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生愚死智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生愚死智
洛陽伽藍記云:「史書皆非實錄,今人生愚死智,惑亦甚矣!」
蓋言史多溢美,不足信也。但「皆非」二字,立言太過。古號史為直筆,則焉得非實?夫子言「文勝質則史」,則容有非實,當改「皆非」作「未必」耳。夫古人慎重許可,一語品題,芳播千古;而今乃視為故事,等為人情,虛諛浪褒,取笑識者,可嘆也。故洛陽記有激而發此論,切中末世之弊。不如是道破,傳燈錄前代真善知識,與今安排名姓插入祖圖者何辨?爾後為吾弟子,毋妄干名公大人,裝點吾之未到也。
【註釋】
① 《洛陽伽藍記》: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楊衒之生平及作書原意,載在《廣弘明集》卷六。其文云︰「楊衒之,北平人。元魏末為祕書監。見寺宇壯麗,損費金碧。王公相競,侵漁百姓。乃撰洛陽伽藍記。言不恤眾庶也。後上書述釋教虛誕,(中略)請沙門等同孔老拜俗,(中略)行多浮險者,乞立嚴勒。知其真偽,然後佛法可遵,師徒無濫。則逃兵之徒,還歸本役。國富兵多,天下幸甚。」可見《洛陽伽藍記》之撰,非為護教弘法。其本意實在針砭當時佛教之冒濫。此書不惟可作瞭解北魏洛陽佛教史及政治社會史之輔助資料,且可作研究當時洛陽城之建制,及佛寺建築之重要參考。由於所記多為作者所親自聞見,因此其史料價值甚高,頗可補正史之不足,歷代治史者所以重視此書,此亦一因。(摘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② 《傳燈錄》:《景德傳燈錄》,略稱《傳燈錄》,凡三十卷,宋代道原撰。為我國禪宗史書之一,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本書集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七0一人之傳燈法系,內容包括行狀、機緣等。以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00四年)具表上進,並奉敕入藏,故以「景德」名之;又以燈能照暗,法系相承,猶如燈火輾轉相傳,喻師資正法永不斷絕,故稱「傳燈」。(摘自《佛光大辭典》)
【譯文】
《洛陽伽藍記》提到:「史書都不是真實的記錄,就像現在的人寫傳記,生時本是一個愚人,死後反而成了一名智士,實在令人疑惑!」概括來說,史書上的記載大多過分的讚美,所以不足取信。但我認為用「皆非」這兩字未免太過了。古人稱史官據事直書,無所避忌,為直筆,則所記載的事蹟怎能完全脫離事實呢?孔夫子說:「文勝質則史」,用字措辭多過於事實,就會跟史書一樣。史書的記載確實有其虛浮之處,但也非完全脫離事實,應當把「皆非」兩字改為「未必」,這樣比較確切。
古人凡事總是慎重地作出結論,若是用一句話來評論人事物,定其高下,便足以使人流芳千古的;而現在的人往往把評論當作虛應故事看,替人寫傳記等於做人情,於是虛妄地加以渲染,胡亂地給予褒揚,未免被有見識的人所取笑。真是可嘆啊!
所以《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有感於此而有此評論,真是切中末世的弊病。如果不這樣一語道破,那麼《傳燈錄》上所記載的前代真善知識,與近世刻意安排名姓插入祖圖的人,當如何辨別呢?今後凡是我的弟子,切不可隨便請求達官顯貴為我作傳,以免張揚誇大我所沒有達到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