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者,《玄贊》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這把供養兩個字分開來講,進財這種行為這是供,供給;有所攝資,這個資就是資養,攝受、資養,這是養的意思。「所言財行,指二種供養」,財是「財供養」,指的是「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我們講的是物質上的供養,精神上的供養,都包括在財供養裡。第二是「法供養」,法是修行,「如說修行,以為供養」。修行供養重要,佛希望我們成佛,成佛不修行那怎麼行?修行兩個字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現在很多人誤會了,修行這個名詞意思搞錯了。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行為多,佛經把它用三大類就統轄了。第一個是身的動作,身體的造作,這叫身業的行為。第二個,言語,口業的行為。第三個,起心動念,叫意業的行為,包括分別執著。犯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或者我們講修正錯誤的行為。是不是誦經、拜懺?不是,那是一種形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些重要的開示必須要記住。
三種行為裡面最重要是意業,就是起心動念,意就是思想純正,你的言行哪有不正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思想擺在第一。這讓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幫助我們有個正確的思想、有個正常的理念,這個重要。經論就是標準,經律論三藏就是修正身口意的標準。戒律是修正身的標準,經典是修正心的標準,就是意業的標準,經論,戒律是身口,經論是意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用這個做標準。常常讀誦三藏經典,我們就能掌握到正確的標準,然後守住,決定不違犯。現在學佛難,為什麼?不尊重這個標準,認為這個標準是過時了,是古代的,不合乎現代科學。現在人用科學做標準,不用經論。科學的標準很現實,對我有利的我就去做,對我不利的我就不做,只有自己,不太重視別人。那標準錯了,做錯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要緊,因果知道,因果不饒人。我們要不細心去審查,微密的去觀照,你造作的惡因,惡因是有意無意,不管是有意無意,都要受報!果報現前怎麼辦?
所以人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最大的一樁大事,實在說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在這一生當中,要把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些錯誤要懺悔、要修正,這真的是一生最偉大的一樁事,否則的話,這一生白來了。那我們想想,這一生當中,在這個世間,現在大概有六十五到七十億的人口,幾個人在一生當中想到這樁事情?幾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麼好的緣分?你要能從這邊細心的去觀察,你才曉得自己是多麼幸運,自己這一生多麼的難得。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彭際清 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能不珍惜嗎?能不真幹嗎?我們所遇到的,太難了,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還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的嗎?沒有了。世出世間什麼樣的事情,跟念佛往生比,都是叫雞毛蒜皮,都應該放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85集)--淨空法師2011/4/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