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孔明先生教育他的後代講,“非學無以廣才”

                                                         孔明先生在教育他的後代講,“非學無以廣才”
,你得要下功夫,你的德行、才能才能上升,才能幹更多的事情。他們時時提醒自己,德行要提升、智慧要提升、能力要提升。德行不錯,智慧、閱歷不足,幫不上忙;工作能力不足,助益就有限。所以真想利益人,時時都在自己這三個方面,不斷的提升。

我們看,現在很多人都想要為文化多盡一些力,可是在這三方面,下功夫都不是很主動。其實這個一反省,不能主動,那種發心是口頭上發的,可能發出來,人家讚歎幾句,覺得feeling不錯,感覺不錯。真正叫你下功夫讀書、背書,不高興、厭煩了;叫你學些能力、學些電腦的能力,哎喲,好麻煩。從這個態度當中,名不符實,是不妥當的。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家都覺得,你是學傳統文化的、弘揚傳統文化的,但實質上我們的態度非常被動,這是名不符實,都在消自已的福報。這個道理我是最清楚的,因為我名不符實最嚴重,所以您看都消下去了。這個時候不氣餒,得趕緊用功往上提。任何境界都不是壞境界,是自己肯不肯面對、肯不肯找自身的問題,找到了,否極泰來。

所以少聽安慰的話,多看清自己的問題,不自欺來下功夫,因為修行、修道必打破自欺一關,才談得上修行,“始有商量處”。不能打破自欺,不能看到自己的習氣,終究入不了修行的門,那變成空有一個修行的名,沒有實質的修行功夫。

孔明期許孩子要好學,提升道德、能力,但是要時時能夠靜得下來學習。“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人不能一天從醒過來到睡下去的時候,都是慌慌張張的。早上一起來,我們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先把schedule拿出來,看看今天安排哪些事,比較清楚今天這些安排,心比較定。晚上睡覺以前,看一看今天哪些事情,有沒有漏掉的,做到的打勾;有漏掉的,趕緊安排明天怎麼再把它處理好,這樣才能“凡出言,信為先”。沒有用這個方法,硬用腦子記,現代人,事都普遍多,有時候一慌起來就忘了,記著,你的心就安。

除了這些事情的確認,可以寫日記的時候,把今天自己在心境上、在做事上哪些不妥當,把它記下來。“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過能改,歸於無”,這就變成《弟子規》、《了凡四訓》跟我們的生活是一,不是二。假如是二,那就叫分別了,學是學、做是做,分別、執著,那就很難得力。所以我們破分別、執著,形成一個態度:這一句經文怎麼落實?這個心境形成,我們得的益處會更大。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9/10 2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