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安樂集》曰:依天親《淨土論》(即《往生論》)云,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這個會是體會、神會。你發心想真正體會到無上菩提,它有兩個義理,第一個是「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下面就給我們解了、說明了。第一個「依智慧門」,註解裡頭第一個,「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頭一條,小乘就是須陀洹,大乘是《華嚴經》上十信位初信菩薩。為什麼?這個東西障礙發菩提心。這麼一說,菩提心不容易!那怎麼阿公阿婆他們就能夠往生?我們得認真觀察,仔細去思量,這些往生的阿公阿婆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有沒有是非人我那個執著的心?沒有。凡是我們遇到這個情形,這個人往生了,我們都會問問這個人生前他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他生平的行誼,調查幾乎都具備了這人老實,心量很大,沒有驕慢、沒有嫉妒,喜歡幫助別人,都是這樣的。雖然他沒有學過,沒有念過書,沒有什麼文化標準,沒有,甚至於小學都沒有念過,不認識字的,厚道,符合標準。像劉素雲居士說的,很多人問她,妳怎麼成就的?她一生就六個字,你想想六個字的味道,老實、聽話、真幹,我沒有別的長處,就這六個字。我們仔細去思惟觀察,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幾乎個個人都具備這六個字,不老實行嗎?不聽話行嗎?後頭還是真幹,他真具足了。這六個字很簡單,只要具備,世出世間法沒有不成就的。所以我們頭一個要知道不求自樂。求自樂是什麼?貪瞋痴慢全起來了。只有不求自樂,才能轉煩惱為菩提。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我們能體會得到嗎?這個老人家一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中斷,這是世尊為我們表演的就是這麼一句話!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世尊做出來了。
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現在眾生苦,現在眾生心都不安,我們要怎麼教他?用什麼方法教他?要用佛法,要用大乘。大乘佛法確確實實,夏威夷土著這個療法就是大乘佛法,跟大乘所用的同一個道理,同一個方法。釋迦牟尼佛一生身行言教,他將他的身行言教迴向給虛空法界,包括這個地球,肯定有感應。但是有感應的人他自己不知道,雖不知道,他得利益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今天對這部經典,必須要具足老實、聽話、真幹。每一天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我們用衛星、網路播出,有緣的眾生打開頻道他就看到,得利益了。每一天在一起學習,心清淨,不再受染污了;心平等,自性般若智慧逐漸的現前,他自自然然會至心信樂,一向專念。我們自己要做好榜樣。
今天眾生困難多,最嚴重的是他沒有信心,信心完全喪失了,對自我沒有信心,所以自殺的人那麼多,有信心怎麼會自殺!退轉的非常多。講經教學第一個目標就是幫助他建立信心,有信心之後再幫助他生起願心,有願心之後再幫助他一向專念,有一向專念再幫助他往生淨土。我們自己一心一意向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在努力,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對於自己往生淨土是真有把握,一絲毫都不懷疑。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會受到干擾,法喜充滿,夫子《論語》裡面所說的「不亦說乎」。慈悲,那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你把大乘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他聽懂了,他苦自然就離了。
第三個,「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這第三,憐愍一切眾生,遠離恭敬供養。菩薩在世間,眾生對菩薩的恭敬供養必然的,為什麼?他來修福,你能拒絕嗎?老師告訴我們,眾生看到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真正學佛,那是眾生的福田,他對你恭敬供養是種福田。那我們自己想想,我們真的是福田嗎?他來恭敬供養,他真的會得福嗎?供養佛菩薩沒有問題,供養我就有問題了,又不能不接受,這怎麼辦?老師告訴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接受四眾供養,自己沒有去享受一分錢。怎麼辦?幫助他們種福。印光大師種福也是非常專,真的是一向專念,他把所有的供養都去印法寶,經論善書。他自己搞了一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叫弘化社,自己印,印得真好,在現代可以說它是善本。為什麼?校對好,錯字很少,這叫善本。字也很大,紙張、裝訂都很考究,讓人看到這個書生歡喜心。專門幹這一樁事情。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除了印書之外,有光碟、有網路、有衛星、媒體這些東西,都是好事,都能夠讓許許多多眾生得利益,這些錢要用在這些地方。如果有人問,真的會有一些人,拿到這些事業去謀自己的私利,去搞自己的享受,行不行?我說行,你要說不行,沒人搞了,眾生得不到利益。他雖然在這裡搞,他能夠用一半,賺一半,也有一半利益眾生,還是好事,我們不障礙他。但是他要是真正學經教,他就明白了,為什麼?因果跑不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善惡不能抵消。不能說你看我搞了一半,一半錢我自己享受,一半錢我來做功德,我一半一半可以抵消。抵消不掉的,功德是功德的好報,造業是造業的果報,決定抵消不了的。如果他要是真明白這個道理,像印光大師一樣,點點滴滴的錢都做功德,他就成佛了,他就是菩薩了。如果在這裡面還造罪業,他還得受果報。苦報,三途苦報受完了,他有享福,會到人天享福,為什麼?他過去做的好事。善惡在理上講,在佛法裡面講是決定不能抵消的,各有各的報。真懂得各有各的報,我們起心動念就會謹慎,決定不敢貪著。所以對於自己生活愈簡單愈好,貪求過分都會出問題,營養要是過分了就變成不健康。佛菩薩對於這些事情非常重視,生活愈簡單,頭腦愈簡單,愈有福報。不善的都要放下,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說它,不要放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智慧,覺就是智慧。遠離這三種與菩提門相違背,貪求恭敬供養身心,這是違菩提法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21集)--淨空法師2011/1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