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眾惡所感,故有惡道--淨空法師



下面給我們說明什麼叫三惡道,「三惡道又名三惡趣」,趣是趣向,趣跟道的意思相同,「又名三塗。為一切眾生造惡所生之處,故名惡道」,為什麼叫惡道?一切眾生造惡,他就會到這裡去。眾惡所感,這叫惡趣;眾善所感,那是天界,善處。人道是善惡混雜,一半一半,這到人道;如果我們的心行善多惡少,他生天去了。「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名三惡道」。《法華經.方便品》說,「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蓋謂眾生,如內有貪求欲樂之念是為因,外攀緣欲境」,就是五欲六塵的境界,這個欲境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財色名食睡,這五個都叫做欲境,「是為緣,以此因緣起念造惡,終墮惡道。」最後你一定墮落在惡道裡頭,你有因、有緣。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實在也了不起,我覺得那不是平常人,不是凡夫。在上古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諸位要知道,佛教傳到中國來,正式傳到中國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這是國家派特使正式禮請過來的。在這個之前有沒有?肯定有,非正式的。非正式的可能在周朝中葉就開始有了,從印度到中國來旅遊、做生意的,一定也把這個帶來,那時量非常小,影響不大。
你看中國人講性命的哲理,《大學》開頭的三綱,「大學之道」,大是大人,大人是什麼?聖人。大學之道就是聖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我們用《華嚴》的教義來解釋,《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體相用,這是大乘法的三綱,用「大方廣」這三個字來代表。大是體,明德是體;親民是相,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是親愛,親愛一切眾生,就這個意思;廣是講用,用是什麼?止於至善。我看這三句跟大方廣很相應,這是聖人、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的原則,明德是性體,自性的理體,親民是自性的相貌、樣子,止於至善是自性的德用。從哪入門?怎麼圓滿?止於至善怎麼圓滿?這講作用,下面八目就說出來了,從「格物」開始,物就是這裡講的欲望、物欲,要把物欲放下。物欲不是好東西,那是染污,那是不善。放下什麼?我們在教學這幾十年當中常說,「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叫格物,我們用佛法來解釋,大家好懂。
物格,智慧就現前,致知了。「致知」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三福的第三條,「發菩提心」,菩提是什麼?覺悟,不再迷惑,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的人,肯定「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智慧開了;「勸進行者」,不但自己成就了,還得教化別人,教別人。釋迦牟尼佛覺悟,覺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這四句就是致知。致知而後意誠,誠意現前了。誠是什麼?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曾國藩先生的解釋,《求闕齋筆記》裡為真誠的誠下一個定義,他老人家講的這個定義跟佛經講的一樣,「一念不生之謂誠」。意誠,心就正,心不偏不邪、不染不淨,佛法講中道第一義諦。這是什麼?這是心之用,心起的作用。心的體是什麼?心的體就是誠意。誠意起作用就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才能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那個效果就是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善心善行,閻羅王把你送到善道去。所以三惡道,那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就是惡道。放下這個就是善道,就回歸自性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97集)--淨空法師2010/11/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