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心之精神是謂聖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云:「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為宗,其於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歟?曰:精神更淺於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註釋】
① 《孔叢子》:書名,三卷,記孔子以下,子上、子高、子順等人的言行,凡二十篇。舊傳為孔子八世孫孔鮒所作,蓋後人依託之書。(摘自《國語辭典》)
② 楊慈湖:即南宋哲學家楊簡,字敬仲,慈溪(今屬浙江)人。他是陸九淵心學的重要傳人。因在慈湖築堂居住,故稱慈湖先生。(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③ 惡:讀音「屋」,如何、怎麼。(摘自《國語字典》)
④ 識神:一、為心識之主體,即指心。二、指有生命者。三、於禪宗,專指精神作用,即能起意識作用者。《無門關》:「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摘自《佛光大辭典》)
【譯文】
《孔叢子》一書上說:「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先生,生平的學問就是以這句話作為他立說的宗旨。請問:這個觀點與王陽明先生所創立的致良知之說很相似,可以符合佛所說的真知吧?
我認為:「精神」二字的含意比「良知」更淺。良知與精神二者皆如同水上的波浪,只是依水而有的幻相而已,怎能與真知相比呢?況且「精神」二字分開來看,則各有它的含義;合在一起來看,便是精魂神識的意思。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就是指那些錯認精神、虛妄識心為真知的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