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境界的提升來自于解行相應

   


立了志以後,我們要能遵循學習的次序,次序是信解行證,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信解行證,這個信還是有深淺,隨著自己去力行之後,去體證之後,信心還是會不斷提升起來。一個人什麼時候是真正證入聖賢境界?他信解行完全是融成一體的時候,他就是契入那個狀況。當然我們過程當中,還是要充分理解經典的意思,理解完以後進一步要落實,這就是行。而這個解的過程當中,還要透過博學、審問,心有疑,隨劄記,不然理解錯了,落實可能就偏掉了。慎思、明辨之後才是行,篤行。所以,我們現在讀誦,我們現在一起切磋、聽課,都屬於解的部分。可是善學的人,可能在聽著聽著,雖然在理解,他一理解馬上心境就轉,馬上執著就放下,這個狀態是善學。解中馬上就行,當下轉自己的心念,放下自己的執著、習氣。很多人行中有解,他在處世待人當中,時時以經典觀照自己,念念保持覺照、理智,那他也行中有解。

  康熙皇帝曾經講過一段話,其實都是跟這些學習的次第完全相應,康熙皇帝說到,講論得之最速,思慮得之最深,力行得之最實。我們看,我們聽別人講課,吸收的東西很快,為什麼?臺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而且他一定是積累了,他去領悟了,他才能講出來給人聽。其實聽課是很能把人家的經驗、智慧吸收進來,得之最速。但是聽課的心態就很重要,假如我們去吸收別人講課的內容,是為了又去講給人聽,這個受益就很有限,而且是帶著很重的名利心在學東西。這樣子的話,他聽的都是在腦子聽,都是記在本子上,沒入心。之後他又講給別人聽,人家又說你怎麼這個都懂,又很崇拜他,他就愈來愈覺得自己了不起。那是記問之學。所以這個雖然可以很快的吸收到別人的經驗,但是那個心不能夾雜功利心去吸收。而且更重要的,聽了之後,要思慮的是我怎麼落實在我自己的,因為人家講的情況,不見得跟我們的家庭,不見得跟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樣,就要靠我們懂得去把人家的經驗轉化到自己的人生來落實,叫思慮得之最深。真正做了,力行,得之最實。

  一個人的境界跟智慧能提升,一定來自于解行相應,解行只要不相應,一定退步。這個《弟子規》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學文,只是學而已,長浮華,成何人。所以,學了之後一定要去做,不然就會落到長浮華。但力行,不學文,我們也看到有的朋友他很認真、很熱心,他埋著頭一直幹,但是他是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他沒有古聖先賢的智慧來修正自己,有時候自己做錯了還不知道,甚至於自以為是,最後變閉門造車,就麻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