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一切恭敬,修慧與福--淨空法師


諸位要知道,不但是人生在世,無論是哪一道眾生,兩樣東西不能缺乏,第一個是福報,第二個是智慧,這是從世間法說,福慧雙修。在佛法裡面是把它顛倒了,還是這兩個字,佛法裡面第一是智慧,第二是福德,慧福雙修。你看世間跟出世間差別就在此地,但是這兩個東西可以說都是屬於第一,最重要的。人不能沒有福報,更不能沒有智慧,佛法之所以把智慧放在第一,是有道理的,為什麼?他要超越世間,世間法把福擺在第一,他沒有想出六道。沒想出六道,福就要擺在第一,要想超越六道輪迴,慧要擺在第一,這就是為什麼佛法重視智慧。
智慧跟福報從哪裡來?給諸位說,全是從法布施來的,從布施供養來的。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是一樁事情。為什麼說布施、說供養?用心不一樣,平常心修這樁事情就叫布施,恭敬心修就叫供養,差別就在此地。譬如我們供養財物給別人,或者供養食物給別人,為平常心,這叫布施;為恭敬心,就叫供養。你看看送禮,譬如送給普通朋友,這是布施,或者送給貧窮人,那叫布施。你說送給有身分、有地位的,送給國家領導人,這個不能叫布施,這叫供養,道理在此地。對父母供養,不能講布施;對老師、對長輩講供養,這講是用心不一樣。《華嚴經》非常了不起,《華嚴經》裡沒有布施,都是供養。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供養,對阿彌陀佛供養,對毘盧遮那佛供養,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說是用布施還是用供養?全是供養!所以前面經文說「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統統是供養。這就是說完全用一個真誠恭誠的心來做,你所修這個得福多少、開智慧的大小是從你的心,你的心愈真誠修福愈大,開智慧也愈高,道理在此地。
如果沒有真誠恭敬心,聖人來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書經》裡面講得好,不是《易經》,是《書經》上說的,「滿招損,謙受益」。這個道理是真的,這個杯子,這裡面是滿的,它就不能再盛東西,再倒下去就漫掉了。這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得利益,人家供養的東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無論是世出世間法,學習第一個就是謙,謙虛你才得益,恭敬謙虛才得益。所以印光大師非常慈悲教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的心態,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的利益。同一個老師上課,幾十個學生,學生得益各個不一樣,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很淺,道理在哪裡?對老師的恭敬心,對你所學功課的恭敬心,這敬業!老師沒有偏心,都是真誠在那裡教學,學生得益不一樣。哪個學生真的得益,老師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為什麼?看他言行舉止畢恭畢敬,認真學習,這學生肯定得到了。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77集)--淨空法師2010/10/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