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損己利人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損己利人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損己利人
智者入滅,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由損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嶽亦自言:「坐是止證鐵輪。」二師雖是謙己誨人,然亦實語;但與我輩之損不同耳。何以故?我輩損則誠損,二師雖損而不損也。今以喻明:如一富室、一窘人,二俱捐財濟眾,其損不異。然窘人則窘益甚,富室則富自若也。又如溝渠江海,均用汲灌,而溝渠減涸,江海自若也。既無所損,何為限於五品、鐵輪?噫!天下以聖歸仲尼,仲尼言聖我不能;天下以道屬文王,文王顧望道未見。增上慢
比丘,可弗思乎?
【註釋】
智者:隋代僧,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名智顗,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十八歲出家。陳文帝天嘉元年(公元五六0年),向南嶽慧思禪師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陳代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慧思臨去南嶽時,囑其往金陵(今南京)傳弘禪法。過了兩年,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隋開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晉王楊廣(煬帝)纍請東返,師鑑其誠,乃至揚州為授菩薩戒,王敕賜「智者」之號。開皇十七年冬,有疾。右脅西向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又唱《法華》、《無量壽》二經,為最後聞思。弟子智朗請曰:「不審師何位,此處沒,將生何處?」師曰:「不領吾眾,必得六根淨(十信位,即相似即),為他損己,是五品位。汝何問生,吾諸師友觀音侍從,皆來迎我。」誡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則增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言訖,跏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時壽六十。後周世宗時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
損己利人一五五年(公元一一九七年),又加諡「靈慧大師」。(摘自《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入滅:漏盡者(聖智斷盡煩惱)捨肉身而歿。此語不僅指佛陀之入滅,高僧、聖者之死亦稱入滅。(摘自《佛光大辭典》)
五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滅後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於圓教外凡位中(外凡者,因未登聖位,心居理外也),而有淺深次序之別,故分五品。五品,一般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故稱弟子位。天台宗立圓教之行位有八,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摘自《三藏法數》、《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南嶽:南北朝時代之高僧。諱慧思,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我國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一說三祖)。年十五出家,心儀法華,誦法千遍,後從慧文禪師受觀心之法,得法華三昧。乃最早主張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時期者,故確立對阿彌陀佛與彌勒佛之信仰。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慧思於河南大蘇山傳法予智顗,智顗即咨受法華三七境界,而讚歎地說:「和尚行位應居十地。」慧思曰:「非也,乃十信鐵輪位耳。」(摘自《佛光大辭典》、《歷代名僧辭典》)
鐵輪:此指鐵輪十信位。輪有二義,一運轉,二摧碾。謂佛菩薩轉於法輪,則能摧碾眾生惑業。天台取其經意而立六輪,以配於因位之六位:一鐵輪王,十信位也(十信者,乃三賢之前,萬行之先。然欲從凡入聖,必以信為先導。始自信心,終至願心,總為十信,以作菩薩真修之方便也。)二銅輪王,十住位也。三銀輪王,十行位也。四金輪王,十迴向位也。五琉璃輪王,十地位也。六摩尼輪王,等覺位也。(摘自《三藏法數》、《佛學大辭典》)
窘:讀音「   」,困迫、窮盡、匱乏。(摘自《漢語大詞典》)
溝渠:為防守或灌溉、排水而挖的水道。(摘自《漢語大詞典》)
汲:讀音「及」,從井裡取水,亦泛指打水。(摘自《漢語大詞典》)
涸:讀音「合」,水枯竭。(摘自《漢語大詞典》)
增上慢:謂未得上聖之法,自謂已得;未證上聖之理,自謂已證也。(摘自《三藏法數》)
【譯文】
智者大師將入滅時,有人問他修證的品位,他答道:「我如果沒領眾的話,必定能證六根清淨;因為領眾的緣故,損己利人,所以僅居外凡五品弟子位。」南嶽慧思禪師也說他自己:「僅居十信鐵輪位而已。」
這兩位大師雖自謙以教導後人,然而所說的也是實話,但是與我們領眾造成自己道業受損的程度不同,為什麼呢?我們領眾對於自己的道業及品位確實受影響,而兩位大師雖然品位看來受影響,實際上道業卻絲毫未損。
今用比喻說明:譬如一個富人,一個窮人,二人捐出相同的錢財救濟大眾,但是他們財產受損的程度卻不同;窮人是因此更窮,富人則仍維持富有。又如溝渠或江海,同樣被人取水用於灌溉,溝渠裡的水會因水量減少而乾涸,而江海的水卻仍是充盈的。
既然兩位大師的道業不曾受損,為什麼又謙稱自己僅證五品位和鐵輪位呢?唉!天下人都稱許孔子是聖人,而孔子卻說:「我哪有什麼資格稱為聖人?」天下人都認定大道歸屬於文王,而文王卻謙稱:「我還未見道在哪裡呢?」所以,對於上聖之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出家人,能不加以省思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