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水陸儀文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水陸儀文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水陸儀文
水陸齋為普度盛典,金山儀文,相傳昔於大藏放光,今藏無此文,世遠不可考。未知盡出梁武皇祐律師否?若夫始終條理,詳而有章,凡聖交羅,約而能盡,辭理雙得,則四明磐師所輯六卷之文最為允當。況金山者費廣而難舉,四明者財省而易成,正應流通無盡。而舉世莫之行,浙諸郡亦莫之行,唯本境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增以閒文,雜以冗舉,反於緊要處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說法開導處,備陳三觀之旨,稍似過於繁密;更得簡直易曉,則幽明愚智,兼利不遺,盡美矣!復盡善矣!
【註釋】
.水陸齋:施餓鬼會之一。又作水陸會、水陸道場、悲齋會。即施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以救拔諸鬼之法會。據《釋門正統》載,所謂水陸者,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之義。水陸法會,近代學者認為是唐代密宗的《冥道無遮大齋》與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即《梁皇懺》)相結合的產物。但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敘源流,相傳是梁武帝因夢中得到神僧的啟示,醒後受寶誌禪師的指教,親自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方撰成此儀文。於梁武帝天監四年,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但後經周隋變亂,此儀不行。到了唐高宗咸亨年間,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夢中得異人指點,醒後從大覺寺吳僧義濟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陸儀文,因常設此齋,遂流行天下。但是據《廣弘明集》所載,梁武帝於天監三年才捨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監四年以前已經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水陸儀軌中的文辭完全依據天台的理論撰述的,其中所有密
咒出於唐中宗神龍三年菩提流志譯《不空.索神變真言經》,這不僅是梁武帝所不能見,也是神英禪師所不能知的。現在通行的水陸法會分內壇、外壇,內壇依照儀文行事,外壇修《梁皇懺》及誦諸經。所謂梁皇親撰儀文及神英常設此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場懺法》而言,至於水陸儀文則是後人所增附的。宋、元、明、清,水陸法會盛行,宋神宗元豐年間,佛印(了元)住金山時,親自主持水陸法會,大為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北宋楊鍔撰有《水陸儀》三卷。蘇軾撰《水陸法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南宋魏公史浩慕金山水陸之舊儀,於東湖月波山建四時普度大齋,並作儀文四卷。南宋末,志磐又撰新儀六卷,並繪像二十六軸,明代稱此為「南水陸」,而對金山儀文稱「北水陸」。明祩宏(蓮池大師)又因金山寺本前後錯雜,不見始終頭緒,乃取志磐的水陸儀文重加訂正,成《水陸修齋儀軌》六卷。
清儀潤依之撰成《水陸大齋儀軌會本》六卷,為現行水陸儀本。其後咫觀又依祩宏的重訂本詳加論述,成《雞園水陸通論》九卷,並撰《水陸大齋法輪寶懺》十卷,皆為現行水陸所取法。(摘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
.祐律師:指齊梁時代的律學大師,僧祐法師,他也是古代傑出的佛教文史學家。僧祐畢生弘傳律學,以《十誦律》為宗,著有《十誦律義記》十卷。又蒐集有關譯經之原委、序、譯經者之傳記等資料,撰《出三藏記集》;此外,並將四至五世紀間,佛教對中國固有思想之論爭及其他文書輯為《弘明集》。此二書為研究中國佛教史之重要史料。由於他博學多才,戒德高嚴,備受齊、梁朝野人士的崇敬。梁武帝遇僧事有疑時,也都就之審決。師晚年患腳疾,還乘輿入內殿為六宮授戒。《佛祖統紀》記載,最早的水陸齋是由梁武帝於天監四年,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並由水僧祐宣讀齋文。對此記載,有人疑為此係僧祐在當時是受到皇族的敬重,或許因為他曾建「無遮大集捨身齋」之故,後人將「無遮大會」與「水陸大會」混淆,而有此誤傳。(摘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普門學報》第三十七期「水陸法會淵源考」)
.四明磐師:南宋志磐法師,號大石。精通天台教觀,亦擅詞藻。嘗住四明(浙江餘姚)福泉寺,弘宣教綱。鑑於佛祖傳授記載之不備,乃於宋理宗寶祐六年撰《佛祖統紀》,敘述天台九祖諸祖列傳及諸宗立教之事蹟。又嘗力排山外異說,作〈宗門尊祖議〉一篇,以紹隆正統,顯揚大教。另著有《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並繪像二十六軸,明代稱此為「南水陸」,而對金山儀文稱「北水陸」。(摘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觀:此指天台三觀,為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係對於一切法作三種觀,即空觀、假觀、中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見思、塵沙、無明),證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摘自《佛光大辭典》、《佛學常見辭彙》)
.幽明:指人與鬼神,或指善惡、賢愚。(摘自《漢語大詞典》)
【譯文】
「水陸法會」應該算是普度法事中最隆重盛大的佛事儀則;而金山儀文,相傳從前曾收錄於《大藏經》中,但現在的《大藏經》中並無此文,因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此文內容。不知現今所用的金山儀文,是否是完全出自於天監四年,梁武帝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並由僧 祐律師宣讀的水陸儀文?
至於在所有的水陸儀文中,全篇有條理而不錯雜、詳明而有章法、凡聖交羅互印而理事無礙、文簡約而理詳盡,達到所謂文詞與義理雙得雙美境界的,則以南宋四明山志磐法師所輯的《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儀文最為允當。況且按照金山儀文所修薦的水陸法會,費用多而難以舉行;而依志磐法師儀文來修薦的,費用少而容易成辦。志磐法師的水陸儀文有這種種優點,真正應當長久流通,然而普天下卻沒有人行此儀文,就連浙江省內許多地區也沒有人行此儀
文。目前只有浙江四明山境內有人依此舉行水陸法會,卻又不直接按照原本,還增附一些不重要的文字,摻雜一些多餘的舉動,反而把重要的地方疏忽省略了,真是令人感慨嘆息啊!
但是志磐法師所輯的《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在第五卷中,其說法開導處,詳盡陳述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觀」之旨,似乎有點過於繁密;如果行文能更簡明直接而容易瞭解,則無論幽明愚智,都能兼利,這樣就更完美了,也更完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