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空所空盡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空所空盡
或曰:老子清靜經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等語,即楞嚴「空所空盡」之義。予謂:楞嚴初云「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今以清靜名經,是動相不生而靜相猶生也。靜且未空,尚何論空空?
【註釋】
① 老子:春秋戰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故亦稱老聃。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留傳於世,亦稱為《老子》。西漢初,盛行黃老之學,老子名望漸隆。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崇尚道術之士,更將老子當作祖師崇拜。
東漢末年,張陵創立天師道,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尊奉老子為教主,並神化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為老子成為道教教主之始。(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② 《清靜經》:道教經典。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另有一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常清靜經》、《清靜經》。《道藏》內收錄本經七種註本,由最早之杜光庭註本(唐末五代),推斷本經當屬晚唐以前之作品,而撰者不明也。全經以「清靜」二字為主要宗旨。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人能清靜,則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本經經文雖少,但為道教各派所重視,尤其全真教將其列入日常持誦功課中必誦之經文。(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並參考道教總廟三清宮管理委員會出版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③ 動靜二相:為事物所具有之二種相狀,動為活動之一面,靜為止息之一面。一切諸法本來寂靜,因一念心動,則一切法變成對立,所以產生生滅、來去、動靜這些對立的現象。(摘自《佛光大辭典》、「淨空法師專集」)
④ 空空:謂內身、外身、內外身俱空,而猶執空成病,復以空法而破三空,是名空空。(摘自《三藏法數》)
【譯文】
有人說:「道教《清靜經》提到的『觀空亦空,空無所空』這些內容,就是佛教《楞嚴經》所提到『空所空盡』的意思。」
我認為:《楞嚴經》有提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指動相與靜相二者全然不生、不起,這境界尚在「覺所覺空、空所空滅」之前;而《清靜經》以「清靜」二字為全經宗旨,並以此為經名,雖不執著動相,但是還執有一靜相啊!猶未放下靜相,還談什麼「空無所空」、「空所空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