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他修淨土,我跟他學《楞嚴》、學《華嚴》。我怎麼樣相信淨土?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叫心血來潮,冷靜的去觀察,文殊、普賢修什麼成功的?善財童子,因為講到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修什麼法門的?你看「普賢行願品」,五十三參大概講了三分之一都沒有看出來。照著清涼大師《疏鈔》去講,人家講的沒錯,自己就沒有體會到。這念頭一生,仔細去觀察發現了,講過,也沒有講錯,毛病發生在哪裡?毛病是我們只講文字,沒有體會裡頭的真實義。回頭這一觀照可不一樣,立刻就發現了,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關鍵人物,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中國人跟印度人一樣先入為主,他把他排在第一,這代表什麼?代表就是他專修這個法門。再看最後,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我明白了,善財專修淨土。那旁邊接觸的這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切法門、無量法門,他參訪是什麼?他都知道,他統統曉得,但是他不修。所以科判裡每參最後一科叫「戀德禮辭」,他去拜訪,這個善友把他的法門講給他聽,他都懂。最後戀德是感謝,禮辭是什麼?恭敬、禮拜,離開他,不學這個法門。門門都會,他並不修學,他沒有雜修,他專修。所以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修是根本智,參訪是成就後得智,叫無所不知,他才能教化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教化眾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這才了解。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賢是我們最羨慕的、最尊敬的菩薩,他們求生淨土,才知道淨土殊勝,才知道淨土是個妙門,觀念轉過來了,才知道這些齋公齋婆了不起,齋公齋婆是什麼?上上根人!就是這裡講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35集)--淨空法師2011/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