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宗門問答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宗門問答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宗門問答
古尊宿作家相見,其問答機緣,或無義無味,或可驚可疑,或如罵如謔,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莫不水乳投、函蓋合,無一字一句浪施也。後人無知效嚬,則口業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隱語、諺語,傍人聽之,亦復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謔,而實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談、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而二人者,則默契如水乳、如函蓋矣。今不如緘口結舌,但向本參上著力,祇愁不悟,不愁悟後無語。
【註釋】
宗門:本為諸宗之通稱,後為禪宗之自稱,因之稱餘宗曰「教門」,或「教下」。宗,為所崇尚之教旨;門,為通入之義。(摘自《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問答:即往返答覆以闡明法門之義理。禪林中,弟子問、師家答之方法。為教育、接引門徒的重要方法之一,並成為禪宗獨特之宗風,盛行於中唐以後。師家回答時,多不用理論或邏輯答覆之,而往往以看似怪異、荒謬不可解之語句或姿勢來觸發弟子之悟性。(摘自《佛光大辭典》)
作家:禪宗大有機用者之稱。禪者以詩文舉揚禪旨,為師者若體得真實義,能善巧度眾者,亦稱為作家。此外,發揮靈活之機法,以接引學人之師家或本分之宗師,稱為作家知識。(摘自《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機緣:機,根機;緣,因緣。眾生之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之因緣,稱為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機根之純熟為緣而起。此外,禪宗師家教化弟子時,極強調順應各種機緣而施行其教法。(摘自《佛光大辭典》)
水乳投:水和乳極易融合,比喻情意融洽無間。(摘自《漢語大詞典》)
函蓋合:盒子與其蓋子能相密合。(摘自《國語字典》)
效嚬:比喻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語出自《莊子.天運》「東施效顰」的典故。嚬,讀音「頻」,皺眉。(摘自《漢語大詞典》)
邑:人民聚居之處。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鎮。(摘自《漢語大詞典》)
隱語:指不直說本意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的話。(摘自《漢語大詞典》)
本參:禪宗開悟的三個階段,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後關。由參話頭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淨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後一關。(摘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譯文】
古代禪林中尊宿宗師相見,他們的問答機緣,有的聽來沒有義理法味,有的令人覺得驚訝疑惑,有的像是罵詈戲謔;但這些問答卻都是從真參實悟中而來的,有如水乳、盒蓋般的交融密合,沒有一字一句是隨便的或多餘的。後人無知而仿效那樣的問答對話,如此亂問亂答所造的口業就不小了。
譬如兩個同鄉的人,於遠地忽然久別重逢,互相講起了家鄉話、隱語、諺語。旁人聽來,也是覺得這些對話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謔。其實,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他們內心的肺腑之言。旁人固然聽不明白,但是他們二人的默契卻如水乳、盒蓋般的交融密合。
今人既然不懂尊宿宗師們的問答機緣,不如閉口緘默,只管從最基本的「參話頭」去用功,只愁不開悟,不必愁悟後無話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