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蔡禮旭老師主講 遇到一件事,馬上就下判斷,我們的判斷是不是心平氣和?

在“審斷”這個部分,我們講個太宗當時候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貞觀八年的時候,桂州的都督李弘節是以清廉謹慎聞名。後來他去世了,結果他的家人拿寶珠出來賣,唐太宗聽到這個消息,就在朝廷當中,朝堂上講道:“這個人生平,所有這些宰相都說他非常清廉,可是現在居然家裡的人是拿寶珠去賣,當初這些舉薦他的人,是不是也要負責任?你看他現在拿寶珠去賣,他有你們講的這麼清廉謹慎嗎?”所以,就下令要好好的去瞭解調查清楚這件事情。當然,當下他是不怎麼高興的。

我們常常要冷靜一點,就是《弟子規》講的,“見未真,勿輕言”。我們往往遇到一件事,馬上就下判斷,而且我們當下那個判斷是不是心平氣和?其實只要不是心平氣和,判斷基本上都會有偏頗。可是這變成一個習氣,一遇到什麼事:一定是怎樣怎樣啦。馬上去下斷言,一來,自己的傲慢會增長;再來,很可能誤會他人。而這個誤會假如太大太深,可能彼此的關係,這一輩子就形成很大的障礙。所以人應該要很冷靜平和的來應對事情,不要一下子就有情緒,或者一下子就下判斷。

當下,太宗是不高興了,結果魏征接著說話了。魏大人都是找太宗不大高興的時候講話,不簡單。當然,這也是太宗信任魏大人。魏征說:“陛下,你現在是懷疑他可能生前並沒有那麼清廉,可是你又沒有看到他有收什麼東西,你只是今天聽到了他家裡的人賣寶珠,就好像覺得他有犯錯。而其實我也還不清楚,因為我們還沒調查。陛下,我們唐朝以來,尤其您上位以來這貞觀年間,為國盡忠,非常清廉謹慎的人,而且自始至終都是這個態度的,有兩個人是天下公認的,就是屈突通跟張道源這兩個臣子。”因為太宗是從李弘節清廉謹慎,把這個話題打開的,所以魏征馬上問:“皇上,你知不知道最清廉、最謹慎的是這兩個人?你有沒有關心啊?”這麼一講,太宗當然要承認,因為是天下公認的。接著說道:“屈突通,他的兒子有三個人現在都來考科舉,三個人只有一匹瘦瘦弱弱的馬。而張道源的兒子生活都有困難,快活不下去了,這麼貧窮。皇上,你怎麼沒有一句話關心這個事情?而且李弘節他是曾經為國立功的,他前後好幾次得到陛下的封賞,他現在去世了,沒有任何人說他是貪婪,都沒有這樣的事件。而他的妻子去賣寶珠,也不見得是有罪。”因為受了那麼多封賞,是不是已經窮到必須賣這些東西了?皇上你也得先去調查,怎麼這麼快就下斷言。“而這些這麼清廉的人,皇上你卻都沒有過問,他們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現在懷疑人家是不是不清廉,已經懷疑了,而且因為懷疑又馬上指責推薦他的人。”你看都還沒有判斷的事,就好像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像很多人統統都被牽進來,當下這個磁場不大好,整個朝廷都覺得低氣壓。所以一個君主他的態度不對,當下臣子人心都會覺得很壓仰、很難受。

接著,魏征說:“雖然好像可以說是皇上嫉惡如仇,覺得不清廉不好,但是好像又對於善人沒有很好的去愛護,好像沒有做得很好。”疑心起來了,反而都忽略了這些真正清廉的人,應該去肯定、應該去照顧。“所以,臣私底下想,覺得您現在這個態度,雖然是嫉惡,但是這麼快就下判斷,既懷疑人不清廉,但又不去關心清廉的人,好像不是很妥當。這樣去做,假如是有人生見識的人,可能會對皇上有意見,提出一些非議。”唐太宗聽完了。您看,每一次有點情緒,魏征馬上直言不諱。大家看太宗怎麼反應,太宗馬上鼓掌,“說得好!”我覺得太不容易了。您看,當下不高興,馬上能說:魏大人說得對。他馬上轉念,鼓掌肯定,“說得太好了。”然後馬上說:“我就是看這個事情,這麼匆忙就下判斷,沒有審慎去思考,這是我不對,才講出這麼不得體的言語。造次不思,遂有此語。所以今天我也才感覺到,說話很不容易,要三思而後行,這個話不能講得太快。並勿問之。”接著太宗說:“李弘節這件事不用問了,也不用去調查了。馬上給那兩個忠臣,屈突通還有張道源他們的兒子,統統給他們授一個官職,讓他們為國效力。”

太宗接受之後,馬上具體去彰顯這些清廉之士的德行,並且降福于他們的後代。太宗在聽到魏大人講的這些話是很符合道義的,馬上接受,馬上就舉用這些忠臣之後,“舉無遺失”。所以我們相信,屈突通、張道源的兒子應該會很感皇恩,為國盡力。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9/3  2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