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淨空法師講: 應供的意思


第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這是應供的意思。佛諸結使除盡,結使就是煩惱,見思煩惱除盡了,塵沙煩惱也除盡了,無明煩惱也除盡了,這就是現在科學所謂的回歸零能量點,得一切智慧。理性全現了,就明心見性,他應該接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為什麼?這個人是福田,供養他有福報,真正有大福報的人。他給一切眾生帶來了大福德,大福報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所以應該接受大眾供養。而佛,只要是開悟都是佛,無論是在家、出家,佛接受大眾供養是很有限的。戒經裡面說得好,他所接受的供養只有四種,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叫四事供養,這四種供養,其他的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表演得乾淨俐落,真的是最好的榜樣。一生,到圓寂的時候,八十歲走的時候,他在樹林裡面走的,不是在房子裡頭,就是在野外。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講經教學也有不錯的環境,像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那是國王、大富長者他們私人的財產,請佛到那裡講經說法,佛很隨緣,你誠心誠意請他,他就去。他沒有接受財產的供養,我常說,佛接受的是使用權,他不接受所有權,財產是主人的。佛這個經講完了他就離開,別處去了,沒有拘束,他太自在了。如果有個地方,他就不能走了,要常住在那裡。
佛不會做這種示現,但是祖師可以,祖師不是佛。祖師是什麼身分?菩薩的身分、聲聞的身分,再比丘的身分。他不是大徹大悟,他不是明心見性,他要在一個安定的環境當中去修行,希望達到佛的境界。安定的環境修行比到處雲遊要好,而且佛確實是主張,真正修行人、佛弟子,沒有開悟之前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寂靜處,很安靜的地方,沒有閒雜人來。所以,中國古時候蘭若,就是寺院叢林,都建築在山上。深山以前沒有路,要想到那裡去很難,不是真正發心參學的,誰願意走這麼遠的路?尤其山路很難走。所以佛這一生的示現,我們要了解他的意義,要向他學習。為什麼不建一個道場?一生過著雲遊的生活,哪裡有緣哪裡去,居無定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這表示什麼?放下,我們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做得很徹底,表演得圓滿,到家了。這是四事供養,是應該接受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109集)--淨空法師2011/12/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