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布施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布施
龐居士以家財沈海,人謂:「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為布施所累,故沈之耳。」愚人藉口,遂祕悋不施。不知居士為布施住相者解縛也,非以布施為不可也。萬行有般若以為導,三輪空寂,雖終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膠著於布施,沈海之舉,是並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無上施,安得謂居士不施?
【註釋】
① 龐居士:中唐時代的禪門居士,名蘊,字道玄,世稱龐居士,與梁代之傅大士並稱為「東土維摩」。居士初志於儒,貞元(公元七八五年 八0四年)初年,曾謁石頭希遷,豁然有省;後又與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舉之選而投宿於漢南旅舍時,聞江西馬祖之道名,乃悟選官不如選佛,遂直奔洪州,隨馬祖參禪而契悟。
丹霞後嗣法石頭,剃髮出家,龐蘊則終生不變儒形,在家而舉揚方外之風。元和(公元八0六年 八二0年)初年,與女兒靈照北遊襄漢,隨處而居,常製竹漉籬維持生計。傳說居士將入滅時,曾令其女靈照出視日早晚及午,女遽報日已中矣,但有蝕也。居士乃出戶觀之,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居士遂更延七日示寂。(摘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② 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菩薩為達涅槃彼岸,必修六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即修六波羅蜜。其中之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摘自《三藏法數》、《佛光大辭典》)
③ 三輪空寂: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1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2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3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
如此透悟三輪體空之布施行,最為清淨,亦最殊勝。(摘自《三藏法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譯文】
唐朝龐居士將萬貫家財沈入湖海中,有人問:「為什麼不拿去布施呢?」龐居士回答:「我多生多世以來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將這些財物沈入湖海中!」有些愚人就拿龐居士說的話作藉口,更加慳吝不肯布施。殊不知龐居士說這句話的含意,原是要為那些著相布施的人解去布施相的捆縛,並不是說不要布施,或布施是不對的。
智慧是一切行門的根本,若能以智慧行布施,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所施物三相,一切皆捨,雖終日布施又有什麼不可以呢?無奈凡夫總是執著於布施相,所以龐居士便作此沈海之舉,連布施的名與相也一併布施了!這樣的布施,可以說是大施、真施、無上施,怎能說龐居士不布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