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心喻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心喻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心喻
心無可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為彷彿,非真也。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云妙明真體?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復如是。
【註釋】
① 將迎:送往迎來。(摘自《漢語大詞典》)
② 常寂常照:寂,寂靜之意;照,照鑑之意;沒有生滅變異叫做常。真如妙體之離諸過失叫做寂,真如妙用之遍照十方叫做照。《楞嚴經》卷六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正陳論曰:「真如,照而常寂為法性,寂而常照是法身,義雖有二名,寂照亦非二。」(摘自《佛學常見辭彙》、《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③ 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或指內、外、中間三處。(摘自《佛學常見辭彙》)
④ 空寂: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摘自《佛學大辭典》)
⑤ 妙明:真妙之明心,以名無漏之真智。《楞嚴經》曰:「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摘自《佛學大辭典》)
⑥ 真體:真實的本體。(摘自《漢語大詞典》)
【譯文】
「心」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沒有辦法來比喻它。一般用來比喻「心」,都是不得已,用相似之物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能有所領會,但不可認為它真的就像所比喻的東西。
試舉例說明,譬如以鏡子來比喻,大家都知道鏡子能照外面一切物的影像,當物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映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物的美醜而生好惡;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存下來。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在內、外、中間,也不屬過去、現在、未來,又無所不在,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相似的作用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而且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心難道也如鏡子那樣沒有知覺
嗎?鏡子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什麼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