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淨空法師



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自性本具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不是。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智慧能明心見性,而知識呢?知識是一種障礙,在佛法叫所知障。知識不是說不好,不是說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也要用它,什麼時候?開悟之後,開悟這叫根本智,悟後起修。根本智得到之後,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本智現前了。根本智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它在不動的時候,它什麼都沒有,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根本智,不起作用的時候,它裡頭一法不立,起作用的時候,一法不捨,圓滿的智慧現前。所以善財開悟之後,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後得智,我們今天講的知識,你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明瞭。五十三參代表什麼?代表整個宇宙的知識,你看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五十三參裡出家的只有六個人,絕大多數是在家。你一接觸全明瞭,無所不知,但是先要求無知,然後你才能無所不知,如果有知,這就是所知障,障礙你明心見性,那你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太多了。跟中國、跟印度求學的方法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85集)--淨空法師2011/4/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