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法佈施與財佈施--淨空法師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大施主者,於一切人行大施。至於所施者,為是財耶?法耶?淨影師云法施化益,是謂法施。憬興師非之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是謂財施也。」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本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之後,這個行動就表現出來了,這個行動是「復為大施主」,自行化他。經文上有六句,後面五句是「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個菩提果就是成佛,這個布施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是名符其實的大施主,我們應當向佛學習。所施是財、是法?財法統統都具足。淨影師就是慧遠大師,著重在法施,法施化益。眾生貧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所有一切苦,迷失了自性,可憐!他對於宇宙萬有,他想錯了,他看錯了,於是他也說錯了,他也做錯了,造無量無邊的業。業的果報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也就是有苦有樂。佛告訴我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這很多人不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粗心大意。如果細心的去觀察,他就明白了。苦,八苦,真的,大家都知道是苦;樂,佛說樂是壞苦,這個樂不是真樂,是像麻醉劑一樣,不是真的。那我們知道,飢餓是很苦,美食是很樂,但是飢餓苦是真的,美食能維持多久?維持一天,一天都維持不了,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又餓了,又要去找美食,那不就等於服毒一樣嗎?只能將你的飢餓之苦暫時止住,像止痛藥一樣止住,時間過了,效果就沒有了,苦的現象又現前,那叫真苦。
佛確實是大醫王,也是大施主,他知道眾生苦的根源,幫助你把這個根拔掉,那就是破迷開悟。破迷之後,苦是永遠脫離了,開悟之後,你才得到真樂。那個樂與五欲六塵不相干,可以說與六根、六塵、六識全不相干,這叫真樂,不再為十法界所動搖。這就必須要法施,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的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這是法布施。眾生聞法,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確實有不少善根厚的人,根性利的人,一部經聽完,他覺悟了,回頭是岸,不再造業了。甚至於還有根性很利的人,一部經還沒聽完,聽了一半,聽了三分之一,他開悟了。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法布施的功德究竟圓滿,法施是治本,財施是治標。佛很慈悲,標、本都治。
憬興師偏重在財施上,「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我們看到貧苦的人,你要勸他學佛,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他哪有心來學佛?你能把他基本的生活解決掉,你勸他來學佛,他就來了。這是大乘教裡佛教菩薩,對一切眾生「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那就是財施。所以佛教菩薩有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四攝法裡面頭一條就是財布施,這布施,他迫切需要,你要幫助他。財施他立刻就感到恩惠,他對你就產生好感,你再勸他學佛,他聽得進去,你是個好人,你不會害我。六度裡面的布施跟四攝法的布施意思完全不一樣,六度裡面的布施,佛教菩薩放下貪瞋痴,布施的目的在此地;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他的用意於一切眾生結法緣,佛不度無緣之人,菩薩要想普度眾生就必須要跟眾生結緣。
結緣,我們沒有這個財力怎麼辦?早年李老師教我們這些學生,我們跟他學講經的二十多個人,他非常重視四攝法,與眾生結緣。告訴我們,縱然是菩薩,甚至於成佛了,因為在因地當中跟眾生結的緣很薄,所以成佛之後,講經說法聽眾不多,度眾不廣。這什麼原因?因地沒跟眾生結緣。所以老師很重視讓我們學生跟大眾結緣。我們說:老師,我們沒有錢,怎麼結法?結緣不要錢,李老師一個星期講經一次,星期三,時間地點是固定的,不需要宣傳,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大家都知道。他講經的那一天,我們二十幾個同學都去做義工,排隊在門口,歡迎來聽經的大眾。大眾進到我們佛堂來聽經,我們就做接待,引導他,替他找座位,替他拿經本,把今天講的什麼地方翻開來指給他看,這都是結緣,非常親切接待。如果還有幾個零錢,可以買一包花生米,一個人一粒花生米,一個人一塊小糖,這都是結緣,令眾生生歡喜心。花費不多!一個月才講經四次,一次用一塊錢,一個月不過四塊錢,我們就學會了。這個都是屬於四攝法裡頭的。四攝法,你看布施,我們用內財布施,做義工是內財,用身體,用我們的勞力、用時間,金錢那個東西是外財,內外都要施。第二個是愛語,柔和的言語,謙卑恭敬的態度,來接待大眾,讓每一個聽經的人都感到,到這個佛堂來接待的人非常親切、非常和睦,讓他生歡喜心,讓他有好印象,他到這個佛堂,他就很安靜,專心來聽教。利行,所有作為都是利益大眾。在講堂裡面同事,共同學這部經,共同修這個法門。這是佛教菩薩四攝法。這個四攝屬於財法統統都包括了。所以財施是接引,法施是目的,一個治標,一個治本。
下面說,「《宗鏡錄九十五》曰」,《宗鏡錄》有一百卷,九十五卷有這麼幾句話,「以無財法,名為貧窮」。「故知普濟貧苦,即須法財並施。」貧苦這兩個字可以涵蓋六道所有的眾生。六道裡有大富大貴,沒錯,大富大貴他物質上他不貧,精神上貧苦,為什麼?沒有智慧。我想很多同學都了解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財富是福報,你這一生有財富,過去生中修福得來的。可是這個財怎樣用法,那是智慧。智慧來用財,財就變成功德。如果沒有智慧,這個財富太多很可能造作罪業,那個麻煩就大了,還不如沒有的好。世世代代得人身,多半是生活都相當貧苦,他來生又到人間來了。大富大貴,來生得人身就很困難,如果他一生做好事,積功累德,他生天,天道去了;他用這些財富去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來生他可能到三途去了。人身難得!我們從外國催眠術裡發現,有很多被催眠的人,來生還是人道,再前生也是人道,好多世都是人道,都是很普通的人,說明什麼?這一生沒有什麼大惡,也沒有什麼大善,他保持在這個水平上。大善大惡都不在人道了。所以這兩種布施都非常重要,但是財布施可以做一個引導,法布施為主,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一生四十九年天天行法布施,這是主。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258集)--淨空法師2011/1/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