每一個人必須走出過去的一堂最艱難的功課。因為你不走出過去的妄想,你沒辦法迎接彌陀的光明。那你今天,如果說你不修理觀,你就從苦樂的對治著手:因為娑婆世界是痛苦的,極樂世界是快樂的,所以我放棄痛苦,追求快樂。合理!但是有什麼問題?因為你沒有修理觀,你的內心是自我意識,活在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本身就是隨順於生死輪迴的,所以你的修學變成怎麼樣?

變成逆流而上。你的心本質是隨順生死,然後你要抗拒生死,用佛號去對治它,靠你的信心,那就很困難了。因為你的本質是隨順生死的,因為自我意識,你的心本來是攀緣的,那你只能靠「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靠很多的佛號,靠對阿彌陀佛的信仰、信心,靠你這種事修的願力,來建立一種抗拒強大的生死輪迴的力量,逆流而上。這個是事修法門。

如果你透過《法華經》的理觀,從根本上改變你的內心,把自我意識的模式轉成清淨心、菩提願,你的心是順從菩提。而極樂世界跟無上菩提是一條路的,就是往生是三百由旬,成佛是五百由旬,這整個是一佛乘的。所以你的心已經調整成不是順從娑婆,你只是面對如夢如幻的娑婆世界留下的影像,要面對而已,但是你的大方向是順從無上菩提了。順從無上菩提,你馬上能接受、順從本願,不需要理由,就是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不必靠苦樂的對治。因為我要成佛,所以我要往生。而這個思考是更高的高度了。這樣大家聽懂了嗎?

就是你修《法華經》以後,你會有一種成佛的意樂,就是你的心已經是隨順無上菩提了。所以你從隨順無上菩提,要隨順於彌陀本願 就相對容易。你不學《法華經》,你的心是隨順生死輪迴。你本來心往這邊走,要把它拉回來,要逆流向上,要把隨順生死的心轉成隨順往生的心,困難!

就三種隨順,隨順菩提,隨順本願,隨順生死。你看,有一句話很重要,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離開我們非常熟悉的生死輪迴,就算你的準備非常夠,你已經知道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它傷你太深,但是你臨命終真的要離開它的時候,你心中還是有糾結,因為你認為它是真實的——它是真實的,我要離開它!但是,如果你認為本來就沒有生死,你就很好離開——本來就沒有生死,人生是一場夢,我只是醒過來而已。這樣是不是比較容易離開?所以理觀的好處就在這裡,它從根本上心態改變了。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你不修理觀,你臨終這一關,你從一種順從娑婆要轉成順從本願,是一個大難題。因為你跟往生的願力的方向是相反的,然後你靠你的事修要把它調整成一樣,是困難。但是你學《法華經》,如果你把這個清淨心菩提願學會以後,你跟往生是同一個方向,本來就同一個方向,它很好轉過去。就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相對容易。大家體會一下。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