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良知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良知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良知
新建創良知之說,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標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然好同儒釋者,謂即是佛說之真知,則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輿氏,今以三支格之:良知為宗,不慮而知為因,孩提之童無不知愛親敬長為喻。則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愛敬涉妄已久,豈真常寂照之謂哉?「真」之與「良」固當有辨。
【註釋】
新建:即指王守仁,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字伯安,號陽明,中國浙江餘姚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卒後,朝廷予諡文成,身前曾被封為新建伯,卒後又追封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維基百科」)
良知之說:即指致良知,這是中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的心學宗旨。王守仁認為,良知人人具有,聖愚所同,個個自足,不假外求。「良知」來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將《大學》的「致知」與《孟子》的「良知」結合起來,說「致知」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良知即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為此,則事事物物就皆得其理。王守仁以良知為衡量一切真假善惡的標準,認為良知對於一切事物,如同規矩尺度對於方圓長短一樣。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標幟:獨樹旗幟。幟,讀音「至」。(摘自《漢語大詞典》)
子輿:即指孟子,名軻,字子輿(音「於」),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又稱亞聖。相傳是孔丘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以宣揚和捍衛儒家道統為己任,晚年與其門徒萬章、公孫丑等「序詩書,述仲尼之意」,有《孟子》七篇傳世。(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三支:即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邏輯學)所講。因明學,是舉出正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或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的邏輯學。首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摘自《佛學常見辭彙》、《佛光大辭典》)
真常寂照:心性本來是圓滿光明與真常不變的,雖然是寂靜不動,卻能夠遍照一切法界,雖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卻仍舊還是寂靜無動,此乃是無上涅槃之相。(摘自《佛學常見辭彙》)
【譯文】
王陽明先生(新建侯)創立的致良知學說,是由於他在品學識見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所形成,並不是故意用標新立異的學說來擴大他自己的門派。
然而喜歡會通儒佛兩教的人,就認為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就是佛所說的真知,但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為什麼呢?「良知」二字,本出自於孟子。我現在用因明「三支比量」的命題、理由、譬喻三支來分析說明:「良知」是人人本有的;因為這是不需要經過思慮就能知的;例如小小年紀的孩童都能知道愛親敬長。由此可知,所謂「良」是美好、良善的意思,良知是自然而然就能知道的,並不需經由教育才能知道。可是人們那種自然而然愛親敬長的良知,已被妄塵遮蔽、染污太久了,怎能與恆常不變、真實圓滿、清淨光明遍照一切的真知相比呢?「真」字與「良」字的含義,理應有所辨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