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悟後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悟後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悟後
溈山和尚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註釋】
① 溈山和尚:唐代溈山靈祐禪師,為溈仰宗初祖。俗姓趙,法名靈祐。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棲止潭州大溈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法嗣有仰山慧寂等,慧寂於仰山宣揚師風。靈祐與慧寂之法脈,世稱為溈仰宗。溈,讀音「規」。(摘自《佛光大辭典》)
② 頓悟:有一類大心之眾生,直聞大乘,行大法,證佛果,此為頓悟。初得小果,後迴入大乘,而至佛果,此為漸悟。又自初雖入大乘,而以歷劫之修行,漸成佛道,為漸悟。速疾證悟妙果,為頓悟。但以初義為通說。(摘自《佛學大辭典》)
③ 無始曠劫:生死無始,故云無始,經久遠年劫,故云曠劫。曠,讀音「況」。(摘自《佛學大辭典》)
④ 習氣:吾人之思想及行為生起後,熏習於心中之習慣、氣分、習性、餘習等,稱為習氣。如由納香之篋中取出香,篋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稱為正使),尚存習慣氣分。若唯識家依現行熏種子之義,以習氣為種子之異名,含藏於阿賴耶識中。(摘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⑤ 現業流識:「業識」,依根本無明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
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據《大乘起信論義記》說,相當於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摘自《佛光大辭典》)
【譯文】
唐代溈山靈祐和尚主張頓悟還要漸修,他說:「如今初初悟得自己本具性德的行者,雖由種種因緣而一念頓悟妙理,但仍然還有無始劫以來薰習累積的煩惱習氣,無法在頓悟之時就馬上斷除淨盡;須教他從日常生活中,徹底除盡那些從無明業識中起現行的種種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是修行;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修行方法能教他究竟不退轉。」
溈山和尚這些話,若不是真正覺悟的人是說不出來的。現今修行稍有覺悟的人,就自以為這一生的道業已修學圓滿了,為何是如此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