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楚失弓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楚失弓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楚失弓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雖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盡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於弓也。
進之則王失弓,王猶故也,無失也;假令王復得弓,王猶故也,無得也。雖然,猶未也,尚不能忘情於我也。又進之,求其所謂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謂弓也、人也、楚也。
【註釋】
楚失弓:語出自《孔子家語.好生》:「楚王失弓,楚人得之,竹窗隨筆( 初筆) 白話解二三
又何求之?」後「楚人弓」常用為典,多比喻失而復得之物,表示對得失的達觀態度。(摘自《漢語大詞典》)
仲尼:見第一六六頁。
滄海:大海。(摘自《漢語大詞典》)
乾坤:稱天地。(摘自《漢語大詞典》)
忘情:淡漠不動情。(摘自《國語辭典》)
不可得:空之異名也。一切諸法的存在,當體空無,而無實體可得也。《涅槃經》曰:「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摘自《佛學大辭典》)
【譯文】
楚王出遊打獵時,丟失了一張弓,他的侍從急忙找尋此失弓,楚王阻止說:「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還是楚國人,何必尋找呢?」
孔子評論道:「可惜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為什麼不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得弓呢?」真是偉大的胸懷啊!楚王固有大海般的胸襟,而孔子實有容納天地的度量。
雖然孔子的境界高於楚王,但是孔子只是就楚王的話加以推廣,他說得還不夠圓滿透徹。為什麼?因為楚王與孔子都還執著於弓。如果更進一步論述,楚王雖然失去了弓這個身外之物,但楚王還是楚王,他自身這個「我」並沒有失去一分;假使楚王重新找到了弓,楚王也還是楚王,他自身這個「我」並沒有增加一毫。儘管如此,看到這一點還是不夠,因為這樣還執著個「我」在。再更進一步論述,想要尋求所謂的「我」都不可得,又豈能找得到所謂的「弓、人、楚國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