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事下也”,他對待底下的人,“必謙以和”,非常謙虛,然後和氣待人。自己帶領一個團隊,孟子那句話值得我們去推敲,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請問大家,如何達到人和?這一個思考很重要,假如我們不這麼思考,孟子這一段話叫知識,是吧?考試的時候可以得兩分,但對人生有沒有幫助?除非你有所領悟,把它落實在你的生活、工作、處事,自己跟他人一定有受用。我們很和氣,整個家的氛圍不就很團結和睦;我們脾氣很大,一走進家門,整個家就馬上冷卻到零下二度。
大家看“和”字,“和”字常常跟哪個字合在一起?和謙,有沒有?代表要讓人家感覺很舒服,我們一定要謙卑待人,和謙。和平,不能大小眼,家裡就不平了,團體就不平了,和平。和愛和敬。還有沒有?中國字很有味道,比方你要領會一個人什麼是忠,你把跟忠排在一起的字體會體會,忠信、忠誠、忠義,有沒有?你把它排一排,那個“忠”差不多可以感覺到應該怎麼來體會、來落實了。和愛、和敬、和善、和睦、和諧。你們都沒有反應,我還覺得是不是我講錯話了。大家看,我們真的有平等心(和平)、恭敬心(和敬),念念恭敬人,為人著想,愛護他(和愛),不要得罪他,這個善就是時時都是善意對人(和善),沒有絲毫的對立、惡意,然後和睦、和諧,有這樣的心態,那是真正好的幹部。為什麼?時時以大局的和諧著想,只要他一開口,都是要化解團體當中的這些不愉快、紛爭。他能調劑人情,安撫好了,再提起他人的正念。
大家做過和事佬沒有?首先你要先關注他,“別氣了,別氣了,氣傷身體不好。來,喝一杯黑木耳汁,防止高血壓。”調劑好了,其實真正一個人,他人事的問題,他要真的能夠平和下心,不要有情緒,解鈴還需系鈴人,他自己得轉念。不然一直盯著別人的錯,跟人家對立,他自己討苦吃了。你說,“可是他有錯。”《了凡四訓》上說,“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我們自己還沒做好、沒感動他,不然都落入成見、落入指責,這都不是理智的狀態。
其實說得簡單,在境界當中容不容易?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大家這句話都有記起來了,改天剛好在討論、在開會的時候,突然看到劍拔弩張,你就抓一個keypoint,抓一個剛好大家都沒講話的時候,你就念出這句話,“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念完之後說,“來,喝杯茶。”你要趕緊去倒茶,是吧,緩和一下情緒。大家說,“對,這句我聽過”,然後冷靜想想當下的狀態。
最近,我感覺蘇東坡先生那個故事很有深意,“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其實,當我們在指責別人脾氣很大的時候,你說我們會沒有犯錯嗎?是吧?我們在這種境緣當中都不理智了,我們會沒有犯過失?可是卻看到別人過失就硬咬著不放。包含覺得人家,“他就是不團結,他就是分自分他”,當下講這話不就是在分自分他了嘛,是不是這樣?對啊,心中有糞,見人是糞。說人家分自分他,當下這個話不就在搞團體分自分他。所以修行真的不容易。為什麼聖教叫內學?時時能觀照得到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是正還是邪、是對還是錯,一轉念才有可能轉境界。依報隨著正報轉,改掉習氣了,誠意、正心了,家就轉,團體就轉了。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9/10 第26集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