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心不在內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心不在內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心不在內
楞嚴徵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則亦可云在內。此意微妙,未易與不知者道。世書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別名,其所稱心,則肉團之謂耳。有義學輩聞予言,搖首不信。今請以事明之:人熟寐,戲以物壓其心則魘;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魘;又戲畫睡人面,有至魘死者,此在內之明徵也。義學曰:「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觀水與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動而無定方,冰凝實而有常所;真無方,妄有所,亦猶是也。從真起妄,妄
外無真,由水結冰,冰外無水,故其體常一而用常二也。」義學曰:「此子臆見,終違楞嚴,有據則可。」曰:「有據。據在楞嚴,諸君自不察耳。經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此意妄想破盡者方能證之,吾與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註釋】
.楞嚴徵心:佛於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先後以七處回答之,均為佛所論破,稱為七處徵心。楞嚴會前,阿難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術誘惑,將毀戒體時,佛遙知之,敕文殊持咒往護阿難歸來。楞嚴會時,佛乃徵其心目所在之處,阿難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內,迨佛徵其心不在內時,又答以在外。如是輾轉窮逐徵詰,至於無所著處。蓋佛欲破除阿難之妄想緣心,使其妄心無所依止,故一一論破,以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之妙淨。(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佛光大辭典》)
.心不在內:阿難因佛徵問心目所在,阿難初答:「心居身內,目在於面。」佛遂問云:「汝心若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後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汝心豈在身內。」故云:「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三藏法數》)
.真心:謂自性清淨之心,真淨明妙,虛徹靈通,離虛妄想,故曰真心。(摘自《三藏法數》)
.妄想心:指虛妄分別之心。即雜染虛假,生滅轉變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惡業之妄識。(摘自《佛光大辭典》)
.心藏神:心臟之靈氣。《老子》:「谷神不死。」漢河上公注:
「神,謂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摘自《漢語大詞典》)
.肉團心: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團,即凡夫肉身五臟中之心臟,狀似蓮華開合,乃意識所依之處。若「識」捨離肉心,人身即亡。(摘自《三藏法數》、《佛光大辭典》)
.義學:即名相訓義之學、理論之學,又稱解學。如俱舍、唯識之學,分析法相之名目與數量,並詳細規定修行因果階位之組織與文字章句之解釋;亦即有關教義理論之學問。(摘自《佛光大辭典》
.魘:讀音「演」,做惡夢。(摘自《漢語大詞典》)
.葛藤:比喻煩惱。《出曜經》曰:「其有眾生,墮愛網者,必敗正道。(中略)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又比喻事物糾纏不清或話語囉唆繁冗。(摘自《佛學大辭典》、《漢語大詞典》)
【譯文】
佛於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初答:「心居身內,目在於面。」佛謂:「心不在內。」這「心」指的是真心。若指妄想心,則也可以說是在身內。這裡面的含意非常精微深奧,不容易解釋給不明究理的人瞭解。世間書籍所說的「心藏神」,這個「神」就是妄想的別名,它所說的「心」,指的是肉團心,也就是凡夫肉身中的心臟。有研究義學的人聽到我這樣說,搖頭不信。
現在我就以事實來說明:有人熟睡時,若作弄地拿一件物品壓在他的心臟上,這個人就會做惡夢;或者他自己的手誤放在心臟上也會做惡夢;又作弄地在熟睡的人臉上亂畫,甚至會害他做惡夢因而嚇死,這便是妄想心在身內的明證。
研究義學的人說:「如果是這樣,則真心和妄心豈不就變成二物了!」
我說:「你只知道真妄不二,不知真妄是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你難道沒有看過水和冰嗎?水和冰是一不是二,這誰不知道!但當水結成冰時,我們可以觀察到:水的狀態是流動而沒有固定的方向,冰的狀態卻是凝實且有固定處所。由此可知,真心虛徹靈通沒有固定的範圍,妄心會隨無明之染緣而有所依止,這個道理也就像水和冰一樣。真心與妄心本來同體,若起心動念時,真心則變現成妄心;既然同體,離開妄心也就沒有真心。這就像由水結成冰,離冰之外則找不
到水,所以心的本體是恆一的,而心的作用則有二種。」
研究義學的人說:「這都是你主觀的見解,終究有違《楞嚴經》的意旨。如果能舉出經典的依據才可這樣說。」
我說:「當然有依據。依據就在《楞嚴經》裡,只是你們沒有覺察而已。《楞嚴經》上說:『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這幾句經文說明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兩節;悟了的時候,就曉得自他不二、不一不異,這些深意只有妄想破盡的人才能證得。我與你目前都還在妄想中,這些糾纏不清的討論就此止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