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淨空法師講: 學佛如何能有感應


我們學佛,為什麼學了多年沒感應?有些人,很少數、很少數,學佛不久他就有感應,這什麼原因?第一個,善根福德不相同,宿世的;第二個,這一生當中經教的薰聞不相同。我的善根福德並不殊勝,你們諸位了解我過去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如果善根深厚的人,一接觸他就真信。我遇到是大善知識是沒錯,我常說我的信心只有兩成,把它算作十分,我只有兩分,算成一百分,我只有二十分,不多。所以,老師勸我學淨宗,我差不多到二十多年才接受,不是人家一說我就接受,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真的是得上天保佑,壽命延長了,如果當年我真的是四十五歲就走了,我知道的不多。對於這些大道理我也都讀過,我心裡頭有疑惑,我能信又不是真信,有疑。經過六十年這麼長時期的薰習,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感謝佛菩薩,感謝壽命的延長,知道一個中等根性的人,沒有長時間的薰修他不能成就。上上根人畢竟是少數又少數,不多見。尤其是古人那種做學問、修行的心態,是我們望塵莫及的。他們的心態是定的,不是浮動,他們的心思專一,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很厲害。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很容易得三昧、很容易開悟。我們今天就缺乏這一點,其實我們很清楚,今人跟古人沒有什麼差別,古人能做到的,今人肯定能做到,就是不肯做。自以為是,也就是傲慢這個習氣比古人深。古人這個習氣淺,他很容易克服,我們自以為是、自以為能,那麻煩大了。
孔夫子,後世稱為大聖,人家能夠做到「述而不作」,說明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什麼根性?中等根性。說明了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給後世的,全是古人東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人東西誠信,一點懷疑沒有,完全接受。好,好裡面有歡喜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佛法講他有法喜,我們得不到法喜。大乘教裡面常講法喜充滿,那是一種真正的享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17集)--淨空法師2011/1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