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蔡禮旭老師主講 “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廣泛聽取意見,隱惡揚善。

 

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在第十冊,一千兩百八十頁,在第二段開始,“夫聽察”這裡。我們一起來念一遍。

【夫聽察者。乃存亡之門戶。安危之機要也。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考察不精。則數有所亂矣。】

上位者除了要能夠廣泛的聽取意見,進而明察之後還要能夠決策正確。所以愈上位者,他愈是傷神,他常常要考慮很多事情;比較中下的這些幹部,比較費勞力去做事情。

這一段談到了,“聽”跟“察”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所以這裡提到,“存亡之門戶,安危之機要也”。因為君王聽察之後,他乾坤獨斷,下對決定了,國家才能安定;一個決策錯了,很可能往後所造成的流弊就很難預料了。曾經有一個官員,他也很努力,為國家付出不少心血,當時候有很多人很肯定他。但是後來他非常懊喪,就是他在任的時候,重視經濟發展,可是忽略了教育,結果一二十年以後,整個社會道德一直在下墮,他就覺得當時候沒有能重視到教育,他覺得很自責。然後那時候的社會狀況已經很嚴重,一二十年之後再要來重視教育,那難度就高很多。其實我們現在冷靜想想,現在哪一個國家有把握把他下一代青少年教好?所以要防微杜漸。等到人心都偏離道德,這時候再來亡羊補牢,那要花的精神氣力就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古人他明察,他看事很有智慧在這裡。所以決策重要,為君者、上位者審斷的能力是個大的關鍵。

“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就是說君主不能廣泛的聽取意見跟明察,只接受身邊這些親信的言論,那麼這個謀劃必定會有疏漏,不夠全面,那就不能夠用到最好的良策。而且,“若博其觀聽”,假如能廣泛的聽取和明察,但是“納受無方”,採納的方法不是很對,方法、態度又不是很對,考察又不精確,甚至於這個計畫做的時候還要不斷瞭解客觀狀況,適時做調整。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事實上不容易的。考察又不精確,“則數有所亂矣”,這個“數”就是計畫,那這樣子計畫又必然會出狀況,會被打亂。所以能廣泛聽取,還要能夠去判斷,怎麼做、怎麼用會更恰當。

我們之前有提到,大舜“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他也是廣泛聽取底下的意見,但是他懂得隱惡揚善。然後懂得“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可能聽取很多意見,很多都是過跟不及,他怎麼衡量到一個最折中最適當的方式來做、來實行,這也是他接受這些建議之後,能很好的去決斷、去下決策。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9/3  2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