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單元,是“臣術”,其實就是為臣之道。前面都講為君之道,事實上,人生扮演好每個角色都有它的正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為人子有子道,為人父有父道。遵循這些道,都是大自然的法則,不逾越去做人,流露的就是德行。為人臣者,要能輔正、輔弼好君王,他的德行一定也要讓君王佩服,才比較容易聽他的勸諫;假如臣子的德行很不好,君王聽他的話,可能都不會很認同。先有好的德行,讓領導者信任,這樣才能聽進勸告。
我們看第五冊,七百一十二頁。為人君者,他必然為人臣的時候也是做得很好,他為人君才有基礎。他自己做臣子都做不好,他怎麼教導底下的人做人處世?一個人連兒子都做不好,他能不能做好父親?那他就沒有辦法教育他的兒子做人,教育他的兒子為人子之道。所以很好的主管,往往都是從基層做起,他有很好的德行、能力,以致於他能時時設身處地,因為他自己是過來人,都有那些處世的經驗、做事的經驗。
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學歷都很高,但事實上做人的積累不夠,可是又不認為這樣。我們看,從師範學院畢業出來,都覺得自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這個認知是有待商榷的。要為人師者,必是一個好學生。聖賢夫子的教誨,他都沒有好好去做,那他當老師要教給學生什麼?也是要教給學生為人弟子之道。他自己都做到了,他講起來就侃侃而談。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期許自己以後是一個好的領導,當然眼下一定要先盡好自己臣子的本分。
而往往一個人同時是領導,也同時是下屬,屬於不管是高階、中階、基層的主管,可能他上面都還有領導,既是人家的領導,又是人家的下屬。有一段在《從政遺規》裡的一段話很好,提到,君子事奉他的上位者,“必忠以敬”,他很忠誠,表現出來,對領導者恭敬。大家看到“敬”字,不要想就是對領導百依百順,那敬就變成相上的敬了。真正恭敬領導,是以道德、以天道,來鼓舞領導者、來期許領導者。
我們看魏征常常在談話當中,都期許唐太宗先生能真正成為留名青史的好皇帝,這是真正恭敬他,不是他講什麼都順著他叫恭敬。恭敬他的德行、成就他的德行,這個也是敬,“必忠以敬”。
我們看,魏丞相常常當面指出唐太宗的錯誤,那是成全他、成就他。可是魏征大人會不會回到家裡,見到這些老百姓就說,皇帝很不好,會不會這麼說?不會的。他絕不會說自己君王一句不好給老百姓、給他人聽的。講他的不對,是為了愛護、輔助好他,念念想著怎麼樣幫助他,怎麼可能會去講他的不好。
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念念都是為領導者著想。就像範公那一段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們今天念了好幾篇古文當中最精闢的一句,有沒有?你們又沒反應了。今天磁場不錯,剛好都念到了。
我們冷靜來看,我們自己現在在團體當中,這幾個字我們自己有沒有放在心上?比方忠,什麼是忠?“盡己之謂忠”,盡心盡力去做自己的本分,去利益團體、利益領導者,這是忠;“教人以善謂之忠”,這就是我們扮演每一個角色都有勸諫的本分,這在《孟子》當中提到。我們盡力了嗎?我們勸了嗎?假如我們還沒盡力、還沒勸就開始先抱怨,那我們臣的本分還差得很遠。人都做不好,還要求更高的境界,就不大可能。
修行,很多高智慧的人都是提醒我們,要從盡倫常本分開始,敦倫盡分,不然修行就落空,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心態都不對。修道就是修這一顆心,符合倫常大道,符合真誠、慈悲。真誠、慈悲在哪裡?Anytime(隨時)。你們一個禮拜沒有見到我,默契有點退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還是出在我的身上。
所以大家看聖賢人這些教誨,都是提醒我們,這些忠、敬“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離開,我們就不是在修道的狀態;一離開,就是被習氣控制住的狀態。所以“其事上也,必忠以敬”。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9/10 第26集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