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親善知識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而其中談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師的風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範。

竹窗隨筆(初筆)白話解--親善知識
明雲棲寺沙門祩宏 著
華藏講記組 恭譯

親善知識

先德云:「譬如敝人執燭,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廢言」意也。藉口者,遂謂師不必擇賢,但資其學識言論足矣!彼自不德,我何與焉?遂依之不違。寧知芝蘭鮑魚,漸染成性乎?論語曰:「不以人廢言。」又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觀之?

【註釋】

.先德云:此語出自《大智度論》。原文為:「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敝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敝人執炬,不以人惡故,不取其照。」(摘自《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不以人廢言:不因其人品可議或地位卑下而不聽取其正確的言論。此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邢昺疏:「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摘自《漢語大詞典》)
.芝蘭鮑魚:語出《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香草)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同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後以「遷蘭變鮑」比喻潛移默化。(摘自《漢語大詞典》)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語出《論語.學而》。「因」,孔安
國《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親」字講;「宗」,作
「敬」字講。亦即所親的是仁義之人,是為不失其親;能夠所親不失其親,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這一句是說明我們要親近值得尊敬的良師益友。(參考「雪廬老人專輯」、「淨空法師專集」)
【譯文】

古大德說:「譬如夜行險道時,有低下卑賤的人手持燈燭,為人照明,我們不能因為持燭的人低下卑賤,就不願意接受他的照明。」
這與孔子所說的「不以人廢言」的意思相同。有人就以此為藉口,認為不一定要找聖賢為師,只要他的學識言論對我有幫助就足夠了;他自己有沒有德行,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有人就依這種觀念去尋師,而親近依止。但是他們哪裡知道君子與小人品行的好壞,猶如芝蘭香氣或鮑魚臭味的薰染,會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影響我們的習性。《論語》雖說「不以人廢言」,但也說「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指親近師友必須慎重選擇),何不把這二句話合起來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